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琉璃瓦技術:北魏時傳入中原後失傳,隋代

看板Triangle作者時間7年前 (2017/05/31 10:38),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原標題:揭秘|琉璃瓦技術:北魏時傳入中原後失傳,隋代複活    琉璃瓦,是中國古代建築中的重要構件。 傳說琉璃是公元前493年,越國名臣範蠡為越王督造王者之劍,從礦渣中發現了琉璃,因 其色彩斑斕,便與劍一起獻給了越王,越王賜名為“蠡”,並將其又賞賜給了範蠡,後範 蠡將它製成首飾,贈給西施。西施赴吳時,淚水滴在“蠡”上,日久天長,人們可見首飾 中似有淚光流動,故名為“流蠡”,以後訛為琉璃。 此說雖美,但顯系穿鑿。 琉璃應是古人冶煉青銅時意外發現的,因冶煉青銅需1080攝氏度,礦渣中會形成琉璃。古 代匠人遂用馬牙石(即方解石),加入硝、銅鐵、汞等燒,果然得到了琉璃,由於材料混 雜,膨脹系數不一,故當時用琉璃燒製器皿難度很大,成器者不過十之一二,餘者非碎即 裂。 琉璃也是玻璃的一種,但由於使用原料不同,故中國琉璃達不到玻璃的透明度。據《中國 古琉璃研究》記載:古埃及“費昂斯”(也就是西方水晶玻璃的始祖)二氧化矽的比例 92%(不通透)-99%,中國周朝時的琉璃,二氧化矽的比例僅僅是略大於90%(通透)。這 9%的區別就是琉璃與水晶最大的不同。 ADVERTISEMENT 用琉璃製瓦,到北魏時才開始,此前中國雖有陶瓦,商代時便已會在陶瓦上釉,但製琉璃 技術始終不過關,北魏時西域匠人進入中原,帶來了先進技術,琉璃瓦開始成為建築上不 可或缺之物,遺憾的是,該項技藝不久失傳,直到隋代著名工匠何稠經反複試驗,終於將 這項技術複活。到唐朝時,琉璃被廣泛應用,唐朝韋應物《詠琉璃》中有“有色同寒冰, 無物隔纖塵”,讚頌了琉璃之美,琉璃瓦成了皇家建築必備之物,宋代則寫入《營造法式 》,而明清在琉璃瓦色彩上更富於變化。 製作琉璃瓦不需優質原料,成品卻色彩斑斕,故為後來皇家建築所倚重。製作琉璃瓦,一 般需兩燒,先素燒成型,再加釉燒上色。素燒對溫度控製非常嚴格,溫度太高,則瓦面板 結瓷化,氣孔太少,這就加大了今後掛釉的難度,而釉的厚度不夠,成品的色澤就會顯得 寡淡、不莊重,且起伏不平。 琉璃瓦雖然漂亮,但有兩大缺陷,一是重量大,一般只能鋪30—70%,否則難以承重;二 是琉璃瓦的釉中含有鉛,易與空氣中的水分、二氧化硫發生反應,時間一長,會出現“粉 狀鏽”,並致損壞。 故宮中大量使用琉璃瓦,其中很多是明代建築,但明代瓦均無編號,清瓦才有編號。 學者康葆強、王時偉等發現,據《天工開物》記載,“若皇家宮殿所用……其土必取於太 平府,舟運三千里方達京師”。太平府即安徽當塗。而《宛署雜記》則說:“對子槐山, 在縣西五十里。山產增子土,堪燒琉璃。本朝設有琉璃廠,內官一員主之。”這是指明代 宛平縣西五十里,現屬於北京門頭溝地區。 那麼,故宮的琉璃瓦究竟來自何方?為什麼本地有原材料,還要從安徽進?康葆強、王時 偉等學者通過“熱釋光側年”技術對現存故宮琉璃瓦進行了小範圍測試,發現其中確有明 代瓦,但原料來自本地,而非安徽。但由於測試樣本太少,目前還不能說,故宮的琉璃瓦 都是本地造。 來源:《北京晨報》 https://largerchina.com/20170531_901022.html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匿名天使的家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Triangle/M.1496198299.A.499.html
文章代碼(AID): #1PBYoRIP (Trian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