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聊] 北京當年的都市計畫

看板Urban_Plan作者 (Abbo)時間14年前 (2010/02/04 19:26), 編輯推噓3(300)
留言3則, 2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北京古城天際線最終「失守」   北京是首都,也曾是帝王之都,既是獨一無二的古城,也是國際化欠都市。對於北京而 言,是守住曾經舊皇城的輝煌,還是爭建現代意義的高樓大廈,這一度是個困擾。當年北京 飯店東樓最初設計高度逾百米,最後因超高被減至80多米。但現在看來,似乎已經不用頭疼 了,反正高樓已經越來越多。   貝聿銘:不在長安街建高樓   1980年5月30日,世界級現代主義建築大師貝聿銘在紐約為清華大學訪美代表團作演講 時,以動情的口氣說:「故宮……現在看到的是多麼壯麗的天際線啊!這是無論如何都要保 留下去的。」「如果掉以輕心,不加以慎重考慮,要不了5年10年,在故宮的屋頂上面看到 的將是一些高樓大廈。」   貝聿銘的感慨源於1978年。當時,闊別祖國30多年的貝聿銘曾重返故土,第一次來到北 京。那時,經歷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大規模改造,以及文化大革命的「摧枯拉朽」,北京的 城牆幾乎無蹤可尋,但古城殘留的美意,仍給首次登上景山的貝聿銘以強烈的震撼。   但見整個北京古城為一片「綠海」覆蓋──高密度的四合院鋪滿了每一寸土地,青磚灰 瓦,綠枝出牆;妙應寺白塔、北海白塔、德勝門箭樓等高大建築充滿韻律地錯落其間;中軸 線上,正陽門、鼓樓、鐘樓一字排開,金紅二色的紫禁城宮殿蔚為大觀,在燦爛的陽光下, 呈現出縱橫一氣、萬物諧和的輝煌與安祥。   其時,國務院副總理谷牧邀請貝聿銘到人民大會堂見面,說能不能在長安街上設計一個 高層旅館,貝聿銘婉言相距。「我說不行,不敢做。做了以後,將來人要罵我,人家不罵我 ,子孫也要罵我。」1999年,貝聿銘在北京憶起此事,仍作出強調,「進了故宮看見高樓都 圍住你,故宮就破壞了。」   然而,很遺憾,現在,當他再次站在故宮太和殿的平台上向四周眺望,林立的高樓和施 工塔吊刺入眼廉,紫禁城的輪廓線,正在被一處處「混凝土屏障」阻斷。   曾經獨一無二的北京   北京現存的古城,其街巷體及空間格局肇始於元大都,其平面布局思想源自中國古代城 市規劃經典著作《周禮.考工記》:「匠人營國,方九里,旁三門。國中九經九緯,經塗九 軌。左祖右社,前朝後市……」體現了古人對理想城的構想。   其後,北京城又有了進一步改善。   1368年,明大將軍徐達攻陷元大都,將北城牆南移五里;1406年,明永樂帝朱棣修築紫 禁城;1417年,開始大規模興建皇城;1420年,將大都城的南城牆向南推移二里餘,從現長 安街一線移至現前三門(崇文門、前門、宣武門)一線;1553年,明世宗朱厚□為加強城防 ,增築外城。至此,形成了中軸對稱,以紫禁城、皇城、內城、外城四重城牆環繞,總平面 呈凸字型的城市格局。如此完整的城市面貌,基本保持至上世紀50年代初期。   鑒於北京的獨特性,早在上世紀30年代中期,時任政府就對北京的建築做出了限制。   據記載,1935年11月之後,宋哲元主持北平政務時期,為保護古都風貌,出臺多項建築 物管理措施,提出「不獨建築線設定範圍,即高度亦應限制」。   到1947年5月29日,北平市都市計劃委員會成立。市長河思源提出「表面要北平化,內 部要現代化」的規劃原則。北平市工務局提出:把北平建設成為現代化都市,注重保存、保 護歷史文物與名勝古蹟;發展旅遊區、重視文化教育;繼續完成西郊新市區的建設,同時以 郊區村鎮為中心建設衛星鎮。   這意味著,舊城以保護為主,新的建設將重點安排在西郊五棵松一帶日偽時期遺留的新 市區。1949年1月北平和平解放之後,這個想法一度為新政府堅持,但最終還是被放棄了。   蘇聯市政專家的意見   1949年5月8日,北平市建設局召開都市計劃座談會,在這次會議上,梁思成(時為北京 市都市計劃委員會副主任、清華大學建築系主任)提出,將五棵松新市區建設為行政中心區 ,為那裡是「聯合政府所在地或最少是市政府所在地」。   然而,這個方案在1949年底遭遇挫折,應邀抵達北京指導城市建設工作的蘇聯專家,提 出將中央行政區設於舊城內長安街沿線的規劃方案,並在聶榮臻市長主持的一次會議上,與 梁思成、陳問祥(時任北京都市主劃委員會企劃處處長)發生激烈爭論。