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uzik.Online] 電腦斷層掃描重製名琴(下)

看板Violin作者 (藐視王法)時間12年前 (2011/12/09 16:57), 編輯推噓19(19066)
留言85則, 12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作者: trinitypuma (鄉民代表) 標題: [Muzik.Online] 電腦斷層掃描重製名琴(下) 時間: Fri Dec 9 13:15:23 2011 【Muzik.Online】 電腦斷層掃描重製名琴(下) 他們用這種方式做了三把仿造琴,根據史爾的說法,連聲音都很像,而且「像的讓人 吃驚」。這個團隊的研發結果最近在北美放射協會的會議上發表,根據他們的說法, 這套程序有朝一日可以複製其他珍貴或古老樂器讓音樂家使用。 茱莉亞音樂院的校長也十分歡迎這項發展:「所有從一流音樂院畢業的小提琴學生, 都會煩惱要怎麼弄到一把夠好的小提琴,足以應付一流的演奏生涯之所需。由於稀有 古琴不斷漲價,只有投資客或基金會才買得起,如果有方法讓青年音樂家用低價取得 一把上乘的樂器,當然會是很大的進展。」 著名製琴師Samuel Zygmuntowicz說,長久以來製琴師都會研究史特拉底瓦里、瓜奈 里等人的經典名琴,試圖仿製這些名琴的聲音,而這套複製的流程有可能讓更多人有 辦法研究名琴:「我認為,有了這樣的複製琴後,一個技藝精湛的製琴師可以省下很 多的功夫,而技法沒那麼精良的製琴師也能省下相當的學習時間。」 譯者註: 事實上,我們在21世紀運用高科技重製名琴,並不是現在才有的念頭。早在1756年, 音樂神童莫札特之父(Leopold Mozart)就在他的小提琴教學法(Versuch einer grundlichen Violinschule,莫札特於此書出版年出生)裡提出類似的看法: (製琴師知道)背板的木頭必須比面板的強韌、背板和面板的中間都需要厚一點;除 此之外,木頭增厚或削薄也必須做得均勻,這樣的弧度可以用卡尺來判斷,諸如此類 云云。但是,為什麼小提琴會這麼不一樣?為什麼一把小提琴聲音這麼宏亮,另一把 卻如此虛弱?為何這把琴的聲音有些尖銳,這一把聽起來呆滯,這一把又粗糙有如尖 叫,而這一把卻哀傷暗沉?一直追問下去也是徒勞。這完全是不同人的工藝造成的。 製琴師判斷高度、厚度等等全憑目測,完全沒有固定標準可言,因此才會有些人成功, 有些人卻失則。這樣的缺陷確實奪走大半的音樂之美…… 這些學者可以進行務實的研究,讓音樂大幅進展——舉例來說:弦樂器最適合用什麼 木材?木材用什麼方式乾燥最好?製造背板和面板的時候,是否要讓年輪對齊?木頭 的細孔怎麼封住最適當;而就這方面來說,琴身內部是否要稍微上漆,什麼樣的漆又 最適合?但最重要的是,面板、背板和側板要多高、多厚等等。簡而言之,就是小提 琴各個部位要如何依照固定的標準來達到最好的比例。我認為,這些學識淵博的學者 可以運用計算的科學,加上精湛的製琴師相助,這樣對音樂的貢獻實屬無價。 編譯:王年愷 圖文版:http://muzik-online.com/?p=12126 -- 無名http://www.wretch.cc/blog/KUNI FBhttp://zh-tw.facebook.com/kuni.lu http://www.youtube.com/watch?v=e357ZSgxai4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1.249.194.25 ※ 編輯: KUNI0202 來自: 111.249.194.25 (12/09 16:59)

