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錄] 歷史教授看課綱微調/林慈淑

看板TW-history作者 (布魯斯威利56)時間8年前 (2015/08/06 13:28), 8年前編輯推噓1(101)
留言2則, 1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歷史教授看課綱微調:重點不是「歷史學什麼」,而是「歷史該如何學」 文:東吳大學歷史系教授 林慈淑 課綱微調「程序」確實有「瑕疵」。程序的瑕疵會進而影響「微調」後的內容。如果微調 委員的觀點不是那麼單一,能容納相異或多元的看法,衝突也許不會那麼嚴重。另一方面 ,在這種衝突爭議中,我看到的是大家最在意的是「歷史要學什麼?」 為什麼這麼在意?因為台灣目前歷史教育仍偏向於「灌輸」,學生學的不是A套歷史、就 是B套歷史、要不就是C套歷史。接收一種觀點、意味著壓抑或掩蓋另一種觀點,因此各方 都很焦慮,錙銖必較。所以課綱、教科書,還有學生「心智」,就成了兵家必爭之地。大 家都要在學生心智和記憶版面上留下最深刻的痕跡,以便爭取未來的「忠實信徒」。 我認為解決之道,還是回歸學生的學習方式。 學歷史 讓學生開眼界 不以記憶為主,而是讓學生有機會探究過去、思考和理解對過去的不同觀點、評斷各種看 法所依據的證據和推出的解釋。但我的主張不等於「新舊並行」或「多種看法併陳」。 如果只是在教科書中,以必然性、絕對權威語氣述說「歷史事實」的課文中,於頁面上加 註另一個小邊框:「某些史家對羅馬帝國的滅亡還有另一種觀點,他們支持羅馬帝國是因 為經濟因素而亡」that is all!或者在課堂中,教師在述說某個看法時,補上一段:「 這個問題還有另一種看法…」這樣的「多元併陳」只是表面,而非真正讓學生認識各種觀 點的由來,或者學習如何理解和判斷。 真正的多元是讓學生深刻認識不同觀點的內涵、緣起、訴求,以及彼此衝突之處,學生應 該有機會討論、辯證、質疑。重點在於學生藉此而「理解」他者所思所想,進而能培養寬 容、包容,從而尋求可能的折衷和妥協。 學習歷史重要的不是讓學生導出蓋棺論定的答案,而是藉此學生得以開展眼界,得以見識 差異和不同,理解分歧所在,最終能夠獨立判斷、自我抉擇。 學歷史 台灣學生太被動 當許多人習慣從「歷史要學什麼?」的角度來思考當今歷史教育的問題,並因此而焦慮。 我個人則期待從另一個方向來檢視當今台灣歷史教育的現況:「歷史該如何學?」 坦白說,我們的學生學習歷史的方式,數十年來沒有大的變化。或許,教學現場有更先進 的硬體設備、教科書版面安排、「課文」主敘述之外,增加若干資料引文、圖片、美編, 以及形式上比數十年前活潑生動,教師教學時用電腦呈現講綱、展示地圖圖片、穿插若干 資料,增加課程趣味。 學生還是「被動地」「接收」教科書以及老師的陳述和講解;而當前課程均以「台灣通史 」、「中國通史」、「世界通史」為架構,無論是國中三年或者高中三年,需要學習的歷 史事實如此之多,教學時數有限下,教師只能不斷的講授、學生只好努力的記誦。這是台 灣中學歷史教室中的主要寫照、是青少年學生學習歷史的典型方式。 但,這樣的學習方式卻與「歷史學」亦即「歷史」作為一門學科的特質來說是相違背的。 學歷史 鍛鍊判斷能力 歷史學是一種「探究」方式,也是一個論辯的過程。歷史當然有「歷史事實」,但許多的 「事實」並不固定甚至未定、歷史家尚不斷爭議中、並且無法取得共識。因此歷史本應容 許「爭議」和「討論」。這意味著,「歷史」不會定於一,同個時期,對於某一段「過去 」會出現因立足點不同而產生不同的解釋。 歷史也不會亙古不變,因新資料出現、對舊資料的重新看待、視角和焦點的轉換,歷史會 不斷推陳出新,刷新面貌、改變疆域。可以說每一個時代都會改寫「歷史」或重新書寫自 己的歷史。歷史思考這種不確定的本質,正使得歷史這門學科,非常適合訓練學生探究和 論辯的能力、獨立思考和自主抉擇的心智習慣。 