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訊] 葉淑貞教授,臺灣農家經濟史之重新詮釋

看板TW-history作者 (斜陽只乞照書城。)時間9年前 (2014/10/28 18:07), 編輯推噓3(308)
留言11則, 4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臺灣農家經濟史之重新詮釋》 葉淑貞教授 著 本書採取新經濟史的研究取徑,對臺灣經濟史展開新的詮釋, 尤其著重在農家經濟的面向,是作者近二十年來研究的結晶之作。 本書旨在重新詮釋臺灣農家經濟史上的重要課題,諸如與戰後初期相比,日治時代臺 灣農家經濟有何變化;農家經濟為何會有這樣的變化;以及與此相關之農民參與市場 的程度、接受新技術意願及能力等等。書中採取新經濟史的研究方法,透過計量經濟 分析法,探討各現象間的因果關係,從中獲得以下主要不同的論點。 從各種經濟指標來看,戰後初期農家生活水準確實都低於日治時代。租佃制度可擴大 經營地面積,佃農所得未必低於自耕農,因此有必要重新探究三七五減租是否提高了 農家的所得。戰後初期每人 GDP低於戰前,與農家參與市場活動大幅衰退有關,這是 因為政府不當政策所致。蓬萊米普及的根本因素為利潤,應證了臺灣農家強烈市場導 向的性格,這也是臺灣經濟發展的根本因素之一。 【作者簡介】 葉淑貞,美國匹茲堡大學經濟學博士,臺灣大學經濟學系碩士、學士,現任臺灣大學 經濟學系教授,專攻臺灣經濟史、農業經濟學及經濟發展史。 更多書籍介紹── http://www.press.ntu.edu.tw/?act=news&refer=news2014.10.09-2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40.112.145.124 ※ 文章網址: http://www.ptt.cc/bbs/TW-history/M.1414490877.A.85E.html

10/29 02:06, , 1F
推即使在戰中台灣人的生活水準也比戰後好
10/29 02:06, 1F

10/29 11:36, , 2F
我和葉老師的觀點有些不同
10/29 11:36, 2F

10/29 11:37, , 3F
但戰後有一段時期比戰前差這是肯定的
10/29 11:37, 3F

10/29 12:53, , 4F
台灣人戰前都可吃到的白米都被搜括去中國養國民黨高官
10/29 12:53, 4F

10/29 12:53, , 5F
生活水準當然比戰中還要差
10/29 12:53, 5F

11/12 22:51, , 6F
戰後跟戰前比當然比較差啊,美軍是吃素的嗎
11/12 22:51, 6F

11/13 15:22, , 7F
投降之前一段時間米糧無法船運到達其他戰區,因為海上封鎖.
11/13 15:22, 7F

11/13 15:24, , 8F
稻米卻一直生產不綴,餘米就給六百萬台人吃了,不吃餵豬?
11/13 15:24, 8F

11/13 15:25, , 9F
這段時間日軍在菲律賓餓肚子,營養缺乏而死的很多.
11/13 15:25, 9F

11/13 15:27, , 10F
台灣農民比例高,就算缺糧自己總能找到蛋白質來源.溪有魚田
11/13 15:27, 10F

11/13 15:28, , 11F
有蛙.城市人民就受限了.
11/13 15:28, 11F
文章代碼(AID): #1KJshzXU (TW-hist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