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 邁向現代戰爭之路 [1]

看板Warfare作者 (不太會飛的企鵝)時間7年前 (2016/10/14 18:39), 7年前編輯推噓13(1301)
留言14則, 13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原文網址:https://goo.gl/X5jFR1 On the Road to Modern War By Dennis Showalter -- 在之前介紹過的德國自由大學製作的一戰網站上看到這篇文章,覺得寫得太好了,所以嘗 試翻譯看看。個人能力有限,如果有語意不通順之處還請不吝賜教。 -- 邁向現代戰爭之路 一戰從未被衝突中的各國和軍事力量視為「停止一切戰爭的戰爭」,這場戰爭的影響基於 政府的型態、地緣戰略的處境、精神與物質的能力和公眾意志而有了不同的演變,他們的 共同點是理解到未來要成功的發動戰爭,就必須仰賴有效的政府與強大的公民之間的協同 。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經驗 若要理解一戰如何顯現未來衝突的發展,就得理解這場戰爭本身的四個關鍵面向。 第一,這是最後一場強調人海戰術的戰爭,自從拿破崙戰爭以後,遍布全球的戰爭都越來 越趨近於數字與計算的行為,呈指數成長的軍隊與艦隊規模只是冰山一角,還要考慮到經 濟數據、國會投票以及在農田和工廠工作的民眾,外行談戰略、內行談後勤的這句格言就 是起源於十九世紀,古代崇尚的勇武並未消失,但只被視為完全由國家與其人民的物質與 精神所構成的巨刃的鋒口。在這個環境下,專業的軍事著作強調著數據的無情,以及在一 場不會迅速結束的衝突中必須理解其重要性。 在這情況下,所謂的「短期戰爭幻象」變成了對短期戰爭的期待,就連德國的參謀總部都 開始考慮並接受長期的衝突,持同樣想法的專業軍事著作日益增多,其中Ernest Swington(1868-1951)的作品最為突出,他在1909年出版的《綠色曲線與其他故事》專注 於數據的無情─也就是標題中所謂的「綠色曲線」─以及與其對抗不如理解和接受之的重 要性。 第一次世界大戰更進一步被兩個科技變革形塑成人海戰爭,最為人所知的是作戰三要素機 動、防護與火力之間的嚴重不平衡,從火藥發明以後一直維持某種比例的三角互動在1915 年轉變為徹底的火力至上。「德性」,不論是詮釋為勇氣或狡黠,因而在戰場上屈居在彈 藥量和屍體數之後。隨著戰爭規模擴大,指揮與控制也跟不上腳步,即時資訊沒辦法有效 的被取得或變成系統,其結果是對於計畫的更加強調,以及在和敵軍交戰時持續的重新思 考計畫。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僵局因為參與的軍事力量罕有地同步而加劇,自十八世紀中葉以來從 沒有出現過如此相似的部隊在戰線上對陣,而且一戰的同步還是體制性的而非社會性的, 因為在開放式的社會環境中鄰國的一切資訊都可以用前所未見的程度獲得,陸軍和艦隊間 的高度競爭加劇了此一狀況。其結果是互相的同質化,當轉化到戰場上時,就產生了一個 細節的戰爭,各方都在尋求或許會具決定性的小優勢。 僵局和同步兩者結合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第三個關鍵特徵:彈性。不論是C. S. Foster(1899-1966)描繪的人們嘗試以蠻力拔掉螺絲釘,還是更常見的比喻為「驢子率領 的獅群」,都沒有描述出參戰者幾乎從一開始就以一些拚命的行動來持續修正教範、武器 和機械,試圖縮短這場轉移性的衝突。火焰噴射器、毒氣、潛水艇,全都被拿來當作可能 的救星,改良後的飛機每六個月就抵達前線,1917年春季主流的戰鬥機一年後只是會飛的 靶子。