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為什麼一加一大於二?談社會學的想像力

看板Sociology作者 (周妤)時間11年前 (2013/02/20 00:02), 編輯推噓6(600)
留言6則, 6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為什麼一加一大於二? 部落格版: http://enoemoskeepgoing.pixnet.net/blog/post/37599238 --- 我有個大學同學,畢業後轉念日文研究所,我問他:「你為什麼不想繼續 念社會學呢?」他露出一個古怪的表情,跟我說:「你不覺得念社會學很 麻煩嗎?什麼事情都要追根究柢,我覺得你不要告訴我這些,我寧願被 騙,開開心心地過每一天。」我聽了以後非常地訝異,當天立刻上噗浪發 了一則訊息,詢問眾親友:「你會想知道痛苦的真相呢?還是開開心心地 被騙?」有趣的是,所有的回應裡,只要念社會學研究所的,無一例外, 即使痛苦,也寧可知道真相。 這就是社會學的魔力。 社會學的想像力聽起來很玄,很專業,但說到底,也不過就是一種把事情 思考得複雜點的方法。如果要用一句話來概括它,我會說:「集體大於部 分的總和。」 在路上碰到發傳單的工讀生時,你會怎麼做? 有次我跟朋友走在路上,一個老先生拿著傳單過來,我擺擺手拒絕了,但 朋友接受了,順便幫我拿了一份。 我說:「傳單很浪費紙也。」 他回我:「即使他不發,還有別人會發。」 我又答:「如果我們都不拿的話,就不會有人再用發傳單的方式做廣告了。 如果拿的話,下次他還會發。」 他說:「那很好啊,這樣下一次他又有工作可以做了。」 這就是一個個很有趣的例子。 您覺得,我說的,跟我朋友說的,哪個對? 您也許也覺得,我們兩個說的都沒錯吧?但如果從社會學的觀點來看的 話,我們兩個都錯了。 路上發傳單,至少涉及三組行動者,第一是廠商,第二是工讀生,第三, 則是路上的行人。 廠商是否這樣做廣告,需看廣告是否有效,只要路上的行人繼續拿傳單, 且從傳單得到廣告資訊,廠商就會覺得廣告有效,而繼續印發傳單。工讀 生是否有傳單可以發,則要看廠商是否提供發傳單的工作機會,以及工資 多寡。行人拿不拿傳單,則需視傳單所提供的資訊,是否符合行人需要, 這就得看廠商的傳單設計。或者有些人像我朋友一樣,這裡拿了傳單,走 沒兩步直接丟到垃圾桶,那要看的就是行人的善心。 但廠商是否發傳單,除了廠商自身的策略外,也得考察其他廠商的廣告策 略,工讀生是否發傳單,或者是否有傳單可發,除了個人特質與條件,也 得看整體的勞動市場有提供多少種類的工作機會,各個工作機會所要求的 工時與工資,還有其他勞動人口的就業狀況與意願。行人拿不拿傳單,也 得看其他行人拿不拿傳單,「大家都不拿傳單,就不會有人發傳單」,想 得很美,但事實上不可能做到,既然不可能做到,不如繼續拿傳單,還能 幫工讀生早些收工。而行人的善心,又導致近來越來越多看來年老體衰的 老工讀生。行人、工讀生、廠商之間的關係是互相依賴且相互影響的。結 果就是廠商繼續做廣告,行人繼續拿傳單。 明明只是路上拿個傳單的事兒,怎能牽扯這麼多東西出來呢?光是我們剛 才所討論的,就牽涉到好幾個層次的分析單位。從個人(路上的行人), 到組織(廠商),到社會系統(勞動市場),如果我們從性別、階級與年 齡角度切入的話,可以劃分出更多的分析層次。說到這裡,您也許已經有 點累了,莫怪乎我那個轉系的同學說:「讀社會學太麻煩了。」 這就是集體大於部分的總和。社會學要求我們擺脫個人主義式的的觀點, 開始從「社會關係」的角度來考察事物,然後我們會看見,人不是被孤獨 地拋到世界上來的,而是鑲嵌在一組組關係之網中,沒有社會關係的限 制,就沒有個人的自由,所以米爾斯說: 在社會學的想像所運用的區分當中,最具成效的當屬『情境中的個人煩 惱』(the personal troubles of milieu)和『社會結構上的公共議題』( the public issues of social structure)……煩惱所關係到的乃是個人 的自我,以及他身歷其境、親身體會到的有限社會生活。因此,煩惱的內 容與解決之道,只落在作為傳記主體的個人中,以及它直接的情境範圍之 內。