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真假音、頭胸聲與混聲區

看板Vocal作者 (Shopping)時間7年前 (2016/11/05 17:10), 7年前編輯推噓2(2029)
留言31則, 4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建議大家看過kami大那篇混聲區的文章, 然後我這篇大概也還是有問題的... 經過pnpncat的指教,我也有寫信問他的想法, 包含也經過富安老師的指正, 未來聲帶機制上應該還會有更多人願意來版上分享囉, 我這篇就留著給未來也跟我依樣走錯路的人參考一下。 最近拜讀陳威宇老師的新作品, 讓我終於有機會去試著了解這個歌唱系統的原理, 也因為老師一句"聲音是共鳴的結果", 讓我對於真假音混聲區有了些新想法, 再參考了kami大的文章及許多參考資料後, 在這邊跟大家分享討論看看。 新的想法念頭如下, 如果把真假音色或頭胸聲音色當作只是 高低頻的分布問題,而聲帶本身震動基頻 與泛音頻率其實固定。 那共鳴腔體與基頻的交互作用也許也很重要, 甚至因此影響聲帶本身維持閉合的難易度。 以往頭胸聲提到聲門閉合其實比較偏向,"聲帶能否順利的完整震動", 而完整震動才能震盪更多空氣分子,傳達出更多泛音列。 但這個頭胸聲轉換的現象,為什麼人體要這麼做, 我們又該如何克服,才能拓展音域? ============ 因為K大文章有提到聲門閉合/打開的時間比值, 所以我以為會不會是共鳴腔自動轉換成"開管駐波"的共振峰, 但測試一下又好像不是。 強烈建議看參考資料第一項,包含問答 ============ "誤以為轉頭聲聲門變鬆是為了要轉換共振峰(閉管駐波轉開管駐波)"。 未知的大前題,到底頭胸聲的音色 是不是來自泛音的完整, 我自己用頻率圖測是有差。 http://i.imgur.com/z5Ktabp.jpg
以下正文, 0.好的聲音來自共鳴腔體的共振峰適度放大了基頻的泛音, 帶有強的共振峰外,泛音也能完整傳出 0-1.若基頻超過共鳴腔體的第一共振峰, 會造成共鳴腔體的震動不穩定 0-2.因此若利用調弦扭來拉高吉他弦頻率其實會拉力過強破壞吉他本體, 這時方法有幾種 1.更換細弦(頭聲), 2.按琴品格位置縮短弦長度,但聲帶因此減少張力會減少頻率 3.調整吉他本身的大小與形狀(口咽喉鼻腔管道,例如高喉頭) 1-1.頭聲胸聲有整體振動與邊緣震動的差異,混聲則介於其中, 胸聲時除了共振峰所有基頻泛音也能順利傳出 *1-2.邊緣震動的"音色"差異來自於整體弱化只剩下明顯基頻以及不明顯的共鳴腔共振峰, 2.共鳴腔體的共振峰值會影響想換聲的音高,例如放鬆音量與維持口型喉頭與聲門時, i會比較想自然換頭聲或假音 a可以唱的比較高才進破音斷層 2-1因此有些咬字在高音真的比較難唱, 不只是氣息出不來的問題。 *2-2因此人體會自然升高喉頭, 縮緊脖子來改變共振峰值,維持真音的感覺 (同時也增加張力與閉合力度來提高聲帶基頻&避免鬆開轉頭聲,似乎有多重效果) 3.舌頭肌群、軟顎、喉頭等改變口咽腔形狀會影響共振峰值, 如果能適度調整拉高共振峰, 則能延後換聲頻率避免造成狀況2的換聲區 4.狀況2比較難唱之後,如果無法自然做到狀況3的調整, 甚至刻意想維持一樣的胸聲音色, 就像是硬調吉他弦扭一樣,一樣有泛音,但會跟共振峰不合,音色受干擾 4-1但可能逐漸找到穩定的好聲音達成狀況3 (覺得是正確的閉合) 或得到緊而亮但較無空間感的聲音。(覺得是緊繃的閉合) *5結合以上幾點,想維持真音感,必須有完整泛音輸出,不只是強化的共振峰。 