前提是,學習歷史不該只是單方面的、被動的接收某一種「歷史」,即便某些歷史宣稱自 己是才最對的、最客觀的。學生欲從「歷史」的學習中,在思考和知識方面有所得,要倚 靠教育當局、學校、教師提供他們機會去探討歷史中的重要課題,深度的學習某些歷史議 題。 例如瞭解不同的解釋、觀點是什麼,出現背景以及主張為何,它們之間的衝突所在。學生 甚至可以在這樣的教學型態和情境下,能夠學習閱讀文本以及各種類型的資料,能夠鍛鍊 敏銳的分析和判斷能力,能夠培養陳述和溝通的能力。 學歷史 學到處世大智慧 然而,這種深度化的學習,必然不能在「什麼都要教、什麼都得學」的框架下實現,但這 正是我們當前老師教歷史、學生學歷史的寫照。什麼都得學,意味著什麼都學不到;精細 的閱讀、深刻的思考必須要有時間和餘欲。當許多人刻板的以為學歷史就是運用背誦和記 憶,歷史對思考力沒有幫助,這其實是一大誤解,這根本不是「歷史」的本質,是實踐方 向的偏差所致。 環顧台灣中學生學習歷史的實情,學生被要求得要熟知三種通史,於是教師只能快速的傳 授和交代層出不窮的史實,沒有時間可以和學生互動與討論,沒有餘地可以帶學生閱讀歷 史名作或解析資料,遑論深入探討某些歷史課題。而對學生來說,沒有經過思考的歷程, 所記住的只能是單向、無趣也無意義的歷史陳述,而不是能夠有助於反思、並不斷再學習 、再更新的「知識」。 明顯的一點是,學生在中學所接收到的歷史「記憶」大多數往往隨著考試結束後而煙消雲 散。何以如此?因為「學而不思」,根本無法產生「學習」該有的作用,甚至根本就不能 稱之為「學習」。因為是被動的接收資訊,學生無法從中提取可以不斷累積的「知識」, 進而涵化成處世的「智慧」。 學歷史 探究思考過程 所以,大多數年輕人在中學六年的歷史學習中,思考力和知識形成沒能顯著的提昇,相反 的,倒讓他們討厭歷史、認為歷史一無所用,這是我認為非常可惜的事,也是我認為台灣 當前歷史教育的最大問題。 如何突破目前侷限?首先,欲改變學生學歷史的方式,教師必須先改變對「歷史學」和「 歷史教學」看法。許多教師把「歷史」等同於有關過去的知識庫,而教歷史就是教導學生 知道許多歷史事實。因此,常常為「教不完」「沒教到」某些歷史而焦慮。事實上,歷史 不可能有教完的時候。 尤其隨著歷史研究的發展,對過去的理解更豐富,涵蓋更多面向。而「歷史」作為一門探 究過去的學科,不只包含被研究出來的「知識」,「探究」所需要的思考和過程同樣構成 歷史學重要的部分。所以,歷史教學不能只是傳授一套歷史事實,也必須讓學生理解這些 事實的建立過程,從中培養學生歷史思考。 學歷史 德國培養未來觀點 歷史教學的這種觀點已經是英、美、德等許多國家的一個主流趨勢。我前一段時間去德國 ,有機會直接進入德國一個中學看德國老師如何教歷史。我分別觀看了七、八、九年級的 歷史課,亦即13歲至15歲學生的歷史課堂。三個年級、三個歷史老師,教師教學風格不盡 相同,但相同的是都以「互動」「討論」的方式教學。 三位老師在課程開始時各以一張納粹時代的圖片、一張從阿爾卑斯山空拍圖、一份當地報 紙的新聞提出問題,開啟一節課的歷史探究之旅。課程中老師有次序的提問、學生發表看 法,或以分組讓學生代表並嘗試站在不同觀點發言,甚至邀請學生分享意見。 觀課之後的座談中,我問了一個頗為愚蠢的問題:為什麼三位老師都是用投影機,而不用 電腦ppt,這在科技運用於輔助教學方面似乎跟不上時代。因為在台灣,無論中學或大學 ,現在已經很少人用投影機、投影片了。 而德國老師回答我說:用ppt無法和學生互動、溝通。我當場非常震撼,我完全沒有想到 這點,雖然我自己在大學教書,很少用ppt。但的確,台灣中學課堂中,老師使用ppt講課 的情況如此普遍。德國老師的回答,顯示的是對教歷史的不同期待,他們重視與學生討論 和互動,而台灣老師多數是幫學生讀書、為學生理好重點、做好比較摘要,供學生取用。 學歷史 教材重複扼殺學生好奇 因此,我認為教師需要先打破自己原來認定的以及熟悉的歷史觀念,才能重新看待歷史教 學這件事,並進一步去思索突破既有教學的可能性和方式。