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聊] SX Mini G Class 開箱與超詳細評測

看板VAPE作者 (齒輪)時間7年前 (2017/05/24 20:04), 6年前編輯推噓10(1001)
留言11則, 11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好讀版: http://spoly-vape.blogspot.com/2017/05/sx-mini-g-class.html http://i.imgur.com/Uu0bxqD.jpg
溫控,這是電子煙玩家都很熟悉的名詞 不易焦棉、口感穩定、避免因高溫產生有毒物質 入坑不久的我看著這些敘述神往不已 而在這個領域內的領頭旗艦之一就是億海的 SX Mini 系列 也不否認我當時很難踏出追求它的第一步 原因主要自然是相對應其高大上的外觀與功能的價錢 而這段時間看到二手的 Q Mini 拍賣資訊依然會自然的查查價錢 只是它的保值性總讓我訝異 三月下旬在樹林自調副本跟老闆借了下他的 G Class 試用 除了體驗過它可沉穩可狂野的不同面相後就回不去之外 如果說玩電子主機的終點之一是 SX Mini 又何必在負擔得起的情況下停留那麼多地方呢? 於是這一借,就讓我掏出我的 30cm…… 長夾付了訂金 可能是價格、可能是太過主觀不易敘述、可能是功能太多不好敘明 在 Q Class 後的 Q Mini 與本次的 G Class 都不太有較全面的開箱或心得文 就請容我僭越的分享敗家以及使用近一個月的喜悅了 http://i.imgur.com/WXn6xqe.jpg
看了許多 SX Mini 家族的開箱文 除造型外,禮盒式的外型開頭就先吸引我的目光 外頭還有個塑膠硬殼套著 請別像鄉下來的我沒取下來就要直接拿著剪刀想劃開黏貼的貼紙 要不是老闆看到後立馬阻止我,這可就悲劇了 http://i.imgur.com/8OtkBPp.jpg
不得不說,靜靜躺在保護性一流的泡棉中的主機著實像個精品 小巧的內裝不浪費的利用了每一處的空間 說明書、保證卡與 USB Type-C 端子則分別放置在燙銀 LOGO 的信封與盒內 http://i.imgur.com/Os9QHlM.jpg
全配件與主機一覽 連 USB Type-C 的端子與綁帶敘明著它的純正血統 若是說明書能有中文,同時主機的 USB 埠能有個保護蓋 絕對會往完美的精品更進一步 http://i.imgur.com/MProNV7.jpg
擊發與開機會高調的曬出 LOGO 不過……阿 Sir, 我只想低調的燒油啊 還好最新的 V5.5 軔體可以設定亮度3以下自動關閉 題外話,在中國的開箱文有提到 LOGO 燈的供電是靠主機內另一塊鋰電 而該鋰電會在使用 USB 連結時自動充電 至於像我一樣用充電器充電的使用者要怎麼辦呢? 哇嘛姆災,但我有刻意回家後把亮度拉高測試 目前還沒看到 LOGO 燈不亮就是了 http://i.imgur.com/1ExIhw7.jpg
就是那道光! 映在盒子上的反光可明顯看出 LOGO 燈是有多高調 只要點亮,在副本或煙聚上想藏都藏不住啊 雖然說皮革系的黑色與棕色都很有魅力 但果然還是卡夢最合我胃口 http://i.imgur.com/ZHfQZ8r.jpg
機身兩側的血統證明更是帶出了質感 我很喜歡這個設計 http://i.imgur.com/QUCH9mO.jpg
G Class 的彩色螢幕則是繼 LOGO 燈外另一個亮點 同時亦有斜體與正體兩種字型可供選擇 可惜的是現在還沒開放用自定義的圖片或字樣來設定桌面與選單 自由度較之前的 Q 系列略低了些 而螢幕正中顯示為 W, J 或溫控下設定的參數 最下方由左至右分別為電量、 M1-M5 記憶數值、口感曲線 次下方則為電池電壓(溫控下為線材)、配置模式、總使用焦耳值 最上方是輸出電壓、電阻(即時或固定)、時間(溫控下為焦耳值或溫度) 同時由於螢幕為彩色顯示 可藉此優勢利用顏色做辨識上的區隔 像圖內紅色 25.0W 即代表可利用萬向輪設定輸出的推力 擊發中則會變成黃色 http://i.imgur.com/PyCrUXI.jpg
我很喜歡它可以利用藍芽與手機連結進行調效這點 由於 G Class 能分別設置五種配置模式 C1-C5 亦即如果有五顆常用的霧化器 只要勤勞一點先行設定在五種配置模式 以後換上不同的霧化器後直接調整到對應的配置模式 就開始爽爽尻煙啦~ 想要玩溫控則額外抓個電阻即可 http://i.imgur.com/C2otvVF.jpg
而 C1-C5 又能就溫控與調壓模式單獨設定五組記憶數值 M1-M5 連自定義的五組口感曲線 SXI-Q-S1- 5 亦可配合 C1-C5 各別記錄 http://i.imgur.com/YHQzAum.jpg
