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長青:中國人所不知道的李登輝(6之3)

看板TSU作者 (良牙)時間19年前 (2004/10/12 01:26),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蔣經國推李登輝青雲直上——中國人所不瞭解的李登輝(6之3) 曹長青 由於在第一次見到李登輝時,就聽他說起當上總統是偶然的,不是必然的;所以 我自然問到了他是怎麼當上總統的問題。 「我直到30多歲的時候,都是一心想讀書,對政治一點興趣都沒有,」李登輝說 道。「我是由於在農業經濟專業出名了,蔣經國身邊的人認為,要解決農業問題 ,應該用李登輝。」當時蔣經國認為,農業發展對台灣整體經濟的發展十分重要 ,所以找到對台灣農業經濟了如指掌的李登輝。據說,當時他做的台灣經濟報告 ,被認為有可能拿諾貝爾經濟學獎。 但是,被蔣經國看中,他拿諾貝爾獎的夢只有就此終止了。1971年,李登輝被叫 去給蔣經國匯報台灣的農業問題,給蔣經國留下了很好的印象。隨後就被邀請加 入國民黨。也就是說,李登輝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取代「中華民國 」的那一年加入的國民黨。但當時作為普通公民的李登輝對聯合國把台灣排擠出 來,並沒有太多的感覺。他說,「老實說,當時我不是那麼在意這件事,因為這 根本輪不到我出場。我只要做好份內喜歡做的研究工作,就心滿意足了。」他不 僅沒有政治野心,也沒有政治興趣。 ●破格提為「台北市長」 但在加入國民黨的第二年,即1972年,他就被蔣經國封了一個行政院政務委員的 職位。當時李登輝正在新西蘭一所大學演講,接到電報要求他速返台灣。回到台 灣後,他都根本不清楚政務委員到底是個什麼職務。還是他22歲的兒子不無調侃 地告訴他,「那是當完部長級的大官之後,沒有什麼職位可以安插的老人當的官 。」而當時李登輝不僅只有49歲,也沒當過任何部長級的大官。他當時的政務委 員同僚中,有連戰的父親連震東,他就是當了內政部長之後沒法安插了,就給了 個政務委員的職位。 自擔任政務委員起,李登輝就開始了和蔣經國的頻繁接觸,並開始了他踏入政壇 的火箭之旅。蔣經國經常邀請他一起去農村探訪。在這期間,蔣就曾表示,農業 對整個台灣都很重要,所以對李登輝而言,最有意義的工作是做台灣省主席;而 如果李登輝做了省主席,整個台灣的農業都有可能升級。但李登輝並沒有認真考 慮和揣摩這些話,也沒有做任何放棄在學術領域發展的計劃,依然做他的台大教 授。 蔣介石1975年去世後,按照中華民國憲法,由副總統嚴家淦繼任;期滿後,由外 省人組成的國大代表一致選舉蔣經國任總統,沒有反對者。蔣經國1978年5月20 日宣誓就職,隨後在六月九日,也就是說,在蔣經國當上總統不到20天的時間內 ,李登輝就被任命為台北市長。 ●「只有蔣經國敢用你這種人」 和蔣介石相比,蔣經國比較隨和、平民化,也一直採取親民政策,這點早就從媒 體、書籍等資料中得知,但他和李登輝交往中的「隨和」還是遠超出了我的想像 。李登輝當上台北市長以後,蔣經國這個堂堂的總統,竟然頻繁地,每周有三、 四次親自跑到李登輝的家裏,和他談話聊天,詢問工作情形,給新任市長打氣, 甚至聽他發牢騷。而且蔣經國的造訪也不事先通告,完全像老朋友那樣,直接就 去了。有時李登輝還沒下班回來,李夫人也外出購物,蔣經國就自己坐在客廳一 直等到李登輝歸來。 這種情形一直持續了約三個月。然後,有一天,蔣經國又來跟李登輝聊天的時候 說,人們對你做市長的評價很好,沒什麼問題了。於是就不再來了。