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w: [遊記] 頂下郊拚。1853年艋舺地域略圖

看板Taipei作者 (想和妳看棒球)時間10年前 (2014/04/07 08:35),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 [本文轉錄自 Tai-travel 看板 #1JGV8Y9g ] 作者: shonn (想和妳看棒球) 看板: Tai-travel 標題: [遊記] 頂下郊拚。1853年艋舺地域略圖 時間: Mon Apr 7 08:32:31 2014 圖文網誌版 http://bimeci.pixnet.net/blog/post/175220553 頂下郊拚。1853年艋舺地域略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艋舺為台北市萬華區一帶的舊稱,是台北的發源地之一。清朝乾 隆、嘉慶年間,大量泉州移民渡海來台,沿淡水河來到艋舺靠岸定居 ,逐漸繁榮興盛,於是有「一府、二鹿、三艋舺」之諺,道盡艋舺的 風光年華。西元1853年(清咸豐三年),「頂郊」三邑人與「下郊」 同安人為了爭取在艋舺碼頭的通商利益,發生了「頂下郊拚」械鬥。 雖然這兩個族群同屬大陸泉州府,但同安縣靠近漳州府,常與漳州友 善,每當漳泉械鬥時,同安人往往保持中立,因此艋舺的三邑人與同 安人早已互有嫌隙。族群對立,種下了「頂下郊拚」的遠因。 【1853年艋舺地域略圖】   艋舺位於淡水河內地的沖積平原上,隔新店溪與擺接平原對望。 移民艋舺的閩南泉州人有三邑、同安與安溪三大族群,此外,艋舺周 邊地域還有北方大龍峒的同安人,以及西邊擺接平原上漳州人的林家 勢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頂郊勢力   三邑為泉州晉江、惠安、南安三縣的合稱,來自這三邑的移民組 成了「頂郊」,艋舺龍山寺、蕃薯市街、碼頭與淡水河岸一帶皆為頂 郊的勢力範圍。西元1738年,三邑人發動募款興建艋舺龍山寺,成為 頂郊的商會與宗教中心,奉祀觀音菩薩,終年香火鼎盛。 【艋舺龍山寺】   艋舺龍山寺落成後,西側以北地段逐漸吸引許多商家聚集,成為 新興市集。由於販賣商多自中國廣東進口玻璃燈、軟紡綢布等物資, 新奇華貴,稱為「新店頭街」。 【西園路一段(新店頭街)】   新店頭街以北又有「舊街」,亦隨艋舺龍山寺而興起,為郊商與 商鋪集中之地,販賣染料植物「大菁」、金紙、中藥店為多。此地設 有義倉,由艋舺大戶捐獻米糧,以備荒年時供救濟饑民之用。 【萬華警察分局(義倉)】   舊街東邊建有水仙宮,從宮口發展出縱向與橫向的市街,擴大了 艋舺地區的郊商聚集範圍。 【西昌街觀光夜市(水仙宮口)】   舊街北方,從土地廟開始往西經媽祖宮口一直到王公宮口方向, 為艋舺發展起點「蕃薯市街」,是移民、漢人與平埔族集中物資與通 商交易的主要場所。 【貴陽街(蕃薯市街)】   王公宮口為艋舺老碼頭區,許多戎克船停泊於此,往來台灣與大 陸載運移民與貨物。三邑人擁有屯貨碼頭與課取稅金的權力,長期壟 斷王公宮口與蕃薯市街的通商交易。為了爭奪艋舺碼頭的經濟利益, 同安人與三邑人之間一直處於劍拔弩張的狀態,成為頂下郊拚的導火 線。 【華江雁鴨自然公園(艋舺碼頭王公宮口)】   往來艋舺碼頭的船隻不計其數,河港沿岸一帶成為眾多船夫、碼 頭工人落腳之處。這群在社會下層的勞動者,多從大陸離鄉背井、隻 身來台討生活,無依無靠,「凹(月斗)仔」於是成為艋舺「羅漢腳」 撫慰心理寂寞與解決生理需求的地方。 【華西街(凹(月斗)仔)】   西元1853年,黃龍安為領袖,艋舺頂郊勢力到達巔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郊勢力   同安人主要和大陸的廈門進行貿易,所以被稱為「廈郊」或「下 郊」。下郊以林佑藻為首,勢力範圍居於八甲庄(老松國小一帶), 艋舺地區的東南隅,以霞海城隍廟為中心,北臨蓮花池遙望安溪人的 清水祖師廟,東邊有頂郊勢力與之對抗。 【剝皮寮老街】   八甲庄以南則有「剝皮寮」,頂郊與下郊勢力交界地帶,為交易 市集熱絡之處。剝皮寮地名的由來,據說是福州杉木皆運至此地進行 剝皮加工,因而得名。在艋舺興盛時期,剝皮寮為煤炭販售集散地, 故又稱「土炭市」。 