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概況~2007/08/10

看板TY_Research作者 (卡特--藍)時間17年前 (2007/08/10 09:48), 編輯推噓29(2903)
留言32則, 25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昨天又看到媒體亂象~開始炒作一個新名詞~行星級..XD 其實氣象局可以直接用大尺度或是行星尺度來說明就好 用了行星級三個字反而給了媒體亂報的空間跟想像力 氣象上的尺度問題可以用時間的長短或是涵蓋範圍的大小來區分 維持持間越長或是涵蓋範圍越大就是越大尺度的系統 這一次的情況整體來說的確有大尺度以上等級的水準 而且醞釀的過程非常之長 打從烏莎吉颱風北上到日本之時就開始醞釀了 烏莎吉颱風北上後~副熱帶高壓脊回歸到正常的夏季位置 中心位於日本東南方~脊線則向西伸展到東海台灣以及華東一帶 勢力強盛而且相當穩定~同時西南季風以及越赤道氣流在7月底開始復甦 南北系統配合之下ITCZ變的相當活躍~ 在ITCZ中有兩個熱帶擾動98W跟99W分別在菲律賓東西兩邊活動 99W發展較快~蛻變成TD-06W後逐漸移向越南一帶 勢力減弱但卻沒有完全消失 98W則在菲律賓以東越滾越大~但是因為位於龐大的ITCZ內 結構鬆散擴導致發展一直都很緩慢 後來在ITCZ的東端也就是在關島西北出現一個較具規模的雲團 並且在條件合適下逐漸發展~天氣圖上顯示為一個從菲東大低壓區延伸的東風波動 美軍氣象單位遂將98W從原本的菲東大低壓改定到這個東風波動中 這一改中心的位置幾乎跳動有1000公里以上~在過去算是相當少見的情況 但是菲東的龐大逆時針旋轉低壓環流始終都還是存在 98W中心轉移後勢力逐漸發展~並且順著高壓南側東風穩定西移 從雲圖上可見較明顯的螺旋狀雲帶以及環繞的中心 不過從風場掃描上卻一直看不到明顯的風場環流 當時還造成很多人的疑問..XD 98W威力一邊西移邊加強~很快的被升格為TD-07W~JMA更在同一時間命名為帕布颱風 之後帕布就在高壓南側引導下繼續西移~威力也漸漸加強 不過它始終都還是跟菲東的大低壓連成一氣 從天氣圖上看就很像是一胎雙胞的雙蛋黃系統 而菲東低壓也確實干擾到帕布的行進 原本預期應該順著高壓駛流逐漸從偏西轉西北西移動 最後卻跌破一堆氣象單位的眼鏡~幾乎是直線西移的方式穿越恆春半島 並且繼續西進~本身強度逐漸減弱但卻扮演了一個非常良好的橋樑角色 等壓線圈範圍逐漸跟中南半島上空06W減弱後的低壓區合併 再進一步連結到孟加拉灣以及印度洋一帶的季風低壓區域 構成了一條綿延數千公里的龐大東西向低壓輻合區 此時ITCZ的西半邊已經完成了北跳的動作 西南季風長驅直入到18N~20N左右的高度 而在西邊這動作完成的同時間內 雙蛋黃系統的另一個蛋黃則蛻變成短命颱風梧提並且很快的朝台灣靠近 梧提的確是原本菲東的低壓中心轉變而來的 但是此時梧提的整個等壓線圈已經跟上面所提到的綿長低壓帶連在一起 也就是說梧提最後還是只能算一個ITCZ中的漩渦中心之一而已 如果它不是位於這種環境底下的話~梧提應該是可以發展成一個較具規模的系統 梧提發展後結構鬆散~中心相當模糊而難以定位 靠近陸地後就跟1992年的寶莉颱風一樣快速消滅 但是其殘餘勢力在昨天卻出現類似分裂的情況 西半邊逐漸跟位於海南島以東~帕布颱風減弱後的熱帶低壓合併 東半邊在輻合條件良好下自行發展出另一個擾動93W 93W並且結合了琉球以東的高空冷低~看上去又是一個東風波動一般的系統 到此時為止目前這條被氣象局稱為行星尺度的超長低壓帶正式完成 西從印度孟加拉灣開始往東邊一直到135E左右都是這條低壓帶的範圍 這條低壓帶其實就是ITCZ的北抬 帶上目前有孟加拉灣的季風低壓~南海北部的熱帶低壓以及台灣以東的93W等系統 各自都有發展的現象~雲圖上也可見明顯的都在旋轉 這種情況到目前其實跟一般印象中的西南氣流並不太一樣 由於南海北部的熱帶低壓範圍最大也最明顯 台灣中北部一帶到昨晚為止位於此熱帶低壓輻合帶北側的東風到東南風範圍內 中部以南才是位於西南風的區域 氣流在台灣附近有明顯的轉彎 降雨的情況自然就以中南部跟東南部為主~因為迎風的關係 其實花蓮宜蘭一帶原本應該也會因為面迎東風有些短暫陣雨的機會 但是東邊海面上的93W似乎破壞了這種機會 水氣從東南邊繞上來又流向93W而去 真正吹到宜花一帶的只剩下零星的雲系 而過了一晚後情況又開始變化了 華北地區如昨天所說的開始有西風槽建立並且東移 原本延伸到華東的副高壓逐漸有減弱東退的現象 特別是在東海一帶似乎減弱的較為明顯~逐漸把空間給讓了出來 擾動93W跟北邊伴隨的冷低開始往西北移動 目前似乎已經逐漸來到石垣島以北的海面上~從可見光雲圖看的相當清楚 台灣北部上空的雲層有慢慢轉為西北~東南向移動的趨勢 預期今天的降雨受到93W移動的影響 應該還是會以中南部為主 93W逐漸進入東海並且順著高壓邊緣緩慢北上 配合南海的熱帶低壓~共同為中南部帶來較為明顯的西南風氣流 降雨回波應該始終都會徘徊在中部以南以及東南部一帶區域 今天白天可能因為93W剛剛北上~回波稍微往南壓一些 但是很快的隨著93W的北移~降雨回波會往北調整回來 降雨的情況應該是很難避免了~並且有局部大雨發生的可能 中部以北東北部以及花蓮一帶相對稍微好一些 有雨應該也是午後的降雨為主 明天以後隨著93W北移~高壓東退後往南伸展 西南風的強度將逐漸加強而且趨於明顯 值得注意的是南海的熱帶低壓有可能會隨著高壓往西南方斜伸以及西南風加強的關係 慢慢的往東北方向移動~未來兩三天可能會趨向廣東東部到福建沿海一帶 有可能會讓吹到中南部的水氣更為顯著 發生豪大雨的機會將會更大一些 提醒中南部的朋友在未來3~4天內都要特別小心降雨的情況 中北部以及東北部東部降雨相對會比較少 不過午後也有機會配合熱力作用出現中到大雷雨的可能 仍然不能掉以輕心~最好還是要帶雨具出門 這樣的型態可能要一直維持到高壓重新加強西伸後才會出現改變 大概要到下周之後才有機會改變了 以上供參考囉~ P.S 今天不知不覺打了一堆~落落長而且有些零亂~感謝大家耐心看完~<(_ _)>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1.220.124.205