12/09 23:23, , 1F
這是科技的勝利
12/09 23:23, 1F

12/10 15:46, , 2F
好有趣!! 真是無心插柳的發現~
12/10 15:46, 2F

12/10 17:04, , 3F
用科學儀器輔助製琴的精神正確,但完全搞錯重點!
12/10 17:04, 3F

12/10 23:21, , 4F
我不懂A版主的搞錯重點 可以講一下看法嗎?? ^^
12/10 23:21, 4F

12/10 23:24, , 5F
個人是覺得做為學術研究探討, 進而做出更好的琴...
12/10 23:24, 5F

12/10 23:25, , 6F
這些珍貴資料不枉為製琴師一個相當好的參考
12/10 23:25, 6F

12/11 00:42, , 7F
我老婆看完,第一句話就問我說"每個木頭都有不同的特性,
12/11 00:42, 7F

12/11 00:44, , 8F
真的照著做就能做出一樣的琴嗎?已經提出一個很重要的
12/11 00:44, 8F

12/11 00:46, , 9F
但也很直接的觀點,你們可以想一想,有空我再回篇文章
12/11 00:46, 9F

12/11 00:48, , 10F
(寫這篇文章的人真的不是製琴人,對現況了解的也不夠多)
12/11 00:48, 10F

12/11 01:24, , 11F
我想, 版主要不要把她們的論文資料搜尋出來看看...
12/11 01:24, 11F

12/11 01:24, , 12F
因為我相信有這樣質疑的人你絕對不是第一個...
12/11 01:24, 12F

12/11 01:25, , 13F
況且又是放在這樣有重量地位的音樂雜誌上面...
12/11 01:25, 13F

12/11 01:26, , 14F
大家都在看, 那放出來豈不被一堆制琴師公幹到死...
12/11 01:26, 14F

12/11 01:27, , 15F
況且文中都出現了著名製琴師Samuel Zygmuntowicz講的話
12/11 01:27, 15F

12/11 01:28, , 16F
這種人名與這種論述是不能隨便的吧?! 謊報應該是會上法庭的
12/11 01:28, 16F

12/11 01:28, , 17F
我想若要質疑是不是應該要先對對方手上所擁有的資料參考後
12/11 01:28, 17F

12/11 01:28, , 18F
而再去做質疑會比較洽當...
12/11 01:28, 18F

12/11 01:29, , 19F
坦白說, 我是覺得不要太小看現代科技...
12/11 01:29, 19F

12/11 01:30, , 20F
雖然每個木頭特性不同, 但總有類似接近, 再挑選質地密度類似
12/11 01:30, 20F

12/11 01:30, , 21F
經過電腦斷層掃面比對相比較過的總是會有比較接近的...
12/11 01:30, 21F

12/11 01:30, , 22F
這些資料經過統計整理之後不無參考性可言
12/11 01:30, 22F

12/11 01:31, , 23F
況且在文中並無說一樣的琴, 也只是說相似度甚高...
12/11 01:31, 23F

12/11 01:32, , 24F
當然對方是用什麼標準去聽也該去衡量, 是用不專業的耳朵?
12/11 01:32, 24F

12/11 01:32, , 25F
還是用物理量測量聲音強度波長頻率...
12/11 01:32, 25F

12/11 01:33, , 26F
我想應該必須要在對他文中所論述的有充分了解再去質疑...
12/11 01:33, 26F

12/11 01:34, , 27F
這是做科學的基本思考邏輯...(其實我本業是做生物研究XD)
12/11 01:34, 27F

12/12 01:46, , 28F
我想用星期天下午的時間好好寫一篇文章,偏偏我兒子就
12/12 01:46, 28F

12/12 01:47, , 29F
給我哭了一整個下午,我還是簡短回一回,姑且看看吧
12/12 01:47, 29F

12/12 01:58, , 30F
科學製琴的發展至少有四十年,不論是用何種方法或資料,
12/12 01:58, 30F

12/12 02:02, , 31F
最後的焦點都還是會回到琴本身的震動上,拜科技之賜,
12/12 02:02, 31F

12/12 02:15, , 32F
當代製琴家對名琴(古琴)的了解遠比一百多年前同樣以
12/12 02:15, 32F

12/12 02:19, , 33F
名琴為範本的 modern maker 多的多
12/12 02:19, 33F

12/12 02:22, , 34F
一把琴原本需要六七十年的成熟期,突然一下子就擁有媲美
12/12 02:22, 34F

12/12 02:30, , 35F
古琴的聲音,這在過去是完全不可能達到的。
12/12 02:30, 35F

12/12 02:39, , 36F
這一切的起源都從一個人開始,近代的製琴家哈金斯博士
12/12 02:39, 36F

12/12 02:45, , 37F
算了,我真的沒時間寫,開始寫到現在都快一個小時,
12/12 02:45, 37F

12/12 02:45, , 38F
還不到我想講的十分之一,因為我要想怎麼陳述會比較易懂
12/12 02:45, 38F

12/12 02:47, , 39F
PO 一些關鍵字,有興趣的版友就google 看看能找到什麼
12/12 02:47, 39F

12/12 02:48, , 40F
克拉得尼系統、共振模式、mode 2、mode 5、共振頻率、
12/12 02:48, 40F

12/12 02:55, , 41F
G.W. Roberts、Joseph Curtin、bridge tuning、tap tone
12/12 02:55, 41F

