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海軍戰術演進1588~1667 Part I

看板Warfare作者 (montmartre)時間7年前 (2016/07/31 04:06), 編輯推噓3(300)
留言3則, 3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前言 在很多人的想像中,自大航海時代的海戰就是雙方派出華麗且巨大的戰列艦,雙方組成戰 列線排成一排,然後用側舷互相射擊,煙硝、火光、鮮血、爆炸聲充滿整個戰場,這個觀 念基本上是錯誤的;海戰戰術是個緩慢的演進過程,參戰雙方經過血與火的教訓,最後才 演變成大家所知道的形式。本文就16世紀末到17世紀中期這段期間,介紹英國海戰戰術的 演變過程。 序章 對一位艦隊司令而言,海戰戰術就是他的技藝,在由風力與船帆驅動的艦隊裡,他艱難地 運用著這一技藝;如果他順風 (航向與風向相同)行駛,將可以達到較大的航速;如果他 迎(搶)風行駛(航向與風向相反),速度將會變慢。 如果在海上畫一個360度的圓,以12點為中心,左右夾角各為67.5度組成的扇形是無法航 行區域,如果他想要迎風行駛,意思就是他的船頭與風向夾角不能小於為67.5度,不然他 會無法移動。在順風行駛上,與風向夾角180度並不會得到最大的速度,因為尾桿上的風 帆會擋了前面風帆的風,如果他想要獲得最佳速度,只能左右與風向成夾角135度的方向 航行,這樣才能得到最大的風力,並走之字形前進。 敵軍當然也會受到完全相同的限制;當兩支艦隊互相觀察到對方時,其中一支通常會對著 風吹來的方向,因此位於所謂的上風位置。由於上風自然而然地意味著一定程度的戰術優 勢——在選擇何時進攻、如何進攻方面更是如此,因此戰鬥之初的機動時常是與保持、奪 取或爭奪上風位置相關的。 讀者常被現代科技影響,將現代的能力置於過去的背景上,以內燃機推動的船隻能力類推 風帆戰艦,這是不正確的;風帆戰艦的機動很受風況和海況的影響,在接近陸地時,還得 考慮海流和潮汐,如果風完全停了下來,雙方艦隊可能會就此無法動彈。每位司令都要計 算得出他的艦隊與敵軍艦隊的相關距離、航速和航線,使用何種戰術一切都取決於風和天 氣,如果狀況不利,不但海戰不能進行,連戰鬥序列都無法展開。在帆船時代戰術教科書 和官方訓令中刊行的示意圖自然而然地展示了以完美佇列執行戰術機動的戰艦,儘管這在 實踐中並非總能實現。 風帆戰艦是木制的堡壘,由風力推動,兩舷各自配有數目巨大的一組火炮,由於體積龐大 ,需要大量的水手操縱。它們的木料相當結實,這既是為了防禦,也是為了承受己方火炮 發射所產生的應力。它們還有裝載大量食物、貯藏、裝備和彈藥的儲物空間,能夠在海上 停留很多個星期,經受住惡劣天氣的考驗。每條戰艦都是具有可觀威力的獨立戰鬥單位, 能夠在任一個舷側發出猛烈的砲火,但只有很少的火炮向前後方向射擊[註]。 註:以納爾遜的旗艦勝利號來說,他的兩舷共有88門火砲,前後只有16門火砲。 戰爭的勝利倚賴于司令把一群戰艦組織成有紀律的艦隊,使其服從於他的指令和信號的能 力。只有當艦隊組織良好的時候,他才能夠在認為既有作戰可能且又有利的情況下對敵軍 執行戰術。要是艦長們的才幹不足以實現快速改變陣型的話,在敵艦面前改變陣型既無用 又危險。