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 萬曆援朝戰爭始末(十二)

看板Warfare作者 (杜老爺)時間15年前 (2009/06/17 14:51),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談判再開 朝鮮, 1593年的春天來得特別遲, 這倒不是因為冰川效應提前來臨。 燒了將近1年的戰 火摧毀了朝鮮幾乎所有的生機, 廣袤的田野看不見一點春意盎然。 龜縮在 漢城 內的日軍更切膚地體會著這種凋敝。 由於春秋兩季的收成皆毀於戰火, 在 此青黃不接之際朝鮮出現了嚴重的飢荒。 本來日軍的糧草都從民間搶掠, 到如今朝鮮人 自己都掙扎在餓死邊緣, 日本人想搶也沒有對像了。 早知如此, 當初就不該所過之處 , 燒殺屠城了吧。 正是天道循環, 報應不爽啊。 所謂禍不單行。 2月的某一天, 日軍糧草積聚地 龍山倉 忽然冒起衝天大火, 守軍救之 不及, 數萬石糧秣登時化為灰燼。 漢城 裡的諸位大將望著燒紅了半邊天的 龍山, 叫 苦不迭。 原來, 這是明軍 查大受 部的傑作! 李如松 撤回 平壤 後,日軍果然開始放 松對明軍的警惕, 專心對付 漢城 附近的游擊部隊。 一切都不出 李如松 的預料, 欲 擒故縱的真正目的就是日軍的糧倉 龍山! 趁著日軍新敗, 防守大意, 李如松 遣 查大 受 在朝鮮軍的配合下突襲了 龍山, 一把火將日軍幾個月的存糧燒個精光! (堪比 烏 巢 火光!) 劫人糧道是中原兵家慣用伎倆。 李如松 強攻 漢城 不成, 自然就想到此計。 可憐日本 人雖經百年戰國亂世, 這招兵法卻從未見識過, 因此吃了大虧。 此時就算數著米粒下 鍋, 僅剩的存糧也只夠吃一個月的。 將領們一合計, 如再不撤出 漢城, 到南方就食 , 說不定此地就要變成日軍的 首陽山 了。 (首陽山 故事見 伯夷 叔齊。 李如松 釜 底抽薪之計果然毒辣, 竟達成了數萬大軍也不見得能實現的戰略目標, 佩服!) 不但沒吃的, 漢城 城內還惡臭衝天。 碧蹄館之戰 前被殺害的朝鮮人屍體仍躺在街邊, 無人掩埋, 早就開始腐爛了。 這樣下去, 瘟疫大規模流行也是遲早的事了。 日軍士 氣愈加低沉, 許多人生出激流勇退之意。 立花宗茂 的弟弟 高橋統增 寫信給家裡抱怨 朝鮮是個鳥不拉屎雞不生蛋的窮地方, 石頭浮在水面, 枯葉沉到水裡, 實在不是人呆 的。 相良家 的家臣 澤水左馬介 更干脆, 也懶得發那樣蠱惑軍心的牢騷, 直接腳底抹 油, 溜回老家去也。 這是日軍第一個逃兵記錄, 但此風一開, 開小差的將兵越來越多 , 擋也擋不住。 厭戰的情緒甚至彌漫到了大本營 名護屋。 最上義光 就在信中抱怨這把老骨頭還能不能 回到北國的領地。 令人好笑的是, 太閣殿下 仿佛仍沉浸在征服 大明 的迷夢之中, 還是一個勁想著渡海 親征。 3月, 豐臣秀吉 再度召見各大佬, 討論增兵朝鮮問題。 依 豐臣秀吉 的計劃, 第二批兵力20萬, 由他親自統率。 德川家康, 蒲生氏鄉, 淺野長政, 前田利家 等 皆隨軍出陣。 浩浩蕩蕩, 踏平朝鮮。 