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阿鐸瓦戰役[下]

看板Warfare作者 ((Nomis))時間4年前 (2019/10/21 09:27), 編輯推噓8(802)
留言10則, 8人參與, 4年前最新討論串1/1
網誌圖文版:https://cimonnomis.blogspot.com/2019/10/blog-post_21.html   PDF圖文版: https://drive.google.com/file/d/1unbZBLjdGxHpUqMA5PqoeY-zqKgGfCoy/view -- 阿鐸瓦戰役[下] 在殲滅戰中義大利承受了驚人的損失。白人部隊的10,596人當中陣亡了4,600人,負 傷500人,1,900人被俘。7,000多名厄利垂亞與提格雷的黑人士兵則陣亡約2,000人、負傷 1,000,被俘1,000。損失比例高達53%,比拿破崙戰爭時期還慘烈──滑鐵盧會戰中的傷 亡比例還不到30%,流血最多Eylau會戰也才33%。義大利人攜帶的56門火砲也全被俘獲。 這是有史以來白人軍隊在黑人手上遭遇過最慘重的傷亡,25年後才被西班牙人在摩洛哥的 慘敗(損失13,200人)給超越。衣索匹亞的損失也很重,大約萬餘人陣亡、負傷七千人,比 例上來說卻輕得多 。 對比歐洲同行在殖民地的橫行,義大利軍隊的表現似乎過於離譜;然而把義大利人遭 遇的難題一一攤開來,失敗便不難理解。阿鐸瓦會戰不僅最為血腥,也是19世紀非洲發生 過規模最大的會戰;換言之,其他歐洲列強壓根就未曾在非洲遭遇過十萬大軍,而十萬人 以上規模的會戰在世界其他各地也很罕見,同時期即便人口稠密的中國也未能在甲午戰爭 的單一戰場上集結十萬人。衣索匹亞不僅僅有五比一以上的數量優勢,兵器也不算窳劣─ ─雖然大約有兩萬多人手持冷兵器與水牛皮盾牌,但其他八萬人手上拿的是各式新舊步槍 ,既有19世紀中期從前膛槍改裝為後膛槍的老槍(英國的Snider),有1860年代的第一代使 用紙彈殼的後膛槍(法國的Chassepot),有1870年代的第二代使用銅彈殼的後膛槍(法國的 Le Gras),英(Martini-Henry)、德(Mauser)、美(Remington、Winchester)、俄國的後膛 槍(Berdan)也赫然在列,甚至包括最新一代使用彈夾與無煙火藥的步槍。由於子彈相對缺 乏(因此被當作通貨),衣索匹亞戰士不得不練好準頭,偏好好整以暇地抵進射擊, 400-600碼(366-549公尺)內頗能命中。 雖說衣索匹亞槍械紛雜的情況十足表明其落後,但義大利人在這方面並不比對手好多 少──義大利軍隊也同時混用了新舊幾代不同的步槍。雖然已經有最新式使用無煙火藥與 六發彈夾的款式(M1891 Carcano),義大利卻被財政問題給拖累,從未大規模給殖民地軍 隊裝備。大部分士兵用得的步槍是1870年代單發裝填的Vetterl步槍,或者80年代四發彈 夾的Vetterli-Vitali步槍,更有不少還在用60年代庫存的Remington步槍,這些槍比新生 的義大利還古老,統一前便已存在。相對於衣索匹亞戰士單槍匹馬散兵駁火的習慣,義大 利典型的接戰隊形──預備梯隊前方排成橫列肩並肩的密集陣形──同時齊射時威力強大 ,卻也明顯是對手的活靶。 義大利所使用的山砲拆解容易,很能適應衣索匹亞的山嶺,但還是青銅砲管的架退式 火砲。相對地,衣索匹亞的火砲雖然五花八門,數量也不多(阿鐸瓦會戰中帶上了42門), 卻有新潮的克虜伯(Krupp)砲、37釐米口徑彈鍊送彈的Hotchkiss速射砲──俗稱碰碰砲 (pom-pom)。由於砲彈缺乏,訓練不能經常舉行,衣索匹亞砲兵的素質極差,但速射砲對 準頭的要求就小得多了。義大利是否有類似碰碰砲的兵器頗有疑問,即使有,卻沒有用在 戰場上。 有兵器卻沒法用,這就是後勤的鍋。雖然衣索匹亞沒有成體系的後勤可言,但跟隨戰 士一道行軍的妻兒卻分擔了不少樵蘇後爨的工作,戰時還能照顧傷患。帝后泰荼就指揮著 萬餘婦女在飢渴的義大利士兵前替自家戰士汲水送水。義大利雖有後勤保障,卻不怎麼可 靠:過於厚重的軍靴不適應地形,而巴熱帖利要求的登山靴從未送到;靴子穿壞的士兵沒 得替換,只好剝下陣亡同袍的靴子頂替。軍服穿起來也太悶熱,還容易被割裂。諸如鐵鍬 、鐵鏟等工具品質也是悲劇,很快就被衣索匹亞山間的岩塊鑿磨得不堪一用;甚至步槍、 刺刀都有不少瑕疵品。糧食補給也經常跟不上,馱獸缺乏,義大利士兵不得不習慣口糧減 半。挨餓正是巴熱帖利求戰的原因之一,後來又成為氣力不濟的士卒潰退的敗因之一。 在士兵的素質方面,義大利也不比對手優越──實際上,義大利是列強當中唯一把徵 召來的義務兵(conscript)投入殖民地戰場的異類,其他老牌強權投入的都是高度職業化 的志願兵。本土徵用的白人士兵比起當地的黑人士兵,絕大部分是第一次到非洲,水土不 服的風險大增。