當艦長們不同意或是沒有完全理解司令所選擇的攻擊形式時,司令也不可能期望 得到他們的全力支持,這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整支艦隊的凝聚力與協同訓練程度。如果艦隊 組成不斷變化,或是不斷派出分遣艦隊進行護航、監視敵方港口以及小規模作戰行動,有 效的組織就無法實現了,在戰爭中狀況尤其嚴重。 每位艦長都給讓他的戰艦根據艦隊司令設定的航向和距離行進,一旦司令改變帆向,艦隊 中的其它戰艦就要立刻將帆向調整到與旗艦一致,使每艘船的風帆與風向夾角都一樣,這 樣的調整是讓艦隊中的各艘戰艦與旗艦利用的風力是相同的;艦隊規模越龐大,控制它就 越困難,執行隊形變化的耗時也就越長,轉向時每艘船是先調轉船頭還是先改變風帆方向 或一併發生,這些都有嚴格的規定,那些動作都對每條戰艦的操艦技術和紀律是嚴峻考驗 。艦隊要是列成緊密隊形,如果各艦沒有嚴格遵照命令,就有遭遇碰撞危險的可能。 保持良好隊型是需要高度團隊協作技巧的;在完成了搶風和調頭後,都要立刻恢復恰當的 位置。在前頭引航向的艦長肩負了極大的職責,也就是說,當艦隊列成一縱列航行時,前 方的戰艦責任甚大。當各條戰艦以兩條乃至更多的平行縱列齊頭並進時,引領的艦長們同 樣負有重大職責。在艦隊保持方位線,以梯隊航行時,引領一條或多條戰列線,保持各艦 處於適當位置是尤為重要的,也是極為困難的,順風行駛時出現失誤,導致戰艦偏離應有 位置是最常見的失誤類型。 在控制一支艦隊的諸多戰艦時所需的一切技藝都是為了實現一個目的-擊敗敵艦隊,戰術 機動不是為了機動而機動。雖然如此,倘若艦隊不能維持適當的航行秩序,它就有可能在 不知不覺間遭遇襲擊,艦隊在夜間分散開來時,這種狀況是極易發生的。所以1653年6月1 日的加巴德沙洲海戰,雖然英荷雙方都抵達戰場,但已經是晚上,所以雙方只好停泊,等 到明日再戰。然後在6月3日的撤退中特羅普上將失去了對荷蘭艦隊的控制,不少船隻在逃 離時相撞,撤退變成了潰敗。與此相比的是7月31日的斯赫維寧根海戰;荷蘭人盡力維持 著艦隊的秩序,所以撤退時沒有再損失戰艦。然後在1665年的洛斯托夫特海戰中,詹姆士 如果能更好的控制艦隊,排出完整的戰列線,戰果可能更好。 直到納爾遜在1798年的尼羅河之戰中冒險展開夜戰之前,夜戰本身是被艦隊司令們極力回 避的。在雙方海軍中都存在夜戰信號,因為普遍承認司令們可能會在偶然遭遇的狀況下被 迫展開夜戰。然而,強大艦隊一般會回避夜戰,因為它們無法有效運用實力。弱小艦隊也 同樣會回避夜戰,因為它們擔心自己可能被捲入激戰,無法撤退。 對風帆艦隊司令而言,無法維持適當的偵察系統可能是最大的錯誤之一。偵察的不足在相 當程度上也是僚艦地位低下的結果,它們無法以司令向僚艦發信號的方式發回信號。除非 僚艦能夠發回關於敵軍組成、實力和位置,敵軍即時航向、未來意圖以及風帆張起程度的 詳細報告,在無線電發明之前,這些偵察系統其實沒什麼大用處的。對負責瞭望的巡航艦 而言,除非巡航艦能夠足夠大膽機靈地接近敵軍,又不致被敵軍擊傷或俘獲,不然哪怕是 最為優秀的信號系統都毫無用處。因此,巡航艦艦長的素質極為重要,這一重要性甚至可 能高過某些戰列艦的艦長。 時常有人討論艦隊司令是否應當待在巡航艦而非艦隊中最強大的戰列艦上,後者必然會因 其特點捲入倉促激烈的戰鬥當中。豪勳爵事實上曾經嘗試過乘坐巡航艦指揮,喬治·羅德 尼上將也曾效法。