另一方面,目前課綱的內容擬 定,以及相應而來的教科書編寫模式,都對那些於深化歷史教學的老師是很大的箝制。 前年我曾和一些老師接受委託,為「十二年國教」歷史課綱進行一項前導性研究。這項研 究整體地、一貫地檢視中學六年過去幾年來的歷史課綱,提供未來十二年國教課綱擬定時 參考。 其中我們看到最大的問題,一是現行國中和高中的歷史科,從台灣史、中國史到世界史, 從課程綱要到教科書編寫,「重複」是其最顯著「特色」,也可能是最大的問題。「重複 」不只是浪費學習的時間和心力,甚且可能導致「反學習」,扼殺了學生的好奇和興趣。 二是國中、高中課綱所包含知識量過多,乃是當前兩階段歷史老師的共識,造成的因素包 括:通史架構、編年史式的編排、國中高中兩階段學習內容沒有區隔性、上課時數又少。 學歷史 課綱要給更多自主空間 台灣目前無論教師教歷史、學生學歷史,都受到教育部所訂定的課綱如此強大約束的背景 下,要談改變教學現況,課綱如何擬定就非常重要。我認為一份好的課程標準或綱要,絕 對不可以太細、太繁瑣,而應該只粗鬆的規範學習範疇,以及範疇內某段過去應該提到哪 幾個發展或人物或事件。至於如何陳述這些發展、陳述份量多寡,甚至放在什麼樣的脈絡 架構去談,都允許教科書有其自主的空間。 我相信這會減少許多目前可能有的爭議。當然,這樣的課程標準與教科書書寫必然會帶動 考試方式的改變。這樣的變動當然很大,也有困難必須克服,但不是不能做到,因為世界 上早有許多國家,朝此教學方向和考試方式行進在前。 學歷史 必須豐富教學資源 不可否認,即使是在今天有這麼多不利於老師翻轉教學,或深化歷史教學條件的情況下, 仍不乏有心嘗試不一樣教學的老師,但這些老師碰到一個最大的問題是苦無外援。台灣教 師很可憐,除了教師手冊之外,幾乎沒有支援教學的資源可以參考利用,無論是歷史教學 理論或者實際的教學引導、教學範例、教案。 我個人這些年來對英國歷史教育改革有些研究。看到的是,自1991年英國公布適用英格蘭 和威爾斯的課程綱要以來,二十多年來,各出版社不斷出版專供老師如何教歷史的參考用 書,尤其隨著新課綱的公布,必然就有一批新的教學用書上市,過去我經常去英國,到書 店,總發現每年都有新的教學參考書的出版。 甚至英國國家檔案館也以館藏檔案、設計教案教材,供教師在網路上自由取用。相對來說 ,我們教育單位、歷史學者、歷史教研者卻在這方面做得太少。當然我個人也深感愧疚, 沒能有多少貢獻、協助。 上述情況,又牽扯另一個問題:「台灣研究歷史教育的學者太少。」長期以來,歷史學界 並不把歷史教育視為一個具有專業和學術探究價值的領域。近年來,這樣的看法雖有改變 ,但真正投身於歷史教育研究的人非常少,全台灣不出數個。這當然影響非常大。 http://www.thenewslens.com/post/198286/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71.141.8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TW-history/M.1438838935.A.9E1.html ※ 編輯: Willis5566 (1.171.141.8), 08/06/2015 13:31:38 ※ 編輯: Willis5566 (1.171.141.8), 08/06/2015 13:32:32

08/06 14:43, , 1F
其實教學資源肯找是蠻豐富的,甚至現在出版商教學資源都比
08/06 14:43, 1F

08/06 14:43, , 2F
多,老師連看都看不完,有時候是老師懶
08/06 14:43, 2F
文章代碼(AID): #1Lml2NdX (TW-hist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