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第一次波爾戰爭

看板Warfare作者 ((Nomis))時間6年前 (2018/03/12 06:18), 編輯推噓12(1206)
留言18則, 15人參與, 6年前最新討論串1/1
網誌圖文版:https://cimonnomis.blogspot.tw/2018/03/blog-post.html -- 第一次波爾戰爭 歐洲人在南非好望角一帶的殖民據點最早是由荷蘭東印度公司所建立的(1652);對荷 蘭人來說,這所謂的「海岬」(Cape)殖民地是溝通歐亞間航運的重要樞紐與中繼站──對 英國人來說也是如此,尤其是整個18世紀英國東印度公司在印度東征西討開疆拓土,使得 英屬印度在政治與經濟上越來越重要時。到了拿破崙戰爭時期,成為法國盟友的荷蘭殖民 地也就順理成章的英國覬覦的目標。1795-1803年之間英國就已長期占據此要地,而在 1806年以後,英國正式成為海岬殖民地的新主人 。 不過,英國人與舊殖民政權「舊主人」間的關係並不融洽。在英國佔領前的兩個多世 紀,除了荷蘭人之外,移入南非的還包括逃離國內宗教戰爭的日耳曼人與法國人。這些人 (喧賓奪主地)自稱「非洲人」(Afrikaner),而外來者則稱呼他們為波爾人(Boer),「農 夫」的意思 。除了新來後到造成族裔上有差距,英國殖民當局的政策對波爾人也很「不 友善」。百餘年來波爾人逐漸往黑人的土地上擴張,但白人勞動力的增加有限,在波爾人 的農場或牧地上幹活的主要只能是黑人原住民,這使得白人主子黑奴僕的階級意識越發地 沿著膚色的漸層而增長──既然勞動力不足,介於兩者間的混血兒越來越不被白人社群所 接納,當不了勞心者,只有勞力者的份。但彼時在英國本土的中產階級中如火如荼展開的 卻是慈善傳教運動(missionary-philanthropic movement),要將文明與基督教的成果傳 入、分享給黑暗大陸上的原住民。運動影響之下,英國政府推行的各種立法與政策旨在保 障黑人弟兄的利益、廢除黑奴,簡直是擺明與波爾人的種族歧視慣行作對;後者由於人數 稀少,有十足的理由認為自己的利益才是最該被保護的 。 英國人的「欺壓」最終引發了1830年代波爾人的「大遷徙」(Great Trek)運動,原本 聚居於海岬殖民地的波爾人紛紛「用腳投票」,遷離英國人實際控制的區域而或東行、或 北遷。英國當局對此甚感為難──波爾人還是英帝國的屬民(subject),政府理當為他們 的行為負責;但是將殖民統治的觸角往外延伸卻使英國人躊躇再三,不僅僅是因為花費昂 貴,而且誰能保證這些移民不會再度往內陸遷徙 ?另一方面,此時南征北討四面擴張的 祖魯王國則為波爾人的移民掃清了道路,原本的黑人政權在祖魯兵鋒前紛紛逃離避其鋒銳 ,波爾人順利的遷移至東方的那塔爾(Natal)地區,後來在血河(Blood River)之役重創祖 魯人,祖魯幾乎淪為波爾人的附庸傀儡 。不過,波爾人在那塔爾地區站穩腳跟對英國人 來說可是嚴重的警訊,濱海一帶可能建立起威脅英國通往印度的基地;1838年英國便派軍 進入那塔爾,與波爾人幾番衝突後,於1845年正式兼併此地。不用說英國人「偏袒」原住 民的政策又大規模的逼走波爾人,順道拯救了祖魯王國,還使得英國人大批移入那塔爾地 區,該地至今保持著南非境內最多的英語族裔人口 。 北向移民則有著不同的命運。波爾人先是越過了橘河(Orange River),接著又穿越了 瓦爾河(Vaal River)。英國人在1847-48年之間再度派兵擊敗波爾人,將瓦爾河與橘河之 間的領土納入版圖,建立了橘河主權國(Orange River Sovereignty)。儘管如此,英國的 統治所費不貲,而早先波爾人的入侵所造成的問題最終證明英國人沒法處理──波爾人的 入侵造成原住民不斷的避難遷徙,紛紛流入西南方的黑人政權巴索托蘭(Basutoland,賴 索托的前身),使得後者勢力不斷壯大,最終在1851年的戰役中重創英國及其黑人盟友, 幾乎使得英國人的統治崩潰。為免腹背受敵,英國首先在1852年簽訂了沙河條約(Sand River Convention),承認川西瓦(Transvaal,正式名稱為南非共和國[South African Republic, Zuid-Afrikaanse Rupubliek])的獨立,避免瓦爾河以北波爾人介入的同時集 中全力打擊巴索托蘭。英國人的反攻確實成功的逼使迫巴索托蘭就範,但成功的代價太大 ,最終反而使得英國當局確信不可能付出這樣大的代價保住這塊領土。