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史] 甘蔗地瓜 生質能源風光半世紀

看板TW-history作者時間18年前 (2006/05/19 00:39), 編輯推噓3(300)
留言3則, 3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http://www.newtaiwan.com.tw/bulletinview.jsp?period=530&bulletinid=24137 甘蔗地瓜 生質能源風光半世紀 ◎曾韋禎、楊韻平 近年來,因為油價不斷飆漲,再生能源漸獲重視,其中又以從植物中提煉能源蔚為風潮。 這主要有兩方面,一是從大豆、油菜、向日葵等作物去提煉柴油,就是所謂的生質柴油; 另則是從甘蔗、甘藷等富含醣類、澱粉的作物去生產酒精,更可進一步去提煉酒精汽油。 生質能源對於缺乏能源的臺灣來說,確實是很吸引人的資源,政府也有意大幅推動,並就 此建立跨部會的平臺,就此進行評估與研究。 或許大家會以為生質能源時髦的新科技,其實,生質能源在日治時期的臺灣早就大行其道 了,為此嘉義還出現過當時全世界規模最大的發酵式有機溶劑化學工廠,養活了嘉義五分 之一的人口。就讓我來為大家回顧臺灣這一段的生質能源歲月。 日本領臺後,初期以「農業臺灣、工業日本」作為基本經濟政策,將臺灣當作熱帶經濟作 物和糧食的生產地。以稻米、甘蔗為中心,進行商業化生產。 1901 年新渡戶稻造發表〈 臺灣糖業改良意見書〉,從蔗作、加工、市場三方面建議臺灣的糖業生產,從改善甘蔗品 種、建設水利設施、獎勵種蔗,並且主張設置大規模糖廠。其意見多為總督府所接受,並 鼓勵資本家來臺設立糖廠,使糖業成為日治時代最大的產業。水稻方面,磯永吉在 1922 年成功培育出蓬萊米後,總督府強制推廣,臺灣的稻米產量也激增,成為另一種重要商品 作物,與糖形成競爭關係。 不過進入1930年代之後,臺灣的經濟發展面臨轉型的階段。表現在三個方面,首先,臺灣 農地的利用已趨飽和,難以獲致更大利潤;其次,臺日的農業產生了競爭現象,臺灣農產 品若持續輸日,將大為傷害日本的農村經濟;再者,經濟大恐慌後,國際貿易無法停留在 「農業臺灣、工業日本」的自足經濟上面,日本必須開放進口外國農產品。同時,經濟大 恐慌所造成的蕭條,也讓日本急於尋求對外擴張,位處副熱帶的臺灣,就成為日本南進的 基地,由「農業臺灣、工業日本」轉向「工業臺灣、農業南洋」,為臺灣的經濟型態帶來 大幅度之轉型。1936年9月上任的武官總督小林躋造,標榜了「皇民化、工業化、南進基 地化」三大方針,更是讓臺灣成為日本軍需工業的基地。 作為臺灣最重要產業的製糖業,並沒有因為經濟轉型而喪失其地位,反而因其特點,而開 創新一波的黃金時代。 1933年,日本面對能源不足的難題,由陸、海軍省邀集大藏省、商工省、拓務省及殖民地 官員在東京召開「燃料協議會」,提及了製糖業與軍需工業結合的可能性。原來,製糖的 過程中必然會產生糖蜜,糖蜜發酵後可以生產出酒精;如果在蒸餾過程中經過脫水的程序 ,更可提煉出純度99.8%以上的高純度酒精,稱之為無水酒精。酒精經過調製後,可成為 替代石油的燃料,以解決日本缺乏油礦的困境。 因此,遍佈臺灣各地的49座糖廠(後併為42座)貢獻出最大的產值,一方面產糖,一方面 產酒精,產量頻創紀錄,一度躍升為世界第四大蔗糖產地。 此外,日本為了對外拓展,成立了國策會社,以配合政府的拓殖政策。最著名的當屬臺灣 拓殖株式會社、東洋拓殖株式會社、南洋拓殖株式會社等數家。臺拓的嘉義化學工廠於 1940年7月開工運作,生產丁醇、丙酮、乙醇、甲醇,其產出除了一小部份供應高雄煉油 廠,多移至日本,供應軍需部、燃料廠與航空機製造廠,以因應戰局之需。 