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錄]一篇報導..

看板TFG96Kung作者 (Dann...tschuess)時間22年前 (2002/04/10 13:03),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 [本文轉錄自 stern 信箱] 作者: SEILER.bbs@bbs.cs.nthu.edu.tw 標題: 一篇報導.. 時間: Wed Apr 10 13:02:53 2002 作者: Eusebius () 站內: Philharmonic 標題: 一篇報導.. 時間: Fri Apr 5 10:44:26 2002 中國時報 文化界人士觀點 唱片業窘境 咎由自取   潘罡∕特稿 全球唱片業遭遇前所未有的危機, 唱片公司大都把責任歸咎於盜版、燒錄和網路下載, 然而文化界人士卻有不一樣的看法,把矛頭指向主流 公司本身的經營弊病,癥結在於唱片公司過度商業化, 一味擴張市場和經營規模,越來越悖離音樂之為文化的 基礎理念。不少學者也認為,五大唱片的經營型態已經 不符時代潮流,未來音樂文化的前途是寄託在一些懷抱 理想的獨立品牌身上。   芝加哥論壇報評論家馮˙瑞恩以古典唱片為例指出, 全球唱片業遭逢危機,很多情況是業者咎由自取。 從一九八五年之後,CD蔚為主流,五年之間, 全球唱片市場成長了一倍,而且CD製造成本相對低廉, 主流公司眼見有厚利可圖,競相投入,濫簽藝人和團體, 併吞廠牌,過度擴張公司規模,也種下了如今衰落的導火線。   這段時間瘋狂的舉動,包括了軍火製造商布蘭森為 維京唱片增添古典部門,德國書商博德曼以高於市場的行情, 買下了美國唱片RCA,後來玩夠了,轉賣給EMI。時代華納 更誇張,一口氣買了德國TELDEC、法國ERATO、紐約ELECTRA、 芬蘭FINLANDIA等品牌。英國樂評人萊布瑞希特指出, 和以往不同的是,這些業者是純生意人,不像以前的唱片老闆 大都是資深音樂工作者,因此用一般商業方式來操作音樂。 他們擴張公司規模,轉手賣出獲得暴利。面容嚴峻的財經 專家擔任高階主管,只看財務報表短時間的變化,砸大筆錢 做華而不實的宣傳,無視於音樂文化的本質。   結果商業利害凌駕於一切。只要銷售數量未達一定標準, 藝人馬上被宣判死刑。舉例來說,一九九五年,全球暢銷專輯 「葛利果聖歌」的主角西班牙聖多明哥修道院僧侶們就公開 指責EMI只著眼於賺錢,根本不尊重音樂文化。新力唱片 以天文數字簽下麥可˙傑克森,EMI唱片付出巨額賠償與 瑪麗亞˙凱莉解約,都是短視近利的慘痛教訓。此外,唱片公司 砸下大筆金錢做宣傳,唱片售價居高不下,也讓許多樂迷不滿。 而公司規模過度擴張,猶如恐龍,一旦遇到外界環境的變化, 諸如網際網路的興起和新軟體規格的誕生,就無法及時因應。 五大唱片如今面臨危機,其實也要痛自檢討反省。   馮˙瑞恩表示,五大唱片其實應該以瑞典BIS、 非主流品牌ECM等獨立廠商為典範。他們不濫簽藝人, 也不隨便製作專輯並靠宣傳來包裝,每張唱片都經過深思熟慮, 找到市場定位,內容扎實,樂迷樂於掏錢購買。人們心中自有 一把檢驗價值的尺度,循此唱片業應能再創春天。 -- ※ Origin: 楓橋驛站<bbs.cs.nthu.edu.tw> ◆ From: dial9-245.Eden.nthu.edu.tw ※ X-Info: SEILER -> stern.bbs@ptt.twbbs.org ※ X-Sign: 0UB7HS0v8PHrdMtXMkWw (02/04/10 13:02:56 )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0.114.63.12
文章代碼(AID): #yiyUf00 (TFG96Ku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