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報] 看懂李安:《綠巨人浩克》(上)

看板SuperHeroes作者 (在地獄的歸途中{小愛})時間12年前 (2011/08/20 13:23), 編輯推噓7(701)
留言8則, 8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A.前言 我一早醒來陷入中度憂鬱,什麼都不想做,畢業就失業大概也兩個多月了, 手邊有一本時周文化在西元2009年出版的『看懂李安』, 作者是柯瑋妮(Whitney Crothers Dilley),譯者是黃煜文。 柯瑋妮目前是世新大學的英文教授, 雖然是西方人,但是她曾以華人女性文學編輯的身分獲得列入知名的 『世界名人錄』(Marquis Who's Who in the World), 這本書有句slogan寫的是『第一本從西方觀點剖析李安專書』。 我是從電影系畢業的,超級英雄又是我的最愛, 因此當兩者結合成為超級英雄電影(或是超能力者相關的電影), 就會令我更加愛不釋手。 符號解讀(decode)是我很厲害的一項專長,因此當我看到這本書的時候我非常喜歡, 裡面充滿了以一個西方人的觀點來解讀華人導演李安的作品, 用字不慍不火,很少有失去偏頗的時候。 「《綠巨人浩克》:永遠的局外人」是這本書的第十章, 看到板上還沒有人轉載過,所以我決定一字一句從書上打字到板上發表, 希望做完這件有趣的事心情會好一點。 因文章過長,所以本文分為上中下三篇, 我會把書中的註釋直接穿插在文章中。 歡迎大家參與討論。 B.第十章,《綠巨人浩克》:永遠的局外人(p.227~p.232) 「拍電影永遠無法如你想像。閃過腦際的好點子,往往是最好的點子。」 (註1 Ang Lee,引自Lahr, 2003, 76,在綠巨人浩克發行前) 蜘蛛人這個角色, 是由驚奇漫畫公司編輯史丹‧李(Stan Lee)於1962年創造的「現代」英雄, 他打破了漫畫公式,輸掉的戰役居然和贏的一樣多。 蜘蛛人是具有濃厚人性的超級英雄,他的內心充滿不安, 在與真實世界互動的過程中,體驗到自我懷疑與失敗。 同樣地,身為浩克的羅伯特‧布魯斯‧班納(Robert Bruce Banner)博士, 則是個反英雄,他在遭遇壓力時, 會變成自己潛意識中憤怒的黑暗(實際上是綠色)化身。 蜘蛛人與浩克都有國際知名片廠將其製作成電影: 《蜘蛛人》(2002)、《蜘蛛人2》(2004)與《綠巨人浩克》(2003)。 導演山姆‧萊米(Sam Raimi)的《蜘蛛人》,因大受歡迎而繼續拍攝續集, 現已發行到第三集,而李安的《綠巨人浩克》, 則是一部花費一億五千萬美元的鉅片。 驚奇漫畫公司最近的出版品,詳細描述從一九六○年代初, 史丹‧李和傑克‧柯比(Jack Kirby)創造蜘蛛人與浩克之後, 四十多年來這兩個漫畫人物的發展。 蜘蛛人與浩克誕生後,成了無所不在的媒體寵兒, 包括《蜘蛛人》的卡通動畫影集(1967-70), 與《無敵浩克》(The Incredible Hulk)電視影集 (1977-82,由比爾‧畢克斯比﹝Bill Bixby﹞和盧‧費里諾﹝Lou Ferrigno﹞主演), 使他們成為了國際偶像(1978年,東映公司為日本電視製作 蜘蛛人「特攝」動畫系列;除了服裝之外,劇情並不遵循原著漫畫, 警管如此,這一系列動畫仍使蜘蛛人成為世界知名的漫畫人物)。 而另一方面,漫畫超級英雄浩克,是哪一點吸引了李安, 使李安在《臥虎藏龍》成功後,決定拍攝浩克的電影? 無疑地,李安受到浩克的吸引,是因為漫畫在亞洲是個嚴肅的藝術形式; 台灣有著數量可觀的漫畫迷。在李安的家鄉台灣, 年輕人對漫畫媒體極為熟悉,程度遠超過歐美的年輕讀者。 台灣年輕人對於連環漫畫、漫畫書以及以動畫影像和人物為主 的漫畫藝術相當投入。從Hello Kitty與史努比開始, 絕大多數台灣學生從小就對漫畫書和漫畫人物極為迷戀。 十幾歲的台灣學生,會花很多時間鑽研台灣與日本漫畫, 漫畫成了他們欣賞與考究的藝術形式。 年輕台灣人也欣賞一些卡通人物(如咚啦A夢和遊戲王)的英雄特質。 這些學生進到大學之後,會繼續沉迷於古代中國傳說的漫畫, 與精心製作的武俠連載漫畫。從相關的例子可以看出, 近年來亞洲動畫受歡迎的程度,已在西方引起關注, 特別是宮崎駿的《龍貓》(1988)與《神隱少女》(2001)。 