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英學者警告:北極冰層今年恐全消失

看板TY_Research作者 (最愛天使帝國)時間8年前 (2016/06/09 01:39), 編輯推噓13(14138)
留言53則, 11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http://www.cna.com.tw/news/firstnews/201606070117-1.aspx (中央社倫敦6日綜合外電報導)國外科學家稱,北極冰層可能在今年或明年消失,這將 是10萬多年來,北極首次完全沒有冰層。 英國「獨立報」(The Independent)報導,據美國「國家冰雪資料中心」(National Snow & Ice DataCentre)的衛星資料顯示,今年6月1日北極海冰面積僅略超過1110萬平 方公里,但過去30年的平均值則是近1270萬平方公里。 當中差距逾150萬平方公里,相當於6個英國的面積。 在英國劍橋大學負責研究極地海洋物理的教授瓦德漢(Peter Wadhams)表示,最新數據 相當大程度地印證了他4年前所做的一項爭議性預測。 瓦德漢說:「我的預測仍是北極冰層會完全消失,今年9月冰層面積會小於100萬平方公里 」、「就算冰層沒完全消失,也極有可能創下一個新低的紀錄年,我堅信將會少於(目前 新低紀錄)340萬平方公里。」 他說:「有合理的機會讓今年冰層面積僅剩100萬平方公里,不是今年就是明年」、「冰 層消失意味北極圈正中央和北極也都沒有冰。」 前一次北極冰層完全消失,據信是約10萬到12萬年前。 極地地區急速暖化,據信與多個極端氣候事件有關,例如「炸彈氣旋」,英國洪水氾濫, 與美國出現非季節性的龍捲風。 氣候學家葛萊克(Peter Gleick)博士說他「不知道」瓦德漢的預測是否正確。不過他表 示,瓦德漢警告極地溫度上升是正確的,還說「即便身處於充滿不安新聞的世界,氣候快 速變化絕對更令人充滿不安」。 在美國羅格斯大學(Rutgers University)研究北半球北極天候影響的教授佛朗西斯 (Jennifer Francis),則對瓦德漢的預測持保留,並說今年北極完全無冰是「極不可能 」發生的事。 不過她表示,北極無冰不會發生在今年,但有可能在2030年和2050年之間發生。(譯者: 中央社陳亦偉)1050607 (中央社 105-06-07)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1.251.140.60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TY_Research/M.1465407585.A.2C8.html

