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白標題)

看板Test作者 (絢麗舞廳小公主)時間3年前 (2020/09/21 19:42),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65/447 (看更多)
赵焕亭小说创作的起始与武侠转向 (2018-07-18 20:49:26)转载▼ 标签: 民国文学 民国武侠 武侠小说 赵焕亭 这是为花山文艺出版社即将出版的《赵焕亭武侠小说文集》(共十卷 )所作的总序《赵焕亭武侠小说述评》的第一部分。该序附在《大侠 殷一官轶事》卷首,共分四部分,近日拟陆续上传,供对民国武侠和 赵焕亭小说感兴趣的朋友参考。 赵焕亭是从什么时候起开始写小说的?是什么时候开始武侠创作的? 赵焕亭的小说创作是如何正式转向武侠的?准确、全面地回答这些问 题,似乎还为时尚早,但根据现已掌握的相关文献或作品线索,已可 勾勒出事实的大致轮廓。 1914年4月,赵焕亭曾在《小说月报》第五卷第四号上,发表古文小 说《辽东戍》。在该篇小说结尾的附言中,他有以下记述:“绂章曰 :观感兴起之故,于性情有微契哉。有清同光间,吾邑以诗古文词鸣 者,为蒋太守箸生、赵观察菁衫,世所传《友竹堂集》《青草堂集》 是也。予以通家子数拜榻下,伟其人,尤好拟其文。虽学薄不得工, 顾知有文学矣。时则随宦济南,书贾某专赁说部,不下数百种,于旧 说部收罗殆尽。余则尽发其藏,觉奇趣盎然在抱。后得畏庐林先生小 说家言,尤所笃嗜,复触夙好,则试为两篇,各三万余字,旋即售稿 去。复成短章《胭脂雪》一首,邮呈吾兄于京邸。兄颇激赏,以为殊 近林氏。兄同年生某君则驰书相勉。嗣后时时为之。静总诸因,如蛛 丝马迹,一一可寻。然非性情契近,亦莫得果也。是篇事迹,盖得诸 青草堂未刊笔记。然优孟衣冠,去楚相远矣。” 这段附言是相当重要的文字,它为我们一窥赵焕亭早期小说创作的概 况,提供了多方面的线索。 首先,它说明赵焕亭早年所受的文学熏陶,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 蒋箸生和赵菁衫的诗古文词,二人使赵焕亭“知有文学”,算是其入 门之师;二是赵焕亭随宦济南期间,曾遍读旧说部(主要指明清两朝 的通俗小说、戏剧或话本)“不下数百种”,已尽发书商之藏。此后 ,赵焕亭由古文小说家一变而为白话通俗小说的圣手,究其原因,他 曾深受旧说部的影响是必不可少的条件。这一点,在其后来为《明末 痛史演义》所作自序中,再次得到印证。 其次,说明赵焕亭在《小说月报》第二年第六期(宣统三年六月号) 发表《胭脂雪》之前,间隔不长的某个时期,很可能同是在宣统年间 ,曾写过两部模仿林纾小说的古文中篇,各三万余字,并很快将书稿 售出。根据上述附言推测,这两部小说应该不是刊载在清末的报纸或 期刊上,而是出版了单行本。由于光绪末年和宣统年间的小说出版, 往往不题撰人,赵焕亭的这两部小说很可能也没有署名,它们应该是 赵焕亭最早创作的两部小说。今后,能否从现存的宣统年间印行的单 行本古文小说中发现或甄别出它们,将是赵焕亭研究中的一个悬念。 再次,说明赵焕亭是受到林纾小说的激发,得到亲友的赞许,深受鼓 舞,才开始小说创作的。有学者曾分析过,《胭脂雪》虽然以古文写 成,但所表现出的技法、观念并不落伍,具有现代性。根据上述附言 来看,《胭脂雪》中包含的“现代性”乃是由于赵焕亭受到西方小说 的影响,具体来说,这种影响是通过林纾的古文译作间接承受的。赵 焕亭小说创作的起始乃是对林译古文小说的模仿。 最后,这段话的结尾部分还宣示了赵焕亭小说的一个重要特点,即他 把几乎每一部小说的创作,都置于有据可查的史实之上,从而为其真 实性提供可信的依据。不论他是否真正做到了这一点,至少其主观愿 望是如此。事实上,赵焕亭从青年时代起,就有收集前人笔记的习惯 。赵焕亭的同里学弟吴昌年在为《英雄走国记》正编所作序中,说他 “居常埋头卷帙,凡故簏之蠹余鼠残,不一钱值者,赵子得之则大喜 ”。这应该是赵焕亭热衷于收集、积累前人笔记、残书的真实记述。 