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w: [轉文] 陳志榮、馬偕與北台灣基督教會發展史

看板TW-history作者 (Hohlolang)時間8年前 (2015/10/29 13:19), 編輯推噓1(100)
留言1則, 1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 [本文轉錄自 historia 看板 #1MC6pBM9 ] 作者: blackillidan (太極前殿) 看板: historia 標題: [轉文] 陳志榮、馬偕與北台灣基督教會發展史 時間: Wed Oct 28 14:35:49 2015   各位好,今天貼的是去年七月陳志榮教授在國史館演講的「偕與北台灣基督 教會發展史」。原文連結如下: http://tinyurl.com/pw2dl9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演講時間:2014/07/05 演講地點:國史館 講師:真理大學人文學院院長 陳志榮教授 講題:馬偕與北台灣基督教會發展史 一、 館方開場   今天是宗教史系列講座的第四場。先前講過一貫道與伊斯蘭教,今天主題 是基督教。陳教授對基督教很有研究,成立了真理大學宗教文化系,目前也是 真理人文學院院長。他在真理開了這門課,而這堂課要36小時才能上完喔!所 以我們今天很幸運,可以聽2小時的精華。 二、 陳志榮院長主講   陳教授在真理的課名叫馬偕傳奇,講綱算是陳教授的課程摘要。講綱共分 六大段:馬偕的成長與教育背景、馬偕與其學生、馬偕與臺灣平埔族、馬偕與 張聰明的婚姻、馬偕與臺灣社會祭祖傳統、馬偕之後北臺灣教會的發展。   一、馬偕的成長與教育背景。陳教授在2010年去了馬偕的故鄉,也去了馬 偕在加拿大獲得學位的學校。之前陳教授一直以為真理大學校史室收藏了全世 界最完備的馬偕資料,結果加拿大那邊也有很多資料。所以這節成長資料有許 多是參考加拿大的。       馬偕的父母是從蘇格蘭移居加拿大的佃農,遷移原因是蘇特蘭郡公爵 Mandonell於1812年制定的政策。為了養羊圖利,公爵下令驅逐長久在當地開墾 的佃農,這造成現在在蘇格蘭外的蘇格蘭人,比蘇格蘭本土還多。馬偕的父母 就這樣前往加拿大了。     馬偕兄弟共五人,他的年紀與個頭都最小。有一次兄弟一起耕田,大 家都弄不破一塊擋路的大石頭。據說馬偕要哥哥們燒石頭,靠著忽冷忽熱就把 石頭弄碎了。馬偕宣教理念來自早期的蘇格蘭赴中國宣教師賓惠廉。賓惠廉宣 教成功後,曾經回加拿大宣講成功經驗,馬偕自稱當時自己只有三四歲,就已 經被他啟發了!這些可能都是被美化過的紀錄。     陳教授也提到在各地講馬偕時,南部人老是抗議為什麼只講北部傳教 士,不講南部的?陳教授說自己一開始也無言以對,後來他發現馬偕真的對本 土很有興趣。其中一個例子,就是馬偕不同於其他傳教士,竟然會穿漢人服裝。 馬偕小時後在加拿大就接觸過印地安的蘇族與莫霍克族(他們有自己的文字, 文化可能比台灣原住民進步)。這可能就是他願意跟台灣原住民接觸的原因。     所以馬偕還是比較接近台灣鄉土的。馬偕在台設了60間教會,並不是 基督教宣教的奇蹟,而是本土化政策的成功(詳見下段)。     二、馬偕與其學生。馬偕在北台建立60間教會,這可能打破所有基督 教宣教者的紀錄。不過此細看,許多都是他的學生的汗馬功勞,他主要在當地 宣教、醫療,接著就交給他的一或兩位學生。他在牛津學堂訓練出來的學生幫 了不少忙。陳教授也提到,南部的宣教師,師生感情其實不像北部的那麼好。 所以馬偕怎麼讓他的學生願意跟他做這些事呢?     馬偕在傳教過程中,與他的學生有一種生死與共的關係。馬偕曾患瘧 疾,賴其學生照護而逐步恢復健康。據說每次傳教,最後都是馬偕走在最前面 (漢人怕原住民出草)。有一次半路遇到原住民向他打招呼,其實那位原住民 本來是要出草砍人頭的,但是看到馬偕沒有留辮子,所以沒殺他,還把他帶回 部落。馬偕在日記中寫道,原住民給他喝的湯味道很怪,他跑去廚房看,發現 鍋子裡飄著3顆人頭!     馬偕的繼任宣教師形容馬偕從未在淡水待超過兩周,說明他四處旅行 傳教。