各路大名聽 豐臣秀吉 哪壺不開提哪壺, 一時不知所措。 早在前一年借著海峽風暴的謠 言, 大家暫時阻住了 太閣殿下 的腳步。 可沒想到時隔一年, 他還是念念不忘渡海, 真讓人傷腦筋呀。 最終令 豐臣秀吉 打消渡海念頭的是從朝鮮前線傳來的最新戰報。 原來前線各路將領聽 說 太閣殿下 馬上要親率20萬大軍增援, 沒有一個人顯出本是理所應當的興奮表情, 相 反都只是搖頭嘆息。 原因很簡單, 已在朝鮮的10萬人都吃不飽了, 再加20萬張口, 真 以為天上會掉餡餅嗎? 大家一商議, 都認為要不惜一切勸服 太閣殿下, 別讓他再來添 亂了。 眾人群策群力, 絞盡腦汁, 終於寫出了一篇既陳述‘事實’又不會讓 太閣 生氣的戰報 。 報告裡稱日軍雖然有補給短缺和義兵騷擾兩方不利條件, 但仍牢牢守住了 漢城, 並 在 碧蹄館 給予明軍重創。 如今明軍已經膽寒, 主動派了使節來求和。 為了表示和談 誠意, 諸將商議主動讓出 漢城, 南撤到 釜山。 如果 豐臣秀吉 定要親征, 也應等到 朝鮮秋收, 糧草豐裕了之後。 當然, 一切都得憑 太閣 定奪。 這封信可真是煞費苦心, 表明日軍是趁勝而退, 大明還主動遣使議和, 給 豐臣秀吉 掙足了面子。 連極力主戰的 小早川隆景 和 加藤清正 也在戰報上簽了名。 豐臣秀吉 見報果然大悅, 同意了前線將領們的主張。 得, 太閣 入朝的日期又生生被向後推了半 年。 前線的事實當然和戰報所說相差得很遠。 此時的日軍已是山窮水盡, 不撤不行了。 在 小西行長 的授意下, 日軍駐守 龍山 的部隊偷偷地和 查大受 的兩個家丁搭上線, 在 家丁的引見下將提議和談的書信投到朝軍 忠清水使 丁傑 的大營裡。 丁傑 不敢怠慢, 立刻將書信轉送 柳成龍。 3月7日, 柳成龍 將日軍有意議和的消息轉達給了駐扎 平壤 的 李如松。 李如松 等的就是求和的使者。 此時的提督大人已不像 碧蹄館之戰 時那麼衝動了。 審 時度勢, 此時 漢城 日軍仍有5萬余眾, 自己這點人馬加上朝軍和義兵, 圍困有余, 攻城不足。 如果日軍能和平退出朝鮮, 那真是再好不過了。 當然, 朝鮮人與日本人不 共戴天, 依著他們將侵朝日軍趕盡殺絕的意思, 一定會反對議和。 不過那是朝鮮和日 本之間的事了, 站在大明的立場, 只要邊境安定就好, 犯不著為他們兩家鬥個你死我 活, 耗兵費餉。 3月26日, 李如松 回到 開城, 並帶著一直被囚禁在軍中的 沈惟敬。 可能慶幸自己沒 有一時衝動宰了這個這個只會鼓動嘴皮子的投降派吧, 提督大人顯得分外高興, 今天總 算讓這小子派上用場了。 隨即, 沈惟敬 辭別提督, 單人匹馬再赴日軍大營。 在 臨津江 南岸, 沈惟敬 來到朝軍都元帥 金命元 營中。 金命元 擔心明軍在 平壤之 戰 時用假冒的使臣麻痹日軍, 打了一個出其不意。 如今 沈惟敬 再去出使, 日軍還會 再相信嗎? 說不定惱羞成怒之下要了 沈惟敬 的老命呢。 沈惟敬 勸慰 金命元 不必擔 心, 今時不同往日, 現在日軍敗像已呈, 正迫不及待地想要議和, 以求平安南撤, 哪裡還敢傷害天朝來使? 次日, 沈惟敬 來到 龍山, 與 小西行長 這個老冤家再度相逢。 