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騎步象三國鼎立[下]

看板Warfare作者 ((Nomis))時間1年前 (2023/05/29 05:42), 編輯推噓10(1001)
留言11則, 10人參與, 1年前最新討論串1/1
網誌圖文版:https://cimonnomis.blogspot.com/2023/05/blog-post_29.html -- 騎步象三國鼎立[下] 綜觀毘舍耶那伽與寶曼尼斷斷續續持續半世紀的衝突史,毘舍耶那伽基本上都是吃虧 的一方,然而寶曼尼卻也沒能擴張多少領土。這部分是因為現存的編年史全是16世紀以後 的穆斯林留下的,內容偏袒蘇丹國自不必說,關於毘舍耶那伽的敘述也多含糊;毘舍耶那 伽本國並未留下信史,留存的史料大多是寺廟中的銘文,難以釐清事件的來龍去脈,連王 位傳承的具體年代都只能大致推斷。寶曼尼總能在戰場上佔優的另一原因則是騎步不相敵 ,來自中亞的騎射手箭術精湛,騎著高頭大馬,而南印度騎兵不諳騎射,座下矮馬,騎兵 對陣仍是吃虧。印度本地所使用的竹纖維弦竹長弓尺寸不小,在近距離能造成很大殺傷, 但苦於射不遠又不能馬上發箭,威力比中亞的複合弓低個檔次;再說印度人還不曉得給手 指戴上開弓用的扳指,單靠指頭肉引弦,撐不了多射幾箭 。 毘舍耶那伽能夠保境守土,主要多虧了境內地貌易守難攻。兩國爭奪的焦點、通戛波 多羅河流域土地肥沃,被稱為黑棉土(black cotton soil);河流限制行動不說,河床遍 布礫石,也不歡迎騎兵馳騁,雨季降臨後大片土地化為泥沼,更是行軍惡夢。寶曼尼幾次 戰場得意,還多虧碰上了氣候異常大旱不雨,地無翻漿,騎射手得以發揮 。毘舍耶那伽 也靠守城應敵,依託當地遍布的山城為據點。毘舍耶那伽城本身選址就相當刁鑽,倚山面 河,既作屏障,又保水源;其城墻外砌巨石、內實夯土或石礫,內外據說多達七重,從現 存遺址來看至少三重內城相對明顯,外城則不連續。更特別的是城周遭內外遍布的巨大圓 礫石,又稱為絆馬石(horse-stone),可遲滯敵騎 。依託地形與工事之外,毘舍耶那伽能 倚仗的只有大量步兵;南印度的天候不適合披甲,這些步兵手持劍盾或長弓短矛 ,戰鬥 力著實不怎地,得靠數量優勢來抗衡,儘管穆斯林編年史動輒說毘舍耶那伽步兵九十萬百 萬的描述顯然誇大其詞。 除此之外,作為印度教政權的代表,毘舍耶那伽也沒少用戰象;戰象身披鐵甲,象鼻 象牙安裝長鐮利劍,視覺效果震撼,但毘舍耶那伽本地沒那麼多育象林──盛產大象的主 要是毘舍耶那伽東北部、現在奧里薩(Orissa)邦的叢林,但在1430年代以後,這一帶興起 了另一個印度教邦國伽舍菩提(Gajapati),為了爭奪、確保戰象來源,毘舍耶那伽的德摩 羅耶二世少不了與其開仗。由於各自倚賴騎射手、大批步兵和戰象,15世紀中葉呈鼎立之 勢的三國,其王各自獲得了「騎兵之王」(Ashvapati, 寶曼尼)、「步兵之王」 (Narapati, 毘舍耶那伽)、「象兵之王」(Gajapati, 即伽舍菩提名稱的由來)的稱號。 德摩羅耶二世對他的稱號大概不是太滿意,除了爭搶戰象之外,北方的敵騎馬弓手他 也欣羨,全都要。大約在1442年,德摩羅耶二世檢討歷來敗績,認為憑其疆土之廣、黎庶 之眾、府庫充盈,卻老是打不贏,就是騎兵的短板沒補上所致。於是德摩羅耶開始招致穆 斯林傭兵到其麾下效力,不但打仗,更要緊是做為種子教官擴大培育印度人,讓本地士兵 也學會馬上控弦。據說這時期毘舍耶那伽的穆斯林騎射手有兩千人,培養了印度騎射手六 萬人,而傳統的印度騎兵則維持了八萬人、步兵二十萬人。經過一番重整旗鼓,1443年, 德摩羅耶二世揮師北伐,不但攻佔了穆噶爾城,還包圍了萊楚爾城、邦卡普爾城。寶曼尼 援軍五萬騎、六萬步同大批火炮趕往穆噶爾城,雙方對峙,兩個月內連戰三合;在第一回 交鋒中毘舍耶那伽佔了上風,第二戰則是穆斯林扳回顏面,三番戰則大挫德摩羅耶二世, 其長子中矛陣亡,部隊潰回穆噶爾城中。倒是穆斯林兩名小將追得太緊跟入城裡,反而遭 俘;以這兩人交換大批印度人性命為契機,雙方罷兵講和。看來德摩羅耶二世胡服騎射雖 有成效,那也是與對手站上了同一起跑線,還不足以決定戰場勝負 。 真正形成三國鼎立之勢的主要原因並非騎、步、象各霸一方,而是毘舍耶那伽、寶曼 尼南北兩強各自的國內局勢讓伽舍菩提得以崛起。與北方的短暫交鋒一結束,1443年,侍 從捧著一盤檳榔奉上,榔窮匕現,德摩羅耶二世被連刺數匕首倒下王座;刺客正召集眾庶 宣布自己是新任國王,突然背後有人高叫「朕還活著!」原來德摩羅耶二世大命不死,拾 起座椅狠狠砸倒正準備來割頭的刺客,接著宮中護衛清洗了一幫叛徒。政變固然平定,半 年後德摩羅耶二世仍然駕崩,此後毘舍耶那伽充滿孔隙的政治體系開始分裂。