1854年,布隆芳丹 條約(Bloemfontein Convention)簽訂,英國人撒手不管,承認了波爾政權、後來的橘自 由邦(Orange Free State)的完全獨立 。 波爾人對於「被獨立」雖說是歡欣鼓舞,但對這突如其來的建國卻有些不知所措。波 爾人的遷徙本是出於自動自發,彼此之間並無統屬、互不協調,而英國人的統治又加深了 波爾人之間的分裂──在橘自由邦,他們又分成trekboer與voortrekker。前者是在大遷 徙之前就已遷入橘河以北的波爾人,與英國人較少瓜葛,在與非洲人的政權起衝突時傾向 於向英國人求助。而後者則是因為不滿英國人才舉腳北遷,非常強調獨立與愛國,在面對 軍事威脅時傾向於向北方的兄弟之邦川西瓦求救。因此橘自由邦的國策經常在靠攏英國人 還是與川西瓦合併之間搖擺。1857年,川西瓦合併橘自由邦的政變失敗,川西瓦非常驚訝 地發現橘自由邦當中竟找不到幾個合併的支持者;兩國差點兵戎相見,最後在同年互相承 認了彼此的獨立自主。此後橘自由邦內部立國方針的意見分歧,有仍然主張與川西瓦合併 的,有堅持獨立自主的,也有想被英國人統一的。1859年,重新與英國人合併的嘗試失敗 ,橘自由邦於是走向完全獨立的道路 。 另一方面,川西瓦內部的分裂甚至比橘自由邦還嚴重。越過瓦爾河的波爾人極度分散 ,又因為宗教信仰上的不同分成許多小股。這國家一開始沒有首都,而畜養牛群的環境需 求又使得主要的聚居地帶分為三塊,都位在這個國家的邊界地帶上。直到經濟型態逐漸從 畜牧轉為農耕,川西瓦才逐漸有了中心,1855年以後以普瑞托利亞(Pretoria)為首都,儘 管分裂出去的萊登堡(Lydenburg)共和國直到1860年才又重新合併 。 川西瓦的獨立後來曾被短暫的中斷。1867年,橘河流域首先發現了鑽石礦脈,英國人 興奮的宣布「紳士們,南非未來的成功將建立在這石塊上」。短短的五年之內,金伯利 (Kimberley)周遭的礦場就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鑽石產地 。鑽石,以及後來黃金的發現促使 英國人野望重燃,想要進一步將南非各個分崩離析的波爾人、非洲人政權重組為邦聯 (Confederation),成果包括在1868年吞併巴索托蘭,以及在1870年代末重創祖魯,幾乎 使其亡國。另一廂,川西瓦則在向東擴張時遭遇佩第(Pedi)王國;後者透過金伯利等礦場 中的勞動直接換取槍枝,並且吸收了被波爾人驅離土地的其他原住民,實力不下於其南方 的史瓦濟蘭與祖魯。1876年,川西瓦與史瓦濟蘭結盟向佩第宣戰,但同盟很快出現裂痕─ ─波爾人樂得在遠方瞄準開火,將近距離肉搏的任務完全交給盟友;史瓦濟人在進攻防禦 工事時損失慘重,發覺自己當了冤大頭,爾後便背盟回家。波爾人沒多久也放棄了戰爭; 但戰爭的消耗沒有戰利品能彌補,川西瓦不但財政破產,也沒法再強徵戰費,陷入了無政 府狀態。英國人則迅速的進行了「民意調查」,在「民意支持」下乘虛而入,在普瑞托利 亞昇起國旗,接著宣布解散南非共和國、兼併了川西瓦 。 英國人接著擺平了佩第與祖魯等大敵。但替波爾人除掉大患,卻令波爾人更加相信他 們能夠自立。在保羅‧克魯格(Paul Kruger)的領導之下川西瓦的復國運動積極展開,並 在1880年底投票通過重建共和,要求英國撤軍。波爾人一方面文明施壓,另一方面則召集 起民兵,準備武裝鬥爭。就在投票自決後不久,1880年12月16日,英軍與波爾人起了衝突 ,由此揭開了第一次波爾戰爭、也是川西瓦獨立戰爭的序幕。20日,英軍的一隻縱隊在前 往普瑞托利亞的路上被川西瓦的代表制止,英軍拒絕撤退並且開火,但很快的在周遭波爾 人(約150人)的包圍火力下被重創,15分鐘內便被迫投降──英軍傷亡157人,其中77人為 死者,死者當中包括英軍的主將(身上5處中彈);相較之下,波爾人只有2名陣亡,4人受 傷。英軍的兵力不足,分散在7個主要據點中,接著便全部被波爾人給包圍 。 初戰當中極大的傷亡差距預示著戰爭的結局。波爾人的民兵動員系統被稱為「突擊隊 」(commando, kommando),是在與本土原住民政權的交戰中逐漸確立的。動員範圍下止於 16歲上至於60歲,士兵本身要自備座騎、槍械、彈藥與其他補給品,只有在戰爭時間拉長 時才會得到額外的糧食彈藥。從征的人為了輸送補給往往會帶上牛車,這些車輛在面對原 住民政權的攻擊時能組成車陣(lagger)自衛;同時也會帶上黑人奴僕,替主人照管馬匹、 打獵與烹飪。指揮官是由士兵所選出,而要不要聽從指揮,則由士兵們自行判斷──這雖 然使得整個指揮體系變得鬆散,軍令無法貫徹,但同時也反映了波爾人當中流行的個人主 義、自我依賴與個體積極性。