5-1透過3.改變共鳴腔可以提高共振峰,讓換聲感延後,維持整體震動, 而避掉狀況2造成的換聲 5-2透過4的閉合練習,可以強化震動的幅度面積, 讓身體去強迫找到新的共鳴腔體迎合方式 同時在換聲附近先以此方式加壓維持泛音的輸出強度, 即使與共鳴腔不和諧,仍可有些微刺耳的強力高音 (所以...維持咬字共鳴腔喉嚨用力是自然的,音色被聽出來用力也是有原因的) 6.所有的咬字,其實就是共鳴腔體的共振峰轉換, 不只是腔體大小的問題, 還有搭配第二共振峰的位置才能判斷母音 以上,有些還是不確定,有些互為因果 不太確定 定頻率下小聲的頭聲 跟小聲的胸聲 音色的差異 或是大聲地頭聲跟大聲的胸聲的差異 原理與原因 為什麼基頻超過第一共振峰,身體會選擇弱化發聲源這個機制 結論,協調出做出好的共鳴腔體,才有機會做出可大可小聲的舒服高音, 甚至可以氣音哽咽,都維持一定舒服的帶有真音音色 硬強迫的聲帶閉合,會出現大量泛音與共振峰無法配合的突兀。 所以,找共鳴這件事,如果你找的到, 這可能就是你拓展音域的捷徑,過程中不要利用聲帶大幅弱化來妥協 但可以先在小音量開始感受共鳴腔體的微調,身體怎麼適應這個音高、母音 不管你是控制聲門還是調整口型,或是各種找共鳴的方式 但教學上就必須有比較系統化,或是單純化的方式,所以才有各種方法, 所以...就看每個老師的經驗跟學生的狀況 其實大家追求的都是基頻與共鳴的協調 而每種唱腔,聲樂,流行,高低喉頭, 其實都是在追求某種音色導向的共鳴腔體調適方法。 彈唇比較好拓展音域,或是低音量比較好銜接頭胸聲, 或是彈唇後張口的練習其實都對於共鳴腔體調適有幫助, 或是加強聲帶,舌頭相關肌群的靈活與力量 都是有其道理 像低喉頭難除了影響聲門閉合,同時整個共鳴腔的形狀都要重新尋找, 所以一般人無法輕易唱出好共鳴的低喉頭 像SLS則是希望能維持喉頭位置 並追求放鬆的咽喉部的共鳴腔調適方式 一般人就是追求"唯一的真音音色"的共鳴腔體, 只好維持同一把吉他音箱,不斷把弦轉緊... 最後附上參考閱讀資料如下, 保證會讓大家對於共鳴腔有不一樣的概念。 1.共鳴箱是藉由共振來增強聲音的響度? (共鳴箱真的在共鳴嗎?) https://goo.gl/ijsgWw 2.『弦情意致』研究成果報告 (張力、弦密度、響度、基頻) http://yabit.et.nthu.edu.tw/2015yabit/award/5/2013034.pdf 3. 換聲區、聲帶振動模式、聲帶肌肉與真假音 (聲帶肌肉模式、閉合/張開時間的比值) https://goo.gl/O0Q0fS 4.聲波的波形與頻率的關係 (開管、閉管的駐波公式,以及波的干涉問題) https://goo.gl/StnYeg 5.超級歌聲大道 (共鳴腔形狀(母音)共振峰與泛音放大原理) https://goo.gl/7iILiW Shopping Lin ----- Sent from JPTT on my Asus ASUS_Z017DA. -- ShoppingLin 歌唱分享與教學 https://www.youtube.com/user/shoppinglin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01.138.191.100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Vocal/M.1478337014.A.02D.html ※ 編輯: shoppinglin (101.138.191.100), 11/05/2016 23:11:10