馬偕在1882年設立的西式學堂,比劉銘傳的西學堂早了5年。陳教授的祖 父就是當時被馬偕教的學生之一。馬偕為何能吸引學生?美國學者Steere認為 馬偕對學生比較能夠坦白地相處,臺灣南部來自歐洲的傳教士則有比較強的種 族觀念。傳教士應該要跟當地人有比較多的互動與同理心,才能夠真的打動人 心。所以來自加拿大的馬偕,比來自歐洲的傳教士,更能吸引台灣學生與他一 起奮鬥。馬偕似乎真的認為「人人在上帝面前都是平等的」,所以能吸引學生 以愛與熱誠投入基督教的宣教工作。陳教授認為這就是為何馬偕已經過世超過 一世紀,在台灣仍被人們記得。另外馬偕來台前,美國已經打完南北戰爭,名 義上解放黑奴。這可能也影響馬偕的觀念。 陳教授也分享了一個有關馬偕的家族故事。馬偕是蘇格蘭高地民族, 不擅游泳,所以他曾在沙崙練習游泳,卻差點被水流拖往海中淹死。當時陳教 授的曾祖的叔叔陳雲騰碰巧經過,救了馬偕。據說之後馬偕常以閩南語說這句 話:「騰阿騰,若無騰,我早就見天庭」。     其他從加拿大來的助手則向加拿大教會抱怨:馬偕照顧自己的學生更 超過這些一樣來自加拿大的人。他們還寫信要加拿大教會保證他們不會被馬偕 開除。馬偕不喜歡加拿大宣教士的一個原因,就是先前他回加拿大時,曾委託 另一位加拿大宣教士管理北台灣教會。結果這位宣教士與馬偕的學生關係很差, 最後大亂。馬偕認識到如果自己走了,教會要在這裡生根,就必須依靠當地人, 而不是外來人。所以馬偕重用學生。另外馬偕日記也寫到,本地人當宣教士的 薪水,其實只有加拿大人的一成。     三、馬偕與台灣平埔族。全盛時期,馬偕在蘭陽平原就有36間教會。 德國學者認為馬偕提供這些原住民反抗清朝的機會,所以才有這麼多原住民信 徒。陳教授認為這不可能,馬偕主要目的是解放靈魂,而不是解放現實。他吸 引原住民的主因應該是經濟因素。馬偕向劉銘傳請願,繼續保留餘埔,幫當地 原住民保留土地,阻止漢人侵奪。所以幾乎每個蘭陽平原的原住民部落都有基 督教教會。(因漢人侵入宜蘭,1870年代薩奇萊雅族與葛瑪蘭族被迫往花東撤 退)但日本政府取消這項保護政策,因此蘭陽平原的教會也逐漸消逝,到1929 年只剩五結鄉利澤簡教會仍在。     四、馬偕與張聰明的婚姻。以前有人說馬偕娶張聰明是犯了漢人的姦 淫罪!因為張聰明本來許配給當地人,那位男生不幸過世。所以張聰明被當地 人視為剋夫,因此馬偕跟他結婚。妙的是加拿大長老教會也反對馬偕跟張聰明 結婚!教會擔心娶當地女子,會使白人不願意捐款給教會(白人仍有種族歧 視),所以教會反對他們結婚。馬偕對教會的解釋是,為了宣教方便所以娶台 灣女子。當初看到這段資料陳教授很不高興,因為這代表不是因為愛而結婚的。 不過繼續看下去,教授覺得他們應該是真愛,不是只是工具而已。因為張聰明 陪馬偕返國述職,並成功募款,買下的土地就是今日的淡江中學與真理大學的 校地。淡水女學堂的建立與發展和她有密切關係。馬偕以59歲過世後,張聰明 堅持要兒子(馬偕二世,即偕睿廉)到加拿大讀大學,在美國拿碩士。後來也 成為本土教會核心。     馬偕死後,繼任的宣教師吳威聯把張聰明趕走。結果張聰明一走,女 學堂都沒學生了!所以只好再把張聰明找回來。當時女生去女學堂不用學費, 反而是馬偕他們要付錢給他們家呢!因為馬偕很忙,實際上整間學校由張聰明 負責。馬偕死後,張聰明不只是家庭重要支柱,也是北台灣教會重要支柱。     據說馬偕臨死前,專程去找吳威廉。爲了讓張聰明能在馬偕死後繼續 住在宣教師的宿舍,馬偕哭著拜託吳威廉讓年僅廿歲的偕睿廉成為宣教師。陳 教授也依據這段紀載,認為馬偕應該是愛張聰明,而不僅僅只是把她當傳教工 具而以。但吳威廉並沒有答應,還在馬偕死後把張聰明趕出去,然後自己住進 去了!馬偕的孫子在很久以後,仍然記得當時吳威聯對張聰明說 you are no more quilified to live here!可見此事對他們家的傷害。     但陳教授也強調,雖然我們會覺得吳威聯是大壞蛋,但若不是如此, 偕睿廉就不會出國念碩士。之後在日本時代,也不可能因為有外國碩士學位, 而成功成立淡江大學、中學。那麼北台灣的傳教事業也會不一樣了。順帶一題 ,淡江中學成立時,老師只有八人,學生只有九人!     此事最後怎麼收尾呢?長老教會發現在北台灣的傳教變得非常不順利, 所以加拿大教會要求吳威聯與張聰明和好。