12/12 02:57, , 42F
我絕對沒有小看現代科技,其實頂尖製琴師的琴早就和名琴
12/12 02:57, 42F

12/12 02:59, , 43F
不相上下,Sam Zygmuntowicz 就是科學製琴的龍頭,他的
12/12 02:59, 43F

12/12 03:01, , 44F
意見看上去是正面的肯定,但是其實對一般製琴師而言
12/12 03:01, 44F

12/12 03:03, , 45F
沒多大幫助,我更推崇 Joseph Curtin 和Roger Hargrave
12/12 03:03, 45F

12/12 03:04, , 46F
他們把多年來研究的心得都公開在網站和雜誌上,還有
12/12 03:04, 46F

12/12 03:05, , 47F
對製琴師而言,真正有重量地位的雜誌是 the Strad
12/12 03:05, 47F

12/12 12:30, , 48F
類似的想法在建築環境也有 這樣進行精密複製的一個想法是
12/12 12:30, 48F

12/12 12:31, , 49F
當這些名琴遭受不可逆破壞損毀時(比如說保管單位遭受火焚或
12/12 12:31, 49F

12/12 12:32, , 50F
地震等天災) 這些琴還有可以重製供後人研究的可能性 原琴的
12/12 12:32, 50F

12/12 12:33, , 51F
價值依舊存在 這些數位重現的琴不是拿來取代原琴或是用以
12/12 12:33, 51F

12/12 12:34, , 52F
大量複製 有點像是故宮貨其他博物館也在致力於收藏品的數位
12/12 12:34, 52F

12/12 12:35, , 53F
化 太針對數位化可以挑戰或取代傳統製琴工藝 其實有點失去
12/12 12:35, 53F

12/12 12:36, , 54F
意義了 而使用更進步的工具量測 也可以幫助相關人士更了解
12/12 12:36, 54F

12/12 12:36, , 55F
以往類比工具(如尺規)無法發覺的細微差異...
12/12 12:36, 55F

12/12 12:38, , 56F
而且利用斷層掃描這種非破壞性的技術 包括像考古學都逐漸
12/12 12:38, 56F

12/12 12:39, , 57F
仰賴其發現結果了 應該可以更開放的去看這些"工具"的好處
12/12 12:39, 57F

12/12 21:56, , 58F
推啦
12/12 21:56, 58F

12/12 22:22, , 59F
看來A版大真的挺忙得, 半夜推個文都推了一小時多 ^^||||
12/12 22:22, 59F

12/12 22:22, , 60F
受教了...^^
12/12 22:22, 60F

12/13 00:00, , 61F
為什麼這些推文不用回文的呢
12/13 00:00, 61F

12/13 06:13, , 62F
A版主人不在台灣,所以並不是半夜回文喔
12/13 06:13, 62F

12/13 15:43, , 63F
超讚的,版主加油~~
12/13 15:43, 63F

12/13 18:38, , 64F
用一句話解釋科學製琴的方向就是"頻率和共振"。
12/13 18:38, 64F
※ 編輯: KUNI0202 來自: 111.249.176.8 (12/14 06:59)

12/15 14:55, , 65F
弓不是也有名弓? 製弓方向又是什麼?
12/15 14:55, 65F

12/15 15:57, , 66F
雖然沒做過弓不過材料絕對有影響...不然碳纖弓怎麼會好拉?
12/15 15:57, 66F

12/15 19:58, , 67F
如果比較過,就知道不同的弓拉同一把琴會有不同的音色,
12/15 19:58, 67F

12/15 19:59, , 68F
老弓帶出來的聲音是新弓沒辦法沒辦法比的,碳纖弓就不用
12/15 19:59, 68F

12/15 20:00, , 69F
談了..三四十萬的琴要八萬十萬的弓來拉,modern Italian
12/15 20:00, 69F

12/15 20:02, , 70F
至少也要Lamy 或 Ouchard 那種一兩萬美金的弓,strad 或
12/15 20:02, 70F

12/15 20:03, , 71F
Guarneri 可能連 Sartory 都拉不動,可能要百萬以上的弓
12/15 20:03, 71F

12/15 20:07, , 72F
像 Peccatte、Simon 這種等級的弓。
12/15 20:07, 72F

12/15 20:09, , 73F
演奏功力越好,"好拉"的定義就越嚴格,弓一旦超過一萬鎂
12/15 20:09, 73F

12/15 20:10, , 74F
基本上就沒有不好拉的吧,但是最後還是得回到聲音上。
12/15 20:10, 74F

12/15 20:12, , 75F
而且這些好拉的弓,不同作者的弓,手感非常不同,其實
12/15 20:12, 75F

12/15 20:12, , 76F
比琴還難選的多,好弓(適合自己的弓)不好找,也越來越少
12/15 20:12, 76F

12/15 20:15, , 77F
因為新弓沒有老弓的聲音,所以這幾年有個年輕的法國製弓
12/15 20:15, 77F

12/15 20:16, , 78F
天才非常有名,紅到不行,弓一做完馬上就被拿走,訂單都
12/15 20:16, 78F

12/15 20:17, , 79F
排到兩三年以後,因為他的弓非常接近老弓的水準,叫
12/15 20:17, 79F

12/15 20:18, , 80F
Yannick le Canu。
12/15 20:18, 80F

12/24 03:44, , 81F
這項技術 在台灣可以稱作逆向工程 但只能掃瞄兩個板 ,
12/24 03:44, 81F

12/24 03:46, , 82F
誤差有1.5到3mm,但是可以精確的建立在繪圖軟體上 ,前提是
12/24 03:46, 82F

12/24 03:48, , 83F
琴要拆開,不過斷層掃描要轉移到繪圖軟體,誤差會更大,所以
12/24 03:48, 83F

12/24 03:49, , 84F
文章內的製琴師才說可以節省時間,木頭特性每塊都不同
12/24 03:49, 84F

12/24 03:50, , 85F
所以只是和粗加工,後續的厚度還是要靠製作者的經驗^^
12/24 03:50, 85F
文章代碼(AID): #1EuSrfKY (Viol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