从前述两部模仿林纾风格的古文中篇,到1911年6月的《胭脂雪》, 再到1914年4月的《辽东戍》,构成了赵焕亭小说创作的初始阶段。 《胭脂雪》描写一湖北何姓农人沉溺赌博,为滑胥陆阿六设局坑害, 直至倾家荡产,妻子被陆阿六强占。沦为乞丐后,何姓农人深恨陆阿 六之奸诈无良,决心复仇,终于伺机击杀之。自己后来则瘐毙狱中。 《辽东戍》讲述了乡里间一个虽然“暴戾嗜饮博”,却天性仁厚、“ 落落有直气”的汉子,如何仗义救助弱女,失手杀死悍妇,从而被发 往辽东戍边的故事。就写作风格看,几年之间,赵焕亭的短篇创作已 由模仿林译小说向具有更多个性特征的方向发展。通过《辽东戍》, 已能看出他日后创作的主要特点,如小说的情节总被安置在历史事实 的框架、背景下,亦真亦假,亦实亦虚;小说中人物的遭遇、命运, 与他的人品、行为之间存在因果联系;小说的主题,则寓有鲜明的道 德倾向;故事的叙述、铺陈,总须在场的众多旁观者的参与,把街谈 巷议大量写入小说之中,等等。而《胭脂雪》和《辽东戍》的基调又 是相同的,即对人的生存、命运的强烈关注。赵焕亭通过记述悲壮、 离奇的人间故事,把正义与邪恶,孱弱与凶悍,隐忍与复仇,乃至存 在与死亡之间的对立和矛盾凸显出来,并努力从中领悟、体会人生的 大义与要旨。正如赵焕亭在谈及归有光《思子亭记》时所说:“至性 为文,语语有血泪在。” 接下来的,是从中华民国4年(1915年)到中华民国6年(1917年)间 为《小说丛报》等期刊撰稿时期。这时赵焕亭的小说创作,对于他日 后发展为民国第一流的武侠小说家具有重要意义。自1915年3月起, 两年时间里,赵焕亭除了在1915年5月和11月,分别在《小说月报》 和《小说海》上发表《浮生四幻》和《铜驼恨》外,其他古文小说均 刊登在《小说丛报》上,合计12篇之多,并且体裁多样,内容互异。 其中,《客窗夜话》《李希孟》为“笔记短篇”,《天后宫之火》为 “记事短篇”,《丁文诚公轶事》为“掌故短篇”,《小南海》为“ 诙奇短篇”,《珠崖还珠记》被称为“风俗小说”,《书文鲁斋》和 《纪戚生述宋大帅轶事》则被冠以“英雄小说”之名。而《十八村》 和《崔将军》分别被称为“义侠小说”和“侠义小说”,二者均可归 入武侠短篇之列,其中的《十八村》(《小说丛报》第十期,1915年 4月)应该是赵焕亭创作的第一篇武侠小说。而前述两篇“英雄小说 ”和一篇属于红羊佚闻的《红娘子》,内容、写法亦近武侠。 显然,这一时期的赵焕亭,小说创作不再是兴致所至、偶一为之的事 情,已经成为他的职业选择。但具体向哪一个方向发展,写什么类型 的小说,做什么样的小说家,似乎并没有确定下来。他做了以上多种 类别、名目的小说,应该不仅是出于兴趣的广泛多样,而且有尝试走 哪一条路径的考虑。 尽管处在方向选择的阶段,但赵焕亭小说创作的重心和风格已经有所 显现。上述短篇中,记述历史上人物、事件和掌故的小说占了最大比 重;属于武侠或近似武侠的小说居其次,它们与前一类小说并非泾渭 分明,而具有相通相融之处,都浸透了刚健、豪迈之气,把对个人命 运的忧思置于亲人之生离死别、世态之沧桑炎凉的背景中,因而显得 慷慨悲壮、动人心魄。而部分小说的故事背景、情节和人物形象,亦 被嵌入国家和民族历史的宏大架构中,愈发显得雄浑厚重,大气磅礴 。在《浮生四幻》中,赵焕亭以友人族祖杏侪公自述的写法,讲述父 子三人为求功名,毕生致力于举业。父子虽秋闱奏凯,但会试皆屡荐 不售。最终,两儿先后因病客死他乡,杏侪公茕茕孑立,深怀丧儿之 痛,面对暮年凄凉景况,不胜寥落;在《铜驼恨》中,赵焕亭追记了 明清之交的同邑先人瞿昙(王丰垣)身处国变、奋勇抗清,事败之后 归隐田间,抗志高蹈,不忘故国的往事。虽只有几千字的篇幅,但所 蕴含的思想、主题,却与日后的皇皇巨作《英雄走国记》相仿;在《 十八村》中,不但首次出现了侠者形象,而且描写的是千里走镖、武 功超群、令盗匪闻声胆寒的美貌侠女;在《十兄弟》中,小说的主角 则变换为一群身怀绝技、往来飘忽的江湖剧盗,通过对他们变化多端 、神鬼莫测的骗术的叙述,写出了江湖世道的险恶、狰狞。 可以说,为《小说丛报》等期刊撰稿时期的赵焕亭,已经完全不是宣 统年间一度模仿林纾风格、笔法的新手,而迅速发展为一个风格独特 的成熟的古文短篇小说作家。