所以雙方和解後,還拍了照片送回 加拿大作證。陳教授也強調照片會說話,因為照片中吳威廉的表情很不高興。 不過吳威廉的夫人,與張聰明感情很好。     五、馬偕與台灣社會祭祖傳統。馬偕其實對祭祖是負面態度,因此長 老教會至今仍對漢人祭祖抱持負面想法。這是今天教會必須面對的問題。此前, 利瑪竇在中國准許信徒祭祖,他對羅馬教會說祭祖只是文化,跟宗教毫無關聯。 馬偕日記卻說,祭祖是我們傳教最大的敵人,必須加以消滅!為何有如此差異? 陳教授推測是因為利瑪竇在北京,馬偕在淡水。北京高官祭祖,認為人成功還 是要靠自己努力;淡水百姓祭祖,認為那就是神,有拜就有保佑。所以陳教授 呼籲基督教會應該要開放讓人祭祖,這個本來就是文化傳統。如果在一個家庭, 把祭祖當作神,那也是漢人誤會祭祖的傳統了。     接著陳教授放了一張照片。照片內容是馬偕收藏的許多的神主牌與神 像。陳教授說先前在中研院演講也放了這張照片,當時中研院學者覺得馬偕很 不尊重漢人文化,竟把這些東西當戰利品展示!陳教授調查後發現那些其實是 原住民的。當時清朝逼迫原住民家中要拜神主牌。但原住民本來就沒有這種習 慣,所以馬偕對原住民說這些神主牌都給我吧,你們拿聖經就好!所以原住民 很高興地把這堆神主牌都給了馬偕。     教授另外分享一張照片,說明教會在宜蘭的本土化與祭祖結合。廳堂 完全是漢人傳統,神主牌、對聯、橫批都有,但最中間是耶穌手持繪有十字架 旗幟的畫像。     六、行醫。日本政府禁止無照行醫,所以馬偕不能繼續治病。日本時 代,北部教會的經費是被控制的。因為美日打仗,所以這些北美牧師的經費更 被限縮。所以當時教會的經濟援助、封牧師都被控制。馬偕也對當時加拿大政 府向華人徵收人頭稅抗議,華人移入加拿大要付五百加拿大幣。當時日薪約一 塊加拿大幣! 三、 問題與討論 1請問什麼是差會?加留餘埔? 答:差會是用語,原文是Missionary society。這不是政府組織。長老教會在 加拿大,要把人派去各地,差遣出去。所以叫差會。當時台灣是第三個據點, 另兩個是福建與印度德里。但前兩個都在二戰就消失了,只有淡水還在。馬偕 堅持要在這裡買地建教會,應該是成功的原因。因為先前馬偕在艋舺租地弄教 堂,結果被當地大族趕走。其實他的淡水教會在中法戰爭也被毀了,但他成功 向劉銘傳要到錢重建。長老教會在德里與福建都是租地建教堂,所以失敗。雖 然當初長老教會還罵馬偕,怎麼只有你的傳教區特別需要花錢!不過現在來看, 馬偕的堅持是對的。   加留餘埔是噶瑪蘭廳的楊廷理設立的。他看到噶瑪蘭族許多老人失去土地, 成為流浪漢,所以堅持設立。把部落方圓兩里內的土地劃作他們的保留地。 2請問馬偕醫院與馬偕的關聯?馬偕醫院用誰的錢蓋的? 答:好問題。馬偕在世時有個偕醫館。現在還在淡水,改賣咖啡與馬偕餅。今 天的馬偕醫院,是日本時代蓋的,用以紀念當年馬偕行醫。錢是宣教差會捐贈 的。而Makcay這個姓,其實是蘇格蘭常見的名字。 3長老教會在北部是加拿大,南部是英國。請問兩者互動?馬偕與當時洋人官商 的關係? 答:1865年馬雅各從倫敦來。馬偕來自加拿大。但當時都屬於英國。馬偕其實先 到南部,看到當地已有很多人傳教,所以自願到比較少宣教師的北部。與洋人的 互動非常好。1872年馬偕到淡水傳教,73年他就走到蘭陽平原傳教,部分原因就 是受到洋商的情報影響。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203.68.236.94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historia/M.1446014155.A.589.html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轉錄者: Chengheong (163.30.191.252), 10/29/2015 13:19:54

11/15 18:01, , 1F
有趣。
11/15 18:01, 1F
文章代碼(AID): #1MCQnxgH (TW-hist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