在放牧生涯當中波爾人早已習慣騎馬打槍,在馬術與射擊方 面個個都是能手(由於彈藥主要依賴進口,要節省這方面的開銷準頭非練好不可);而其全 民皆兵的性質則意味著男人出征時家裡沒人照料,波爾人一方面習於脫隊回家,一方面本 能的抗拒代價高昂的正面交戰──撤退從來不丟臉,冒險強攻取得勝利的榮耀則根本是愚 蠢 。 隔年(1881)1月,英軍在主將科利(Colley)的率領下前往解圍;他麾下的英軍大約有 1,200人,必須對付全數估計為7,000人的川西瓦民兵(實際上大約只有2,000人)。不過科 利對英軍的素質有著極大的信心──根據他在印度西北服役的經驗,500名裝備後膛槍的 士兵足以弭平任何叛亂,而他手上的兵力還是這個數字的兩倍 。1月28日,英軍行抵川西 瓦與那塔爾交界的萊翁隘口(Laing's Nek), 正遇上波爾人在山稜間守隘的部隊。科利手下的砲兵先犁過敵人陣地,接著步兵在右翼騎 兵支援之下舉著大旗,快速的以縱隊前進。但是英軍很快的在上坡路上筋疲力竭,還沒來 得及轉換成正規的橫隊交戰,波爾人的火力便又快又準的傾洩而下。只有部分英軍掙扎著 逼近波爾人陣地100碼內,進入這個範圍的軍官則全數陣亡;在這個範圍之外,舉著軍旗 的旗手接二連三的中彈,絡繹不絕地被抬離火線。英軍的進攻快速崩潰,傷亡超過190人 ,而守隘的波爾人(全部不超過400)傷亡不過24人。此役之後英帝國的軍隊再也不扛著大 旗在戰陣上玩命衝鋒 。 英軍的敗北令科利大為震驚,而波爾人則士氣大漲,屢次從隘口中出擊,襲擾科利的 後方。2月8日,英軍再度以半包圍的態勢對付阻礙交通線的大約200名波爾人。學乖的英 軍與波爾人一樣利用散布的大塊頑石作掩護,但科利的砲兵卻曝露在槍口前,不一會兒功 夫便被一一射倒。雙方在近距離的槍戰中鏖鬥至深夜,但從傷亡比來看波爾人依然大獲全 勝──英軍死傷超過140人,而川西瓦軍只損失了14人 。 2月間,倫敦正在考慮重啟談判,而科利也寫信給波爾人,把暫時停火、等待談判的 意圖告知克魯格。但當克魯格在考慮如何回覆時,科利卻打算攻占波爾人防線右方、能夠 俯瞰整個陣地的瑪珠巴嶺(Majuba Hill),好增加談判的籌碼。瑪珠巴,祖魯人稱作 amajuba,是鴿子嶺(the hill of doves)的意思。雖然這片山嶺能夠瞰制波爾人陣地,但 嶺峰距離敵人太遠,實際上在線膛槍的射程之外,而科利也沒有將砲兵布置在嶺上的打算 。另一方面,波爾人的反應則十分迅速,大約三四百民兵騎馬疾馳到山下,接著便下馬往 山上推進──2月27日早晨,留在山上的英軍大約有375人,但這批英軍的主力是上身卡其 軍服、下身蘇格蘭裙的第92高地人(Highlanders)營,具備駐印英軍當中首屈一指的射擊 技巧,剛剛打贏第二次英-阿(阿富汗)戰爭,自1868年起就駐印的老部隊當中個個是長期 服役的百戰精兵,壓根不覺得波爾人能造成多大麻煩 。 哪裡想到這一役實際上結束了整場戰爭。 波爾民兵小心翼翼的躲在障礙物後方,一邊緩慢前進,一邊擊殺在山陵線上現身的敵 兵──英軍招牌的緋紅色制服特別顯眼──竟然將英軍從頂鋒驅離,往背面的斜坡撤退。 科利雖然身在現場,卻一直沒給出明白的指令──壓根兒他就沒想過會被攻擊──又拒絕 了好幾次上刺刀衝鋒的建議。當他在最後關頭下令預備隊前往增援時卻被波爾人從旁截擊 ,反攻霎時崩潰,而波爾人則朝著逃命的英軍背後開槍一一結果了性命。科利在亂軍之中 反而前進,或許是想重設集結點,但波爾人神準的子彈穿過了他的頭顱,一命嗚呼。92高 地人營雖被留下來斷後,英軍潰敗的勢頭已很明顯,不一會也得令後撤了。此役英軍死92 人,傷134人,其中一些是致命傷,被俘擄的則有59人。相較之下,波爾人只有1人陣亡, 5人受傷(1名為致命傷) 。 瑪珠巴的慘敗,再加上英國國內政局改變,內閣新首相不但反對兼併川西瓦,也對波 爾人抱以同情,川西瓦的獨立很快獲得英國當局的首肯。歷時三個月的第一次波爾戰爭就 此結束,是維多利亞時期唯一一場英軍從頭失敗到尾的戰爭 。不過英軍在戰場上得到的 教訓似乎還不夠深刻;在不到二十年內,英國人與波爾人將再度兵戎相見,而第二次波爾 戰爭中的英軍又得在慘重的傷亡之下重新學起。 -- http://cimonnomis.blogspot.tw/ https://www.facebook.com/Cimon543/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42.70.52.24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Warfare/M.1520806712.A.966.html

