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記] 海洋,臺東,和一個開始

看板Tai-travel作者 (大45)時間14年前 (2010/07/06 02:13), 編輯推噓2(202)
留言4則, 2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陳建年先生的"海洋"} 在去台東之前,為了要讓自己對於一片晴朗的未知有一些準備 我把好久之前的專輯 陳建年先生的"海洋"拿出來溫習了一下 我試著從他的情感和旋感受一片對我而言陌生的狹長 開始的序曲,清新婉約無限溫柔 接著之後就是耳熟能詳的"海洋". 陳建年先生嘹喨的嗓音和輕快的節奏讓我深深相信台東絕對是一個度假的好地方 "依偎著碧海藍天,優遊自在的我,好滿足此刻的擁有~" 我想台東,就是一個可以讓自己和天'地以及大自然自在相伴的地方吧! 只是緊接著在海洋這首歌曲之後的音樂,完全超乎我的想像, 我感到很意外,因為音樂不再是那樣的優美知性,而變成了另一種低語 開始嗓音變得憂切,嘹喨中帶著一縷縷的悲傷 我很好奇,這到底是為了什麼?這和專輯名稱海洋一點都不符合! {台東是一個分兩半的地方} 台東是一個分兩半的地方 它的天空分一半,地理環境分一半,居民分一半,文化也分一半 在台東你可以看到一整片的陰天和一整片的晴天 這裡的住民有50%是外來的城市人,50%是本地的原住民 在台東你可以早上到誠品看書,下午到湖裡游泳 這裡的左邊是海,右邊是山 在台東所有的東西都分一半,但這裡很平靜 如果讓我回想這趟旅程最大的收穫,應該是一種認知和體驗了全新的想法 那就是"什麼是真正的原住民文化以及他們眼裡的價值認同" 這個答案來的快也來的很意外,其實從我第一步踏上台東我就應該發覺 他們其實才是我們最應該學習的人,他們有的不只是樂觀和天真 {他們有最強烈的愛} 英國詩人Shelly認為"愛"才是可以促使世界和平和解放普羅米修斯的答案 這樣的理論在台東可以找到最直接的驗證 住在台東的原住民熱愛他們生活的大自然,更愛一起生活在大自然裡面的人 而我相信,每位來過台東的人應該都會發現 原住民對於大自然的尊重以及共享其實才是真正成就台東有這樣美麗風景的關鍵 就拿令我震驚的"活水湖"當例子 在某一天的下午我因為迷了路來到一個美麗的湖邊, 遠觀的它美的像畫一樣遙不可及,我興奮的跑到湖岸想一探究竟 沒想到走近一看,才發現這個美麗的湖泊其實就是台東人的"游泳池" 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在炎熱的午後全都泡在湖裡消暑游泳,不亦樂乎 這對於我來說更是不能錯過的體驗,因此我也不顧一切的跳下了水 清徹的湖水和橘黃色的午後陽光打在湖面,伴隨著成群的魚兒讓我感動萬分 在這個自稱為現代的國家裡,還有一片保持如此美麗的原始. 通常這樣的景色再我認知的故土"台灣"裡,都是會髒亂不堪的! 烤肉用具和保麗龍的飲料杯一定會成為湖裡最霸道的居民 而塑膠袋和紙屑必將取代樹葉,在風中搖曳 但這些,在台東的這片湖岸都沒有發生,有的只是人們的嬉笑和悠遊的魚群 享受人生的片刻,除了這樣之外我不知道還能更強求什麼 這樣的美,是建立在某一種相同認知下才能創造的 而在台東,這一切都是合理唾手可得的 這就是台東,這是我所謂原住民的愛 這就是尊重,就是他們對自然的尊重 和海洋一樣 包容 對海洋的包容 對外來文化和侵略的包容與堅忍 對在地生活和過往的傳承與珍惜 他們的包容為的是繼續和這片土地共存亡! 這是我不曾去發覺去看見,原住民最閃耀的珍寶 在台東郊區的晚上是很少有路燈的 我在騎去長濱鄉的路上遇見了好幾位要回家的小學生 走在漆黑的省道他們牽著手唱著歌,就這樣和黑暗伴隨 他們開心自在因為他們知道大自然是他們的保護者 他們微笑著,並不像我們一樣懼怕黑暗懼怕曠野 剎那間我絕得羞愧便把車燈關掉,但沒有勇氣的我還是在幾秒後屈伏了 我打開燈往市區騎去. 往我們自稱有文明的地方騎去. 我應該要學習 但是之前我沒有 {鄉愁} 陳建年先生的第二首歌叫"鄉愁" 它的歌詞只有以下的這6句 鄉愁 不是在別後才有的嗎 而我依舊踏在故鄉的土地上 心緒 為何無端的翻騰 只因為父親曾對我說 這片地原本是我們的啊 鄉愁 不是在別後才湧起的嗎 我想這短短的六句話,或許是對於我們強勢侵略的文化 最強烈的批判和諷刺,而批判的不是我們的侵略 批判的是我們在侵略之後,從來沒有尊重,只是一昧秉棄和忽視 歷年來的中國其實也有著這樣的現象, 在結束了上一個朝代之後就徹底的移除前潮所遺留下來的建築,制度,生活習慣以及思想 而第一步往往就是將其文字消滅,將其語言消滅 這樣一個就有的文明就沒有了相牽相伴的根了 我想這一部份,在台東的原住民們真的做的非常棒 因為你會發現,他們大部分都操著流利的母語 華文只會在和我們這些"外地人"溝通的時候使用 相對於他們的善良和和平 我們其實就像"黑暗之心"裡的英國人一樣, 有著潔白的皮膚,但比非洲人膚色更黑暗的心 " oh, horro! oh, horro! " {紅葉少棒} 另一個令我感觸深刻的事件就是紅葉少棒,一個民國60年代的傳奇 在紅葉少棒的紀念館裡面,標著斗大的幾個字: "紅葉少棒開啟了台灣少棒的熱潮,是我們台灣棒球的開端" 去的那天我很幸運的看到了"現代的紅葉少棒"練球 在一個考完試的午後. 