換言之在單一配置模式 C1 中 除了自定義的口感曲線亦有節能、溫和、標準、強勁與超強勁提供選擇 還能記憶五組常用的口感曲線來控制10秒內的溫度與輸出曲線 在溫控與調壓模式又可各設定五組喜好的焦耳或瓦數 這多樣的組合變化幾乎足以應付一切需求 所以就霧化器外,想玩得更深入更可對不同油品再細微調整 這樣多元的設定看似麻煩 但使用手機或電腦就可快速處理完畢 累過一次,往後卻輕鬆許多 所以我在入手後的前兩天還蠻常搭配藍芽功能做設定的 http://i.imgur.com/QqyMj6h.jpg
感謝三重 Darth Vapor 出借 Q Mini 讓我有對照圖可放 也在拍照時試了它家的神風 KamiKaze 的牛奶和奶茶 還原度都不錯,尤其是牛奶還蠻對我的味的 可惜忘了試彈珠汽水,每次我去日本都超愛喝哈密瓜蘇打和拉姆內的啊! 不過由於這篇不是油評,就不深入介紹了 XD Q Mini 流線型的設計很有時尚的風味 而 G Class 則是另一種沉穩的洗練感 握起來的手感各有千秋 尺寸部份 G Class 小小的勝出 體積控制得宜的雙電主機,功能又齊全之下 這兩臺當初都是我的口袋名單 不過 G Class 實用的萬向輪與較新的晶片勝出! http://i.imgur.com/3xeXnOv.jpg
照片中那顆特有的萬向輪(Joystick)應該是 G Class 最突破的變化了 『有了joystick,我们保证让用户在1分钟内学会所有的操作。』 這是 G Class 在官網 QA 上的說明之一 一分鐘是有些誇大啦,但在使用上確實直覺許多 按壓可切換調壓與溫控模式、線材 向左改變記憶數值 M1-M5 向右又能設定五種固定與五種自定義的口感模式 向上則是亮度調整或控制現在模式下的輸出功率或設定溫度 目前最新軔體持續向下五秒則是開啟仿機械桿的直通模式 但雙電的直通模式對我來說太強烈啦 在只有淺淺的嘗試下,就不去特別說明了 雖然只能單向的變換,如 M1→M2→…→M5→M1 可卻比又是開機或關機下同時按住不同鈕或按幾下來得直觀 之前使用的消費型雙電機搞得跟背密碼一樣 這種 2.5D 的操控搞懂機制後真的是好用一萬倍 至於 200W 的輸出有多猛呢? 老實說,我大多開到 70W 就覺得足夠了 所以無法測試 XD 但以我初次接觸以及到手後的密集測試 只能說光是它輸出的穩定以及低延遲的表現 再再都讓我無比滿意 實際使用更是讓我讚嘆它切換與設定上的便利 這次換感謝樹林自調副本 Terry 哥的大力支援 讓我直接燒了他不少油、用了不少棉 在他店裡就坐了三個小時以上在不停把玩 G Class 有木有那麼大方的老闆這樣讓客人玩免錢的啦! 試完後當然也要帶個招牌烏龍回家繼續品味 升級到 G Class 後 放假時在自己房間來個大功率 + RDA 那種用鼻腔完美體會果汁還原度的感覺嘗過一次就很難回去了 但總是不知不覺開蓋滴油,不知不覺瓶子又空了 油耗量整個大增是很痛的一點…… 我也只好封印愛用的雙發 M-atty, 改玩單發的 Narda M-atty 就等去副本補貨時再發揮就好(無誤) XD 溫控模式下的表現就不使用常看到的長時間不焦棉影片了 說說我體驗後的感受吧 好的溫控帶你的味覺與嗅覺上天堂 壞的溫控也能帶你的人與肺上天堂 而精準溫控的前提就是要先測得一組正確的電阻值 先前使用入門的消費機玩溫控時跟買樂透一樣 我都不知道到底抓到的電阻值有沒有中獎 運氣好,可以安定的發揮而享受一倉的快感 運氣不好,一下就莫名其妙滿口焦棉味或口感完全走鐘 讓我覺得這已經跳脫一開始幻想的驚喜,而是驚訝了 這部份 G Class 完全能勝任 除了可測到電阻值小數後四位外 當霧化器與主機完全冷卻時 重抓幾次電阻其測到的數值都幾乎只會在小數後四位會有所出入 這著實提高了不少信任度 假若說大功率下的暴力輸出是頓美味的滿漢全席 那溫控之於我就是每日的三餐,那麼平實卻又不可或缺 它可以在較低的油耗下,細細品味每一口吐出的煙霧 又能避免油量不足的焦棉 我不是個會嚴謹去計算圈數與綁線的使用者 因此 G Class 在溫控的效能對我來說更加重要與仰賴 只要找到一款油最適合表現的溫度後 就能好好享受這均衡的甜蜜點 現在我上班前只要把 RDTA 補滿油,抓個電阻,下午再補半倉 睡前清理一下線圈、霧化器與主機,再換個棉 如此循環,就能好好體會整天偷閒時的小確幸了 可卻也帶來另一個缺點–味覺容易疲乏 由於 G Class 在溫控這方面太穩定了 如果同款油沒改變輸出或切換口感模式 較容易就因為氣味解析度缺少變化而習慣了 所以還是建議入手後研究一下口感曲線 配合口感曲線的溫控模式真的是讚到沒話說 那感覺就像是在平穩中又不失變化,且這一切都在使用者的掌控之中 我只有一開始還沒熟悉特性時有亂調輸出而焦棉 了解到是自己味覺疲乏,該放下它或換個油讓味蕾甦醒後 就再也沒嘗過那刺喉的熱辣感了 