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聽力應考技巧

看板TOEFL_iBT作者 (謝天)時間13年前 (2011/07/19 15:59), 編輯推噓6(600)
留言6則, 6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背景上一篇文有敘述過 就不再贅述了 ================================ 以下是我個人在聽力考試當下的技巧 1.筆記 根本沒有什麼筆記系統可言 因為完全沒有練習聽力 每次做題目都是考試當下 不太確定是不是跟整合寫作一樣 有固定的structure可以確保每個考點都有記錄到 兩戰下來沒有感覺到有什麼特殊的pattern 每次的筆記都是一堆樹狀的箭頭+字=.= 跟閱讀的觀念相同 聽不懂的字就讓它去吧XD 重要的一定會解釋到讓我們猜得出來大概是什麼意思(換句話說 ",that is...") 我作筆記的習慣是"只建立關係" 舉個例子來說 二戰的題目生物變異 "有一種住在巴拿馬海域的熱帶蝦子,因為地形的分界,演化成兩種物種,經過DNA鑑定 確認他們有共同的祖先" 這一段lecture大概至少有十句話 我的筆記是這樣 shrimp =====> 2 spc (DNA) geo 因為題目不會考蝦子是哪來的XD 八成是"教授為什麼要提到巴拿馬海域的熱帶蝦子?" 在spell巴拿馬、熱帶兩個字的時候大概一句話就過了(我字很大 手速又慢) 更長的字像是contaminate, habitation 寫出來的cp值非常低 如果寫了bacteria => food contaminate不寫應該也會知道是汙染 寫了bird => tree 不寫也會知道是居住 雖然筆記上還會是名詞居多 但是聽的時候 個人認為"動詞"才是最重要的 再舉一個一戰的例子(有錯請指正) "WPA, which is a goverment orginization, funds artists." 很多朋友抄筆記的方法都是聽到什麼抄什麼:"最後note上滿滿的名詞不知道在寫什麼" WPA=>goverment=>orginization=>.....====>artist! ^^^^^^^^^^^^ 結果在這個時候 fund 這個字就過了 根本沒聽到WPA到底是打壓、協助、還是尋找artist... 雖然後面藉由金額、舉例可能可以猜到 但是慌亂之餘就MISS掉更多環節 WPA是一個政府機關、私人機構、公益團體根本就不重要(整篇聽完應該也會知道) 如果能夠聽完整句再寫下: WPA ==> artist (gov.) $ ^^^^^^ 有時間再補上 對於答題會更有利 最近有一篇版友有提到不做筆記 認真聽 把整篇concept弄懂比較重要 兩戰考完覺得這種作法 對於記憶力稍好的人 其實是相當理想的 我兩次考試note裡的information大概都有60個字以上 但只用到5%左右 很多的考點其實還是要靠短期記憶(why did the student say this? 這種情境題不可能做筆記 太浪費時間了) 題目對於考點概念的敘述好像都會重複兩三次(藉由學生問問題等) 應該是足以讓大家記住 如果是常常在題目出來 看著note仍然一頭霧水的板友 不妨試試看在做TPO、練習軟體的時候完全不要take note 或是等一句話完全說完以後再畫個簡圖 可能會有不錯的效果 聽Podcast就有練習這種overview思維的效果 因為不能take note 聽完也只會記得大概念 (記住地形區隔使同種生物變成異種,而不是哪裡有蝦子XD) 最近有Podcast提到google effect 人類對於可以輕易回頭再查的資訊 記憶力非常低 反而在有遺忘的壓力下比較容易記住東西 這就是為什麼老一輩的人可以記住一堆親朋好友的電話 我們年輕人常常只能問說"欸你有沒有XXX的電話 我上次打完沒有存通訊錄" 2.猜題 雖然說的好像我寫很少筆記 但其實兩戰我還是漏聽了一些內容 以致於必須用猜的 一戰猜了兩題 二戰猜了四題 (由畫風啟發文學的那篇猜了兩題) 我的個人結論是 "剛剛聽到的字越少的選項 越有可能是正確答案" 很合理地推理ETS的想法 應該就是為了挖洞給前面提到的那種人跳 (the article is mainly about.... a special shrimp! 囧) 聽說如果有很大的部分聽不懂 靠著"剛剛有聽到的字"選答案 分數大概是17~19 干擾選項可能就是一句跟剛剛幾乎一模一樣的話......... 加上一個not 正確答案不管句型結構 形容詞 動詞 甚至名詞 都全部換句話說 能換多少換多少 (好像反而有欲蓋彌彰的效果XD?) 3.語氣、情境題 個人覺得這是需要記憶力的題型 雖然大部分可以重聽段落 但是往往問的是整個段落的最後一句 你要記得接下來整段 到底是深入解釋、支持例子還是反面論點 所以聽完後 腦中一定要有整個lecture的架構(如果寫成文字會怎麼分段?) 但是架構其實常常都是猜的到的起承轉合 一個陌生的名詞=>定義=>正面例子=>反面論點=>結論 物種分歧 地理 蝦子 不是地理 地理區隔理論好像不對 區隔 區隔的蟲 雖然我沒有做過聽力的練習(軟體、TPO都沒有) 但我個人覺得這種融會貫通架構的技巧 同一篇應該只能練習一次 比較建議大量地吸收不同的topic (所以我podcast都不會聽第二遍,強迫自己一次吸收) ====================================== 明明是技巧還是寫了一些準備有關的東西= ="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0.112.4.195

07/19 17:38, , 1F
推~實用!
07/19 17:38, 1F

07/19 18:19, , 2F
推~實用!
07/19 18:19, 2F

07/19 19:25, , 3F
我覺的一系列下來可以給M了,大推
07/19 19:25, 3F

07/20 22:13, , 4F
學長推~
07/20 22:13, 4F

07/21 01:05, , 5F
好實用!
07/21 01:05, 5F

07/22 09:53, , 6F
謝謝,拿回來試試看,希望有不錯效果
07/22 09:53, 6F
文章代碼(AID): #1E9JbsMG (TOEFL_iB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