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合歡山飄雪了?氣象局:應是下霰

看板TY_Research作者 (信仰的價值)時間8年前 (2015/12/30 11:59), 編輯推噓13(1306)
留言19則, 16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http://www.cna.com.tw/news/firstnews/201512305010-1.aspx (中央社30日電) 合歡山松雪樓今天上午上7點多傳出飄雪,網友在臉書上傳影片表示,雖然不大,也 算初雪,但氣象局研判,應該是下霰。 網友在臉書粉絲專頁「合歡山賞雪機動團」上傳影片,網友說,雖然不大,也算初雪 ,還留言「錯過早上這一次,等待明年的大雪吧!!」。 松雪樓人員受訪時表示,松雪樓外上午約7點半左右飄雪,但雪勢很小,持續時間僅 1分鐘多,且在半空中就已融化。 不過,氣象局表示,根據民眾提供影片,研判應該是下霰。 至於玉山部分,昨天傍晚到今天上午8時,玉山氣溫都在攝氏零度以下,最低到零下 3.1度,但只有降霜,還本見今年的初雪。 氣象局玉山觀測站說,氣溫雖已達降雪程度,清晨也起霧,空中有些水氣,但鋒面只 到北部,水氣的量仍不夠,降了一些霜,還是沒下雪,且天亮後霧氣就消散。 上午8時30分後,玉山氣溫回到零度以上,且是可見陽光的大晴天。1041230 合歡山降冰霰 等雪遊客玩興不減 (中央社記者蕭博陽南投縣30日電) 受東北季風及些微水氣影響,合歡山今天清晨降下冰霰,但僅維持短暫時間,地面雖 未見積雪,仍不減上山等雪遊客的玩興。 根據中央氣象局資料,合歡山區今天凌晨0時到上午8時,氣溫都在攝氏0度以下,部 分遊客根據預報資料上山等雪,但水氣不足,累積雨量為0毫米,導致未見降大雪,直到 上午7時多,天空突然降下疑似冰霰物體,遊客紛紛趕緊拍照、錄影。 但受限水氣不足及白天氣溫升高,降冰霰僅持續10多分鐘,地面未見明顯積雪。不過 由於高山氣溫低且有夜間露水,山坡結冰柱垂下,不失為一番美景,有遊客說,凌晨衝上 山等雪,可惜水氣不足,也不夠冷,「雖然沒有雪,但還有冰柱,總算有點收穫」。 為確保遊客賞雪安全,省道台14甲線大禹嶺至合歡山莊、翠峰至合歡山莊路段,自民 國105年1月1日起到2月29日止,實施雪季交通疏導措施;警方提醒遊客,行駛山區須注意 車輛狀況及路況,並開啟大燈。1041230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1.251.139.122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TY_Research/M.1451447997.A.B0F.html

12/30 13:06, , 1F
確定這個冬天會下雪嗎xd
12/30 13:06, 1F

12/30 14:12, , 2F
這個叫做老天爺秀下霰... @@
12/30 14:12, 2F

12/30 14:14, , 3F
秀下霰無誤~XDDDDD
12/30 14:14, 3F

12/30 15:55, , 4F
秀下霰 XDD
12/30 15:55, 4F

12/30 16:28, , 5F
秀下霰 XDDDDDDDD
12/30 16:28, 5F

12/30 17:47, , 6F
XDDDDDDDDDDDD
12/30 17:47, 6F

12/30 17:48, , 7F
今年該不會創下整個冬季零寒流的紀錄吧?
12/30 17:48, 7F

12/30 18:46, , 8F
2000-2001的確有過零寒流
12/30 18:46, 8F

12/30 19:04, , 9F
.........XD
12/30 19:04, 9F

12/30 21:18, , 10F
秀下霰 XDDDDDDDDDD
12/30 21:18, 10F

12/30 22:02, , 11F
秀下霰,肛肛豪!!
12/30 22:02, 11F

12/30 22:04, , 12F
秀下霰 XDDDDDD
12/30 22:04, 12F

12/30 23:24, , 13F
話說寒流這個名詞好像在某幾年不被氣象局使用
12/30 23:24, 13F

12/30 23:24, , 14F
不知哪一年開始又恢復使用
12/30 23:24, 14F

12/30 23:25, , 15F
所以嚴格來講應該說 哪一年台北站低溫未跌破10度XD
12/30 23:25, 15F

12/31 20:59, , 16F
日文叫「阿拉蕾」(無誤)
12/31 20:59, 16F

12/31 21:34, , 17F
合歡山有過一整個冬季都沒有降雪嗎?
12/31 21:34, 17F

01/01 00:34, , 18F
新年快樂
01/01 00:34, 18F

01/01 02:33, , 19F
新年快樂 現在武嶺這邊霧多無雪
01/01 02:33, 19F
文章代碼(AID): #1MWrQziF (TY_Re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