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問題] 日本政府離台和國民黨政府來台之間的治 …

看板TW-history作者 (x亞茲別x)時間18年前 (2006/08/21 11:51), 編輯推噓2(204)
留言6則, 2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 引述《Cadi ( )》之銘言: : 這幾天拿了一本書來看, : 衍生出這個令人好奇的問題, : 查了一下這個版的精華區, : 不過好像沒有這方面的文章.. : 請問, : 日本戰敗後離台, : 到國民黨政府撤退來台, : 當中約有四年時間, : 在這期間, : 台灣是由什麼單位治理的, : 又是如何治理的呢?? 我想列個表會比較清楚^^" 列個大概而已各位姑且看看吧 1945年 8.15 日本投降 8.29 蔣介石任命陳儀為台灣行政長官 9.7 陳儀兼任台灣省警備總司令 10.17 第一批國軍抵達基隆港 10.24 陳儀抵達台灣 10.25 台灣行政區域改制 1946年 2.23 台灣完成軍事接收 3.20 柯遠芬以軍隊代替警察維持社會秩序 10.21 蔣介石訪台 1947年 1.1 中華民國憲法公佈 2.28 二˙二八 5.15 第一任省主席魏道明抵台 撤廢行政長官公署 1948年 5.9 頒布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 5.23 蔣介石就任第一任總統 李宗仁副總統 10.29 任命陳誠為台灣省第二任省主席 1949年 1.21 蔣介石宣佈下野 1.26 台灣成立警備總司令部 4.6 [四˙六事件]兩名學生共乘腳踏車遭警察毆打,引發強烈後續效應 5.1 全台戶口普查 5.20 全省實施軍事戒嚴令 8.1 國民黨總裁辦公室設於草山(陽明山) 8.5 美國發表中國問題白皮書 10.1 中共建國 12.7 國民政府撤退來台 所以1945-1950年間 是由1.行政長官公署 2.省政府 3.中央政府+省政府 來治理台灣 日本投降後的短時間內,台灣社會是地方自治的,頂多就是一些地方組織維持 地方秩序,而重要的建設與資源也妥善的保存,這段時間的秩序良好在許多長輩的 小說與回憶錄中都可以看到。 行政長官陳儀把台灣治理的很差勁,經濟嚴重倒退、傳染病四起、貪污搶奪事情屢傳 最令人難忘的當然是二˙二八期間一方面跟社會代表虛與委蛇,另外一方面向蔣介石 調遣軍隊來鎮壓台灣,最後因跟中共有聯絡就被老蔣給斃了。 陳誠在大陸有過成功的土地改革經驗,所以被派遣來台灣重建經濟秩序,到他死之前 都是總統的熱門人選(另外當然是蔣經國),陳誠在台灣期間推行許多土地政策 包括了"公地放領" "耕者有其田""三七五減租"等課本有教的"德政", 說這是德政其實是有問題的 農民的生活不見得有改善, 只是讓政府透過地方政府徵稅與農漁會制度直接控管農民罷了, 同時成功的消彌部分地主勢力,削減階級壓迫,陳誠其實論實力跟倫理比蔣經國更有 資格繼任總統,但是敗在他不姓蔣,同時年紀算跟蔣介石同一個世代,所以 蔣經國也是有恃無恐的等著繼任總統。 蔣介石來之後就是另外一番局面,敗掉整個中國之後的國民黨呈現飄搖姿態, 本身的軍力已經打不過中共,派遣宋美齡到美國遊說也沒效果,49年美國發表中國 問題白皮書,指責國民黨積弱不振,自招滅亡。後因韓戰開打,美國介入韓戰之後 為了維持在東亞的利益,派遣第七艦隊進駐台灣海峽,蔣政府此後獲得了軍事保護 以及經濟援助,得以將重整台灣社會,對外號稱自由中國,對內施行強人統治 在冷戰期間標榜自由世界的中國代表,成功的在美蘇中台的來往角力之間延續生存 另外一方面憑藉著美軍保護,以"反共"之名行獨裁之實,整天向社會大喊著反共口號 卻裝做沒看到美國不讓中共攻台,也同時不准許國民黨反攻大陸的告誡 這問題直到70年代末期因為國際勢力的變遷,中華民國正統性的問題才開始浮現 這又是另外一段故事了。 呵呵廢話真多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20.131.72.194 ※ 編輯: laziohead 來自: 220.131.72.194 (08/21 12:41)

08/21 15:18, , 1F
非常感謝這篇詳細的解說 :) 其實我只是想到若當初國民黨沒有
08/21 15:18, 1F

08/21 15:19, , 2F
接管或戰敗來台,那麼現在的台灣會發展成什麼面貌? 真的很想
08/21 15:19, 2F

08/21 15:21, , 3F
知道,這個問題應該也有人討論過吧? 雖然也只能是想像而已..
08/21 15:21, 3F

08/21 15:26, , 4F
換句話說,若沒有國民黨在台灣作的一切事情 (不論歷史或現實
08/21 15:26, 4F

08/21 15:26, , 5F
評價),現在的台灣會是什麼樣子呢..??
08/21 15:26, 5F

08/28 04:37, , 6F
說不定老共就來了,然後南北分裂這樣XD딠
08/28 04:37, 6F
文章代碼(AID): #14wIsoUo (TW-hist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