原來蔣經國 是擔心,這個被他看好的農業專家到底能不能做好市長的工作。這種總統親自登 門到一個市長家裏關照的情形,相信在哪個國家都是罕見的。蔣經國對李登輝如 此這般的重視,就已經預示了李登輝仕途的順利。因為台灣當時畢竟還是個專制 的國家,獨裁者的一句話完全可以決定一個人的命運。 在做政務委員期間,李登輝是一隻腳在政界,一隻腳還留在學界。出任台北市長 以後,才辭去了台大教授的職務,雙角踏入政界。他可能已經預感到自己不可能 再回到學術界了,所以把自己關於農業的藏書全部捐給了台大圖書館。 儘管蔣經國對這個台灣人的台北市長十分偏愛,但李登輝本人對自己的仕途並沒 有更多的非份之想。當上台北市長後,他真的想好好做個稱職的市長。上任後馬 上全力以赴開始研究都市的發展計劃,並很快從東京購買了全套12卷的《岩波講 座.現代都市教室》,隨後又陸續買了很多關於城市建設規劃的書。李夫人曾感 歎道,本以為把那些農業書籍捐出去了,再搬家時他們可以輕鬆一下了;沒想到 丈夫又迅速把書架填滿了。 但李登輝卻肯定沒有把那一堆都市建設的書看完,因為蔣經國根本無心讓他做什 麼台北市長。在被任命為台北市長的第二年,李登輝就又當上了國民黨中常委。 又過了只有兩年,也就是1981年底,蔣經國就讓李登輝當上了台灣省主席。當時 在國民黨高層內,履歷經歷遠比李登輝厚實的元老、大老們比比皆是,怎麼排也 輪不到李登輝的頭上。難怪黨內有人不服氣地表示,「只有蔣經國敢用你這種人 。」事實上,李登輝後來才知道,蔣經國原本是要直接提他做省主席,因党內有 人反對,認為李登輝政治經驗太少,所以才讓他去做了三年台北市長。 的確,蔣經國對李登輝的厚愛是毫不掩飾的。在他一手提拔李登輝當上省主席之 後,還親赴省主席官邸,祝賀李登輝當選。他對李登輝做台北市長和台灣省長的 表現都十分滿意,對他的執政報告評價高得驚人,認為他已經積累了很好的經驗 ,該是從新的制高點來觀察台灣國情的時候了。於是在1984年他第一屆總統期滿 ,要競選第二屆總統時,蔣經國就親自問李登輝,願不願意做他的副總統。就這 樣,在台灣省主席的位置還沒有坐熱乎的兩年多之後,李登輝就又被蔣經國提名 為他競選總統的搭擋。以李登輝的党齡之短,資歷之淺,一下子越過所有元老, 登上副總統寶座,無法不令許多國民黨人目瞪口呆。 而且據李登輝新書《見證台灣——蔣經國總統與我》披露,在就任後的第二天, 蔣經國就邀請李登輝和他乘同一部車外出,用這種以前從沒有過的「總統副總統 同車出門」的舉動,對外展示蔣和李登輝關係特別好。除了同車外出,蔣經國還 和夫人一起,罕見地在自己的總統官邸宴請李登輝夫婦,讓行政院長和總統府秘 書長夫婦作陪。 獨裁者這種用意是很清楚的﹕我都對他這麼好,你們下面也別拿他不當回事。 蔣經國對李登輝特別好,不只是「秀」給別人看的,私下也是關照倍至。例如, 他會親自到剛上任的副總統辦公室,問訊家俱陳設之類的小事。而李登輝要做例 行的身體檢查的時候,蔣經國不僅指定要讓他住本是總統專用的病房,而且幾天 後又追問體檢結果。更甚的是,他覺得李登輝做省主席時住的房子太小,要專門 給他建一個寬敞的副總統官邸。由於擔心別人說閑話,蔣經國表示,還要蓋五院 院長的官邸。可是等副總統的官邸建成,李登輝搬進去之後,蔣經國卻表示,五 院院長的官邸不必建了。結果李登輝一家住在起碼可以蓋六棟官邸的大空地,又 養狗,又養羊,還建了操場讓警衛打籃球。 ●蔣經國為什麼對李登輝情有獨鐘? 雖然李登輝清楚地感覺到「蔣經國對我有很特殊的感覺」,但是,不僅在與朋友 的交談中,在接受我的採訪中,還是在他自己的書裡,李登輝都表示,「經國先 生提拔我為副總統,我想他並不是要我擔任接班人。也許是因為沒有想到自己病 情會如此嚴重而早逝吧?