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國片欲突破 需喚起認同感

看板Theater作者 (WILL)時間17年前 (2007/03/23 14:07),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台灣電影事業近年發展沉悶,民眾上電影院時,大都只選擇好萊塢商業電影,為了振興國 片,這幾年包括政府、民間電影商都提出許多建議與活動,但結果依舊有限。最近中央社 記者呂志翔在瑞士,訪問了電影藝術專家克納貝爾,他對國片未來的發展,做出了一些看 法與建議,他認為台灣絕對擁有優秀的人才,但關鍵在於必須民眾對國片的認同與驕傲, 渴望在銀幕上看到自己。在好萊塢商業電影衝擊下,台灣電影事業一直面對嚴酷挑戰,近 年來甚至難敵「哈韓風」,但在藝術電影層面,台灣仍有被國際認可的表現與發展潛力。 瑞士弗利堡國際電影展藝術總監克納貝爾今天在接受中央社記者訪問時,就對肯定台灣的 電影事業,「雖然歷史不長,但已樹立了典範」。弗利堡電影展的三大主題之一,就是以 「城市生活印象:小人物的故事」為題的台灣電影回顧,克納貝爾親自選了一九八零年代 台灣新電影代表作,包括「小畢的故事」、「兒子的大玩偶」、「光陰的故事」、「油麻 菜籽」、「母親三十歲」、「結婚」、「路」、「看海的日子」、「再見阿郎」、「我這 樣過了一生」。他說,從這些影片可以看出台灣導演、演員的才華與演藝水準,因此,台 灣絕對不是沒有人才,而是需要一個更理想的環境與制度。克納貝爾舉例,像蔡明亮、侯 孝賢、楊德昌的功力已受肯定,但台灣過去也有深具潛力的年輕導演,可惜曇花一現,在 一、兩部電影後就從影壇消失。另一位瑞士電影界人士有感而發地表示,瑞士電影處境與 台灣極為類似,在好萊塢娛樂電影大軍壓境之下,幾乎難以抬頭。克納貝爾承認,目前全 世界電影都面臨藝術與商業電影的兩難,台灣也難以迴避,但他堅持電影藝術的理想,認 為電影就是呈現社會、文化及生活的藝術。 台灣電影在過去40年不斷蛻變、轉型,就是經濟、社會與政治發展的縮影。早期的纏綿悱 惻愛情劇、通俗片、軍教片,到八十年代的社會寫實片,就是政治、社會解除桎梏後的開 放表現。對於目前台灣電影有青黃不接的憂慮,克納貝爾表示,當務之急是喚起台灣民眾 對國家的驕傲,願意走進戲院,看到自己呈現在影幕之上。此外,政府更是責無旁貸,必 須支持與鼓勵電影事業的發展。克納貝爾說,台灣電影歷史雖短,但擁有豐沛的文化資產 及優秀人才,電影藝術在台灣絕對有廣闊的發展空間。積極推動弗利堡影展納入台灣電影 回顧的台灣駐瑞士代表王世榕今天表示,透過這次影展,瑞士對台灣的電影藝術及社會文 化,有了更深層的認識,文化的交流強化了台瑞兩國的關係。 (中央社)2007/03/22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8.34.12.142
文章代碼(AID): #160sw-dK (Thea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