11/07 01:15, , 1F
11/07 01:15, 1F

11/08 07:38, , 2F
有看有推
11/08 07:38, 2F

11/08 21:35, , 3F
參考資料1其實就說得很清楚了喔 音箱只影響音色 也就是篩
11/08 21:35, 3F

11/08 21:36, , 4F
選出哪些部分受迫震動 那些部分自然共振 但依然以受迫震
11/08 21:36, 4F

11/08 21:37, , 5F
動為主 這道理在人聲也是一樣的 所以口型與喉位的調整對
11/08 21:37, 5F

11/08 21:38, , 6F
音色固然有影響 但不是影響音高與音量的最大關鍵
11/08 21:38, 6F

11/08 21:39, , 7F
反而是藉由口型的調整間接使聲帶與閉合肌群更容易用力的
11/08 21:39, 7F

11/08 21:39, , 8F
影響才是口型技巧的真正效果
11/08 21:39, 8F

11/08 21:41, , 9F
另外 聲帶與吉他絃是不同的 吉他絃是自然震盪 聲帶是兼有
11/08 21:41, 9F

11/08 21:41, , 10F
自然震盪與受迫震盪 比較接近小提琴弦或吹樹葉的模式
11/08 21:41, 10F

11/08 21:43, , 11F
我根據一些網路上能找到的測量資料做過一點研究 初步認為
11/08 21:43, 11F

11/08 21:43, , 12F
閉合肌用力較強時受迫震盪的成分會提高 我想這才是真假聲
11/08 21:43, 12F

11/08 21:44, , 13F
音質差異的關鍵 並非共鳴腔
11/08 21:44, 13F

11/08 21:45, , 14F
另外 如果把真假聲定義為閉合程度 那麼頭胸聲的分別則是
11/08 21:45, 14F

11/08 21:46, , 15F
另一件事情 那是環杓關節上靠與下靠的差異 這是我的推論
11/08 21:46, 15F

11/08 21:47, , 16F
根據的是CT和TA肌的測量資料 但還沒有看到正式證實的論文
11/08 21:47, 16F

11/08 21:48, , 17F
根據我的猜想 一般說的混聲m1x是環杓關節下靠時的閉合音
11/08 21:48, 17F

11/08 21:49, , 18F
混聲m2x則是環杓關節下靠時的半閉合音 其實都是頭聲 因此
11/08 21:49, 18F

11/08 21:50, , 19F
習稱的胸混聲和頭混聲可能有點名實不符 強混和弱混或許比
11/08 21:50, 19F

11/08 21:50, , 20F
較符合實情
11/08 21:50, 20F

11/08 21:52, , 21F
這雖然只是個人猜測的理論 但和各模式聲門下壓力的測量結
11/08 21:52, 21F

11/08 21:52, , 22F
果是相符的 僅提供參考
11/08 21:52, 22F

11/09 00:07, , 23F
感謝分享耶!不知道你對於"閉合週期,有什麼看法?
11/09 00:07, 23F

11/09 00:15, , 24F
我也有看到k大的Ta/CT相關內容,但一直不確定聲帶本
11/09 00:15, 24F

11/09 00:15, , 25F
身的狀態影響音色本身的原理,還是閉合或週期的影響
11/09 00:15, 25F

11/09 00:15, , 26F
11/09 00:15, 26F

11/09 00:15, , 27F
到底什麼是根源什麼是被迫改變
11/09 00:15, 27F

11/09 00:15, , 28F
,因為大家總是說出觀察到的結果,常常覺得互為因果
11/09 00:15, 28F

11/09 00:16, , 29F
,就像為什麼換聲區會剛好跟共振峰有關聯。
11/09 00:16, 29F

11/09 00:16, , 30F
雖然之前認知偏向TA是向內拉緊抓厚的張力抵抗,CT是
11/09 00:16, 30F

11/09 00:16, , 31F
拉長變薄的張力,但這是因為什麼而轉換機制。
11/09 00:16, 31F
※ 編輯: shoppinglin (101.138.145.171), 11/10/2016 16:17:22 pnpncat有再跟我有些討論,不過可能要等未來比較有空才會做更深入的解釋囉! ※ 編輯: shoppinglin (101.138.145.171), 11/10/2016 16:18:15
文章代碼(AID): #1O7Q7s0j (Voc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