議題所關係到的,乃是整體的歷史社會──由許多的個人情境所構成 ──的制度,以及不同情境交錯互滲──以形成社會與歷史的大結構的方 式。議題是公共事務:人們覺得某些大眾珍惜的價值受到威脅。」 (Mills 1995:38) 有些人讀到這裡會質疑,如果社會的就是個人的,那麼,「社會就是這 樣,我不能改變社會,只能適應」。 會說這句話的人,只從消極的角度來思考「集體大於部分的總和」。比如 考試這回事,也牽涉到許多的社會關係:具備什麼樣社會條件的人會想報 考公務員?我們國家需要多少公務員?我們的財政能供養多少公務員?政 府釋出多少名額?考些什麼樣的科目?具備何種人格特質的人比較得主考 官的緣?甚至今天您考上了,您隔壁的同學可能就落榜了。既然考試牽涉 到這麼多的社會關係,難道您就不讀書了嗎? 更進一步地說,有這麼多人想報考公務員,錄取率卻這麼低,為什麼不能 改善整個勞動與經濟體系,讓每個人都能謀得合理而有尊嚴的工作呢? 另外一些人會質疑,如果個人的就是社會的,那那些批判資本主義的,就 不上市場買菜了!支持廢核的,就不要用電了吧! 以前大學時代,同學間流傳一個笑話,說社會系的教授們上課時批判大資 本主義的生產關係,以及強國對第三世界國家的壓迫,結果一下課,一起 走過台大後門的馬路,到對面的星巴克坐坐。 我想買隻智慧型手機,看了半天,蘋果下游的富士康有十四連跳,HTC下 游的洋華有血汗面板,連三星都被爆出單月工時超過兩百二十小時的血汗 工廠。我能怎麼辦? 犯下個人主義式歸因錯誤的人,誤將個人等同於社會體系。但個人不會是 社會體系,一群個人的集合也不會是,只有當個人以特定的社會關係連結 在一起的時候,社會體系才會出現(再提醒一次,這就是集體大於部分的 總和)。 很多時候,我們無法選擇自己在社會關係上的位置,就好像我們身在台 灣,在世界體系分工中,屬熱帶栽培業的消費者,也屬科技業利潤微薄的 中下游工廠。而社會學觀點帶給我們的,只是讓我們在個人的消費選擇之 外,還看見整個體系(請讓我引用一本非常有名的書名──見樹又見 林)。所以我們知道,即使我出門都靠雙腳走路,不穿大廠牌球鞋,走到 腳底都磨破了,也無法改變全球暖化、勞動剝削,或第三世界國家的貧窮 問題。要改變社會體系,必須先改變社會關係,而這不是個人主義可以達 成的。 成舍我先生的兩個女兒,成嘉玲與成露茜女士分別攻讀經濟學與社會學, 兩人對於慈善事業的看法就不一樣。成嘉玲女士認為:「哎喲,有些左派 的學者,都是嘴上講,老要從大處著眼,哪那麼多大處?由小處著手就會 影響大處了。」但成露茜女士則相反:「我是不做慈善事業的,貧窮是結 構性問題,不是個人跑得快慢的問題,要從根本去改革。」其實不論從小 處著手或從大處著手,問題從來不只是在實踐,而是在整體的觀點。於是 結論又繞了回來:「你會想知道真相呢?還是開開心心地被騙?」 如果你問我,我的答案大概會和蘇格拉底一樣吧(註)──與其當隻快樂 的豬,不如痛苦地像個人。 (註)蘇格拉底沒說過這句話,這裡參照的是哲學界一個有名的提問:「 你要當痛苦的蘇格拉底,還是當一頭快樂的豬?」 參考資料: C. Wright Mills(1995)《社會學的想像》(張君玫、劉鈐佑 譯)。台北:巨流。 林怡婷、徐國淦、梁玉芳(2005)〈成嘉玲 成露茜 擦亮世新招牌〉。 http://mag.udn.com/mag/people/storypage.jsp?f_ART_ID=10781(2013/02/13)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5.80.207.202

02/20 01:53, , 1F
02/20 01:53, 1F

02/20 08:54, , 2F
good!
02/20 08:54, 2F

02/20 18:11, , 3F
推薦這篇文章:D
02/20 18:11, 3F

02/23 12:01, , 4F
02/23 12:01, 4F

02/23 23:37, , 5F
好文
02/23 23:37, 5F

03/03 23:38, , 6F
我寧願知道真相然後自我欺騙,也不願不知真相天真受騙
03/03 23:38, 6F
文章代碼(AID): #1H8w8j9q (Soci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