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錄][情報] 非常訪談 -- 林昭亮 一上台就有 …

看板Violin作者 (大提琴夜未眠)時間18年前 (2006/05/22 08:16),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 [本文轉錄自 clmusic 看板] 作者: ghty (Beatlemania) 看板: clmusic 標題: [情報] 非常訪談 -- 林昭亮 一上台就有責任 時間: Sun May 21 22:46:31 2006 報導:葉鳳玲 攝影:許瑞謙/大馬愛樂管絃樂團 MPO 提供 林昭亮.台灣旅美小提琴家 背景:現年 46 歲,世界知名小提琴演奏家;五歲開始學習小提琴, 12歲赴澳洲悉尼學習音樂,15 歲到美國紐約茱麗亞音樂院, 獲得西班牙第一屆蘇菲亞女王小提琴比賽之后,便開始他的演 奏生涯;1991 年起任教于茱麗亞音樂學院且定居紐約;他的 演奏以精緻、柔美、琴聲細膩清秀為見長,經常與主要樂團演 出並舉辦獨奏會和室內樂音樂會,也曾任美國聖地牙哥夏季音 樂節總監等;曾獲 Musical America評選為 2000 年器樂演奏 家、年度唱片獎等。 小提琴幾乎成了我肢體延伸的一部份,它陪著我獨自習琴時的清冷, 也伴我共享演出時的榮耀與掌聲。 在 70 年代末到 80 年代初我開 始演奏的時候,大家都還不信任天才兒童的能力,這有點像服裝設計 一樣,有時候時髦有時候不時髦。在 80 年代末,天才兒童的現象越 來越受觀眾的注目,像 Helen Huang(黃海倫)13 歲就和紐約愛樂 合作獨奏鋼琴,Sarah Chang(張永宙)也差不多都是這個年紀。最 近這 20 年,神童的能力相當受歡迎,一些很有名的亞洲演奏家如中 國的鋼琴家郎朗、韓國大提琴家 Han-Na Chang(張漢娜),他們也 是很小的年紀就開始演奏,這些天才的年輕音樂家相當令人佩服,因 為他們確實有這個能力。 我五歲開始習琴,七歲登台,不過當時年紀還小,跟現在演奏時的心 態不一樣。小時候上了台也還不太了解任何音樂和演奏方面的知識, 完全靠直覺和能力演出,也沒有考慮到后果如何。長大之后,技巧越 來越成熟,對音樂也有更深刻的了解之后才發覺到,作為一位音樂家 、演奏家的責任,和當時作為一位小孩子上台玩一玩、拉一拉的感覺 完全不一樣,其中的責任感大多了。 "天才"非偶然產生 我覺得所謂的天才或才情,每個人在小時候都是大同小異的,只不過 那些本來不錯的,后來失修的技藝或才情,才慢慢萎縮成正常,變得 沒有任何特殊之處了。所以,我相信任何事情都不是無緣無故的,都 是有脈絡可尋的,就在我們未覺察或是察覺之下醞釀、發生──我的 人生音樂道路就是這樣開始的。 小時候,我的父親總愛播放唱片聆聽,或是打開收音機收聽音樂會轉 播之類的音樂節目。才兩歲的我,當時就愛上了音樂電影,還會隨著 節拍打拍子呢!這種快樂的日子或許啟蒙了我對音樂朦朧的好感,有 一次看到鄰居在練小提琴,我深深被他拉小提琴的模樣吸引,一直纏 著他不放,最后鄰居的家長就做了一把玩具小提琴送我,而我很滿足 的拿著筷子當琴弓,裝模作樣的拿筷子拉琴。 五歲那年我得到一把小提琴,正式學琴,而父母為了栽培我,費盡心 力找名師、陪我欣賞音樂。11 歲時,父親病逝,母親為了我日后的 發展,忍著不捨送我出國,先后在澳洲悉尼及美國茱麗亞音樂學院就 讀。17 歲時,我獲得西班牙蘇菲亞皇后國際音樂大賽冠軍,同年, 再和美國著名音樂經紀公司 ICM 簽約,開始了我的演奏生涯。 除了父母親,我的音樂生涯遇到不少指路明燈,其中一位是美國茱麗 亞音樂學院的小提琴教母──狄蕾教授(Dorothy DeLay),她認為 好音色是最重要的,所以第一年都在加強我的音色訓練。當然,還有 一些老師對我的影響也很大,他們在不同的階段給我打基礎,對我的 成長和音樂方面的看法、了解給了很大的幫助,因為跟大師在一起學 習到的一些知識和了解,是課堂裡學不到的。 琴影相隨當自強 不能拉得比人差 我在古典音樂界活躍將近 26 年,長年奔波于世界各地演奏,廣交了 許多志趣相投的音樂同好。而如影隨形的小提琴幾乎成了我肢體延伸 的一部份,它陪著我獨自習琴時的清冷,也伴我共享演出時的榮耀與 掌聲。 我上台演奏已超過兩千場,對我來講,每一場都是無可取代的演出, 不管是在台北、吉隆坡、維也納、巴黎,它們的不同在于地圖上不同 的標志,在我心裡,無論何時何地,踏入演奏廳的那一剎那起,就是 我的責任。 每位音樂家追求的目標不一樣,而我對自己要求相當嚴格,很少有下 台之后覺得自己滿意的演出,總覺得好像有些地方可以再加強一些。 身為演奏家,如果沒有這份好強心的話,就難有繼續努力的推動力了 。而且,聽眾是花錢買票,不能讓他們失望,我也不願意聽眾在聽了 另一位演奏者后說:"這個比林昭亮好。"哈哈!因此,每一場演奏我 都是嚴肅看待,永遠要求超越自己、超越別人。 林昭亮答問錄: 模仿胡琴融會中西.演奏客家民謠 您曾在台灣客家藝術節上演奏客家民謠,請問您是如何運用西方的節 奏、西方的樂器來詮釋傳統民族音樂? 小提琴有一個好處就是它可以模仿民族樂器的聲音,當然,小提琴的 聲音不可能 100% 模仿胡琴,但是它可以模仿胡琴的特殊技巧、音韻 。