同時與會的還有 加藤 清正, 小早川隆景 等大名。 一開局, 沈惟敬 就以大話嚇唬日本人:“天朝大軍40萬 不日即將如朝, 爾等如繼續留在 漢城 不走, 必將化為齏粉。 現在給你們一條生路, 歸還被俘的兩位王子, 快快歸國去吧。” 小西行長 等當然求之不得, 可是就這麼撤出 漢城, 也太沒面子了。 日本人認為 沈惟敬 只代表 李如松 的意思, 還不夠格讓自己 說撤就撤。 如果能面見 萬歷皇帝 欽命的使臣, 表明日軍是向大明天子讓步, 才肯心 甘情願地退出 漢城。 沈惟敬 回去轉述了日本人的意思。 天高皇帝遠, 哪裡去請 萬歷 的欽差? 不過這可難 不倒 李如松。 他叫出兩名 宋應昌 派駐在軍中的文官, 徐一貫 和 謝用梓, 讓他們穿 上鮮亮一點的衣服, 冒充欽差去見日本人。 反正他們穿的是不是高官朝服, 量日本人 也看不出來。 兩人加上 沈惟敬, 裝腔作勢, 終於和日本人簽成了初步議和協定。 協 議共分6條: 1, 日方歸還兩位王子和被俘眾朝鮮官員。 2, 日方全軍退回 釜山。 3, 日方須得完成上述兩項內容, 明方才會繼續談判。 4, 明方派遣使臣去日本面見 豐臣秀吉。 5, 明方全軍也同時撤出朝鮮。 6。 暫時計劃4月8日交接 漢城。 和平的曙光似乎已經降臨。 但她來得真的那麼容易麼? 漢城光復 雖然朝鮮是這場戰爭的主戰場, 但朝鮮人始終是被排斥在議和之外的。 不然的話也不可 能讓日軍這麼容易就走脫了。 作為 領議政, 相當於大明官階裡 內閣首輔 的 柳成龍 就是一個鐵杆主戰派。 為此, 李如松 已和他有了好幾次衝突。 最激烈的一次, 柳成 龍 不斷在 李如松 耳邊嘮嘮叨叨, 催促明軍盡快進兵, 最後把 李如松 惹急了, 威脅 要把全部明軍撤回國, 才終於讓他閉嘴。 重開談判後, 李如松 和 柳成龍 之間由於意見不合, 矛盾更加升級。 有一次明軍游擊 將軍 周弘膜 帶著代表 萬歷皇帝 的旗牌赴日軍大營, 路過 金命元 和 權慄 的駐地時 遇到 柳成龍。 為了顯示皇帝威嚴, 周弘膜 要求 柳成龍 向旗牌跪拜。 柳成龍 認為這 旗牌上寫著不許擅殺日本人的詔令, 是給日本人拜的, 自己與他們不共戴天, 也絕不 和他們同拜一塊旗牌。 周弘膜 大怒, 三次企圖強迫 柳成龍 屈膝。 柳成龍 不服, 徑 自上馬去也。 周弘膜 將事件上報 李如松。 提督怒罵道:“旗牌代表著皇帝陛下的威嚴。 朝鮮蠻子竟 敢無視, 太過無禮! 我們干脆撤兵回去罷了。” 朝鮮負責聯絡的接伴使 李德馨 聞言 大驚, 趕緊通報 柳成龍。 柳成龍 也深為自己的衝動後悔, 於第二天和 金命元 兩人 親至 李如松 指揮部謝罪。 李如松 還在生氣呢, 不見。 柳成龍 只得在門外候著。 這 時天降小雨, 淅淅瀝瀝把兩人渾身都淋濕了。 李如松 這才稍微消氣, 讓兩人進入營帳 。 柳成龍 再三致歉, 雙方的不快才暫告化解。 可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剛慰平 李如松 的怒氣, 柳成龍 和 金命元 正走在回 坡州 的路上呢, 突然從後面趕上來三騎明軍傳令兵, 死拉猛拽, 又把 柳成龍 強行押回了 大本營。 