《神隱少女》曾贏得2002年奧斯卡最佳動畫劇情片獎, 《霍爾的移動城堡》(2004)則入圍了2005年奧斯卡最佳動畫劇情片。 連環漫畫與漫畫書的藝術形式,對電影導演而言, 也是一種相當新鮮而振奮的媒介。喬‧庫柏特(Joe Kubert, 1999)認為, 漫畫超級英雄最早出現在一九三○年代中期。 (註2 Joe Kubert, Superheroes: Joe Kubert's Wonderful World of Comics. 1999, 7) 漫畫書與連環漫畫的傳統,具有一種獨特性質, 這種特質可以從電影的探索中得知, 例如語彙、人物、逐格敘事、幽默,以及說話與念頭泡泡。 每周的連載漫畫人物,一般來說是固定的--讀者可已逐漸熟悉書中人物, 與連環漫畫的性質,然後相當自信地根據人物、 語彙、背景、幽默風格來預料可能的劇情。 《綠巨人浩克》或《蜘蛛人》這類連載漫畫,也有自身的固定人物; 這些超級英雄連環漫畫,都是每周連載,不斷講述連續的敘事。 《蜘蛛人》與《綠巨人浩克》,就是以蜘蛛人與浩克為核心的連載漫畫。 這種特質可以在漫畫次文化中,營造向心力與熟悉度。 漫畫英雄與動畫電影,提供學生簡單的敘事情節, 其基本原型就是善惡對立。『好人』與『壞人』、 正義與拯救的問題,給予文化研究者相當大的空間去探索。 此外,漫畫與動畫電影是科幻小說這片沃土的衍生物, 其中蘊含傳統實驗室的元素,例如出錯的實驗、冷戰的感受、 對於政府與科學研究機密的懷疑、核子力量與輻射/突變的引進 (蜘蛛人被具放射性的蜘蛛咬到,浩克被注射了因核融合實驗意外而突變的細胞)。 最後,這些漫畫/動畫電影的第三個有趣的特徵, 是廣泛運用最新穎的與言與現代英語的流行詞彙, 如漫畫模擬拳頭及中某人臉孔的聲音(「啪!」〔Pow!〕)、 恐怖的尖叫聲(「呀!」〔Eek!〕),或是杜尼斯伯里(Doonesbury)使用的俚語。 在討論漫畫英雄時,有幾個主題是需要深入探索的, 例如漫畫英雄的起源,漫畫敘事背後的意義, 或導演將敘事搬上銀幕的目的。 舉例來說,李安拍攝《綠巨人浩克》的動機,就相當耐人尋味。 一名一直致力於講述多愁善感故事的導演, 為何花費上億美元拍攝一部暑期強片? 要是李安最後『屈服了』, 無恥地投身與其風格不符的百萬宣傳與市場周邊商品呢? 難道超級英雄動作片,是李安想在國際影壇人士心中留下印記的片種? 《綠巨人浩克》很可能超越李安原先打算的,變得更龐大更難以控制。 當他設想《綠巨人浩克》的電影劇本時, 他個人特有的主題--家庭與深刻的個人性格刻畫--無疑首先浮現在他腦際。 這部電影保留了許多小家庭的焦點,片中出現大量的私人時刻-- 布魯斯(艾瑞克‧班納〔Eric Bana〕飾演)與他的父親(尼克‧諾特〔Nick Nolte〕 飾演)、布魯斯與貝蒂(珍妮佛‧康納莉飾演)、貝蒂與布魯斯的父親、 貝蒂與她的父親(山姆‧艾略特〔Sam Elliott〕飾演)。 如果去除掉誇大的漫畫滑稽內容, 這部電影就成為了李安最擅長的小家庭戲劇。 當布魯斯與他的父親(上了手銬)在廣大、明亮的舞台上攤牌時, 整個場景就像一部莎士比亞悲劇。 布景在燈光照射下,如同舞台--主角在聚光燈下, 表演一齣受拷問的獨白。為有在這種場景中, 觀眾才能感受李安在家庭戲劇詮釋上的真正偉大之處。 此外,在《綠巨人浩克》的敘事元素中,最令李安感興趣的, 就是浩克與社會的格格不入--他的狂父導致他的疏離。 浩克渴望正常,並且希望與他的愛人貝蒂享有幸福的羅曼史, 然而他卻無法走入社會。他永遠無法適應這個社會。 貝蒂試著接受他,卻終歸失敗。他太奇怪、太不同,注定要以局外人的身分, 生存在這個世界。疏離與文化不適應,一直是李安作品的共通主題。 他最早的三部電影(由《推手》、《喜宴》與《飲食男女》構成的華語片父親三部曲) 所處理的,都是西方與東分文化的扞格(ㄏㄢˋ,扞格就是違反、互相衝突的意思)。 渴望被愛、被接受的浩克,在經歷一場狂野、桀驁不馴的橫衝直撞後, 溫柔地擁抱女友貝蒂;他是悲劇人物,正如他在攀附飛機機身後, 孤獨地摔落地面(水面)一樣。沒有人要他--他完全遭到人類排斥。 他是永遠的反英雄。 當李安嘗試著讓觀眾對醒悟的浩克寄予同情、理解或情感時, 他面對的或許是件不可能的任務。 在連載漫畫中,浩克一開始不是被畫成超級英雄,而是反英雄。 他的反常力量,並未引領他走向光榮與榮譽,反而導致他的疏離與孤立。 布魯斯就像化身博士一樣,無法控制內心的憤怒; 他未能將自己的負面情感隱藏於內,反而被這些情感吞噬, 並且轉變成可怕的綠色怪物,以宣洩其壓抑的憤怒。 (註3 浩克原本是灰色的,後來因為印刷廠無法提供一定濃淡的灰色,只好改成綠色。 更多關於這部漫畫的歷史,見Tom Defalco's Hulk: The Incredible Guide, 2003, 28) 在李安的電影中,浩克憤怒的根源是他的父親意外殺死了母親。 以現代心理學的術語來說,他顯示出童年功能失調的外顯化; 這是為了讓主角的性個與困境獲得同情。李安對浩克的處哩, 反映出他對這種無法排遣的傷痛與憤怒的同情。 這部電影是悲傷的呼喊,希求觀眾能夠同情這位可怕而充滿缺點的英雄。 但是觀眾的心真的軟化到足以喜愛這個角色了嗎? 蜘蛛人這個英雄是完全不同的故事。他是個『平凡的』超級英雄, 是個會感到不安、自我懷疑與挫折,深具人性的超級英雄。 彼得‧派克(Peter Parker)是個骨瘦如柴的書呆子, 他面對的是不可避免的平庸與毫無回應的愛情, 直到一隻具有放射線的蜘蛛咬了他,為他注入超自然力量, 情況才有了改變。身為蜘蛛人, 他不斷為正義而戰--小傢伙的勝利--但個人卻因此而做出重大犧牲。 因此《蜘蛛人》所提供的,是比浩客更受喜愛、與觀眾更親近的英雄。 有趣的是,《綠巨人浩克》(於一九六二年五月問世)與 《蜘蛛人》(於一九六二年八月問世)都是史丹李最著名的漫畫人物, 他另外還創作了《驚奇四超人》(一九六一年十一月問世)。 蜘蛛人與浩克不同的地方在於,觀眾都為蜘蛛人歡呼, 卻對浩克表示同情。史丹李在介紹驚奇漫畫公司作品的導論中, 概述了他的超級英雄的成功公式: 『秘訣......在於創造一個難以置信的前提, 然後盡可能為它披上各種可信的外衣。』(註4 Stan Lee, 引述自Daniels, 1999, 9) 他解釋《蜘蛛人》如何賦予一個人吐絲結網、在空中飛翔的超自然能力, 但是又讓他如同鄰家男孩般熟悉與充滿人性。 『儘管他有超級力量,他還是會有金錢麻煩、頭皮屑、家庭問題、 過敏症、自我懷疑與意外挫敗。』(註5 同註4) 史丹李也強調驚奇漫畫公司對於角色之間的自然對話有嚴格要求, 甚至在故事最陰沉的部分也必須帶有幽默元素。 要瞭解史丹李創作蜘蛛人與浩克兩位超級英雄的成就, 回顧產生靈感的文學起源,可以給我們一些啟發。 史丹李有深厚的文學背景,在成為真正的作家之前, 他原本打算在漫畫界短暫工作一段時間。 當他的漫畫書出版的時候,他不用本名史丹利‧馬丁‧李柏曼(Stanley Martin Lieberman),因為『我認為自己有一天可以寫出一本偉大的美國小說, 我也不希望自己的真名出現在這些愚蠢的漫畫書上。』(註6 史丹李在這時期常用 化名「尼爾‧納茲」Neel Nats,也就是他的名字拼法的倒反。同註4,41) 他受的文學影響包括艾德加‧萊斯‧波羅斯(Edgar Rive Burroughs)、 亞瑟‧柯南道爾(Arthur Conan Doyle)、 與羅伯特‧路易斯‧史蒂文生(Robert Louis Stevenson), 他也讚美莎士比亞的鉅著與《聖經》。 (註7 同註6) (未完待續)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25.227.126.81

08/20 13:44, , 1F
真巧,我也是電影系畢業的,我是台藝
08/20 13:44, 1F

08/20 13:49, , 2F
世新
08/20 13:49, 2F

08/20 14:03, , 3F
QQ 淚推 其實我私心就是喜歡李安版本......
08/20 14:03, 3F

08/20 14:17, , 4F
喜歡李安版本+1
08/20 14:17, 4F
※ 編輯: luciferpku 來自: 125.227.126.81 (08/20 14:31)

08/21 11:16, , 5F
李安版 +1
08/21 11:16, 5F

08/21 18:32, , 6F
淚推李安版+1 (我北藝,偷打一下招呼)
08/21 18:32, 6F

08/22 18:22, , 7F
推你的專長~
08/22 18:22, 7F

08/26 18:50, , 8F
李安版 +1
08/26 18:50, 8F
文章代碼(AID): #1EJqIwvD (SuperHero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