【剝皮寮老街】   因為三邑人落腳較早,頂郊霸佔了艋舺的河港商業,同安人只能 選擇離河岸較遠的八甲庄為根據地,不僅腹地狹小,而且也沒有立足 碼頭和收稅的權力,貿易條件的不平等,讓下郊深感不滿。西元1853 年終於爆發了械鬥衝突「頂下郊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安溪人   西元1787年,安溪人從大陸泉州府移民而來,落腳艋舺東北區域 ,以清水祖師廟為根據地,東接蕃薯市街,南以蓮花池為界對望八甲 庄。安溪人善於種植與販賣茶葉,尤其以「安溪鐵觀音」聞名。 【艋舺清水巖(清水祖師廟)】   三邑人與同安人交惡之時,白其祥為艋舺安溪人之首,立場頗於 中立,但在頂下郊拚開戰後仍無法置身事外,迫於黃龍安的壓力,燒 毀了位於戰略要道上的清水祖師廟,使頂郊突襲八甲庄成功。遭戰亂 焚毀的清水祖師廟後來在原地重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擺接平原   擺接平原為板橋地區前身,位於艋舺的西南方。西元1846年,大 科崁(桃園大溪)的林家勢力已拓展到擺接平原,1851年林家遷居板 橋,從此被稱「板橋林家」,成為台灣五大家族之一(其他為霧峰林 家、高雄陳家、基隆顏家、鹿港辜家)。頂下郊拚時期,擺接平原勢 力以「本記」林國華、「源記」林國芳兄弟為首。舉族遷居擺接平原 後,林家成為漳州人龐大勢力,令艋舺泉州人頗為忌憚。 【板橋林家花園,來青閣】 【榕蔭大池】   西元1853年,三落大厝「林家花園」完工落成。由於漳、泉對峙 ,擁有龐大財力的林本源家族自然成為漳州人領袖,而「林家花園」 也是板橋林家的指揮所,因此該厝不但有許多防禦設計,平日亦有數 百壯丁駐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大龍峒   大龍峒位於艋舺北方(台北市大同區哈密街一帶),是晚於艋舺 而早於大稻埕的移民聚落。清朝嘉慶年間(西元1802年),一群泉州 同安人來此地開墾,自稱「興隆同安」,後又取隆同諧音別稱「大龍 峒」。奉祀醫神大道公的大龍峒保安宮也開始香火鼎盛。 【大龍峒保安宮】   陳氏為大龍峒的書香門第世家,曾出過三位清代舉人,家族以陳 悅記祖宅為宗廟,又稱「老師府」。西元1853年頂下郊拚爆發後,下 郊往北方敗逃,頂郊追殺而來,大龍峒因此遭受波及,老師府亦被破 壞。動亂平息後,陳氏家族依原貌重建。 【老師府保留了一對舉人石旗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大稻埕   頂下郊拚爆發後,下郊節節敗退,林佑藻率同安族人逃往北方欲 投靠同鄉的大龍峒,卻不被當地同安人接納,只好轉到大稻埕(台北 市大同區迪化街一帶),沿淡水河建起店屋市街,形成新的河港聚落 。 【迪化街(大稻埕)】   西元1856年,下郊同安人重建廟宇,恭迎從八甲庄救出的霞海城 隍爺,延續香火,此即為大稻埕霞海城隍廟。 【霞海城隍廟】   下郊敗逃北方,頂郊取得了勝利,將下郊八甲庄全數焚毀,佔得 艋舺大部分利益,但三邑人並未依約幫助安溪人重建清水祖師廟。然 而好景不長,西元1860年,清朝戰爭失利,與列強簽訂條約,開放淡 水為國際通商港口,但艋舺碼頭河沙淤積,不易停泊,市況衰落,船 隻大多前往大稻埕碼頭運貨交易。大稻埕逐漸取代艋舺,成為北台灣 的商業貿易中心,迅速造就繁榮盛景。 【大稻埕碼頭望淡水河】   頂下郊拚獲勝後,艋舺三邑人卻逐漸市道中落,敗逃的同安人反 而獲得大稻埕興起的商業利益。失去艋舺,卻得大稻埕,「塞翁失馬 ,焉知非福」成為頂下郊拚的最佳註釋。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60.251.144.196 ※ 文章網址: http://www.ptt.cc/bbs/Tai-travel/M.1396830754.A.26A.html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轉錄者: shonn (60.251.144.196), 04/07/2014 08:35:09
文章代碼(AID): #1JGVA-r_ (Taip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