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記] 2012環島行DAY2─前進錐麓古道

看板Tai-travel作者 (破碎的節拍)時間12年前 (2012/05/16 21:21), 編輯推噓1(101)
留言2則, 2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網誌圖文版: http://archieren.blogspot.com/2012/03/2012-around-taiwan-day-2.html 其實這次開車繞台灣一圈的重點,就是錐麓古道 10km的山路,對身為都市弱腳的我們也是個挑戰 雖然心懷不安,但是看網路上有人以人字拖攻克錐麓古道後 也讓我們激起了鬥志啊!!!! 本文開始: 所幸,今天老天爺賞臉,一早給我們個好天氣~在天祥,早上醒來就聞到山嵐的氣味,涼 涼又微濕的空氣讓人逐漸清醒,天祥基督教會平房的一旁就是溪谷,還能聽到潺潺流水, 這一切都讓人感到舒適又愜意。 還記得上次來的時節庭院裡開了許多曼陀鈴,初春就是屬於櫻花了的季節,其實櫻花不用 多,就能將院子點綴得很美了啊~ 這裡雖然沒有豪華的設施,但是環境很乾淨,通鋪400元/人,雙人套房1200元/人,價錢 上雖然並沒有比一旁可以上網的青年活動中心好多少,但是這裡帶給旅者的感覺卻是不一 樣的,而且住宿收入都是給山下的花蓮畢士大教養院,來這裡住也有行善的意義,這點很 不一樣了~ 一如以往,還是很難早早出門,起床後發現其他旅客大多已經出發,趕緊吃個早餐收拾房 間刷牙洗臉,在院子拍幾張照後告別教堂上車出發,也已經8點多將近9點了 ~將車子開到 慈母橋涼亭旁停好,將事先上網申請時列印的入山文件投入後就算正式進入錐麓古道了 看到手錶還有里程的照片一定要提一下,就是這10餘公里的山路會花不少時間,所以入山 時間還有腳程要抓一下,還要搭配返程回到慈母橋的公車時間喔!早點入山當然就可以悠 閒地走,為晚了點上山,心裡自然多了點未知的壓力。 這次的行程其實最讓人擔心的,就是天氣。因為天氣影響了安全性還有裝備,所以就來看 看穿了些啥吧~ 頭:因為家裡只有腳踏車安全帽,就戴上了吧~(怕被落石砸),好處是很輕啊~(途中好幾 次差點撞到頭,確實有發揮用途) 上衣:內→台灣製排汗專家緊身保暖排汗衣 / 外→NIKE DRI-FIT上衣(既能保暖兼顧排汗 才是王道) 手:快爆的戰術手套(很重要) 褲:淘寶仿製戰鬥褲 鞋:很耐命的TIMBERLAND 包包裝了飲水、運動飲料、水煮蛋、花生三明治,為了怕萬一,小飛俠雨衣也還是帶上了 ,相機帶了5DII + 24-70 F2.8 L 一開始的這段路會先切入溪谷,之後就是Z字形逐漸往上囉,在山路最耗費體力的就是上 上下下的路段啊,這時身上裝備的重量就很重要囉~不然就是靠體力補強了~ 花了好一段時間往上爬(喘氣狀態),終於出現古「道」,不是坡喔!而且山上也有山櫻花 啊~走著走著,斷崖就出現在眼前了~著實讓人興奮了起來,但是對某些人來說,心理的壓 力反而會劇增啊~ 其實全台山區都有所謂的「理蕃道路」,說穿了就是為了確實地統治台灣,就像青藏鐵路 的浪漫外表下隱藏了軍事、政治用途,這些日治時期的古道寬度,許多也是依照步兵可攜 行的山砲寬度而打造,讓軍事力量能長驅直入台灣的心臟地帶。 