奧迪貝爾.拉馬圖埃勒在他出版於1802年的《論海軍基本戰術》中對此 進行了長篇探討。正如拿破崙向岡托姆伯爵指出的那樣,艦隊司令乘坐巡航艦指揮的另一 個優勢在於,他可以親自執行前出偵察,不用依賴傳回來的信號。然而這帶來一個缺點, 司令如果身處巡航艦,那麼他很難指揮戰術行動,因為他本人並不在艦隊中。 如果他的艦隊正在上風方向交戰,司令所處的巡航艦就要位於己方戰線上風方向,如果艦 隊在下風方向,則他的巡航艦就要處於己方戰線下風方向,這樣就會導致他的視野被煙霧 遮擋,形成額外的不利影響。火炮產生的煙霧會在輕風中籠罩在戰場上,讓艦隊司令看不 到除了身邊船隻之外的任何東西。與此同時,他的艦隊可能會分散在廣袤的海域,即便在 沒有煙霧的狀況下也會讓信號傳遞變得十分困難。 在進攻一支已經列成戰列線的艦隊時,習慣上會緩慢地穩步接近敵艦。這讓進攻方的戰艦 維持直線排列,不至於沖到太靠前的地方,或是驟然橫穿其他戰艦前進路線,造成互相遮 擋對方開火區域的後果。即便存在有利於攻方的強風,它們也很可能僅僅以四節的速度推 進。對現代讀者而言,設想風帆時代絕大多數海戰的惱人緩慢是相當困難的。在發起進攻 之前,可能會花上成個小時乃至若干天的時間讓艦隊列成所期望的戰鬥佇列。很容易看出 ,在這種處境下,艦隊司令所承受的壓力是極為可怕的,也能看出為何許多風帆時代將領 在勝利後未能展開追擊。 即便在風帆時代,相對速度也總有著極大的戰術重要性,時常出現的狀況是,決定速度的 與其說是戰艦設計,倒不如說是船底累積的海藻和藤壺數量。在引入銅殼之前,一支剛剛 駛離船塢,由嶄新的、清潔的戰艦組成的艦隊能夠遠遠甩開一支建造結構類似,但在海上 漂泊多個星期後需要擦拭船底的傳隻。內在固有速度差異作為蒸汽船設計的一部分,它的 出現對鐵甲艦時代的海軍戰術發展產生了最為重要的影響之一。 沒有人真正知道一場風帆海戰中事件發生的確切時間。儘管鐘錶匠約翰.哈里森[註1]做 出了相當大的努力,但精密計時器要到風帆時代末期才會出現,即便到那時,海軍部也不 會供應精密計時器。一些軍官花了100英鎊的代價自行購買,倘若將其折合成今天的貨幣 ,那將是一個很大的金額;因為即便假定艦長持續出海,戰列艦艦長的年薪也就是在246 英鎊到365英鎊之間,具體多少則由其戰列艦級別而定。儘管戰艦航海日誌可能會記載戰 地機動的時間和收發信號的時間,但這些時間只是在與某一艘特定戰艦上的時間變化相關 時才有價值。當時可以使用儀器測量同一條戰列線中兩條戰艦間的距離,但並沒有測量敵 方戰艦與己方戰艦距離的工具[註2]。 註1:他發明了經度儀,可以求出經度;配合六分儀,就可以知道目前船隻的經緯度。 註2:雖然可以用近似法或三角函數算出己艦與敵艦的距離,但雙方都在機動,此距離是 存在誤差的;這跟陸軍能精確的測量己方與敵人固定目標的距離是無法比的。 風帆戰列艦在將艦上武備投入作戰中遇到的問題遠多於機械時代的戰艦,其火力範圍就是 兩舷延伸出去一段很窄的弧形;因此,海軍戰術系統的設計目的必然是儘快使艦隊投入戰 鬥,還要盡可能少暴露的在敵軍火力下。要做到這一點,就得接近敵軍戰列線末端,以此 阻止敵軍炮組射擊;就得沿斜行路線接近,讓艦隊能夠向一部分敵艦展開炮擊——即便己 方戰艦需要一邊前進一邊調整目標;或者像特拉法爾加一樣,對敵軍戰列線展開大膽迎頭 衝擊,這會減少在敵軍長距離火力下暴露的時間。