在印度傳統 的王權概念中,主權並非君主獨享,而是與一幫臣下、大小酋長、羅闍一同共享 (dayada, shared sovereignty);君主除了透過征服的硬實力、透過受膏禮帶來的影響力 之外,與其他羅闍沒有甚麼區別。作為一個儀式性角色,君主也很難「獨佔」羅闍的忠誠 ,有些酋長就臣服於三個君主。這就意味著君主若是沖齡軟弱,中央的權威便難維繫,政 權便處於各地方實際上各行其事的分裂狀態 。 德摩羅耶二世努力想扭轉分離傾向,嘗試著擴大其直屬的部隊,招攬穆斯林傭兵其實 是整體計畫的一部分;他用人唯才,那些靠世襲權利富貴的王公從此被排擠出政權不再掌 兵。但他既不能摧毀這些如繁星般存在的地方勢力,軍權交在豪傑手中也削弱了王室,在 德摩羅耶二世身後,中央就幹不了啥事。以渠塘灌溉的建設為例,1347年至1450年間,在 毘舍耶那伽核心的高原地帶就建設了35座水庫,而在1450至1500年間只建了區區三座; 1347年至1446年間中央不斷鑄造金幣與銅幣,之後卻只能發行銅幣。最終,1485年,靠著 軍功掌握實權的那羅僧訶(Narasimha)篡奪了王位,毘舍耶那伽的僧伽瑪王朝於是壽終正 寢;第二個王朝只持續了兩代,到了1505年又被軍事強人篡奪了王統,建立了毘舍耶那伽 的第三個王朝──荼盧伐(Tuluva)王朝 。 毘舍耶那伽勢力中衰,寶曼尼與伽舍菩提聯手並進,各自攻取德干高原東西海岸。伽 舍菩提奪佔育象林自不消說,而寶曼尼蘇丹國拿下果阿(Goa)在內的海港,不但能從海上 貿易中獲利,更重要的是切斷了毘舍耶那伽獲取中亞、阿拉伯戰馬的唯一管道。但寶曼尼 也有自己的內政難題,除了個別蘇丹的暴虐昏庸之外──1458年-1461年在位的胡馬元沙 (Humayun Shah)是有名的暴君,嗜好一邊凌遲一邊給囚犯餵食自身生肉在內的各種酷刑, 其後宮難忍荼毒,將其刺殺。寶曼尼雖然是個穆斯林蘇丹國,但土生土長的穆斯林往往得 同來自波斯、中亞的穆斯林競爭權位,雙方各自標榜「德干黨」(Deccani)、「西人黨」 (nayakwari, westerner),內鬥不休。黨爭外又滲進宗教門派之見,「西人黨」往往有來 自伊朗的什葉派信徒,而「德干黨」則全是正統的遜尼派。1463年至1481年間,多虧有來 自伊朗的噶望(Mahmud Gawan)主政從中調和,國家紀綱得以不墜;但德干黨還是陰謀得逞 ,玩弄詭計教唆蘇丹將其處死──噶望的印璽被人偷蓋在空白紙上,稍後同張紙被寫滿悖 逆之語上呈蘇丹;蘇丹酒還未醒,便召見噶望,質問道勾結外國從中作亂,該當何罪?「 用劍處斬」,噶望話音剛落,才發現死刑落在自己頭上,在連聲抗辯中被宮內黑人奴隸拖 去斬首。噶望一死(1481年),內鬥更為劇烈,不到十年寶曼尼一分為五,德干黨、西人黨 在德干北部憑依蘇丹國的四大行省各自獨立 。 不過,兩大國分裂與式微的軌跡並非直線滑落。16世紀上半葉才是毘舍耶那伽帝國勢 真正的如日中天,而到了該世紀下半,卻又是寶曼尼的後繼蘇丹國們聯手逆轉了毘舍耶那 伽的勝勢。後事如何,且待下回分解。 -- http://cimonnomis.blogspot.tw/ https://www.facebook.com/Cimon543/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50.116.194.187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Warfare/M.1685310120.A.6AC.html

05/29 11:38, 1年前 , 1F
推,感謝N大幫我補充了莫卧兒王朝前的印度歷史
05/29 11:38, 1F

05/29 12:24, 1年前 , 2F
05/29 12:24, 2F

05/29 12:40, 1年前 , 3F
印度教徒的戰力這麼弱喔 以前看馬拉塔戰史覺得他們很神勇
05/29 12:40, 3F

05/29 12:45, 1年前 , 4F
推推
05/29 12:45, 4F

05/29 12:56, 1年前 , 5F
馬拉塔人的環境不同吧
05/29 12:56, 5F

05/29 12:57, 1年前 , 6F
他們一開始就是靠刀劍吃飯出身的
05/29 12:57, 6F

05/29 14:56, 1年前 , 7F
05/29 14:56, 7F

05/29 22:56, 1年前 , 8F
05/29 22:56, 8F

05/30 00:04, 1年前 , 9F
05/30 00:04, 9F

05/30 12:01, 1年前 , 10F
印度教徒也不是弱,只是相較西亞穆斯林稍微遜色
05/30 12:01, 10F

05/30 15:40, 1年前 , 11F
推,深入淺出
05/30 15:40, 11F
文章代碼(AID): #1aSygeQi (Warf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