撇開這些道路當時的用途與修建的因素,當時能在這樣的峽谷上開路絕對是相當艱鉅的工 程,根據太魯閣國家公園網站上所述:「大正6年(西元1917年、民國6年)日本人強徵原 住民壯丁,將小徑拓寬至1.5公尺,以便通行或載運火砲;壯丁們以繩索綑綁腰際,自斷崖 頂垂懸而下,以鑿洞埋設炸藥,可見當年開鑿之艱辛危險。錐麓古道是合歡越嶺古道的一 部份,更早期是太魯閣族各部落間聯繫要道;原路徑只有30公分,僅容得下併合的雙腳。 」 (※摘自太魯閣國家公園網站) 垂降、放炸藥,實在是太厲害了,這也說明了原住民到現在仍然是特戰部隊首選的原因 啊~ 走著走著出現了崩塌的路段,讓短短的距離卻要高繞,而且,還滿陡的!抓緊繩子腳步踩 穩慢慢往上爬,這段被某人禁止拍照就沒有往下拍的照片啦~ 終於走到了錐麓駐在所, 在這裡稍事休息吃點東西,也把外套脫下讓身體更乾一些,有 穿排汗材質真的有差,乾很快~ 合歡越嶺道以前每4km就有一個駐在所,其實密度還滿高的,這樣做就是為了能嚴密監控 原民的活動,這樣的配置在電影賽德克巴萊中也可以看到,所以部落行動時就率先剷除沿 線的駐在所,為的就是切斷聯繫。現在的錐麓駐在所只剩下一處平台,所在之處的視野 真好~住在這感覺很不賴,還真想看看當初的模樣啊~ 休息後就繼續走吧~要注意山谷中太陽下山的時間會更早啊! 接著就是錐麓斷崖啦,也就是精華路段。至此,天氣也起了變化,上午的艷陽已經消失在 雲霧中,空氣也多了些水氣,這代表要稍微加快腳程了。 穿過壯麗的錐麓斷崖後,這段行程也到了尾聲,下一站就是日治時期錐麓古道最大的聚落 巴達岡了,途中經過巴達岡二號橋。 根據說明,巴達岡為太魯閣族與「麻竹」之意,除此之外也有「突擊戰地」的意思,這裡 是太魯閣族人到東岸與漢人交換食鹽、武器、彈藥的必經之地,重要之處不可言喻。日本 人來了之後,巴達岡設置了招待所、俱樂部宿泊所、衛生所、蕃童教育所、警官駐在所, 不過現在只剩下由燕子橋方向進入的入口門柱,與部分的水泥地基。 最後的這段路是一路往下的,別以為下坡就會走比較快,其實是相反的,因為坡度還有地 勢不甚好踩,也難怪友人強烈建議要攜帶登山杖,沒有登山杖的我們就只能小心走了~ 走著走著逐漸聽到遊覽車的柴油引擎聲,就代表即將回到台8線囉!走到這大腿、膝蓋也 累了,這時看看手錶也有點緊張,因為最後一班上山的公車約4點05分會到燕子口,不過 還好在3點55分回到了燕子口。 因為一路上都塞滿了上山的中國觀光客遊覽車,有慢了一些些,不過 公車還算滿準時的~ 上車10分鐘後就回到慈母橋囉!這一小段路靠雙腳走古道可是要6~7小時!回到車上收拾 一下就下山前往花蓮用餐還有住宿,接下來一路南行囉! 備註:過了吊橋有工作人員點名,我們果然是最後一組人馬啊~當我們走過錐麓吊橋時, 可是羨煞不少中國遊客。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1.243.133.229 ※ 編輯: breakbeating 來自: 111.243.133.229 (05/16 21:24)

05/17 01:35, , 1F
05/17 01:35, 1F
※ 編輯: breakbeating 來自: 114.37.50.21 (05/17 23:30)

05/17 23:39, , 2F
新增台灣好行公車站牌資訊翻拍
05/17 23:39, 2F
文章代碼(AID): #1Fiwd4lk (Tai-trav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