此外,雖然英國的馬克一號和五號坦克有同類的菱形外觀,它們的內部只有大致相 近。科技的可能性依然受到限制,舉最明顯的案例來說,內燃引擎只在發展的最初階段、 馬力太過有限而無法重拾機動力或支撐防禦力,坦克依然馬力不足,飛機脆弱,卡車很容 易拋錨。 面對停滯的三重挑戰,武裝力量很可能在體制上比科技方面有更多的改良。騎兵被轉變為 步兵。閃光和聲音的定位以及空中觀測並不只是改變了炮火的方針,它們讓1914年仍執著 於馬匹的炮手變成1918年的科學家和數學家。控制因為不同的情境而同時中央化和分散化 。炮兵和航空戰力成為軍和兵團的責任,而基本戰術單位則先下放至排,然後在1918年降 至班或組:一小批士兵帶著一挺靈活的輕機槍以及手榴彈與槍榴彈。 轉向次一級的戰區,英軍在兩河流域為了應付地形和氣候,把所有後方的運輸都摩托化了 。在巴勒斯坦,Edmund Allenby(1861-1936)在1918年的作戰中同時使用了飛機和有機槍 支援的騎兵。在羅馬尼亞,德軍在1916年使用了初步的摩托化戰鬥群並有良好成果。在海 上,海戰的裝備因為飛機被賦予反潛和偵查的角色而改變,到了1918年十一月,皇家海軍 已經把攻擊加入(飛機的)任務清單並引進了第一批航空母艦。 在作戰層級上,英軍對未來的戰爭有著最明顯的貢獻,他們率先發展出現代的聯合兵種部 隊:在步兵、炮兵、坦克和航空隊之中用無線電整合教範、體制和科技。炮兵在進攻中封 鎖了側翼、對德軍的炮兵陣地實施反炮擊,並提供最初的徐進彈幕。在「炮火區域」內, 坦克尋找浮現的目標,而步兵專注於較軟的地點,雙方需要時互相支援。飛機提供偵查、 火炮觀測以及越來越多的對地支援。時至1918年八月,坦克軍已經有了一個皇家空軍中隊 支援。 這些部隊的複雜互動沒辦法以1918年的聯絡技術來達成現代所謂的控制。無線電依然笨重 且不可靠,在旅級以下並不實用。作戰可以達到一定程度的操控與規範,可以說這是「半 控制」戰役的演變過程。進攻越來越能夠踉蹌前進,並隨著熟練而趨向穩健。同樣的描述 可以套用在「半運動」戰役上,士兵、交通工具和火力把德軍防線往前推而不是打破之。 在1918年,戰術和科技就連突破簡易的防禦陣地都無法把損失壓低到可接受的水準,他們 能做到的是穩定的持續施加壓力,迫使耗損的德軍持續後撤直到絕望的將領們要求政府求 和以避免在德國本土進行孤注一擲的最終決戰。 即便到了戰爭的尾聲,策略與科技仍無法顯著降低傷亡,僅能改善戰果的比例,這一點延 展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第四個且較為寬廣的面向:半現代性的特徵。「經典」的一戰這場 充滿迷思、記憶和印象的戰爭,僅能在有限的區域進行:西歐狹窄的一條區塊,垂直延展 五百英里自北海至瑞士,並在戰線兩側分別水平延伸一百英里。德國於1914-1915年間在 俄國和巴爾幹的作戰極度仰賴科技來強化戰力,並持續因為科技在東方環境的受限而沮喪 。重炮受到欠缺鋪平的道路乃至於沒有道路可言而難以移動的困擾。連發輕兵器需要大規 模且可預測的重新補給,但並非永遠能夠及時獲得。飛機的效能受到短程、機械脆弱和炸 彈低劣的限制。不客氣的說,1918年的巴勒斯坦作戰中英軍獲得的勝利是發生在其鄂圖曼 對手已經全方面衰敗的情況下。 在歐洲西北部以外的地區發生的戰爭都傾向於反現代化,承平時期的陸軍以及其軍官團都 在戰爭中崩潰,湮沒於持續注入的未經準備的義務兵之中,且目睹支持的系統瓦解。俄國 、巴爾幹、中東和東非提供太多這種案例,舉凡俄軍沒有步槍的士兵、英軍在兩河流域的 醫療系統崩潰、或者是在東非因為采采蠅而全團落馬。反現代化並不侷限於戰鬥區域,俄 國、奧匈、鄂圖曼以及可能包含在內的義大利都在應付總體戰的需求時運轉到極限甚至超 過之,從鐵路到醫院的各種設施,再到即便沒有最佳化也需要順利運行的官僚體制,都展 現了它們在毀滅前的表現水平。壓力結合著飢荒與疾病造就了不同水平的混亂,包含了亞 美尼亞種族屠殺和布爾什維克革命。 