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夫人-台文版新冊發表會消失

看板TW-language作者時間5年前 (2018/10/25 20:32), 編輯推噓1(101)
留言2則, 2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09220546668217/ http://bonddealerbook.pixnet.net/blog/post/411028546-陳夫人--讀後感 %EF%BC%88no.994書評%EF%BC%89 一、難得一見且應該是空前絕後的書寫角度: 作者在1940年代的當下用日本人的角度來描寫日本,用歷史當背景的時 代大和類型作品書寫的難度在於,創作者無法百分之一百還原歷史的時空背景,且作者以 一個日本人的角度來看到當年台日通婚、台灣當年社會與經濟,無須像現代作者得大量考 證或大膽想像才能書寫得出來,本書雖然只是本宛如紅樓夢的大家族故事,但我相信本書 應該有其歷史意義的地位。 二、不同文化之間的衝突: 男主角也是陳家的長子清文是個在日本讀書生活十年的高級知識份子,回 到台灣看到許多昔日陋俗,夾雜在現代化與否的夾縫,回台南後在官場仕途與經營事業的 不順遂,變得有些憤世譏俗,他來自日本貧村的妻子,反而不會感受到文明的差異性。 嫁到台南旺族陳夫人-玉子,雖燃眉有文明上的差異衝突,但卻無法適應 台灣人對家族的觀念,台灣人對家族的向心力遠遠超過個人、社會甚至國家,而日本人因 為長子繼承的習俗,所以對家族的觀念比較淡薄。 陳家三男瑞文在視察自己農地田產時邂逅了一位熟番(當時對已經半開 化的原住民的稱呼,多半指得是平埔族)陳陣,於是將她娶回家當細姨,貧窮小家庭的平 埔熟番女嫁到富有的福佬家族,其文化衝突一點都不小於台日異族婚姻,也可以從書中去 感受到當年福佬人對原住民的歧視,日本人對台灣人的歧視。 三、身份認同的時代混淆: 本書的後半部《親子》,篇幅幾乎放在陳家三兄弟養兒育女的過程,背 景應該是1925~1935年,當時日本已經統治台灣超過三十年以上,在1895年以後出生的台 灣人已經沒有所謂祖國記憶,再加上當時日本景氣與國力相當強盛,陳家的第三代子孫雖 然仍舊有「中國」的古老情感,但心理上漸漸認同強勢與比較先進的殖民者日本,雖然不 至於會想成為日本人,但已經臣服於日本的文化優勢了。從這也可以得知為何國民黨台灣 時,被1920~1930年代出生長大的台灣人所鄙視的原因。 更特殊的是陳清文與陳玉子的女兒-陳清子,她的身份相當特殊,既不是 傳統的台灣人,也不是日本移民者在台灣生下的後代-所謂的灣生,於是她產生了很嚴重 甚至接近扭曲的身份認同迷失:「到底是日本人還是台灣人?」 四、還原1920-1930的台灣真相 雖然故事的背景是台灣富有的地主大家族,但是從與故事有關的市井小民乃至於鄉下的佃 農的描寫,可以看出台灣當時的相對富足程度,至少大多數台灣人是豐衣足食安居樂業, 絕非國民黨政府刻意醜化的悲慘殖民世界,當年台灣人的平均國民所得是日本內地的85% (台大經濟系教授吳聰敏的統計),而今呢?只有日本的40%。 五、真實反應當年台灣的習俗社會現況 如當年的納妾、佃農與地主的關係、婚喪喜慶、宗教儀式、食物與物產 、穿著、財產與金錢經濟的各種制度、台灣人分家的過程…..透過故事,真實的還原在現 代人眼前,讀了此書,更能體會台灣早在一百年前就已經是個開化與進步的文明世界,更 讓我訝異的是,書中所描繪的1930年代的經濟、文化與習俗背景,似乎和我兒時的1970年 代相去不遠,可見,台灣從1930年到1970年,完全毫無進步可言,造成台灣發展四十年停 滯不前的中國外省國民黨權貴實在可惡可恨。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60.125.82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TW-language/M.1540470761.A.9E5.htmlostracize:轉錄至看板 book

10/26 22:24, , 1F
已拿到新書
10/26 22:24, 1F

10/26 23:20, , 2F
多少錢一本?
10/26 23:20, 2F
文章代碼(AID): #1RqRVfdb (TW-langu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