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 天氣小觀:注意未來ITCZ北移+淺談春夏秋

看板TY_Research作者 (一)時間12年前 (2012/08/13 23:57), 編輯推噓17(1701)
留言18則, 16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原本要淺談秋季的,不過心血來潮淺談春夏秋談好了: 1. 春天是冬天轉夏天大氣環流的過渡時期, 東亞大氣高層,西風噴流在五月到六月先後歷經兩次明顯減弱,北移, 而對應到地面的天氣系統,蒙古高壓與阿留申低壓也逐漸減弱, 亞洲低緯度大氣高層開始建立南亞高壓,地面開始建立印度熱低壓, 亞洲東面為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各系統不斷向北擴展, 大氣高層南亞高壓北移到青藏高原,成為夏季北半球高空最強大的高壓系統, 高壓南側在亞洲低緯度地區的高空帶來強盛的熱帶東風噴流, 西風噴流北跳到緯度35度以北, 在地面系統,北方系統的蒙古高壓開始減弱並東移出海, 黃海到日本一帶形成變性高壓區, 在鄂霍次克海則形成另一高壓系統,日本到華北地區出現南風增多, 阿留申低壓從海上西移進入中國東北,在東北地區形成低壓,東亞大槽從海上移往陸地, 東亞地區先後在中緯度低壓槽與中南半島熱低壓的建立,提供了南海西南季風的肇始, 西南季風帶上來的熱帶海洋氣團頻頻進入東亞陸地與北方冷空氣相遇形成鋒面, 東亞地區進入梅雨季,緊接著印度熱低壓的建立,提供了南亞西南季風的爆發, 在東非索馬利亞行程西南季風噴流,南亞地區進入穩定而強盛的夏季季風期。 印度季風爆發後,猶如替南海季風打通任督二脈般加強了南海季風, 強大的西南季風抵達台灣後在南部容易出現超大豪雨, 西南季風進入東亞陸地慢慢將鋒面往北推, 太平洋副熱帶高壓也從低緯度地區往西往北擴展,結束台灣地區的梅雨季,並進入初夏。 2. 初夏進入盛夏的大氣環流也持續劇變,地面蒙古高壓不再存在,印度熱低壓強烈發展, 青藏高原地勢高,增溫比四周同高度的自由大氣來的快,加強了南亞陸地熱低壓的發展, 並在高空形成強大高壓系統-青藏高壓(南亞高壓), 大氣高層西風噴流再一次北退到達最北緯度40度, 地面西南季風北推轉東南季風到達最北位置內蒙古,鋒面也推到這一帶, 太平洋高壓與青藏高壓主宰了大半亞洲的大氣環流, 在高空西風帶向北收縮,東亞北方海上的東亞大槽不見轉成鄂霍次克海高壓脊, 對應西亞的另一個高壓脊,東亞陸地位於兩脊之間,因此東亞陸地形成低壓槽, 東亞大槽併入此區,青藏高壓勢力遍及南亞到東亞的高空。 在地面西南季風帶來赤道氣團進入亞洲, 太平洋高壓持續強大並北抬,七月下旬後高壓脊北進到30度, 並提供東南季風帶來熱帶氣團進入華北,東亞中緯度地區紛紛進入夏季風, 至此,整個亞洲大氣環流從初夏進入盛夏環流。 盛夏後,夏季季風進入中國華北,東北與北方西風系統交會, 地面鋒面移至黃河流域,雨帶穩定在北緯40度以北,形成雨季。 華中對應太平洋高壓脊線勢力籠罩形成旱季, 東南亞與中國西南地區邊受季風槽影響為雨季, 台灣主受西南季風與太平洋高壓與颱風三大系統影響,比起初夏更為多雨。 在東亞,颱風主要是西南季風與太平洋高壓帶來的東南風輻合形成, 在此輻合帶上,也就是季風槽上容易產生颱風。 另外,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南側邊緣經常產生東風波, 東風波有一些小機會自成發展成為颱風, 當東風波移到熱帶輻合帶上並且併入系統結合時,更有機會形成颱風。 3. 進入秋季後,開始從夏季轉為冬季的過度季節,轉變過程和春季相反, 八月下旬到九月初,蒙古冷高壓和阿留申低壓又相繼復出, 於是印度熱低壓,蒙古冷高壓,太平洋高壓,阿留申低壓為秋季地面四大系統。 秋初,南海西南季風的撤退是重要指標, 其與青藏高原脫離不了關係,由於北方冷空氣的活動, 青藏高原阻擋使得冷空氣從東亞迅速南下首先入侵華北,並從東部往南下到南海, 驅趕南海的西南季風。然而此時,高空副熱帶高壓尚未撤離, 因此便形成了地面北方冷系統,高空副熱帶暖高壓的秋高氣爽天氣, 而副熱帶輻和帶(ITCZ)在八月抵達台灣南方,九月退到北緯20度, 仍控制著南海,因此當南海夏季風撤退時,雨區並未跟著撤退, 颱風等低壓系統依舊在南海地區帶來豐沛的降雨。 ..........................................(時間關係打到這裡,詳細待續...) <以下是天氣小觀> 大氣高層,北方西風噴流頻頻南壓挑戰南亞高壓的勢力位置, 不過過去一段時間,南亞高壓仍將勢力頂在北緯40度左右, 大氣中層,太平洋高壓勢力重新整合,脊線盤據在北緯30度 並且西伸進入華中,因此,啟德颱風在高壓南緣,主要偏西移動, 不過高壓脊線偏北,因此不排除颱風偏北侵台, 一旦侵台將以南部受影響為主,如此一來,啟德影響南部將會明顯而直接, 雪上加霜的是模式預報後期,約一周後,啟德颱風過後 熱帶輻和帶(季風槽)會北上移往台灣南部,南部地區可能又再出現豪大雨, 並且伴隨台灣附近低壓發展,不過還要持續觀察。 此外,蒙古地區已經出現冷高壓, 模式預報後期會有比先前更強的冷高壓出現,北方會有鋒面產生, 不過目前看來會東移往日本, 不會南壓與南方的暖氣團交會而形成秋季梅雨鋒面。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42.75.152.154 ※ 編輯: daron 來自: 42.75.152.154 (08/14 00:11)