而使用到現在多少還是有些不足之處 首先就是記憶數值 M1-M5 在特定情況下會跑掉 例如在口感曲線中切換到自定義的五組 SXI-Q-S 時 很神奇的就會有一定機率把當時使用的記憶數值 M 洗掉 同時自定義的口感曲線僅能使用電腦端調整 雖然說直接平移曲線到最低值後再就各秒數進行改變不會太麻煩 但畢竟10秒的時間軸有10*2個溫度與功率要控制 若可增加複製其他曲線的功能,再自行微調更改想必會更便捷 嘛,就當這也是玩油玩煙的醍醐味吧 再者就是某些功能對新入手的使用者要花點時間研究 一如 W, J 與溫度參數在說明書部份只寫著: 『焦耳技術(焦耳是能量的單位,瓦數*時間=焦耳,詳情請訪問我們的官網)』 然後?然後官網上面我也沒找到相關的中文說明…… 簡單說就是 W 對應調壓模式的常時輸出;J 對應溫控模式的最大輸出 藉由改變 J 值以達到控制到對應溫度的速度 雖然不是太過嚴謹,但也足矣 另一個沒細寫的功能則是溫度補償 所謂的溫度補償是極端溫度下 線圈受環境影響而使得測到的初始電阻值未必正確 因此這項技術可以減少被干擾的問題 由於我是鄉下人,所以還是花了點時間麻煩 Google 才知道這些部份 不過這些都可以藉由軔體更新或在網路上找答案解決 而除此之外,我真找不出缺點了 勉強要再挑骨頭的話,就是電腦端的軟體實在是有點缺乏現代感 再來就是用它洗線圈時要特別小心不能手滑或手抖 XD 最後說說我對 G Class 定位的看法好了 雖然親手玩過的主機沒有很多 但它給我的感覺是以收斂的外表去掩飾強大而人性的內涵 200W 的輸出未必會很常使用 可玩家對於每一項油品都會希望能壓榨出它所有的氣味 G Class 利用多種不同的記憶模式與口感曲線增加了其可能性與可玩性 一樣的油、一樣的霧化器與線圈下 讓使用者有著多變的體驗感 同時又以萬向輪的設計提供模式切換的便利 相信很多玩家多少都會好奇 入門型的雙電主機在 1k 上下,中階一點的也約 3k 搞定 這樣到底值不值得多花 2-7 倍的價格帶它回家? 除了上述所說平日上班拿 RDTA 開溫控與週末 RDA 暴力輸出的雙重享受 它的續航也總是讓我兩天才需要換電池 而撇除很主觀的香氣表現外 至少我很久沒體會到刺辣的焦棉味 棉可換、機可換、肺不可換 可以離開菸但離不開煙的我能再減少對身體的傷害 光是這點個人覺得就夠值得了 更別提其他多項人性化的自定義功能與高階的硬體效能了 所以我是不後悔直接從消費機跳旗艦機啦 至於會不會有下一篇主機的開箱文 我自己是覺得可能還是有機會看到啦 畢竟入坑不到兩個月就已經有一臺單電與雙電的入門機 還又加碼兩臺隨身機與一臺旗艦機 搞不好哪天又會失心瘋去敗家達成一顆霧化器配一臺主機的目標也說不定 XD --        http://blog.xuite.net/arukart/wretch         還記得看到美景的那陣悸動與感動嗎?           活在這座名喚都市的叢林內       我只能藉由一格格的 pixel 來回憶那段過去的時光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220.135.167.246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VAPE/M.1495627499.A.1E3.html ※ 編輯: Spoly (220.135.167.246), 05/24/2017 20:05:19

05/24 20:24, , 1F
詳細推
05/24 20:24, 1F

05/24 20:58, , 2F
05/24 20:58, 2F

05/24 22:46, , 3F
05/24 22:46, 3F

05/25 00:16, , 4F
推推
05/25 00:16, 4F

05/25 00:46, , 5F
05/25 00:46, 5F

05/25 11:29, , 6F
專業推!
05/25 11:29, 6F

05/25 11:35, , 7F
05/25 11:35, 7F

05/25 14:27, , 8F
05/25 14:27, 8F

05/26 03:48, , 9F
一台一顆霧化器是絕對會達成的啊……
05/26 03:48, 9F

05/26 07:33, , 10F
可是我光RTA現在就四顆了,還有兩顆在國外等著回來 XD
05/26 07:33, 10F

05/29 11:36, , 11F
05/29 11:36, 11F
※ 編輯: Spoly (220.135.167.246), 02/22/2018 20:03:47
文章代碼(AID): #1P9NRh7Z (VA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