經國先生晚年曾說過,我也是台灣人,但是他對於以台 灣人為主體的政治問題,或許並沒有深入思考過。」 李登輝認為,蔣經國之所以提拔他,除了因為他是台灣人之外,還認為他「認真 而誠實」,也不是野心家。李登輝自己對這個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副總統位置 也並沒有什麼大的感覺。他說,大權在總統手裡,其他權力在行政院長手裏,副 總統的位置,真的就像蔣經國所說,只不過是「觀察國情」。他已經做好準備, 當完那屆副總統就退休。沒想到卻由於蔣經國的突然過世,而意外繼任了總統。 他認為「這就是歷史的偶然。」 但就我所讀到的資料來分析,我不認為李登輝的判斷很準確。我對李先生帶領台 灣走向民主的功績十分推崇,但對他「看人」的能力卻實在不敢恭維。連戰、宋 楚瑜都曾經是他重用、提拔的心腹。二千年的時候,他全力為連戰助選,有時竟 一天站台七場,以至引起心臟不適。可是連戰仍然敗選,難怪宋楚瑜陣營譏笑連 戰是「扶不起的阿斗」。 但李登輝卻居然完全相信連戰能贏,以至大選結束,連戰慘敗的時候,李登輝只 能取消去國民黨中央党部的行程,因為他只準備了勝選謝詞,卻沒有準備落選感 言。而連戰敗選後立刻就逼迫李登輝辭去党主席。 宋楚瑜也是李登輝當上總統後立刻就提拔成中央党部秘書長的心腹,但後來也完 全背叛了他。連宋的背叛都不是偶然的,因為這兩個人,無論在性格為人上,人 生經歷上,在宗教信仰上(連戰和宋楚瑜都沒有宗教信仰),尤其是在政治理念 上,都和李登輝有著本質性的不同。 而蔣經國則在上述每一點上,都和李登輝有相近、重疊和相同之處。首先在人生 經歷上,兩人都曾學習並推崇過馬克思主義,然後又都清晰地拋棄了社會主義; 在宗教信仰上,兩人都是基督徒;在性格上,兩人都質樸、率真,又激情、倔強 (據史料,年輕的蔣經國是很有激情的)。李登輝雖然隨和,卻有很固執的一面 ,在原則問題上是不讓步的。例如據李登輝新書披露,宋美齡為了左右政治,從 美國回台,總給各高官送巧克力,按照台灣規矩,被送者要回送禮物,於是就有 了一個和宋美齡見面,聽她訓話的機會。但李登輝卻從不去回送。而蔣經國雖然 凡事仍稟報後母大人,但內心對宋美齡干政也是不滿的。 所以,我個人的感覺和推斷是,蔣經國頗為欣賞李登輝的個性,或者說,倆人就 是對勁兒;這點在他重用李登輝上是起了相當作用的。除此之外,在俄國人拍的 影片《蔣經國》中還有這樣的描述﹕說李登輝在美國唸過書,通曉英文,溫和有 禮,是基督徒,善於處理人際關係,也是一流的行政管理人才。蔣經國認為,李 登輝具備做為中華民國總統的外表形貌和內在條件,他想到李登輝身材高大,面 帶笑容在全世界的形象,就不由得相當滿意。 另外,還有一個很有意思的原因﹕在上述《見證台灣》一書中,李登輝透露,蔣 經國在用人之前“得先把他的太太查清楚”,他認為,“如果太太風評不好,這 樣的人當什麼長都會出事。”而蔣經國對不張狂、不招搖的李夫人印象非常好, 經常關切地詢問她的情形。 除上述原因之外,當然更重要的是,他倆的政治理念在一個軌道上。蔣經國一路 清晰、有計劃地刻意提拔、重用李登輝,比任何其他事實都能證明他意欲使台灣 政治走向民主化、本土化的決心。在《見證台灣——蔣經國總統與我》中,李登 輝也寫道,「他對台灣本土化的意識很強,這比較屬於原則上的問題。」「在他 生命的最後一段時間,他在很多地方展現出要在台灣生存,到中國大陸去是沒有 助益的,因此要真正施行本土化和民主化。」 ●蔣經國開啟兩化 蔣經國在1985年接受《時代》周刊採訪時就提出了三個重要的說法,第一,台灣 是一個民主憲政的國家;第二,從來沒有考慮過蔣家人士繼續接任總統;第三, 這個世界上不存在「台灣問題」,只有中國問題。