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學校社區攜手 打造安全通學路(臺灣立報)

看板Urban_Plan作者 (=>戀愛BUS~等等我!<=)時間15年前 (2008/10/06 10:28), 編輯推噓4(400)
留言4則, 4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學校社區攜手 打造安全通學路(臺灣立報) http://www.wretch.cc/blog/UDAnuk/3450330 【記者胡慕情專題報導】家中到學校的距離,對成人來說或許安全而短暫,但對孩 子而言,卻必須繞過變電箱、佔滿騎樓的機車、商家、上下許多不平整的路面。隨 著都市發展、老化,如何給予孩子及社區更友善的行人空間,是未來城市更新的重 要議題。 高雄市推動通學步道已有一段時間,淨空騎樓與人行道、還路於民, 進一步結合社區特色,讓步道不僅俱休憩功能,亦有教育目的。 (圖/李翰林提供 文/胡慕情)圖片請見網頁 根據2007年9月靖娟基金會針對全台23縣市3至6年級學童、家長做出的問卷調查指出 ,7成以上孩子對走路感到擔心、30.4%的學童曾於上、下學途中受傷,受傷平均次 數達1.96次;超過7成學童被汽機車接送、53%的家長因交通、人身安全等因素不願 讓孩子走路上學;而道路設施不佳與人車爭道比例佔4成以上。 台灣中小學學區多以「鄰里」為設計,若家中到學校距離可妥善規劃,不但能讓孩子 走得安全,也將提供社區居民更多遊憩休閒空間。但因台灣缺乏完善步行空間與設施 ,人行道、騎樓被車輛、私人物品侵佔,十字路口交通號誌設置不良,以及上下學期 間,校門口及學校週邊道路被接送交通車擠滿,使孩子與社區的連結斷裂。 三方共創社區願景 台北縣政府近年著重改善新莊市中港大排污染問題,希望進一步藉由河廊改造帶動社 區營造。台北縣政府水利局長李戎威表示,未來將先暢通思賢及昌隆國小的通學步道 、建設綠圍籬,希望讓校園與社區環境更友善。 上週末台灣環境行動網與北縣府合作,邀集思賢、昌隆兩學區的教師、居民與店家, 進行「願景工作坊」活動。透過審議式民主方式,三方逐漸弭平歧見,共同打造社區 願景。 居民許琇惠點出思賢、昌隆兩學區鄰近公園,但公園中有遊民及賭客聚集,以及燈光 照明差的問題;居民王儷蓉則指出店家霸佔騎樓的問題,建議機車全面退出騎樓、店 家預留一米左右寬度,供行人通行。 綠圍籬 增添視覺效果 針對綠圍籬部分,居民原先擔憂圍牆拆除後的安全問題,但經專家劉柏宏說明,居民 發現原來金屬或水泥圍牆多為心理安全作用,「圍牆最方便建立,但卻不見得最安全 」,應重新思考綠色植栽的安全功能。 舉例來說,思賢國小老樹林立,已是第一道屏障,若能在大樹外圍加上竹籬、外植九 重葛,則成為第二道屏障;此外,在竹籬外種植寬厚的低綠籬,既增加綠意,外人也 不易跨入。 這些綠色植栽不僅增添校園綠意,同時也提供孩子更多自然生態觀察的機會,另外也 使社區與校園有視覺參與效果。居民也希望北縣府拆除思賢公園與思賢國小側門的違 建停車場,讓公園沒有死角;再增加照明,並藉由執法及引入非營利組織如創世基金 會或社福團體,解決遊民與賭博問題。同時改造公園水池為生態池,成為學校自然教 育腹地。 淡江建築系教授黃瑞茂指出,過往都市發展重視生活機能、忽略通學步道,讓生活環 境變得極不友善。黃瑞茂說,隨著城市發展愈精細,民眾卻像忍者龜一樣被管子般的 交通運輸至點與點,「周遭生活環境與民眾疏遠,其實很可惜」。 都市更新 帶動生活路徑 黃瑞茂表示,現代公共建設應有別於過去的鋪橋造路,須轉而重視生活品質。他強調 ,都市更新改造能帶動新的生活路徑,其中最能體現的便是通學路。「通學路不是對 孩子的恩寵,而是一個城市所應基本俱備的」。新莊市民提出的願景除硬體改善,未 來學校及社區也應配合軟體規劃,如此才能打造教育生活圈。 黃瑞茂以日本梅丘中學為例,其學校前是車站,後為山坡,是小鎮中的重要通道。梅 丘中學的通學步道與社區營造結合,先由地方人士討論,針對整體環境而非只有安全 的面向思考。 凝聚社區力量 落實教育 首先梅丘中學紀錄在地不同時間的社區生活狀況,再進一步將通學步道的規劃與生活 結合。黃瑞茂再以淡水鄧公國小為例,過往淡水的鄉土教學只到紅毛城或紅樹林,但 拉入通學步道的想像後,學校開始重視校園外被污染的一條溪流。 這條溪附近有人種蘿蔔、也有農會系統,鄧公國小的老師帶著學生循溪而上,帶孩子 去拔蘿蔔、理解農會如何配送蔬菜、理解生活細節在城市裡如何運作,然後再帶孩子 往下游走,引導孩子重視垃圾被丟往溪流的污染事件,「帶去現場,孩子便能理解很 多事並落實教育」。 台灣綠色行動網成員李翰林指出,目前最積極推動通學步道的非高雄市政府莫屬。 高雄市自2003年推動「陽光通學步道」專案,採由下而上、住民自決的方式,打破公 部門決定一切的傳統。高雄市採用競爭型、而非校校皆有的分配性建設。 高雄市府提供每案250萬元至300萬元經費,讓學校與社區共同提出申請案,加強社區 凝聚力。步道則利用暑期施工、開學前完工,目前全市 122所國中小學已完成51條通 學道,預計在2009年完成全市通學步道。 安全通學是社會的責任 李翰林說,藉著願景工作坊討論「安全通學」與「綠圍籬」,可重新讓家長及社區居 民思考「安全通學並非只有家長的責任,而是整個社會的責任」。 世新大學行管系助理教授杜文苓補充,審議式民主強調聆聽不同背景、生活經驗的人 的意見,居民除提出想像,也實地走踏社區調查,透過交互詰辯、詢問,重新理解社 區中不同身分別的生活需求,自此所得出的共識,才是民主的基礎。 由於北縣府相當重視中港大排整治及社區發展,市民所提願景可望完全落實,尤其教 育局已編列預算全力支持綠圍籬。在思賢國小及昌隆國小完成後,也將陸續進行中港 大排鄰近學校的通學步道,預計於98年底全面完工。希望未來孩子都能安心走路、快 樂上學。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59.104.109.191

10/06 11:20, , 1F
高雄的很多學校都已經拆除圍牆 美化四周人行道
10/06 11:20, 1F

10/06 17:06, , 2F
高雄都市設計觀念算是很先進小學在7.8年前就陸續降低圍牆
10/06 17:06, 2F

10/06 17:06, , 3F
我在台南的國小也都沒有圍牆了
10/06 17:06, 3F

10/06 17:27, , 4F
推,我討厭圍牆
10/06 17:27, 4F
文章代碼(AID): #18wNVcnC (Urban_Pl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