原來 李如松 得報, 柳成龍 為了阻止和談, 下令 臨津江 上所有船只停擺, 阻斷交通。 李如松 怒不可遏, 要拿 柳成龍 是問。 柳成龍 根本沒下這樣的命令, 當然不服控告, 但 李如松 以為 柳成龍 死鴨子嘴硬, 更是火上澆油, 叫人把 柳成龍 扒得只剩褲衩, 要綁在樹上打。 危急關頭, 前線 查大受 的部將趕到, 證明 臨津江 上船只往來如常, 才消了 柳成龍 一場棍棒之厄。 結果 李如松 將誣告者抓出來, 打 個半死了事。 雖然以上是兩則令人不快的小插曲, 但也從側面反映了朝鮮人在這場戰爭中的地位。 在 朝鮮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 柳成龍, 竟然被大明一個邊帥想打就打, 就更別說向朝鮮人 隱瞞和談內容這樣的‘小事’了。 4月19日, 李如松 大軍還駐 坡州。 同一日, 日軍全軍退出 漢城, 但這已比原來議和條件寫的晚了12天。 出城那天, 日 軍敲鑼打鼓, 音樂震天, 並裹挾了一大批朝鮮美女隨軍, 鬧得仿佛是凱旋一般。 搞這 麼大的聲響, 大概一是壯膽, 更要為自己不光彩的撤退掙點面子吧。 明軍緊跟在後, 卻並未追趕。 4月20日, 在明軍前鋒的護衛下, 柳成龍 等人終於回到闊別已久的首都 漢城。 這是反 侵略戰爭的偉大勝利。 可惜, 漢城 民眾並沒有以鮮花夾道, 黃土鋪路, 歡迎解放者 。 往日繁華的王國京師, 早被日本人活活糟蹋成了人間地獄。 據《懲毖錄》記載, 漢 城 十室九空, 居民百無余一, 哪裡還湊得出什麼人迎接王師? 原本金壁輝煌的皇家宮 殿也早就被燒毀。 雖然大半是朝鮮亂民自己燒的, 但把這筆帳算在日本人頭上也不算冤 枉他們吧。 而今稍微還有點樣子的僅剩 德壽宮 一座了。 等9個月後 宣祖 回到 漢城, 只得可憐兮兮地把 德壽宮 作為寢宮和聽政殿, 吃飯睡覺工作都在一個地方。 (下圖 德壽宮 中和殿) 朝鮮先王 中宗皇帝(李懌 1506-1544) 與其皇後的陵寢也遭到洗劫。 令朝鮮人哭笑不 得的是, 整理陵寢, 內中竟有一具男性干屍, 死了約50年。 這到底是不是 中宗 的遺 骨呢? 朝廷請來一批侍奉過 中宗 的老臣, 御醫, 左看右勘, 最後證明不是。 看來 是日本人居心險惡, 不知從哪裡搞來了這具干屍, 企圖讓朝鮮人錯認先王, 供奉朝拜 , 攪亂宗廟。 至於真正 中宗 的遺骨後來一直沒找到, 大概是被挫骨揚灰了吧。 相對於京城的破敗, 飢荒和瘟疫才是當前最十萬火急的問題。 劫後余生的民眾個個是面 黃肌瘦, 形容枯槁, 狀如惡鬼, 看起來竟和趟在路邊無人收拾的屍體沒什麼兩樣。 人 們在死亡邊緣的掙扎已達匪夷所思地步。 據記載, 有個明軍士兵一次喝醉了酒, 跑到 漢城 街頭發酒瘋, 吐了一地。 餓急了的民眾不管三七二十一, 竟爭搶嘔吐物裡的殘渣 吃! 惡心的場面讓人一輩子都忘不了。 柳成龍 也自述, 當他親眼看到一個滿月的嬰兒 趴在已死去的母親屍體上找奶吃的時候, 不禁難過得淚如雨下, 趕緊下令散發軍糧賑災 。 