一旦艦隊開始交戰,炮術的重要性就超 過了快速射擊和裝填,儘管後者還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有效的炮術依賴於士氣和訓練 ,二者缺一不可。第一二次英荷海戰,英國砲手就以較大的火砲、較好的炮術訓練與紀律 在某幾場海戰中贏得勝利。 時常有人斷言,強大的海軍會炮擊敵軍船身,較弱小的海軍則射擊敵人戰艦的桅杆、索具 和風帆。這一點在某種程度上是正確的,儘管愛德華·弗農將軍和理查·肯彭費爾特將軍 都在仿效法軍,船身是更難命中的目標,但也是更具決定性的目標。擊穿戰艦的炮眼一邊 會讓它變得相對脆弱,一系列精確瞄準的炮擊就會迅速損毀火炮,令其退出作戰,而且對 炮手造成殺傷。除此之外,針對船身的炮擊可以深入船體內部,很有可能也會摧毀或擊傷 桅杆底部,從而打亂敵艦控制,讓敵軍難以從倉庫中運來新的彈藥補給。針對水線和水線 下方的射擊會造成船木工及其夥伴難以堵上的漏洞。英軍戰艦時常傾斜得很厲害,以致于 火炮射擊應力會造成裂縫,因此少數幾發射擊準確的敵軍炮彈就會很快讓水兵們忙於使用 水泵排水。在近距離交戰中,最具傷害性的攻擊方法是不斷交替升起、降低火炮。在這樣 的條件下,火炮可以使用減裝藥射擊,以便給敵軍戰艦造成盡可能大的碎片量。 倘若在一定距離上觀察,那麼整條戰艦與船體相比就是好打得多的目標;在這種狀況下, 在帆索上造成的損傷就可以阻止敵艦推進,或是迫使其退出戰列。儘管有強化索具,將其 鏈鎖到橫桁上,以便阻止索具掉落,但帆索上的一切東西都是脆弱的。船帆可能會被撕裂 成一條條的,像支索那樣的重要索具會被切斷,橫桁會和頂桅一道被擊落。有時整根船桅 本身都會被打壞,最終在甲板上裂成碎片。這一點通常意味著一堆船帆、木器和索具落在 戰艦側邊,完全擋住了位於其後方的火炮。當出現海流等狀況時,因為敵艦船體始終有一 部分無法進入視野,就難以在任何距離上瞄準它展開射擊,控制射擊時間也存在困難。 儘管英軍艦隊司令們對戰鬥是由單獨戰艦或單個分艦隊猛烈展開攻擊決定的主張——所謂 “混戰”概念——口頭上有所讚賞,但只有少數人試圖在不保持緊密戰術控制的狀況下展 開大戰。許多英軍將領老實地認為,列成一條戰列線,與敵軍戰列線在較近距離上平行排 列,狠狠展開炮擊就已經是足夠令人滿意的交戰方式。優勢會傾向於擁有最有效的炮術和 排得最好戰列線的艦隊。索具受損或漏水的戰艦會試圖從戰列線中撤出;最終,作戰效能 變成較為低下的船艦隊都會一併撤退。位於下風方位的戰艦在撤退時會輕鬆得多。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62.47.57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Warfare/M.1469909188.A.AD8.html

08/01 20:26, , 1F
這篇很好,非常有參考價值
08/01 20:26, 1F

08/02 18:18, , 2F
08/02 18:18, 2F

08/10 07:35, , 3F
非常有趣
08/10 07:35, 3F
文章代碼(AID): #1NdGZ4hO (Warf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