簡單來說,半現代化對戰爭時期軍事力量和政府的關係基礎形成了挑戰。在1914年,為了 實務上的目的,參戰各國都把權力交給了陸軍和海軍的將領,這部分反映了對於短暫且決 定性的戰爭的廣泛預期,同時也反映了行政當局對於自己掌握戰爭奧秘的缺乏自信以及相 對應的接受軍事「定義上的能幹」。實際上演變成的延長僵持有兩個結果。在1914年以前 ,對戰爭的思考與籌畫有個重要但未被重視的潛在思維,那就是未來的衝突會是如此可怕 以至於大後方會在壓力下崩潰,但是實際上在1915年將領和政客卻得以仰賴民眾從未有過 且未被預期的奉獻,這個混和了愛國心、團體性和被動性的存在到底是什麼仍有爭議,但 無論如何這仍提供了一支重錘,後續的關鍵是這記重錘應如何被運用。在俄國、奧匈和鄂 圖曼帝國,不論是士兵或政客都未能勝任。在德國,軍方的權力在1916年之後提升到實質 的獨裁,並寄望著軍事力量無法達成的勝利。從1915年開始,英國和法國的行政和軍事當 局達成了或多或少的妥協直至停戰。有一點逐漸浮現,那就是任何國家在戰爭中的轉捩點 就是當其人民無法繼續支持政府的行動,因此,問題就只在於誰先走到那一步了。 譯註: 1. 停止一切戰爭的戰爭 一戰期間由英美兩國使用的一個口號,宣稱要一勞永逸的擊敗邪惡的獨裁政權。 2. Ernest Swington 一戰期間的英軍軍官,推動了坦克的研發與運用。 3. Virtù 德行 馬基維利描述的一種概念,描述理想領導者需要的特質。 4. C. S. Forester 英國的小說家。 5. Edmund Allenby 一戰期間的英軍名將,1918年在巴勒斯坦擊敗鄂圖曼陸軍。 -- 各位先生,這場戰爭的最終勝利將屬於率先把七十五公厘火炮裝到一輛可以在任何地形 行駛的交通工具上的一方。 ~ Jean Baptiste Estienne (1914/8/23)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60.245.65.134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Warfare/M.1476441593.A.0A5.html ※ 編輯: jimmy5680 (60.245.65.134), 10/14/2016 18:50:57

10/14 19:10, , 1F
頭推
10/14 19:10, 1F

10/14 19:39, , 2F
:
10/14 19:39, 2F

10/14 20:26, , 3F
我記得有本書說,一戰前的國家以為可以控制戰爭,沒想到戰
10/14 20:26, 3F

10/14 20:26, , 4F
沒想到戰爭變成了無法控制的怪物
10/14 20:26, 4F

10/14 20:28, , 5F
有看有推
10/14 20:28, 5F

10/14 20:44, , 6F
10/14 20:44, 6F

10/14 22:24, , 7F
push
10/14 22:24, 7F

10/15 01:21, , 8F
10/15 01:21, 8F

10/15 02:43, , 9F
翻译之神
10/15 02:43, 9F

10/15 08:01, , 10F
10/15 08:01, 10F

10/15 10:30, , 11F
大推
10/15 10:30, 11F

10/15 11:09, , 12F
一戰最後幾乎是打到對方國內革命退出
10/15 11:09, 12F

10/15 13:17, , 13F
大推
10/15 13:17, 13F

10/20 23:23, , 14F
大推
10/20 23:23, 14F
文章代碼(AID): #1O0BNv2b (Warf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