只要中共在大陸實行共產制度 ,台海兩岸就絕無談判的可能。 正因為蔣經國清楚台海兩岸沒有談判的可能,同時反攻大陸也沒有可能,所以他 意識到國民黨應該把立足點轉向台灣。因此不僅他掌權時任命的三個台灣省長( 林洋港、邱創煥、李登輝)全都是台灣本地人,而且在他第一次選總統時,就選 了台灣人謝東閔做副手。在1984年他還通過李登輝的手,釋放了因主張台獨而被 捕的一些人士,並表示台獨不是犯罪。據李登輝新書中的歷史記載,1986年以後 ,蔣越來越表現出對台灣的關注。1987年7月,蔣經國又請李登輝出面,邀請了 12德高望重的台灣地方長者會面,在這次談話中,蔣經國歷史性地表示,「我 也是台灣人。」 事實上,自從蔣介石死後,「中華民國」涵蓋中國大陸一說就開始發生變化。李 登輝被任命為台北市長的時候,任職令上沒有像以往那樣,寫有「首都市長」字 樣(國民黨政府一直認為台北是中華民國首都臨時遷往的地方),而只是「台北 市長」。 在意識到本土化的同時,蔣經國也意欲推行台灣的民主化。他對台灣最重要的貢 獻,可堪稱偉大之舉,是他在去世前的最後兩年,開放了党禁、報禁。今天看來 ,他的了不起,超過了蘇聯的戈爾巴喬夫,因為戈氏沒有做到這奠定民主地基的 最根本的兩點。無論哪個獨裁國家,只要開放党禁、報禁,民主的潮流立刻就勢 不可當。所以蔣經國的壯舉,為台灣走向民主推動了最根本的一大步。 在蔣經國的容忍下,民進党於1986年9月成立。在次年的聖誕節,國民黨在台北 中山堂舉行憲法實施40周年紀念大會,病中的蔣經國親自參加並發表演說,就在 他演說時,11名民進党國大代表站起來,高喊要求國會全面改革的口號。與此同 時,民進黨還發動了大約三萬民眾,在外面舉行要求國會改革的集會。對此蔣經 國並沒有做出什麼表示,一句話也沒說。也就是在這個大會上,蔣經國公開宣佈 ,流著蔣家血的總統就到他為止,並在這個大會上重申,「我也是台灣人」。 民主國家的領導人遭到抗議是常事,但獨裁者由於太習慣了被恭維,很難容忍當 眾遭抗議,所以蔣經國的不但沒有發怒,反而公開宣稱「我也是台灣人」是十分 難能可貴的。如果沒有一個清晰的台灣本土意識和民主理念在支撐的話,蔣家的 人怎麼可能說出這種話。 ●抽掉李登輝加入共產黨的檔案 僅僅在李登輝做副總統期間,蔣經國就和他有過156次談話,蔣對李登輝究竟是 一個什麼樣的人是很清楚的,而且早就清楚。李登輝早年曾加入共產黨(這點我 在後面的文章中還會談到),在蔣經國提拔他以前,他曾被警備總司令部找去問 話。在接受我專訪的時候,李先生給了我一個獨家資料,他說,「其實我告訴你 ,有一點,我以前沒有公開說出去過,我想蔣經國是為了以後用我沒有麻煩,把 我加入共產黨的那一段經歷從檔案中抽掉了。」 清掉案底,為以後的提拔開路,可見蔣經國是多麼有心。李登輝認為,蔣經國雖 然讓他當副總統,但未見得想讓他接班。這個判斷未嘗準確,單從蔣經國去世前 要緊急召見李登輝,也可以推斷,蔣是有話要對他說的。 蔣經國是在1988年1月13日下午3點55分咽氣。蔣的官邸在下午兩點就打電話找李 登輝,但他正在接見外賓,秘書竟沒有轉話;到三點多蔣寓所又要求李登輝迅速 過去,這時才有人去告訴他情況緊急,李登輝匆忙結束會談,趕到時四點剛過, 但畢竟遲了幾分鐘。 蔣去世的時候,國民黨的主要元老,如郝柏村、俞國華、沈昌煥等,以及蔣經國 的兒子蔣孝勇等都在場。如果蔣經國不想讓李登輝接班,他完全可以對上述人員 留下關於接班人的遺囑,而沒有必要火急火燎地要見李登輝。 李登輝對蔣經國未見得想讓他當接班人的推斷自然有他的理由,例如,他既沒有 党權,也沒有軍權,也不掌握情治系統,一旦接班,怎麼控制?