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火老鴉與水老鴉

看板Warfare作者 ((Nomis))時間7年前 (2016/09/21 16:21), 編輯推噓3(302)
留言5則, 3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圖文版:http://cimonnomis.blogspot.tw/2016/09/blog-post_21.html -- 火老鴉與水老鴉 茅元儀《武備志》中有「神火飛鴉」(右圖)的記載,形制如下 : 「用細竹篾為簍,細蘆亦可,身如斤餘雞大,宜長不宜圓,外用棉紙封固,內用明火炸藥 裝滿,又將棉紙封好,前後裝頭尾,又將裱紙裁成二翅,釘牢兩旁,似鴉飛[木集],身下 用大起火四枝斜釘,每翅下二枝。鴉背上鑽眼一箇,放進藥線四根,長尺許,分開釘,連 四起火底內。起火藥線頭上另裝,扭總一處。臨用,先燃起火,飛達百餘丈,將墜地,方 着鴉身,火光遍野。對敵用之,在陸燒營,在水燒船,戰無不勝矣。」 從文字記載來看,「神火飛鴉」的結構主要可分成兩個部分,鴉身內裝載「明火炸藥 」,鴉翅上則用四枝「起火」(即火箭)助推升空並飛行。由於必須同時點燃四枝助推火箭 (就當時的技術程度而言,手工製作要統一規格難度很大,四枝火箭不太可能完全一樣, 燃燒與推進速度必然參差),在飛行末端還需要點著鴉身,技術上相當複雜,看起來更多 是一種譁眾取寵而非實戰取向的兵器。不過,至少有一些史料記載可以證明,明代曾嘗試 將此種兵器用於實戰。在萬曆年間的援韓征倭之役(1592-1599)中,進攻平壤的明軍靠著 以火箭為主的火力優勢攻破城池 ,而這些火箭的調度、製造、運送與使用很大一部分是 經略宋應昌的手筆。初戰告捷,宋應昌在各種火箭的使用上持續加碼,其中也包括神火飛 鴉: 「…本部(宋應昌)…又委官,多集匠,晝夜製造毒龍噴火神筒并神火飛鴉等器料,在 數日可完。…」 「…造明火、毒火、飛火等箭,大將軍、霹靂、子母等砲,火龍、噴筒、飛鴉,鉛、 鐵子、火藥等項。」 明代火箭的火藥配方中分成數種,如上述「明火」、「毒火」、「飛火」等等粽用就 不同。據《武備志》的記載,「飛火藥」是「衝陣劫寨,焚糧燒賊,水陸馬步俱用」,是 一種用途廣泛的藥方;「毒火藥」是「破陣之用,賊聞其氣,昏眩臥倒,又燎皮肉」 , 是以毒氣攻擊。神火飛鴉所用的起火則另有起火藥方,只作助昇推進之用。至於「明火」 ,明代各家兵書很少獨立為一門配方,不過從其他記載來看應是專作燃燒之用。朝鮮人的 記載這樣說: 「我國(朝鮮)平時有火箭,名曰神機箭。但用以報變,不善於焚燒。…天兵(明軍)攻 破平壤倭賊,專用大砲火箭。其制與我國神機箭相類,但其箭榦甚長,去鏃二三寸結藥筩 ,而左右附結小明火,所落之處,火熖迸發,煙氣蔽空,賊不能開目。其制勝之妙,不下於諸炮。」 「李(如松)提督兵至(平壤)城下,攻七星、晉(普之誤)通門,以火箭射入城中,煙氣 蔽天。火箭所墮皆火起,林木上亦箭攢如蝟毛。有中者,連衣甲燒盡。賊遂不支。」 上述文獻中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這類明火箭不僅適合攻城劫寨,在對付敵人單兵時也 很有威力,竟可以「連衣甲燒盡」。類似的記載朝鮮人還留有以下幾條: 「其中火箭最妙,一著其身,爇盡支體;萬矢漫空,一陣糜爛。」 「傳聞往日慶州之戰,天兵一人,偶持火箭,放中一賊,滿身火起,衆賊來救,亦爲 火焰所燒,欲赴水不得,仆死中道云。」 這也就意味著在輕裝急襲的場合,比起笨重的槍砲,對明軍來說火器當中只有輕便的 火箭合用,而且堪用。在緊接平壤之後的碧蹄館之役中,儘管明軍為了追擊,火砲都沒跟 上騎兵,在日軍優勢兵力夾攻下吃盡苦頭,精銳損失太半,火箭倒是都派上了用場: 「…時南浙砲兵俱未及到,只有手下精騎千餘,提督(李如松)卽麾已到之兵,進陣于 野,與賊對陣。先放神機箭,初一交戰,賊少却,…」   「提督挺身獨進,火砲諸具,竝不輸去,只放神機箭,賊則放砲先來。」   碧蹄館之役後明軍在戰略上從原本的貿進轉為持重,開城、朝鮮王京都是日軍主動放 棄後明軍才進佔;沒有攻奪城池的機會,宋應昌大費周章準備的各種火箭與神火飛鴉,也 就沒派上用場。 那麼除了朝鮮之役外還有沒有布署神火飛鴉的紀錄呢?