而用來生產的原料正是番薯。製作過程為先將生番薯製成番薯簽,利用番薯豐富的澱粉質 進行糖化。這其中的技術問題較為複雜,經過專賣局酒課技師神谷氏、武田氏等之研究, 克服了技術問題,讓番薯與甘蔗一般,成為軍需產業的兩大作物。 1943年,嘉義化學工廠擴大為臺拓化學工業株式會社,是世界上最大的發酵式有機溶劑化 學工廠,也是遠東最大的工廠,僱用了三千二百餘名的員工,嘉義地區就有五分之一的人 靠它生活。其番薯消耗量極大,以1943為例,該年消耗了五千四百萬斤的番薯簽以及三千 餘萬斤的生番薯(該年也是臺灣酒精生產的巔峰)。這麼大的需求量,一方面,臺拓將其 事業地租與農民種植番薯,如新港三百七十三甲的沙地出租給農民種植番薯、大麥、甘蔗 、落花生等作物;崙背海埔新生地則全數租給農民種植番薯。即便如此,臺拓事業地的番 薯產量僅能供應三分之一,其餘的不足的,就必須透過臺灣各地農會購買大量番薯方能支 應。 當時的日本軍方,分為陸軍派與海軍派,陸軍派較支持北進,海軍派較支持南進。表現在 臺灣的酒精工業上,恰好也分成二系,以糖蜜為原料的糖廠酒精工廠,較親陸軍派;以番 薯為原料的嘉義化學工廠則屬於海軍派。但是不管是甘蔗還是番薯,在太平洋戰爭時期, 這些工廠都成為轟炸的首要標的,光42座糖廠,就有34座被炸毀,其中18座受損慘重,只 有8座未受損。在嘉義的臺拓化學工業株式會社也於1945年4月被炸毀。 戰後,由資源委員會籌組臺灣糖業公司,接收臺灣各糖廠;石油事業接管委員會接收臺拓 化學工業株式會社。對於糖廠的恢復運作,政府非常積極;但對於化學工廠的復工,就頗 為躊躇了,一方面能力不足,另方面對溶劑的需求與產銷缺乏管道。嘉義地區因此陷入極 大的不景氣與失業潮,於是1947年5月化學工廠改為中國石油公司嘉義溶劑廠,初期仍用 番薯簽作為原料,之後因成本考量,改用樹薯簽和糖蜜為原料。1960年,溶劑廠改為煉油 廠,結束了薯類作物與酒精的情緣。 臺糖方面,臺糖在戰後就陸續將蒸氣機車改裝為內燃機機車,以酒精作為燃料,也陸續進 口以酒精為燃料的機車頭,例如著名的溪洲牌機車(Brookville)、金馬牌機車( Skagit Steel Iron Works)、順風牌機車(Plymouth),以及數款從美製卡車拆卸下來 改裝成的機車頭及曳引機,都是使用臺糖自產的酒精為原料。因此,臺糖的酒精事業在戰 後初期仍相當蓬勃。 不過在1970年代中期,這些汽油引擎的機車頭都陸續改裝為馬力更大的柴油引擎。同時, 國際糖價也不斷滑落,使得臺糖的競爭力漸失,就連糖廠也一座一座關廠,酒精也因不敷 成本而停產。為臺灣近半世紀的生質能源歲月畫下休止符。 在臺灣農業走入黃昏的今天,若能克服成本因素,投入生質能源的生產,不管是對於臺灣 的農業環境、經濟環境、資源再生,都是非常動人的一個前景,臺灣的土地也能因此有了 新的生機,而不是任由其休耕荒蕪,徒使土地與我們的生命失去了連結。 新臺灣新聞週刊第530期 2006/5/18 -- http://blog.yam.com/weichen/ 惟願公平如大水滾滾,使公義如江河滔滔。 阿摩司書5:24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20.135.28.76

05/19 01:21, , 1F
很屌的文章啊^^推
05/19 01:21, 1F

05/20 12:14, , 2F
Good!
05/20 12:14, 2F

05/20 22:47, , 3F
推Y
05/20 22:47, 3F
文章代碼(AID): #14RADJQf (TW-hist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