雖然朝鮮政府極力救濟, 但還是不斷有人死於飢餓與瘟疫。 當後來人們將 漢城 內的屍 體堆積到城門外集體火葬, 那屍堆竟比城門還高出三米! 日本人在朝鮮犯下的罪行可真是馨竹難書啊。 楚河漢界 擦干埋葬親人流下的淚水, 朝鮮人決心要日本人血債血償。 漢城 光復第二天, 4月21 日, 柳成龍 再赴 李如松 在 東坡 的大營, 要求進兵追敵。 雖然 李如松 仍是主張以議和手段退敵, 但始終拗不過 柳成龍 糾纏。 況且 柳成龍 已 經煞費苦心地在 漢江 上找來80艘渡船, 解決了大軍渡河問題, 再不進兵也說不過去了 。 李如松 傳來胞弟 李如柏, 令其率兵1萬渡河, 追擊日軍。 見明軍終於有所行動, 柳成龍 興高彩烈調度船工去了。 等 李如柏 的兵渡了一半至南岸, 天色漸暗。 忽然 李如柏 撫足大聲叫痛, 稱自己的 腳疼病又犯了, 已不能再進兵。 明軍隨即全軍退回 漢城。 連那些已經在南岸的士兵又 得再辛苦一趟, 北渡回營。 李如柏 的腳早不痛晚不痛, 偏偏渡河的關鍵時刻犯病。 在朝鮮人看來, 不是 李如松 在後面指使才怪哩。 柳成龍 為此氣得大病一場, 躺在床上動彈不得。 楚河漢界 擦干埋葬親人流下的淚水, 朝鮮人更堅定了血債血償的信念。 漢城 光復第二天, 4月 21日, 柳成龍 再赴 李如松 在 東坡 的大營, 要求進兵追敵。 雖然 李如松 仍是主張以議和手段退敵, 但始終拗不過 柳成龍 糾纏。 況且 柳成龍 已 經煞費苦心地在 漢江 上找來80艘渡船, 解決了大軍渡河問題, 再不進兵也說不過去了 。 李如松 傳來胞弟 李如柏, 令其率兵1萬渡河, 追擊日軍。 見明軍終於有所行動, 柳成龍 興高彩烈調度船工去了。 等 李如柏 的兵渡了一半至南岸, 天色漸暗。 忽然 李如柏 撫足大聲叫痛, 稱自己的 腳疼病又犯了, 已不能再進兵。 明軍隨即全軍退回 漢城。 連那些已經在南岸的士兵又 得再辛苦一趟, 北渡回營。 李如柏 的腳早不痛晚不痛, 偏偏渡河的關鍵時刻犯病。 在朝鮮人看來, 不是 李如松 在後面指使才怪哩。 柳成龍 為此氣得大病一場, 躺在床上動彈不得。 權慄 聞訊, 也跑到 李如松 大營請 命, 要帶自己的部下出擊。 李如松 仍是嚴令不許, 並把 漢江 上所有渡船都拉回到北 岸待命。 明朝聯軍按兵不動, 直到5月中旬。 明軍經略 宋應昌 聽說前線進展緩慢, 親自寫信督 促 李如松。 同時, 大明 新派 副總兵 劉綎 率四川兵5000入朝赴援, 聯軍士氣大受鼓 舞。 劉綎, 外號“劉大刀”, 據說其慣用兵器是一柄重60斤, 平時需4人才能抬得動的大刀 , 但其舞起來如風, 有萬夫不當之勇! 更了得的是他手下的四川兵, 多是與川中與滇 西蠻族常年作戰的老兵, 久經沙場。 軍中還普遍配置戰場利器: 苗刀。 這種刀設計獨 特, 質地堅韌鋒利, 與日本武士刀對砍也毫不遜色。 (下圖 苗刀) 李如松 終於下令渡江, 向 慶尚道 挺進。 不過此時距日軍退出 漢城 已整整20天了。 以 劉綎 的5000川兵為先鋒, 明朝聯軍很快翻越 鳥嶺, 抵達 尚州。 在 大邱城 外, 川兵顯示了與眾不同的勇猛, 一戰擊潰駐守 大邱 的日軍。 