這裡可以分析出 兩個原因,第一,如李登輝所說,蔣經國沒有料想到他那麼快去世(他是糖尿病 ,不應該突然吐血去世的)。第二,蔣經國一方面想推動本土化和民主化,另一 方面又擔心以台灣人為主體的政治動搖國民黨的統治。所以他仍然使用情治機構 威嚇和壓制反對派人士。這是他的重大局限,因為無論如何,他還是個獨裁者, 在走向民主之路的過程中仍有他的困惑不決。就接班人的問題,他大概還期待, 由李登輝接班做總統,但下面仍主要是外省國民党人主政。 蔣經國雖然意識到要推動本土化和民主化,並歷史性地開放了党禁報禁,並解除 了在台灣實行了三十八年的軍事戒嚴令,但要讓他預見到、並接受台灣迅速變化 到民進党可以執政這一步,當然是非常困難的;每個人都有他的局限性。但他能 把李登輝提拔到憲法規定的接班人位置,就是出奇的突破,就是他對台灣走向民 主的重大貢獻,就已經決定了台灣後來發生的一切。 我的另一個判斷是,蔣經國之所以沒有清晰地宣佈,或早早地留下遺囑,明確指 定李登輝為接班人,還與國民黨的傳統,蔣經國個人的理念、聲譽有關。人們都 知道,蔣介石的國民黨雖然一直獨裁專制,但卻從來不敢像共產黨那樣理直氣壯 (宣稱自己是「無產階級革命專政」),他們一直自認是民主政權,也一直有形 式上的選舉。蔣介石去世後,也不是直接把權力交給兒子,而是按照憲法,由嚴 家淦繼任總統,再通過黨內選舉,蔣經國當上總統。所以對國民黨,有「獨裁無 膽,民主無量」之說。 但蔣介石再獨裁,也還不至於愚蠻到像毛澤東那樣,先是在全國大張旗鼓地宣佈 林彪是接班人;林摔死之後,又指定華國鋒「你辦事,我放心」,理直氣壯地做 一個徹底的獨裁者。蔣經國再專權,也不會愚蠢到像鄧小平那樣,把江澤民叫到 北京,然後告訴全中國人民,他就是總書記了,也坦坦然然地做一個完全的獨裁 者。 且不說蔣經國晚年已經有了清晰的民主理念,做出了開放党禁報禁的壯舉,這是 鄧小平,以至今天的江澤民、胡錦濤們所完全不能同日而語的,即使他仍以獨裁 方式執政、用人,他也絕不想給後人留下一個獨裁者(死前指定了接班人)的形 象。從他對《時代》周刊和《華盛頓郵報》的談話,都可以看出,他不僅要給世 界台灣是一個民主國家的形象,也要給世人留下一個他本人是走民主道路的領導 人形象。所以他絕不會清晰地表示要讓李登輝接班。對那種明顯獨裁者的做法, 大概只有共產黨的領導人才不僅毫不忌諱,毫無愧意,甚至還很得意(就像今天 的江澤民);只有共產黨的領導人才會只顧今生今世,哪怕我死後洪水滔天。所 以,即使李登輝在蔣經國去世前赶到他身邊,蔣也只可能鄭重地暗示,國家大任 由你負責了等等,即使對李登輝本人,在私下,他也絕不會說出,我就是要你接 班之類的話。但正如我在上面所指出的,蔣經國把李登輝一手提拔到按照憲法接 班的位置,就已經從法理上、民主程序上確認了李登輝的接班人地位。這既是蔣 經國的智慧之舉,也證明了他對李登輝能繼續推動民主理念的信任。 讓我們再回顧一下李登輝火箭般的仕途﹕一九七一年加入國民黨,七二年當上行 政院政務委員,七八年當台北市長,七九年當上國民黨中常委,八一年當台灣省 主席,八四年當上副總統。從入黨到當上副總統,總共只有十三年的時間。李登 輝無論怎麼有能力,沒有蔣經國的刻意提拔,如此火箭般步入青雲是絕對不可能 的。 (原載《開放》2004年7月號) 2004-09-07 http://www.caochangqing.com (轉載請指明出處)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0.135.252.27
文章代碼(AID): #11Qi8gYT (TS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