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 邁向現代戰爭之路 [5]

看板Warfare作者 (不太會飛的企鵝)時間7年前 (2016/10/15 17:26), 7年前編輯推噓7(708)
留言15則, 7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原文網址:https://goo.gl/X5jFR1 On the Road to Modern War By Dennis Showalter -- 勝者的困境:大不列顛 大不列顛在準備未來的戰爭時否決了自己在一戰的經驗並反對其案例。政治上的「十年內 無重大戰事」的描述主要是用於控制預算而不是規劃,但其影響更為寬廣。英國在戰爭中 的人力損失造成了主要參戰國之中最大的衝擊,過往從沒有類似的事件造成這麼多的性命 喪失,就連拿破崙戰爭都只由人口的一小部分以及有限的國民參與去發動。紀念和哀悼並 不是英國的專屬反應,但是比起任何其他地方,此一過程更為直接,且在公眾或私人的場 合更全面的表現出來。這並不代表戰爭被詮釋為無意義的,英國人紀念的不是幻滅而是損 失和犧牲。 戰爭結束後,大英帝國並未重新配置其軍事和政治策略的模型,1918年後就如1914年之前 ,此二者都在帝國與其皇家屬地之間的爭辯中發展─都須以最小的代價完成並缺一不可。 一戰證明了英國列強地位的存續仰賴它和全球的聯繫,然而基於體制成本的提升以及戰間 期的海軍限制條約造成的戰力架構,皇家海軍被分散到非常稀薄,陸軍也碰上不熟悉的需 求系統的挑戰、特別是在巴勒斯坦和伊拉克。在印度西北邊陲,部落武裝和政治越來越複 雜,在Mohandes Gandhi(1869-1948)的時代,國內安全不再只是群眾控制。在更靠近家鄉 之處,愛爾蘭共和陸軍在1919至1923年間發動了第一場現代暴亂。在奧爾德肖特或1918年 百日攻勢習得的技術,如今在通過開伯爾山口後和科克郡的最深處幾乎難以運用。 英國從沒有真正考慮過重回上個世紀的「光榮孤立」,這代表準備在歐陸進行下一場正規 戰爭。有效的籌備牽涉接受一個高科技的模型。在某個程度上,皇家空軍可能被期待帶領 此一風潮,它既現代又技術性,其戰略轟炸的概念被認為在未來戰爭中的物質與精神兩方 面有著潛在的決定性,使之合理的成為軍力投射的工具─並有著更可靠的概念,也就是以 最少的英國人性命作為代價來發動戰爭。但是,皇家空軍(RAF)對於實施此一教條費心甚 少,1917到1918年間還在雛形的戰略航空行動已經提供了戰後需要研究的各種事項:白晝 和黑夜狀況的不同、目標確認、投彈精準度以及飛機的生存性,但是由於技術上的方案還 在發展階段,財務更限制了有限的試驗,沒有任何一項得到完全解決。最終,RAF的心態 是「船到橋頭自然直」。 若想要理解這個心態的根源,就得研究地面部隊。和批評者所說的反現代化現狀相反,戰 間期的英軍對於現代戰爭的生態與需求發展出充分的高度意識,裝甲戰爭的支持者如J. F. C. Fuller(1878-1966),以及更全面的機械化的支持者如John Burnett-Stuart(1875-1958),兩者間只有細節的差異。在更實務的層面上,陸軍的機械 化也受到民間社會的機械化的推動:至1930年,軍用馬匹的供給已經降至遠低於一支小規 模陸軍的需求。 最關鍵的問題不是實施改革,而是改革的細節。就連陸軍的老衛隊都拒絕了1916/17年的 火力和消耗模型,但是什麼教條和武器應該成為繼承者呢?一個常見的評論是1918年聯合 兵種的影響在戰間期被本位主義湮沒,對兵種和兵團的認同造就「獨力戰鬥」的想法而非 通用的智識模型。然而,史實中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陸軍就已擁抱無形的準則 以及通用性而非個別性。經驗主義和適應性;回應新想法和新發明而不用削足適履的能力 ;距離特定案例只有一步之遙的理論─這些才是真正的「英國戰爭方法」。 為了同時應付漸趨威脅的國際環境、強烈要求避免重蹈1914-1918年間的覆轍的選民,再 加上如前文所述,帝國的政策和控制與內燃機造成的需求沒什麼關連性,這個取向在1930 年代更為複雜。然而真正的問題是,把陸軍轉變為實體的思想的持續性與凝聚性,正開始 被互相矛盾的決策與獨立的方針所湮沒。到了1939年,其結果是一支鼯鼠五技而窮的部隊 ,它有兩種坦克:一個是馬力和火力不足的步兵支援模型,另一批是機械嚴重不可靠,而 且能被輕易擊毀的的輕型和中型坦克。聯合兵種的機械化行動水平是如此低劣,以至於遲 至1941年,前線還流傳著一個笑話,說兩個團要確保協同就只能讓指揮官玩換妻。在1939 年三月才啟動的倉促動員中,約兩打的師只裝備了和1916年七月一日相去不遠的步槍與刺 刀,陸軍幾乎陷入泥淖。 總結來說,大不列顛對未來戰爭的準備,是以一種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主要參戰國之中學 習曲線最為陡峭的思維。這樣的發展產生並仰賴於同步和僵局之中,這兩者在未來都沒有 再次出現。對於彈性和外行之間的界線,簡單的「得過且過」也是不錯的。英國在 1914-1918年間的歷程表示它在1939-1945年間可以再一次適應並通過。 譯註: Mohandes Gandhi~聖雄甘地的本名。 奧爾德肖特Aldershot~英國城市,維多利亞時期的英軍重鎮,被譽為「英國陸軍之家」。 開伯爾山口~阿富汗和巴基斯坦之間的一個重要山口。 科克郡~愛爾蘭最南方的一個郡。 J. F. C. Fuller~富勒,一戰英軍將領與知名作家。 John Burnett-Stuart~一戰英軍將領。 1916年七月一日~索姆河戰役的第一天。 -- 簡單來說,英軍沒有特定的思維,只是走一步算一步、慢慢適應,恐怕也只有英軍這樣的 背景才可以、才必須採用這樣的策略吧,畢竟他們面對的需求差異太大了。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71.176.181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Warfare/M.1476523575.A.26C.html