要不是 李如松 下令停止追 擊, 指不定 劉綎 要追殺到哪兒呢。 至此, 慶尚道 大部分被光復。 但日軍也完成了集結, 以 釜山 為中心, 東至 東萊, 西生浦, 西至 金海, 熊川, 10余萬日軍築營16座, 深溝高壘, 首尾相連, 延綿數 十裡。 (可惜明軍陣中不見會火燒連營的 陸遜。) 此外, 日軍海軍還仍占據著 巨濟 , 加德 等近海諸島。 雖然只龜縮在朝鮮半島東南角, 但日本人卻似乎並不打算渡海回 國。 士兵們放下刀槍, 拿起鋤頭, 竟然展開屯田運動來。 看樣子他們是打算長期住下 去了。 相應地, 明朝聯軍也在日軍陣營外圍築起封鎖線。 一東一西, 駱尚志, 王必迪 率領 的浙兵駐 慶州。 劉綎 的川兵駐 泗川, 星州, 八莒。 吳惟忠 駐 善山, 鳳溪。 李 寧, 祖承訓, 葛逢夏 駐 居昌。 像幾根釘子子釘住 釜山 周圍的日軍。 雙方劃溝為界 , 表面上暫停交兵, 等待和談的結果。 但日軍陣中卻暗地磨刀霍霍, 仿佛又在籌劃著 什麼大規模行動。 筆戰 名護屋 訂下暫時停火協議後, 沈惟敬 繼續留在 釜山, 做兩軍之間的通使。 而冒牌‘天使’ 謝用梓 和 徐一貫 則在 小西行長 的親自陪同下, 東渡扶桑, 到 名護屋 面見 豐臣秀 吉, 商議最終和平條款。 聽說明使東渡消息的 豐臣秀吉 無疑是異常高興的。 前線將領如 小西行長 等人的戰報 說得明明白白, 大明 在日軍的無敵軍威面前終於認識到自己的錯誤, 這次是特地遣使 前來道歉的。 為了補償日本的損失, 大明 將承認天皇與 大明皇帝 平起平坐的地位, 並對日本永開貿易之門, 等等。。。 (這個國際玩笑也開得太大了。 豐臣秀吉 雖然長 得像猴子, 但也不該真把人家當猴耍啊。 小西行長 實在不厚道。 ) 為了在 大明 使臣面前表現自己的大度, 豐臣秀吉 下令隆重接待來賓。 5月15日, 謝 用梓 和 徐一貫 抵達 名護屋。 剛一腳踏下舢板, 就聽碼頭上鑼鼓齊鳴, 弦樂震天。 原來是日方的鼓樂隊奏起中土音樂, 以歡迎貴客。 隨即, 大明使臣被安排到 名護屋 城內休息。 5月23日, 小西行長 和諸路大名正式在議事廳會見 謝用梓 一行。 談判桌上的拉鋸戰隨 即展開。 由於雙方語言不通, 便只能以筆代言, 把漢字寫在紙條上, 討價還價。 明 使們仿佛並不感激日方的隆重接待, 開局就開門見山, 質問日方如果有意議和, 為什 麼10余萬日軍仍盤踞在 慶尚道 南部, 不肯回國? 這個問題一針見血。 日方負責寫紙條的還是 景轍玄蘇和尚, 狡辯道:“那是因為我軍 在撤退之時遭到朝鮮暴民的襲擊, 不得已自衛。” 明方寸步不讓:“既然如此, 現在 以沒有朝鮮人襲擊你們了, 為何還逗留不走?” 景轍玄蘇 見賴不下去, 只得轉移話題, 稱 大明 也應拿出和談誠意, 首先應恢復與日 本的 勘合貿易。 如是, 和談可成, 日軍還可以出兵幫 大明 對方北方新興的威脅: 女真人。 這不是狗拿耗子麼? 謝用梓 婉拒了日本人的‘好意’, 說 女真 10余年來對 大明 忠 心耿耿, 絕不致背叛。 (從這裡側面可以看出, 大明 和 女真 之間表面相安無事, 背後鉤心鬥角的關系, 日本人竟然洞若觀火!) 