從一個二年級小朋友的口中我打聽到現在學校的少棒隊是由中,高年級組成 像他這樣低年級的學生只能陪練,成員3人. 而全校50幾個人裡面30位男生都有參加校隊,其中20幾人是少棒隊 在蕭伯納的賣花女裡面,伊萊莎·杜立德就好像這些孩子的縮影 伊萊莎·杜立德進入了當代英國的上流社會後發現自己再也回不去原本她賣花的生活 她操著一口流利的英文,發音像個公主般優雅從容 但除此之外,她一無所有,她只會賣花 而當"紅葉"這個部落在1968年8月25日那天擊敗日本明星隊那天起 這些部落的小朋友除了棒球之外,對於人生還有其他選澤嗎? 或著說,有人敎過他們什麼是人生,或怎麼去評斷人生 在紀念館內,另外的幾個大字便是 "紅葉少棒用石頭當球,木棍當球棒的精神,值得我們傳承" 而在今日,每每代表台灣出國比小馬少棒杯和IBA的球隊都是屬於資源豐富的縣市 台北市東園國小少棒隊,桃園縣龜山國小少棒隊,新竹市西門國小少棒隊... 紅葉的精神在現代可能某方面確實傳承了,但現在除了旅遊景點和那棟紀念館之外 紅葉少棒隊於現在的國人們可能就是一段美好感到光榮的回憶 但這份光榮的回憶卻是每位身於紅葉村就讀紅葉國小的小朋友們一條無形的枷鎖和包袱 這就是國家對於傳統光榮價值的判定 對比於戲劇裡的伊萊莎·杜立德, 現實生活中的紅葉少棒讀起來想起來,更格外的諷刺 他們也是一樣,再也回不去原來的生活了 一路騎車到紅葉村的路上陰雨綿綿,但在進入紅葉部落的那一刻只聞到空山新雨 悠悠的白雲和霧增添了這份傳奇的美感,也給了小朋友練球的天氣 只是看完後那一份的惆悵和尖銳的諷刺,我該怎麼排解? 從你的話語行間,我聽到了你的體驗 "原住民的小孩子除了樂觀和天真之外,也有著青少年的煩惱,就像過去的我們一樣" 但紅葉少棒村原住民孩子卻另外又背了一身的枷鎖 對比紀念館牆上一張張政治大腕的參訪 讓我下意識的覺得,就是這些人把這條鎖鏈綁上去的 惆悵是排解不掉的,但諷刺現在更加尖銳 {如果環島,你最低限度的交通工具是雙腳嗎?} 其實在台東的旅行體驗了生命中很多不同的想法 也遇見了許多我腦袋裡想像不到的人 "如果你一直不出發,你將永遠不知道" 一直在回來之後,我還是感謝在最後一刻自己沒有放棄那份出遊的衝動念頭 世界變得越來越大,我卻越來越老,有的機會越來越小 能夠做的,只剩當下能把握的想法和機會. 陳建年先生的海洋這張專輯讓我聽到了台東的心聲 台東的舊住民讓我慚愧的知道我欠缺一份愛 台東的日出把海水畫的動人陶醉 我走在文化的影仔裡和新的思想打了聲招呼 我知道回到原本的世界等待我的不會是空屋 我還需要走一走,想一想 專輯的最後陳建年先生把"朋友"間一起喝酒唱歌的聲音錄了進去 我想我也是,向他一樣需要去見見這些讓我感動,發笑以及能一起喝酒的朋友 當然還有我愛的人 你要知道,是因為你我才可以回來的 最後,大家一起為青春乾一杯酒! 敬臺東,敬原住民. 敬青春,敬未來,敬這一個開始! 敬海洋. MY FACEBOOK:http://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143362011&v=app_2347471856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4.26.135.48 clean:轉錄至看板 Aboriginal 07/06 23:03

07/06 23:03, , 1F
借轉原住民族文化版 謝謝
07/06 23:03, 1F

07/06 23:05, , 2F
我猜你跟我一樣是漢人 但都被原住民文化給震撼了 謝謝分享
07/06 23:05, 2F

07/06 23:05, , 3F
真是本板裡頭 非常特別又難得的一篇分享
07/06 23:05, 3F

07/07 08:37, , 4F
你的分享很美 台東也是我愛的地方 :)
07/07 08:37, 4F
文章代碼(AID): #1CCY2sUo (Tai-trav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