其實我在海外已經多次和民族音樂合奏,比如我曾在上海演奏過小 提琴和二胡的雙重協奏曲,在美國也合演多次的小提琴與琵琶協奏曲 。 現在的作曲家都很注重西方樂器和民族樂器合作的可能性,如果有新 的作品能夠把傳統音樂以古典的曲式呈現,這將是未來很好的一個發 展機會。 我現在在蒐集各種民間音樂,如果有民間音樂是適宜改編的,或是有 才能的古典作曲家用民族音樂的色彩融會在西方音樂裡,我覺得那也 會很有效果。材料足夠的話,可能會錄製成唱片,但是目前收集的材 料還不夠。 推廣靠政商民一心.努力迎頭趕上 我可以貢獻的是在教育方面,幫助培養台灣下一代的音樂家以及幫助 他們在海外的發展、多多推廣台灣作曲家的知名度。但是,台灣的交 響樂團的成就和發展完全要靠台灣本地觀眾、政府、企業的決心和支 持,才能作出有規模性的成就。 目前光是台北就有三個職業性樂團,但如果要把台灣最好的交響樂團 做成亞洲性的領導演出,目前它還比不上日本最好的樂團,跟香港或 大馬比較也許還有一點距離。但是我知道,台灣一直很努力的推廣他 們的音樂活動。 至于在台灣開大師班課程(Master Class),不知道為什么,我在海 外甚至到中國演出的時候,常常會被當地的音樂學院邀請開課,或是 聽聽當地人才的演奏技巧、音樂詮釋,可是在台灣,邀請我講課或是 指導的音樂活動,還不是那么多。 所以,我指導的人才都是那些已經出國、在海外留學的音樂家,包括 我在茱麗亞音樂學院任職小提琴教授已經 15 年了,班上也有幾位台 灣籍或是台灣出生、美國長大的小提琴家,他們都相當有成就。 立足台灣放眼全球.音樂夢待拓展 我覺得台灣的社會及文化的成長到達了相當高的標準,如果能夠湊成 一個世界一流的音樂風雲人物的演出,可以在一剎那、一個晚上的接 觸讓觀眾刻下更深刻的印象,以及影響下一代年輕的台灣音樂家和音 樂學生。同時,我也想測量一下台灣有沒有能力辦國際級的音樂節? 籌備四年之后,也就是在 1997 年,第一屆《國際巨星音樂節》終于 舉辦了,開幕那一天不光是室內演出,同時也在國家音樂廳戶外廣場 做實況轉播,據悉,那天晚上的觀眾超過三萬人,反應非常熱烈,令 我非常高興。 我記得 1995 年應邀參加台灣總統府音樂會時,演奏者多半為華裔或 台灣本土優秀年輕音樂家,我心想,若是能擴大以國際音樂節形式來 持續推動,對台灣古典樂環境定有幫助。 如今《國際巨星音樂節》已來到第三屆,參與的音樂家有王健、黃海 倫、湯沐海等國際名家,他們也是我的朋友。音樂節在歐洲不勝枚舉 ,連日本也跟上了國際腳步,我希望《國際巨星音樂節》未來能逐步 延伸至台灣各縣市,甚至于拓展版圖至海外,這是我的一個夢想。 東方人琴牽貝多芬.實力打破歧見 儘管我上台演奏已超過兩千場,對我來講,每一場都是無可取代的演 出。我對自己要求相當嚴格,何況,聽眾是花錢買票,不能讓他們失 望。 現在沒有了,但 30 年以前會有這種狀況,尤其 20 世紀初的 1900 年到 1980 年這段時期,古典音樂是猶太人的天下,所以很多的歐美 觀眾看到亞洲的音樂家會說,噫,從亞洲來的東方人怎么會了解我們 的貝多芬?我們的莫札特?這個懷疑是種族歧視。 但是,自 1980 年代開始,越來越多的亞洲音樂家打破外國人對亞洲 音樂家的既有印象,像小澤征爾(Seiji Ozawa)是世界公認的頂尖 指揮家,還有韓國女大提琴家鄭京和、華裔大提琴家馬友友等,隨著 日本、中國、韓國等越來越多的亞洲音樂家陸續活躍在古典音樂界, 觀眾的懷疑性就越來越少,大家都知道、都已接受東方人也有音樂才 能。 2006-05-21 資料來源: http://www.chinapress.com.my/topic/sunday/default.asp?dt= 2006-05-21&art=20060521interview.txt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8.167.181.19 -- ˙Bach: Cello Suite No.1-6˙Barber: Cello Sonata˙Brahms: Two Cello Sonatas ˙Brahms: Double Concerto for Violin and Cello˙Britten: Cello Sonata ˙Britten: Cello Suite˙Bruch: Kol Nidrei˙Dvorak: Cello Concerto ˙Elgar: Cello Concerto˙Faure: Elegy˙Haydn: Two Cello Concertos ˙Lalo: Cello Concerto˙Saint Saens: Cello Concerto˙Saint Saens: The Swan ˙Tchaikovsky: Variations on a Rococo theme˙Vivaldi: Six Cello Sonatas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20.134.17.11
文章代碼(AID): #14SGB0f5 (Viol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