这既是出于他的天分、才气,也是他多 年来寒窗苦读、矢志为学的结果,更同他阅历颇丰,既深谙人情世故 ,又勤于思考密不可分。值得一提的是,正是在这一时期,赵焕亭的 文笔、风格和才气开始为世人所关注、推崇。后来,郑逸梅在为《英 雄走国记》续编所做的序言中说:“余之读焕亭先生之著作,于《小 说丛报》始。先生常署‘玉田赵绂章’,所草短篇极奇横恣肆、渊古 博丽之妙,予固深慕之。及成《奇侠精忠传》一书,巨著问世,传颂 万家,遂与向恺然先生之《江湖奇侠传》同为说部二妙。”郑逸梅的 这段话,既反映了赵焕亭之声名鹊起,始自为《小说丛报》撰写古文 小说,也说明赵焕亭从在《小说丛报》上发表古文短篇,到后来写出 《奇侠精忠传》,在当时的名作家郑逸梅看来,并不算是出人意料的 事情。 但这实属一次巨大的跨越。几年时间里,赵焕亭所完成的乃是由古文 变为白话,由短篇变为长篇,由体裁不定变为专攻武侠的三重转变。 事实上,赵焕亭之所以在宣统年间和民国初期一直在用古文写作,是 由清末民初文坛的复古风气占据主导地位所决定的。当时,包括《小 说月报》《小说丛报》和《小说海》在内的主流文学期刊,都以文言 文为主,白话文只占很小的比重,居于次要地位。这三大期刊上登载 的短篇小说,几乎都是用古文写成的。赵焕亭对自己的古文功力颇为 自信,往昔举业不遂,功名未就,虽时过境迁,但仍为憾事,乐得通 过古文写作,来一展才学。因而,这时期他用古文写小说,既别无选 择,也正合心意。这种对古文的偏爱,赵焕亭一直延续到晚年,直到 20世纪40年代中期,他在报刊上发表的笔记仍照例使用古文。 但1915年后,在“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白话文的使用、推广和普 及,已开始逐步动摇此前文言文占据的统治地位。通俗小说使用白话 文,已经是大势所趋。1917年年中、年末,无法适应这种转变的《小 说丛报》和《小说海》先后停办。接下来的几年,赵焕亭之所以沉寂 下来,未见发表新的小说,无疑同这种大环境的变化有关。这是他此 后放弃文言文,采用白话文写小说的外部原因。他接受这一现实,改 写白话小说,需要几年时间去适应、酝酿和准备,也是很自然的。 事实上,赵焕亭为自己选择的道路,乃是创作白话历史小说,这是他 在为《小说丛报》撰稿时期表现出来的创作倾向的合乎逻辑的发展。 就外部因素来看,蔡东藩自民国5年起,陆续发表了《清史通俗演义 》等多部历史演义,对于赵焕亭的方向选择,应该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 1923年1月,赵焕亭的《明末痛史演义》由上海益新书社发行,全书6 卷46回,共20余万言。根据作家为该书所作自序,该书在1922年夏季 应已成书。此前的几年时间,未见赵焕亭发表过任何作品,原来是在 酝酿和创作这部白话说部。这部描写明末乱局的历史演义,将有据可 查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野史逸闻,与作家的文学想象融合在一起 ,完整叙述、演绎了那段悲壮、惨烈的史实。该书笔力雄浑,力透纸 背,抒发了作家的满腔悲凉和万丈豪情。作家在该书自序的结尾写道 :“恒欲仿雪芹、耐庵之精神,一吐胸中所欲言。援取明末事迹,自 崇祯以讫郑氏入海,旁搜博采,广列异闻,经纬相宣,一以章回旧体 为归。其间起伏综错,波澜筋脉,绚染描摹成书。具在无事自誉。呜 呼!午夜篝灯,踌躇掷笔,盖犹是四十余之老书生也。可怜哉,予之 童心!” 可见,赵焕亭对他这部书的分量是颇为看重的。据其在《惊人奇侠传 》第3回中的自述,光绪三年正月初六(1877年2月18日)出生的赵焕 亭,到民国12年初《明末痛史演义》出版,刚好46岁,可谓大器晚成 。至此,赵焕亭转向武侠之前的小说创作宣告完结。他以模仿林译小 说起步,很快成为古文短篇的名家,并以《明末痛史演义》顺利完成 了由古文到白话,由短篇到长篇的过渡、转变。 但赵焕亭这部耗时数年,辛苦写就的通俗演义,虽堪称杰作,实为民 国时期历史演义类作品之翘楚,且颇受时人赞誉,但却没有引起很大 的反响。