10/15 19:48, , 1F
10/15 19:48, 1F

10/15 19:50, , 2F
話說為何英軍39年開戰時裝備只有16年水準?
10/15 19:50, 2F

10/15 19:50, , 3F
18年時的裝備都沒有留下來嗎
10/15 19:50, 3F
武器會損耗啊...... 18年和16年最大的差別是18年已經有一大堆重武器了,說步槍和刺刀指的就是英軍重武器 的產能不足的意思。

10/15 19:56, , 4F
換妻XD
10/15 19:56, 4F
※ 編輯: jimmy5680 (60.245.65.134), 10/15/2016 20:25:07

10/15 22:57, , 5F
早在30年代就能把換妻概念普及到路人皆知啊?不愧是紳士
10/15 22:57, 5F

10/15 22:58, , 6F
說到英佬得過且過以及法佬眼高手低;是不是戰勝國比較難
10/15 22:58, 6F

10/15 22:59, , 7F
做到謙虛自省;並難有通盤推倒重來的勇氣?
10/15 22:59, 7F

10/16 22:13, , 8F
英國的陸軍規模小,可以用少量的資源做各種實驗,感
10/16 22:13, 8F

10/16 22:14, , 9F
到這樣長期來說其實對於國家資源的利用較好,只要軍
10/16 22:14, 9F

10/16 22:15, , 10F
官團的腦袋是活的,等到戰爭爆發在邊學邊改即可。
10/16 22:15, 10F

10/16 22:16, , 11F
總比平時養了一堆胖軍隊,戰時又要改一堆人的想法
10/16 22:16, 11F

10/16 23:49, , 12F
那要看你對手給不給面子,二戰法國還來不及改就被打爆了
10/16 23:49, 12F

10/18 22:46, , 13F
對啊!幸好英國和歐陸隔著海峽,又有強大的海軍
10/18 22:46, 13F

10/20 20:21, , 14F
問題是英國的戰車開發真的走了錯路…
10/20 20:21, 14F

10/21 16:22, , 15F
推换妻
10/21 16:22, 15F
文章代碼(AID): #1O0VOt9i (Warf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