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聊] 戰後的三種台北都會想像

看板Urban_Plan作者 (recta sequi)時間15年前 (2008/12/27 19:34), 編輯推噓2(200)
留言2則, 2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1945年以後 針對台北都會區的都市發展 有三種想像是應該被注意的 1.大台北綜合都市計畫 大台北綜合都市計畫是國民政府 在尚未有外省人的問題時 先承認日本時代的都市計畫 並以日本人在1935年時針對台北在1955年應該有的發展為基礎 在留用的日本官僚協助下 所通過的都市計畫 這個計畫的重要方向 簡單說就是城市的擴大 與都市空間的合理化 在計畫範圍上 此一計畫包括了日本時代的台北市 七星郡 新莊郡(應該要注意的事情是 木柵景美與台北市的關係 是在戰後隨著外省移民遷入 在外省政客運作下才快速提高的) 之所以要把新莊郡納入 則與都市空間合理化有關 戰前台北主要的重化工業區因為煤業 集中在松山 每當冬季東北季風盛行時 整個城市即苦於霾害 因此計畫把工業區往西邊移 並在關渡開港 以合理化都市空間配置 由於當時仍承襲戰前日本法制 因此對於相關技術細節的法制層面並未有任何深入規劃 不過應注意的是 當時將住宅區分為三等 高級住宅區為天母 陽明山 新北投 內湖 三張犛 中等住宅區為市中心(即三市街 加上古亭與中山區等已建設完成的舊市區外環) 一般住宅區為工業區 包括東門 大龍峒 雙園 中崙 與新莊松山等地 從這種指定來看 參考歐日範本 就不同地區依自然條件 規劃最適當的都市機能 可惜因為1949年大遷移 這套計畫並未完成 比如新北投 內湖 三張犛三地 都因外省人湧入而失去規劃契機 2.外省學者與技術官僚的想法 1949年以後 對都市治理代表性的外省知識份子 多是沿海都市特別上海 受到歐美影響 特別是英國與英國為首的上海租界政府 或者是美國軍方資助或雇用者 他們的都市觀點 與當時台灣地方菁英因為日本而有一定歐陸色彩的想法 有相當多衝突 他們所要建構的 基本上是希望以舊台北市(甚至不包括松山)做為城市的極限 然後再於綠帶以外 興建許多有部分都市機能的小城市 類似田園城市的想法 這些人的主張曾經先後在永和 林口 內湖 淡水 提出 但在永和提出時 永和已被外省難民佔滿 在後三者則遭受到 (黨內與黨外的)台灣既有地方勢力 包括台北縣市政府的抵制 所以他們也沒成功過 3.高玉樹先生的想法 僅管對台北市都市計畫出力甚深(據說高市長連巷道的規劃都親自參與) 但高市長的理念 畢竟沒有整理成冊 即便是在<高玉樹文集>與<高玉樹回憶錄>中 也很難探得全貌 不過 高玉樹市長在赴美訪問回國後 曾親筆在台北畫刊上寫下上千字的參觀考察心得 (對比之下 現在的台北市長好像只會去中國賣屁股) 從高市長其他零零總總的言論 他的實際都市建設 加上考察心得 我們可以看出他的想法 高玉樹市長的想法基本上也是在1935與1946年兩份都市計畫上進行的 而如高市長所指定 將建設成高級住宅區的地方 與之相較多了民生社區 升格後也多了天母陽明山與內湖 (特別是內湖 高市長想把台北工專等商業區學校用地都遷往內湖 打造成學術與住宅區 畢竟天母與陽明山在戰前就是高級住宅區 比較不需要大規模開發) 其他地區較少提及 但在旅美文集中 高市長指出只要道路開闢 人就會聚居 而在嚴控都市商業行為的基礎上 住商混合其實是較節省時間金錢且環保的生活方式 在此推論下 高市長雖未如1946計畫 刻意區分中級與一般住宅區 但最後結果應該會很類似 不過高市長畢竟未得到中央全力支持 加上他的市長任期有十年斷裂 台北市規模又較小 像工業區遷移等事宜後來根本無法執行(因新莊郡並非屬於台北市) 而內湖特定區開發 最後也因此落空 其實上述三種想像 雖互有牴觸 但若有其一能貫徹 台北都會的發展絕對不只有今天這樣 可惜後來的人並未在眼界上觀念上 達到前人的高度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59.117.8.45

12/27 23:20, , 1F
12/27 23:20, 1F

12/28 04:15, , 2F
建議發文避免一些粗鄙的言語如本文中的台北市長一行
12/28 04:15, 2F
文章代碼(AID): #19LXB4Mk (Urban_Pl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