[轉錄][心得] 美國戰艦設計思想雜談 (條約型之後)

看板Wargaming作者 (Θ.Θ)時間17年前 (2007/04/12 18:20),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 [本文轉錄自 Warfare 看板] 作者: keins (艦橋防空指揮所) 看板: Warfare 標題: [心得] 美國戰艦設計思想雜談 (條約型之後) 時間: Sun Aug 6 12:06:10 2006 美國海軍在一戰之後的建軍計畫, 本來除了配備8門16吋45倍徑砲, 噸位33,000噸的三艘Maryland級以外, 還有配備12門16吋50倍徑砲, 噸位43,200噸的South Dakota級戰艦六艘, 以及配備8門16吋砲, 噸位43,500噸, 且速度高達35節的Lexington級戰巡六艘計畫. 但是, 自從決定"海軍假期"的華盛頓條約制定之後, 這些造艦計畫只剩下三艘Maryland級得以繼續開工, 其他各艦只有兩艘Lexington級依據條約改建為航空母艦, 剩餘的都被取消了. 不過, 從這些船隻的設計來看, 美國海軍應該是認為自己本來的裝甲帶應該已經夠用了 (側面裝甲帶343mm, 上甲板裝甲89mm), 並沒有刻意再加強裝甲, 只有S. Dakota改型打算將上甲板增厚到152mm; 甚至將戰巡的裝甲大幅度弱化, 只有砲塔前盾與艦橋仍有300mm以上的裝甲. 而且對於戰艦的定位還是傳統的慢速重甲砲艦, 只有Lexington級以210,000匹馬力的超高機關出力, 達到足以與驅逐艦"賽跑"的高速. 至於Maryland級的設計, 基本上可以看作前一級: Tennessee級的改設計, 船隻尺寸資料幾乎完全一樣(190m x 30m), 只有機關出力略為提升, 從26,800匹馬力提升到29,500匹馬力-- 不過, 這種出力水準還是不到英國Nelson級的三分之二, 甚至不到日本長門級的40%. 也因為美國戰艦的設計並不強調速度, 本身的艦型也不適合作為高速戰艦(長寬比太短不利於高速), 所以美國戰艦的戰間期改裝, 主要還是在更新主砲與副砲設備, 例如Maryland級的主砲從Mk.1改為Mk.5與Mk.8, 可以發射較重的穿甲彈, 砲管內層加上鍍鉻處理延長壽命等等, 另外New Mexico級也將艦橋更換成類似Nelson級的箱型艦橋, 也成為日後美國戰艦的改裝範例. ================================================================== 美國戰艦的低速砲艦特色, 一直要到1935年開始計畫, 1941年服役的North Carolina級才有所轉變. North Carolina級本來考慮到第二次倫敦條約的規定, 準備設計成另一款35,000噸, 配備14吋四連裝砲塔三座的戰艦, 但是由於第二次條約並沒有簽訂, 於是美國決定變更設計, 將火砲改成九門新開發的16in/L45 Mk.6. 這種火砲可以發射特別設計的超重型穿甲彈(1,224.7kg), 具有最大45度的仰角, 射程與威力都比從前的16吋砲更高. 副砲也從傳統的6in/L51與5in/L25防空砲搭配, 改成統一使用新型的5in/L38兩用砲, 這也是日後美國艦隊的防空砲標準配備. 由於原始的設計只要求擋14in等級的砲彈, 所以本艦的設計並不刻意強調側面裝甲帶(324mm), 但是上甲板裝甲提升到152mm, 砲塔前盾也有406mm的厚裝甲保護. 另外, 本艦參考New Mexico級的改裝經驗, 艦橋結構改成高聳的箱型桅桿, 完全擺脫傳統的編籠桅桿設計. 最重要的是出力大幅上升到121,000 hp, 並且改用已經發展成熟的齒輪減速型渦輪, 速度也終於上到28節的水準, 具有跟航艦部隊一齊行動的能力. 同時, 本艦也有一定的改裝空間, 對於戰時所需的雷達與機槍加裝相當有利. ================================================================ 但是, 由於N. Carolina的防禦能力較弱, 因此這一級的戰艦只生產兩艘, 接下來的生產重心就是South Dakota級戰艦了. S. Dakota的火力與N. Carolina基本上完全相同, 噸位也沒有多大的差別, 但是重要部位的區間長度縮短, 使防禦的效率提升, 全船長度也減少成208m. 防禦裝甲也額外強化, 裝甲帶厚度提升到329mm, 艦橋與主砲前盾裝甲也分別加強到406mm與457mm的水準. 雖然長寬比變小不利於高速發揮, 但是S. Dakota的機關出力提升到130,000hp, 因此速度仍然是28節, 並沒有出現多少降低. 