最終,梁陳方案被 否定,蘇聯專家的方案得以實施,大規模的新建設開始在舊城之內發生。   建築高度之爭隨之而來。在前述聶榮臻市長主持的會議上,梁思成表示舊城內的建築高 度應控制在二至三層,意在保持平緩開闊的空間格局。 ,誰說這樣很美麗?我相信中國人民的新技術能建築很高的房屋,這些房屋的建築將永久証 明人民民主國家的成就。」   提高建築的高度,一下子成了北京城市建設部門努力的方向。   新建築在故宮周圍越蓋越高,梁思成只能退而求其次,以都市計劃委員會副主任的身份 ,把住審圖關,要求新建築必須加上民族形式的大屋頂,以使舊城保持中國傳統建築的輪廓 線。但這卻招來了1955年對「以梁恩成為首的復古主義建築理論」的政治批判。此後,梁思 成被迫封筆,除接受寫作任務,並按交代下來的精神交卷外,不再獨立撰寫任何有關建築問 題的文章。   高度控制失守   1972年1月9日,梁思成在「文革」風暴中逝世。一個月後,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1978 年,中美兩國發表建立外交關系的聯合公報。同年,貝聿銘踏上故國的土地。在景山上,貝 聿銘的眼睛被故宮東南側的北京飯店東樓刺痛了。「它太高了,而且我認為它的形式也不恰 當。」   事實上,1972年興建北京飯店東樓時,最初設計高度逾百米,施工中發現其構成對中南 海的窺視,建築高度被減至87.6米。就此,國務院總理周恩來提出,北京應有一個控制建築 高度的規定,譬如城裡45米,城外60米,研究後要把它確定下來。   然而,相比起來,北京飯店東樓只不過是毛澤東時代在舊城內建設的最高建築,而且是 當時舊城內少有的高層建築。可到了上世紀80年代中後期,高層建築開始在舊城內迅速蔓延 。   在學術界的呼籲之下,1985年北京市出臺《北京市區建築高度控制方案》,提出以故宮 為中心,分層次由內向外控制建築高度。《北京城市總體規劃(1991年至2010年)》也把建 築高度的控制作為保護歷史文化名城的一項重點內容:「長安街、前三門大街兩側和二環路 內側以及部分下道的沿街地段,允許建部分高層建築,建築高度一般控制在30米以下,個別 地區控制在45米以下。」   可是,高層建築還是在故宮周圍拔地而起。   特別是上世紀90年代以來,北京舊城改造全面提速,建築高度控制規定形同虛設。恒基 中心高達110米,是規劃限高的兩倍多;故宮東南側的東方廣場大廈,東西綿延480米,高度 接近70米……與故宮周邊不斷聳立的龐然大物相比,北京飯店東樓已是小巫見大巫了。 (王軍/文) http://www.waou.com.mo/detail.asp?id=41430 ================================ 簡言之,WW2結束之後,在規劃北京城時有兩派構想 1. 梁 派:建立新都,把現代的東西搬到旁邊去,保留皇城和胡同 2. 蘇聯派:依據舊有的中軸脈絡(*這點存疑),向外擴張北京城,後來選擇此案。 *北京城的中軸線是否屬於建城時舊(就)有的構想,是很多人存疑的 如文中的考工計所言,是九經九緯,是廟社各有配置,但卻沒直接提到中軸的概念 不過,近代歐洲有了中軸線的概念之後,再去看北京城,就突然發現 似乎有這麼一個脈絡,而且鳥巢和水立方,一火一水,,也依循這脈絡了。 -- ╭──╮╭╮ ╭──╮╭╮╭╮╭╮╭╮╭──╮╭╮╭╮╭──╮ Our City, │╭╮│││ │╭╮││╰│││╰││╰╮╭╯│╰│││╭─╯ Our Planning. │╰╯│││ │╰╯│││││││││ ││ ││││││╮╮ │╭─╯│╰╮│╭╮│││╮│││╮│╭╯╰╮││╮││╰╯│ 《都市 計畫》 ╰╯ ╰─╯╰╯╰╯╰╯╰╯╰╯╰╯╰──╯╰╯╰╯╰──╯ 《Urban_Plan》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8.233.152.42

02/04 20:30, , 1F
王軍的城記蠻好看的,說了很多老北京的建築事
02/04 20:30, 1F

02/11 22:47, , 2F
上個月去北京心有戚戚焉..不過當時想的是新與舊的問題...
02/11 22:47, 2F

02/11 22:54, , 3F
像右看是天安門,向左看是國家大劇院~個人覺得很衝突很不妥
02/11 22:54, 3F
文章代碼(AID): #1BQgxCG6 (Urban_Pl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