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祖蔚影評] 青春蝴蝶孤戀花

看板Taipeiman作者 (孤戀花5/13上映)時間19年前 (2005/05/07 13:47),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 [本文轉錄自 movie 看板] 作者: Sylvain (孤戀花5/13上映) 看板: movie 標題: [藍祖蔚影評] 青春蝴蝶孤戀花 時間: Sat May 7 13:46:21 2005 http://www.atmovies.com.tw/eweekly/eweekly.asp?action=content&vol=013&page=b01 【藍祖蔚專欄】 文字和影像的距離有多遙遠?《青春蝴蝶孤戀花》 作者:藍祖蔚 答案在於是誰在閱讀?答案在於是誰來改編或翻譯! 有的人,文字就是文字,一氣呵成看過去,不過二十分鐘就唸完了;有的人,每個 字都有影像,都有符號,都有聲音,都有情緒,飄飄渺渺,反反覆覆,糾纏許久都 不能放捨。 晨鐘版的「台北人」中,白先勇的小說《孤戀花》只有短短的十五頁,曹瑞原卻將 它改編成二十集的電視劇和九十分鐘的電影。電視劇給我的感覺是細緻,但是冗長 ;電影的感覺則是精要,但是意猶未盡。 《青春蝴蝶孤戀花》是小說篇章,也是歌名,更是電影、電視的名稱,更是小說人 物的象徵,歌詞中的一句「青春欉誰人愛,變成落葉相思栽」就可以幻化成無數的 悲歡離合故事來賺人熱淚。 《孤戀花》原本是台灣作曲家楊三郎的作品。小說中楊三郎成了林三郎,而林三郎 這首曲子是林三郎在日據時期愛上蓬萊閣的酒家女白玉樓所寫的歌,新一代的酒家 女娟娟唱來最有神韻,才讓「總司令」雲芳注意到娟娟;電影中的《孤戀花》卻成 了林三郎思慕他在上海時期的愛人─歌女五寶所寫的歌,愛情夢碎,整個《孤戀花 》的樂章在林三郎手捧五寶的骨灰時,交響成摧折人心的時代悲曲。歌曲和人物的 關係改變,顯示的就是原著和改編的不同思維重點。 白先勇的小說從台灣回想上海繁華,再回到台灣的虐殺悲劇,台灣是主線,上海則 成了魂魄,不時在雲芳的眼前和思緒前穿梭來回;曹瑞原一方面尊重白先勇的從今 思昔的小說架構,但是他選擇了先採用傳統情愛的架構,再讓文學和電影技法得能 悄悄滲透進電影的劇情脈絡中,於是他先讓上海碼頭的「生離」戲碼帶出林三郎、 五寶和雲芳的三角戀情;再讓台灣公寓帶來雲芳、娟娟和柯老雄的夾纏恩怨,於是 觀眾就在不知不覺中順著雲芳的眼睛和思緒,進一步去比對去受兩位苦命女同樣無 法逃脫的悲情宿命。 今昔對比的手法一直是傳統戲劇最討喜,也最容易讓人接受的手法,兩段時空,兩 組愛情的對比,雲芳是唯一的交集,有她來串連,由她來感歎,對比才鮮明,對比 才感傷,白先勇如此,曹瑞原亦如此,他們都擅長在有限的時空中提煉苦澀結晶, 只是白先勇的文字意像有讓讀者各自表述和停格的空間,五寶與娟娟的戲份比重呈 現二比八的嚴重傾斜,卻讓五寶每回的現身都有如長串的彩色影像中突然插進了一 小片黑白影像,突兀卻鮮明,在朦朧的文字世界中浮動的人影與意念,建構出讓人 自由飛翔的時空;曹瑞原則透過選角肉身要來打造角色靈魂,李心潔的五寶與蕭淑 慎的娟娟到底外型有幾分神似?影像的說服力就扮演著第一印象。時代的重建工程 ,空間的窄闊與服飾的色澤也讓淒涼與繁華有了更淒厲的對照,再加上不時襯底的 時代音樂和不時昂揚的主題旋律,都將電影的媒介特質發揮到了極致。 然而,《孤戀花》真正的魅力在於愛情,而且是四十年前罕人觸及的女同志戀情。 五寶與娟娟的悲情在原著中都是男人欺壓的結果,然而到了曹瑞原手中卻起了大逆 轉,五寶愛著她的知音林三郎,但更珍惜和雲芳的姐妹/母女/愛人的三重情愫,女 同志不再是因為厭憎男性才轉向,而是小小的心房裡同時容納不同性向的愛情,五 寶雖然選擇了雲芳,但是對三郎的思念也從未消逝,雲芳的愛也不是獨佔的愛,而 是多了幾分同情與理解,所以才有更多的包容,也才會念茲在茲讓五寶的骨灰得能 躺進三郎的懷抱中。曹瑞原的改動,讓《孤戀花》的愛情有了更開闊的空間與思維 ,讓異性戀與同性戀不再是永遠的對立,而有了和平共處的可能。 同樣的改動也出現在娟娟的家暴陰影上,小說花了許多篇幅描寫她如何被父親強暴 又懷孕的悲慘往事,讓她任由男人灌酒大醉的心態,以及嬌弱自毀的生命選擇有了 強有力的背景說明;然而曹瑞原卻將這些心理陰影擠壓進記憶的斷層中,不浪費膠 捲來鋪排,而是集中在最後反抗柯老雄的暴行中一次爆發,高密度的劇情張力讓娟 娟的長期壓抑在血花四濺的歇斯底里中有如煙火燦閃,讓人目不暇給,卻又一目瞭 然。 小說中,林三郎最愛拉著手風琴聽娟娟唱《孤戀花》,師徒情若有似無,淡得出水 ;電影中,三郎和娟娟完全沒有交集,卻將白玉樓的形象與五寶融合為一,先讓五 寶以人所見的方式詮釋《薔薇處處開》,再由音樂專家三郎來品評五寶的特色魅力 ,從而建構他們由知音而轉為知己的人生情愛。用音樂來說故事,是白先勇淡淡的 點題之筆,但在曹瑞原的鏡觸下卻是畫龍點睛的關鍵筆法,蕭淑慎唱台語歌謠的風 情,不但有時代印痕,也有個人的頹廢與自棄;李心潔的上海歌謠則以純情的浪漫 為主調,搭配她的銅鈴大眼,將少女的癡迷神韻詮釋得栩栩如生。 相對之下,沒有歌聲,只有一口港腔語調的袁詠儀就顯得不上不下,有些尷尬,她 的港腔上海話不夠輪轉,又不習慣操作港腔台語,演員的聲腔瓶頸相對局限了她的 演技說服力,再加上導演對於女同志的愛情做了疼惜多過情欲的探索,使得她有過 的心悸和探索都顯得曖昧不明,只能遠遠地萎縮在陰暗的角落裡,偏偏她卻要是串 連劇情主軸的靈魂人物!? 看完小說《孤戀花》,再看電影《孤戀花》,你就可以清楚比較兩位不同媒介的藝 術家的各自感性與手法,它反應了文字和影像的距離,也反應了原創與閱讀與再創 作的距離。 -- 《孤戀花》電影版 5/13(五)晚場起北中南同步上映 官方網站 http://www.tsaofilms.com 預售票購買 http://tinyurl.com/9t69r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03.204.3.152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03.204.3.152
文章代碼(AID): #12V5PX4S (Taipei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