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報] 我們的島 第881集 打造城市水庫

看板Urban_Plan作者 (酉鬼君羊)時間7年前 (2016/11/25 14:42), 編輯推噓4(400)
留言4則, 4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影片連結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3NgRziUkYs
簡介: 台灣是全世界排名第18的缺水國,乾旱缺水、颱風豪雨也缺水。既有的水庫因為淤積嚴重 、壽命縮減,新水庫的開發又充滿困難,尋找新水源是未來大挑戰。其實,建築物、公園 甚至高架道路,都是雨水收集的好幫手。該如何將上天的贈與,好好利用? 內文: 基隆海洋大學這棟大樓,看來很普通,其實不簡單,從屋頂到牆壁、再到地底,全都有收 集和貯存雨水的功能。海大河工系總共有三座雨水回收系統,可以貯存超過100噸以上的 雨水,包括廁所沖水、清潔、澆灌、生態池等等用水,全都來自雨水。 除了學校,社區也是推動雨水回收的要角。新北市三重順德里,一進入社區,可以發現角 落到處都設有雨撲滿,這些雨撲滿是營造社區綠美化背後的功臣。順德里街頭巷尾有將近 三十個雨撲滿。此外,活動中心屋頂也做雨水回收。雨水經過菜圃與透水地磚流到過濾池 ,再流到貯存桶,作為屋頂農場澆灌使用。 高速公路也是巨大的雨水收集體,過去落在高速公路的雨水經過排水溝,沖到駁坎與平面 道路,雨水夾雜泥土到處漫流,造成社區困擾。里長與志工著手將高速公路雨水回收,還 設計出一套雨水澆灌系統,原本雜亂的土坡,如今種滿花草。 當極端氣候成為常態,都市排水系統已經無法負荷短時間內降下的暴雨,每棟建築都該為 雨水貯存負起責任。政府在建築技術規則中規定,一萬平方公尺以上的新建案,都必須設 置雨水貯存或中水回收系統。南港這座新建的工業園區,就在地底下設計了1500噸的大型 貯水池,雨水回收可以作為中庭水池與植物澆灌的水源。這座園區一年可以回收兩萬噸雨 水,省下大約六十萬水費。 台北地標101大樓雖然沒有大面積的屋頂,但是大面積的牆面,就是最好的集雨器,每一 圈外圍陽台都設計雨水滲流系統。一年最多可回收五萬噸雨水,相當於一個四口之家140 年的用水量,提供商場的廁所沖水系統使用。 除了學校、大樓,一般住家有沒有可能自己做雨水回收?住在宜蘭的李旭登,綽號「氧化 鐵」,人稱鐵哥,十年前在台北新店舊家就曾自己DIY 設計雨水回收系統,經過不斷摸索 ,這套雨水回收系統也從鐵哥1號進化到鐵哥3號。十年來他不斷推廣、開設雨水回收DIY 課程,影響了許多住家與學校。鄰居黃文昌受他感召,也動手設計適合自己住家使用的雨 撲滿。 透天厝屋簷是現成的集雨板,剛開始下的雨水因為比較髒,會流進初期收集管貯存,存滿 後比較乾淨的雨水才會流進貯水桶,用最簡單的方法過濾雨水。很多人認為雨水很髒,但 李旭登實際檢測發現,經過簡易過濾,雜質率比自來水還低。 黃文昌家中除了沖廁之外,洗衣服、洗菜也都是用雨水,每個月至少節省100元自來水費 ,當初裝設雨水回收買水管材料花了兩千元,算一算大概一年半,成本就可以回收。 李旭登認為,政府推廣雨水回收大都停留在公部門做示範性的系統,對一般民眾太遙遠。 他也發現,有些學校或大樓利用筏基貯存雨水,最後卻因為維護困難,或馬達耗費電力成 本,沒辦法持久運作。 雨水是上天賜與的禮物,都市化之後雨水卻成了都市負擔,白白浪費了上天恩賜。為了讓 下一代善用雨水、體會水資源的珍貴,李旭登也教導小學生自己動手做,設計雨撲滿。小 學生分工合作,有的負責測量,有的鋸水管,有的負責連接管線,替羅東鎮農會興建雨撲 滿。 台灣人每天平均用水量達274公升,遠遠高於新加坡的140公升、日本的127公升。我們每 一度自來水供水成本約三十元,但是水價平均一度只有十元,跟世界各國相比,水價明顯 偏低,也無法反映成本,導致一般民眾對雨水回收興趣缺缺。 當大型水庫開發已走向盡頭,在城市建立微型分散式的水庫,落實雨水回收,是尋覓新水 源的唯一途徑,也是面對極端氣候的因應策略。讓天上落下的雨水,不再是城市的負擔, 而是被我們好好珍惜的資源。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4.24.128.144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Urban_Plan/M.1480056148.A.A06.html

11/26 11:40, , 1F
11/26 11:40, 1F

11/26 15:10, , 2F
11/26 15:10, 2F

12/05 09:14, , 3F
12/05 09:14, 3F

12/14 08:59, , 4F
12/14 08:59, 4F
文章代碼(AID): #1ODzrKe6 (Urban_Pl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