一計不成, 再出一計。 景轍玄蘇 接著把發動戰爭的罪過都推到朝鮮人頭上, 說日本人 原本只想和 大明 發展友好和平關系, 打算借朝鮮人為中介。 朝鮮人答應幫忙了, 也 向日本派出了使者。 不料他們表面一套背後一套, 3年下來連個信都沒有。 日本急了才 不得已動武的。 一切罪責, 都該朝鮮人背負。 如有必要, 太閣殿下 將親自領兵至 遼 東, 向 大明皇帝 討個說法。 明使們當然知道 景轍玄蘇 又在胡說八道, 但沒興趣和他辯論戰爭的起因。 明使要的, 只是和平解決這場戰爭, 然後大家回國, 老婆孩子熱炕頭, 好好過日子。 因此, 謝 用梓 寫道:“既然誤會已經說清楚, 我們也沒必要繼續打下去了, 大家約好一同撤兵 吧。” 談判至此告一段落。 出身貧苦, 學識有限的 豐臣秀吉 鬥大的漢字不認得一籮筐, 當然不知道談判的人在寫 些什麼。 經 小西行長 ‘解說’, 明使的道歉非常有誠意。 豐臣秀吉 大喜, 更加不 吝嗇地款待明使。 肉林酒池的盛宴自不必說, 太閣 還將明使們請到他專用的黃金茶室 , 一同享受茶道。 說不定他還拋下尊貴的身份, 為客人表演了 能劇 呢。 最後, 豐 臣秀吉 還舉辦了一場花船游行。 飄揚著各路大名家徽旗幟的游船依次在明使面前駛過, 水手們鬥放聲高歌, 以娛賓主。 這情形, 和對當年朝鮮使臣的待遇簡直是天壤之別。 豐臣秀吉 竭力表現日本的繁榮富足, 卻仍沒得到明使的認可。 據被虜在 名護屋 的朝 鮮人回憶, 談判當天 豐臣秀吉 自己在高高的閣樓上坐著, 讓自己的部下與明使各坐左 右兩邊。 日本諸大名的座位雕金飾銀, 以綾羅綢緞裝飾。 反觀明使一邊, 不但座位比 大名們的矮, 還只有竹子作屏風。 這是哪門子的待客之道? 明使們都氣得臉色鐵青, 皆認定日本人還是未開化的蠻夷, 卻哪裡曉得這已是 豐臣秀吉 給降臣們的最好禮遇了 。 但 豐臣秀吉 仍然自我感覺良好。 在他看來, 大明 主動遣使議和, 已表明日本在東亞 已取得與 大明 平起平坐的地位, 朝鮮半島以後自然將歸 大明 和日本同管。 如此, 出兵的目的已經達到, 而這一成就帶來的威望更能震懾住那些心懷不軌的大名, 讓他們 再不敢輕舉妄動! 豐臣家 在日本的統治就更穩固了。 5月20日, 豐臣秀吉 給 宇喜多 秀家 的母親寫信, (傳說兩人之間有一腿) 說 大明 派使臣前來致歉, 出征朝鮮已然 大功告成。 宇喜多秀家 應該馬上就能回家了, 而自己也希望能在10月回到 大阪, 與 她見面。 第一步談判看來已告一段落, 謝用梓 等也准備打包回家。 可他們還沒來得及動身, 小 西行長 忽然透露給他們一個令人震驚的消息:“在朝日軍已聚齊兵馬9萬, 要再次攻打 晉州城, 以雪去年戰敗之恥!” 日本人出爾反爾, 脆弱的和平就此斷送。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34.208.34.107
文章代碼(AID): #1AE99uTw (Warf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