03/12 07:51, 6年前 , 1F
大推!
03/12 07:51, 1F

03/12 08:16, 6年前 , 2F
推推
03/12 08:16, 2F

03/12 08:29, 6年前 , 3F
推推
03/12 08:29, 3F

03/12 09:14, 6年前 , 4F
讚,不過下場就.....
03/12 09:14, 4F

03/12 09:17, 6年前 , 5F
府兵制?
03/12 09:17, 5F

03/12 09:36, 6年前 , 6F
強龍不壓地頭蛇就是這種狀況。
03/12 09:36, 6F

03/12 12:20, 6年前 , 7F
波爾戰爭讓英國人一直到1980年都還堅持步槍只能單發射擊
03/12 12:20, 7F

03/12 16:48, 6年前 , 8F
推!!
03/12 16:48, 8F

03/12 18:27, 6年前 , 9F
03/12 18:27, 9F

03/12 18:29, 6年前 , 10F
第二次波爾戰爭才是悲劇 耗資超過2.2億英鎊
03/12 18:29, 10F

03/12 18:30, 6年前 , 11F
幾乎把前面幾十年累積下來的盈餘都打沒了
03/12 18:30, 11F

03/12 23:11, 6年前 , 12F
03/12 23:11, 12F

03/13 01:01, 6年前 , 13F
波爾先生? 超強的啦 xd
03/13 01:01, 13F

03/13 03:49, 6年前 , 14F
波爾人的戰術很有意思
03/13 03:49, 14F

03/13 20:36, 6年前 , 15F
03/13 20:36, 15F

03/14 02:57, 6年前 , 16F
N大不講英軍用步槍做超越射擊這種戰術?
03/14 02:57, 16F

03/14 07:48, 6年前 , 17F
超越射擊到底是哪來的謠言
03/14 07:48, 17F

03/14 08:52, 6年前 , 18F
他們不是練瘋狂一分鐘嗎
03/14 08:52, 18F
文章代碼(AID): #1QfQiubc (Warf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