08/14 00:09, , 1F
08/14 00:09, 1F

08/14 00:17, , 2F
08/14 00:17, 2F

08/14 00:21, , 3F
蒙古冷高壓不知會不會在八月中之後就開始影響遠洋生
08/14 00:21, 3F

08/14 00:21, , 4F
成颱風的路徑?
08/14 00:21, 4F

08/14 00:54, , 5F
08/14 00:54, 5F

08/14 03:00, , 6F
推 介紹春夏秋那邊很值得M
08/14 03:00, 6F

08/14 07:16, , 7F
推一個!
08/14 07:16, 7F

08/14 09:35, , 8F
08/14 09:35, 8F

08/14 09:37, , 9F
08/14 09:37, 9F

08/14 09:40, , 10F
08/14 09:40, 10F

08/14 11:11, , 11F
ictz的極北點不知能否抵達30N以北?
08/14 11:11, 11F

08/14 11:19, , 12F
08/14 11:19, 12F

08/14 11:25, , 13F
08/14 11:25, 13F

08/14 18:01, , 14F
ITCZ
08/14 18:01, 14F
打字打到都錯了,所以說證明不要熬夜頭腦才清晰XD ITCZ八月到達最北位置在台灣南方,這與太平洋高壓八月北抬到最北位置北緯30度有關 九月以後ITCZ回到北緯20度以南,並慢慢衰退到15度, 11月以後會急退到赤道~北緯5度,12月以後已經離開北半球。 初秋的蒙古冷高壓很淺薄,很難影響颱風路徑吧。 ※ 編輯: daron 來自: 42.67.215.65 (08/14 18:50)

08/15 00:22, , 15F
好文推
08/15 00:22, 15F

08/15 07:05, , 16F
那~現在日本是什麼滯留鋒在下雨啊?(日本報導)
08/15 07:05, 16F
東北亞一帶是太平洋高壓的低層東南風帶來熱帶海洋氣團與 大陸冷高壓帶來的西北乾冷氣流交會形成的鋒面。

08/15 15:36, , 17F
推~y
08/15 15:36, 17F
※ 編輯: daron 來自: 42.75.95.62 (08/15 21:49)

08/16 01:45, , 18F
這跟梅雨有什麼不一樣嗎?
08/16 01:45, 18F
文章代碼(AID): #1GAIFe_6 (TY_Re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