06/09 01:53, , 1F
趕快多搶收幾隻北極熊起來放? @@
06/09 01:53, 1F

06/09 04:12, , 2F
這種事情適合開玩笑嗎
06/09 04:12, 2F

06/09 08:13, , 3F
意外嗎?大部分的國家也是沒在管的
06/09 08:13, 3F

06/09 08:13, , 4F
冷氣照吹,車照開
06/09 08:13, 4F

06/09 08:43, , 5F
矮油,又沒100%的相關證據,不要含血噴人好咩
06/09 08:43, 5F

06/09 13:13, , 6F
10萬年前冰層消失之謎呢 怎麼不去研究地球本身
06/09 13:13, 6F

06/09 13:15, , 7F
實在很討厭那種,討論氣候問題然後在那邊嚷嚷:冷氣照
06/09 13:15, 7F

06/09 13:16, , 8F
開~~只好委屈北極熊~反核勒..這種爽自己最大,管環境
06/09 13:16, 8F

06/09 13:17, , 9F
去死的的說法, 看了真的是讓人光火! 自己不想維護就
06/09 13:17, 9F

06/09 13:18, , 10F
算了還大開嘲諷, 這到底是什麼心態
06/09 13:18, 10F

06/09 13:18, , 11F
雖然北極冰層融化原因, 自然變遷跟人為影響到底佔了
06/09 13:18, 11F

06/09 13:19, , 12F
呀,忘了投票
06/09 13:19, 12F

06/09 13:19, , 13F
怎樣的比例還有待商榷,但身為環境的一份子多少做點
06/09 13:19, 13F

06/09 13:19, , 14F
努力也是應該的吧?
06/09 13:19, 14F

06/09 13:26, , 15F
北極冰層融化可以讓人類得以開發北極圈,也不是全然
06/09 13:26, 15F

06/09 13:26, , 16F
都是壞事,在北極也可以比較安全的開採漁業資源
06/09 13:26, 16F

06/09 13:40, , 17F
爽了這一時,苦了下一代
06/09 13:40, 17F

06/09 13:47, , 18F
開發北極圈的自然或漁業資源跟永續發展完全背道而馳
06/09 13:47, 18F

06/09 13:50, , 19F
北極生態脆弱復原速度慢 而且北極海冰對北半球氣候
06/09 13:50, 19F

06/09 13:51, , 20F
的穩定來說非常重要
06/09 13:51, 20F

06/09 13:52, , 21F
某些國家覬覦的自然資源在生態和氣候的影面前根本就
06/09 13:52, 21F

06/09 13:52, , 22F
微不足道
06/09 13:52, 22F

06/09 14:01, , 23F
            ^響
06/09 14:01, 23F

06/09 15:15, , 24F
不要啥都推給人類 也不是所有做這方面研究
06/09 15:15, 24F

06/09 15:16, , 25F
都認為跟人類有關
06/09 15:16, 25F

06/09 15:17, , 26F
也是有人認為 氣候變遷就是周而復始 必經的過程
06/09 15:17, 26F

06/09 15:18, , 27F
何時減緩何時會加速 都是自然環境的影響
06/09 15:18, 27F

06/09 15:29, , 28F
人類排的碳 能減緩溫室效應 真的別啥都推給自然環境
06/09 15:29, 28F

06/09 15:41, , 29F
...每次都來這幾句 是有人把什麼都推給人類了嗎?
06/09 15:41, 29F

06/09 15:42, , 30F
問題人類正在破壞環境就是事實啊 合理推測人類行為
06/09 15:42, 30F

06/09 15:43, , 31F
會對氣候造成威脅沒什麼不對 更別說證明暖化和人類
06/09 15:43, 31F

06/09 15:44, , 32F
活動有關的研究跟不支持的相比明明就多更多
06/09 15:44, 32F

06/09 15:45, , 33F
當然啦 也可以只相信自己想相信的啦
06/09 15:45, 33F

06/09 15:49, , 34F
一群小朋友在玩耍本來就難免有推擠受傷
06/09 15:49, 34F

06/09 15:49, , 35F
但是如果其中有一個拿著刀子晃來晃去傷人,我們就
06/09 15:49, 35F

06/09 15:49, , 36F
不能說這無可避免。
06/09 15:49, 36F

06/09 15:49, , 37F
地球氣候是本來就有變遷 但今天人類就是那個拿刀的
06/09 15:49, 37F

06/09 16:09, , 38F
命案現場拿刀的不一定都是兇手... @@
06/09 16:09, 38F

06/09 16:43, , 39F
多數人支持的研究就一定對的 你可以看看大麻
06/09 16:43, 39F

06/09 16:44, , 40F
(我沒鼓勵) 過去大多數研究都說大麻是很毒的東西
06/09 16:44, 40F

06/09 16:45, , 41F
但是在實際上卻是非常有益的東西 如顛麻症...
06/09 16:45, 41F

06/09 16:45, , 42F
人類苦無解決的東西 大麻卻能解決一半以上的難題
06/09 16:45, 42F

06/09 16:46, , 43F
哥倫布之前 大家都說地球是圓的 有人說橢圓還被譏笑
06/09 16:46, 43F

06/09 16:46, , 44F
結果後來證實了大部分人才是笑話
06/09 16:46, 44F

06/09 16:51, , 45F
所以說說要如何反駁那些研究提出的證據?
06/09 16:51, 45F

06/09 16:52, , 46F
哥倫布時代是因為那時的人還沒有科學觀念 所以寧可
06/09 16:52, 46F

06/09 16:53, , 47F
相信宗教 才會被反對 拿來和現代比較並不適合
06/09 16:53, 47F

06/09 17:39, , 48F
搞笑的是宗教,還不是一堆人照信
06/09 17:39, 48F

06/09 17:41, , 49F
證據?幹嘛反駁,那些證據能百分之 好啦90就好 相
06/09 17:41, 49F

06/09 17:42, , 50F
嗯,我們可以等到被趕到山上去住了,再來證實暖化跟人
06/09 17:42, 50F

06/09 17:42, , 51F
類無關啊
06/09 17:42, 51F

06/09 17:42, , 52F
關嗎~ 所以不需反駁,繼續用爽~
06/09 17:42, 52F

06/09 17:43, , 53F
你以為只有住山上這麼簡單嗎xd
06/09 17:43, 53F
文章代碼(AID): #1NM5XXB8 (TY_Re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