急就章地徵召一方面損害了團隊精神,軍官到交戰前夕才搞清楚哪些人歸 他管,二方面也意味著士兵缺乏時間訓練,士氣低落;唯一能鼓舞精神的只是沒根據的種 族優越感。再說義大利人之間彼此也不團結──雖然衣索匹亞也還在打內戰。本來義務兵 制就是塑造民族認同的機制之一,不同背景的人群在經歷過同樣的軍旅生涯後更能塑造彼 此的認同感,但義大利根深柢固的地域歧見沒那麼容易打破,好漢來自四方更多是妨礙了 部隊的整體性。標準義大利語原本是托斯卡那方言,軍官當中還能交流,底下不識字的士 兵別說無法溝通,被強制混編後連士兵彼此都各說各的方言雞同鴨講 。 會戰之後,曼納里克並未被勝利沖昏頭,以為能順勢把義大利人趕下海;畢竟在厄利 垂亞防守的義大利部隊還有16,700之眾,而且是固守堅城之中。他的補給已經遭遇困難, 而厄利垂亞飢荒肆虐,也養不起他的大軍。最重要的考量或許是國際形勢:法、俄之所以 支持衣索匹亞,是因為英國替義大利撐腰的緣故;要是衣索匹亞反過來驅除義大利、破壞 均勢,列強肯定不會坐視。曼納里克將和議一推到底,在1896年10月簽下了阿迪斯阿貝巴 條約,義大利承認衣索匹亞主權獨立,換來厄利垂亞殖民地的保證。面對衣索匹亞極度克 制的條文,義大利沒有多少議價空間,原來那個發動戰爭的克里斯皮內閣已顏面掃地下台 鞠躬。這次條約除了令義大利失去宗主國的地位,還去掉了咬文嚼字找麻煩的可能──條 約文本只有法語和阿姆哈拉語兩種,不給義大利人解釋空間。 雖然曼納里克有著維持均勢的智慧,列強之間仍然因為衣索匹亞的勝利變得更加劍拔 弩張;英國一直疑心衣索匹亞對法國投懷送抱,英、法都加緊東非的擴張,局勢緊張到雙 方差點因為法紹達(Fashoda)危機而開戰(上頁圖 :列強在衣索匹亞沿海的瓜分與擴張, 以及英、法為了爭奪尼羅上游而引發的法紹達危機)。而因此一戰成為笑柄的義大利,則 逐漸培育出雪恥復仇的輿論氣氛,最終推動了1935年法西斯義大利在衣索匹亞的征服。 1897年,阿鐸瓦會戰後一年,未來的大獨裁者墨索里尼,14歲,全副精神都投注在阿鐸瓦 「悲劇」的想像上,著魔似地思考如何復仇。此是後話 。 而曼納里克則因此戰獲得了巨大聲譽。他急需現代化,這對一個被蔑稱為尚未走出中 世紀的國家是個艱難的任務,並非曼納里克獨自能勝任,也不如戰爭的勝利那樣光彩奪目 。後世史家經常將阿鐸瓦戰役解讀為白人與有色人種之間鬥爭的轉捩點,比日俄戰爭還早 十年。但這都是後見之明。種族主義根深柢固,對當時人來說,不是現實改變迷思,而是 現實要遷就種族迷思。一時之間,連遠在美洲的海地、古巴的黑人知識分子都不遠千里, 前來衣索匹亞朝聖,推動泛非洲人運動;但在歐洲媒體的報導中,獲勝的不是黑人,而是 棕色皮膚的閃米特人(bronze Semite),儘管過去的報導裡衣索匹亞人分明就叫非洲黑人 。曼納里克二世對西方文明(與偏見)從善如流,當泛非洲會議邀請他前來領導時,曼納里 克禮貌地回覆道:    「一個絕妙的主意…黑人應該受扶持…我祝願你們最大可能地成功。但說到找我來執 掌領導,這麼說,你們敲錯了門。你知道,我完全不是黑人,我是高加索人。 」 -- http://cimonnomis.blogspot.tw/ https://www.facebook.com/Cimon543/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50.116.197.79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Warfare/M.1571621257.A.DB4.html

10/21 09:58, 4年前 , 1F
蠻有趣的非洲戰史
10/21 09:58, 1F

10/21 11:26, 4年前 , 2F
推 義大利敗得一點都不冤阿
10/21 11:26, 2F

10/21 12:24, 4年前 , 3F
熱血的正面決戰
10/21 12:24, 3F

10/21 16:01, 4年前 , 4F
讚讚
10/21 16:01, 4F

10/21 20:40, 4年前 , 5F
10/21 20:40, 5F

10/21 20:42, 4年前 , 6F
只拿個出海口也不考慮嗎?內陸國很吃虧吧!
10/21 20:42, 6F

10/22 02:30, 4年前 , 7F
義大利政府怎麼不學我們,不願役就留在本國掃地、割
10/22 02:30, 7F

10/22 02:30, 4年前 , 8F
草。想侵略別國還是要志願役或傭兵之類。
10/22 02:30, 8F

10/23 09:07, 4年前 , 9F
說實話這種動員戰力比甲午戰爭中的清軍強多了
10/23 09:07, 9F

10/23 09:07, 4年前 , 10F
甚至可能比八國聯軍中的武衛軍還要好些
10/23 09:07, 10F
文章代碼(AID): #1ThGc9sq (Warf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