08/10 09:51, , 1F
前面好像有板友說是媒體自己簡化縮用的 = =?
08/10 09:51, 1F

08/10 09:57, , 2F
08/10 09:57, 2F

08/10 09:57, , 3F
請問大大 南海低壓是帕步減弱的低壓嗎??
08/10 09:57, 3F

08/10 09:58, , 4F
媒體不懂亂引用
08/10 09:58, 4F

08/10 10:00, , 5F
08/10 10:00, 5F

08/10 10:12, , 6F
推~~ 順便問一下 91W 93W 這些怎麼命名的?
08/10 10:12, 6F

08/10 10:20, , 7F
08/10 10:20, 7F

08/10 10:33, , 8F
08/10 10:33, 8F

08/10 10:46, , 9F
ITCZ是指間熱控a輻合區嗎?
08/10 10:46, 9F

08/10 10:47, , 10F
08/10 10:47, 10F

08/10 10:55, , 11F
ITCZ是間熱帶輻合區沒錯
08/10 10:55, 11F

08/10 11:27, , 12F
08/10 11:27, 12F

08/10 11:28, , 13F
08/10 11:28, 13F

08/10 11:31, , 14F
有看有推
08/10 11:31, 14F

08/10 11:31, , 15F
08/10 11:31, 15F

08/10 12:03, , 16F
推~感謝回答了我昨天的疑惑,紀念一下少見旋轉的西南氣流
08/10 12:03, 16F

08/10 12:10, , 17F
看這個 比X將軍、X博士的氣象報導要精實太多了XD
08/10 12:10, 17F

08/10 12:58, , 18F
推~~感謝
08/10 12:58, 18F

08/10 13:01, , 19F
08/10 13:01, 19F

08/10 13:04, , 20F
回六樓 W代表西北太平洋 前面的數字是隨機的 多半是8X或9X
08/10 13:04, 20F

08/10 14:13, , 21F
推~~~
08/10 14:13, 21F

08/10 14:17, , 22F
08/10 14:17, 22F

08/10 14:27, , 23F
好文~
08/10 14:27, 23F

08/10 14:29, , 24F
tytony thanks :)
08/10 14:29, 24F

08/10 14:44, , 25F
推~
08/10 14:44, 25F

08/10 15:16, , 26F
08/10 15:16, 26F

08/10 18:08, , 27F
推! 雙蛋黃XD
08/10 18:08, 27F

08/10 18:46, , 28F
TYTONY 有的時候也說9XW增強為0XW 這又是啥麼意思?
08/10 18:46, 28F

08/10 19:12, , 29F
數字3X以下表示美軍已經把他當作是繞帶性低氣壓
08/10 19:12, 29F

08/10 19:12, , 30F
這個就會依序編號 前面說的9X或8X只是代表熱帶擾動
08/10 19:12, 30F

08/10 19:13, , 31F
打錯字 繞帶→熱帶
08/10 19:13, 31F

08/10 21:37, , 32F
感謝解惑了...
08/10 21:37, 32F
文章代碼(AID): #16kyG2Oq (TY_Re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