本級艦一共建造五艘, 跟N. Carolina級同樣成為機動部隊的強力支援. ================================================================ 在珍珠港事件中, 美國的舊型戰艦群只有Arizona與Oklahoma被破壞到完全不能使用, 其他各艦雖然受損輕重不等, 也有幾艘浸水座底, 但是經過美國海軍的努力, 這些老戰艦都回到現役, 並且進行大規模的改裝, 以新型戰艦的艦橋與防空火砲配置為範本, 當然還有最新的電子裝備, 使這些老戰艦的戰力大幅提升; 雖然20-21節的低速不適合進行航艦機動部隊作戰, 但還是非常適合用在岸轟作業與封鎖島嶼等低強度任務, 同時本身配備的電子裝備可以作遠距離偵查, 也具備與航艦CIC進行協同作戰的能力. =============================================================== 接下來就是Iowa級了: Iowa級的假想敵其實並不是大和, 而是金剛-- 因為改裝之後的金剛級戰艦具有30節的高速, 比當時的所有美國戰艦都還要快, 美國海軍需要一種在火力, 防禦與機動力都完全壓倒金剛級的高速戰艦. Iowa的基本防禦能力與S. Dakota是幾乎同等, 只有砲塔前盾增厚成508mm, 但是排水量從前兩級的37,000噸左右, 大幅提升到45,000噸的水準, 機關出力也大幅度成212,000hp, 船型尺寸也上升到巴拿馬運河的最大限度(270m x 33m), 大出力與細長的船形使Iowa級到達33節高速, 僅次於美國之前計畫的Lexington戰巡. 主砲從之前的16in/L45 Mk.6, 改成更新的九門16in/L50 Mk.7, 射程也與其他各國的16吋砲同等級, 當然更搭載了大量的雷達射控與航空作戰用電子配備. ============================================================== 不過, 對於美國海軍來說, Iowa的防禦仍然不夠理想, 要跟日本的大和級硬碰硬還是不夠, 有必要推出火力與防禦力更強的高速戰艦, 這就是Montana級-- 主砲型號與Iowa相同, 但是增加到12門, 而側面裝甲除了408mm的主裝甲帶以外, 內側還有一層182mm的輔助裝甲帶, 上甲板也是186mm的主裝甲層與內側57mm的輔助裝甲, 砲塔前盾更上升到571mm, 機關出力由於不刻意求高速, 降低到172,000hp, 保持在28節的一般水準, 不過排水量也因此大幅度升高到60,500噸. 到這裡美國海軍也放棄了"一定要能通過巴拿馬運河"的設計前提, 船型長寬為281.9m x 36.9m, 已經超過巴拿馬運河的34m限制了. 雖然Montana的噸位比大和略少, 但是裝甲防護的評價仍然比大和要高, 加上美國戰艦設計上傾向以大量隔艙區間防止魚雷的破壞, 而非以裝甲帶硬擋, 抗水下攻擊的能力也比大和級更高, 同時裝甲的分配也比較有效率. (大和級的裝甲為了防止魚雷與水中彈破壞, 乾脆把裝甲帶延伸到艦底, 結果就是裝甲帶佔全船的重量比例極高, 而且實際上還碰到意想不到的問題: 被魚雷攻擊引發的爆炸雖然可能沒炸開裝甲, 但是裝甲帶還是會受到應力, 導致應力集中在船底與側面裝甲帶的銜接處, 再加上裝甲帶本身的重量, 導致銜接處被扯開而引起船底浸水.) -- "我們將跟這兩艘船作戰-- 他們將擊沉我們, 該來的遲早會來, 再見了!" --1939/11/23, 英國武裝商船Rawalpindi在冰島附近 被兩艘德國戰鬥巡洋艦包圍之後, 六十歲的老船長 Edward Kennedy的遺言, 他與237名船員在此戰殉職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1.225.88.60

08/06 13:18,
搶頭推
08/06 13:18

08/06 13:28,
推!
08/06 13:28

08/06 13:30,
08/06 13:30

08/06 13:43,
強頭M
08/06 13:43

08/06 13:44,
搶.. 沒選字補推
08/06 13:44

08/06 18:57,
推!
08/06 18:57

08/07 01:47,
超清流 推 T-T
08/07 01:47

08/08 20:11,
好文!!
08/08 20:11

04/12 18:19,
好多喔~~~ 真棒 ^^
04/12 18:19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22.99.50.103
文章代碼(AID): #167WVS3K (Wargam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