最主要的原因,乃是在《明末痛史演义》出版的当月,《红 杂志》自第22期(出版日期约为1923年1月19日)起,连续刊载不肖 生的长篇白话武侠说部《江湖奇侠传》,并立刻产生了轰动效应,在 全国范围内引发了武侠小说热。武侠小说的风头迅速盖过了此前热度 颇高的历史演义。 但仅时隔四个月,益新书社便出版了赵焕亭所著《奇侠精忠传》的初 集(二册)。赵焕亭在该书自序的篇尾注明,其作序的时间是在民国 11年阴历12月下浣,即阳历1923年1月7日至16日间,似乎是在暗示: 在作序之前,《奇侠精忠传》初集已经写完,从而比不肖生写作《江 湖奇侠传》的时间要早。1926年仲夏,赵焕亭在为《奇侠精忠传》的 改良重订版所做的说明中曾回忆:“往年春,适应益新书社编辑之役 ,乃取残缺笔记,穿插联络,以白话章回体演出之,更名曰《奇侠精 忠传》。”赵焕亭的这段话,说明《奇侠精忠传》初集的实际写作时 间要么在1922年春,即赵焕亭的《明末痛史演义》尚未完成,更未交 付印行之时,要么在1923年春,即《明末痛史演义》刚刚出版,而《 江湖奇侠传》开始连载后不久。显然,赵焕亭到1923年春季才开始写 作《奇侠精忠传》,可能性更大,也更合乎情理。以赵焕亭此后所表 现出来的写作效率,他完全有能力在两个月内,完成十几万字的文稿 。而如果我们读一读赵焕亭的《明末痛史演义》,会发现这部历史演 义部分章回的写法与武侠小说相当接近,现代武侠习用的“武功”一 词,即是由赵焕亭在该书中最早使用。此后几年,赵焕亭创作的多部 武侠小说,包括分量最重的《英雄走国记》、较早完稿的《蓝田女侠 》《马鹞子全传》和《巾帼英雄秦良玉》,都直接或间接与此书的写 作有关。益新书社的编辑一定是由《明末痛史演义》一书,觉察到赵 焕亭有能力写出与不肖生的《江湖奇侠传》一样好的武侠长篇,才推 动他写作《奇侠精忠传》的。这同世界书局的老板沈子方由不肖生的 《留东外史》,认识到他能写出受人欢迎的武侠小说,才劝说不肖生 改写武侠,情况是近似的。 十年后,赵焕亭在《姑妄言之》中提及不肖生时,有以下一段话:“ 因为作家穷年弄笔,只管嚼蛆,居然承人家抬爱,称我为北方武侠小 说家,把来与南方武侠小说家不肖生作对。惭愧!惭愧!人家向恺然 先生,文章盖代,自然是当之无愧,我这份小说家,说个俗话儿,是 秃子跟着月亮走,借光罢了。”赵焕亭借用取自《儿女英雄传》的这 句“俗话儿”,确实意味深长。尽管《奇侠精忠传》以及赵焕亭此后 创作的其他武侠作品,无论篇章结构、写作风格,还是精神层面的内 容,与不肖生的《江湖奇侠传》并无太多近似之处,但没有不肖生所 做开创性的贡献,所发挥的引领和示范作用,赵焕亭由创作通俗历史 演义改为写长篇武侠小说,这一转向是否能完成,或者在何时、以何 种方式完成,都不得而知。对此,赵焕亭本人应该也是清楚的。 当然,还应看到,赵焕亭由古文小说到历史演义,再向白话武侠说部 的转变,又是在保持着诸多连续性、一致性的情况下完成的。不但写 作风格和价值取向一脉相承,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关注也贯穿其 一生创作的始终。考虑到赵焕亭的武侠小说多以明末或清代社会政治 环境和史实为背景,大部分武侠小说中的主人公历史上实有其人,而 大量的古文笔记中记述的真实故事,又往往被他改头换面写入武侠小 说之中,因而,在赵焕亭的武侠小说、历史小说和古文笔记之间,确 实具有一种内在的紧密的关联。作家既是在写武侠,也是在写历史。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219.84.180.207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Test/M.1600688562.A.469.html
文章代碼(AID): #1VQ96oHf (Test)
文章代碼(AID): #1VQ96oHf (Te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