《萬曆野獲編》當中卻實有提 到「至今上(萬曆)初年,戚繼光帥薊門,又用火鴉、火鼠、地雷等物,虜胡畏之,不敢近 塞」 ,似乎戚繼光也曾在薊鎮配置包括「火鴉」在內的火器。再往前,「火鴉」可能曾 經使用在元末明初的戰事中。張憲的古詩中有一首〈富陽行〉,描述的是一場城寨攻防 : 「搖首上馬金鞭揮,山頭白旗如鳥飛。西來萬騎密蜂蟻,四面鼓聲齊合圍。金城木柵 大如斗,五百貔貅誇善守。鐵關不啟火筒焦,力屈花猺皆自走。城南城北血成窪,十里火 雲飛火鴉。將軍豪飲不追殺,掠盡野民三百家。」 雖然具體是描述哪一場戰役並不明瞭,但從「鐵關不啟火筒焦,力屈花猺皆自走。城 南城北血成窪,十里火雲飛火鴉」這四句來看,當時在攻城戰中除了「火筒」(可能是將 軍筒之類)之外,也用上了火鴉。不過,明初的火鴉與晚明的火鴉在形制上不盡相同。大 約成書於明初的《火龍神器陣法》是這樣描述「神火飛鴉」(右上圖)的: 「用篾製造,形如飛鴉,外用紙糊,腹藏神煙、毒火、蒺藜、飛燕之類,尾後縛催火 筒,酌量大小,黑夜用火鴉數百,乘風飛入敵城寨中,火起煙迷,賊心驚怖,乘亂擊之, 必有切矣。」 從文字與圖像記錄可知,早期的火鴉構造較簡單,推進用的火箭也只用一支,或許在 可靠性方面還勝過晚明的「改進」;或者也可以說,明初與晚明的神火飛鴉其實是不同的 發明。那麼明代人為何總是把附上鳥翼的火箭稱作火鴉或者飛鴉呢?在中國的科學發展史 中,道教方士總是引領時代先驅的主要群體,在火藥火器方面也不例外,因此許多火器的 發明與命名也都籠罩上了方術信仰與神話的色彩。與月中的玉兔相對,日中的烏鴉恰恰是 鳥類當中與火最接近的;袁珂校注《山海經》〈畢方烏〉一條,就引述諸家注疏,論說「 畢方」係木神,竹木能引火,畢方烏這名稱猶如時人口中所謂的「火老鴉」。而古人的生 活經驗也「證明」,老鴉總是與火有關──大概是出於烏鴉收集發亮物體的習性,文獻中 實際指涉活體動物的「火鴉」記載不少。袁珂所引《昭明文選》〈東京賦〉薛綜的注解就 說「畢方,老父神,如鳥,兩足一翼,常銜火在人家作怪災也」 ;到明末也有類似的記 載:   「儋州有烏鴉能食火,每啣火置人屋上,以翅煽焚,則群鳴飛舞。其名火鴉。」 包含一些神怪內容的明代小說如《西遊記》、《三寶太監西洋通俗演義》等等,書中 所記載的火鴉通常也是法術或妖異之流。從中國科學史發展的脈絡來看,道士在火藥火器 方面的權威與「口碑」,與普及於民間的相關信仰是分不開的。 火老鴉之外,還有水老鴉。南北宋之交以洞庭湖為根據地的鍾相、楊么水軍,軍器當 中包含一種「木老鴉」,不過只是砸擊敵方的櫑木的一種 。明代的「木老鴉」則是完全 不同的兵器: 「…蘇人有應募獻計用火攻,其名木老鴉,藏藥及火於砲矢中發之;又為具形如鳥喙 ,持之入水,以喙鑚船而機發之,以自運轉,轉透,船可沉,試用之,已破一船,乃米舸 ,不曾傷賊。退將復為之,賊檢察知之,謂江南兵能水中破船,是神兵也,益駭絶。…」 從紀錄上來看,這種在明武宗時期劉六、劉七之亂中曾經用於實戰的兵器似乎是鑽入 敵船之後再引爆,可為巧妙;不過越巧妙的兵器通常可靠性也越低,此後似乎再未見於實 戰。這兩篇文獻中的「木老鴉」,或許是「水老鴉」之誤,木、水字型接近,容易訛誤 。 而所謂水老鴉,其實就是漁民馴化來捕魚的鸕鶿。 -- http://cimonnomis.blogspot.tw/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42.66.203.28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Warfare/M.1474446098.A.20D.html

09/21 17:04, , 1F
魚雷!?
09/21 17:04, 1F

09/21 21:57, , 2F
09/21 21:57, 2F

10/09 00:44, , 3F
這些武器有實戰記錄嗎?
10/09 00:44, 3F

10/09 00:45, , 4F
流言終結者不是證明火鴉根本飛不起來?
10/09 00:45, 4F

10/09 00:45, , 5F
最後把武器改造成沖天砲的型狀才成功飛出去
10/09 00:45, 5F
文章代碼(AID): #1NuaCI8D (Warf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