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 醫療、強制與救贖

看板Sociology作者 (在星空下實現願望)時間12年前 (2011/11/03 15:47), 編輯推噓5(502)
留言7則, 5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一般在談醫療化的時候,會提到對人的社會控制,從sin轉變成sickness。(Conrad) 醫學取代了宗教,成為仲裁的權威,醫學發揮了維持社會秩序的功能。 傅柯則從兩個層次談對疾病的回應,在個人層次,是身體的馴化,身體的政治解剖學。 在集體(人口)層次,則是生命的政治學,打造馴順國民與臣服主體,形塑常態身體。 透過治理性的概念,醫療結合治安(police)成為殖民手段, 凝視(gaze)與監視(surveillance)是權力之眼的化身。 (Foucault) 後續的醫療社會學者結合風險概念,大談身體的規訓。 偏離常態者成為偏差,也就是社會必須加以控制的對象。 但是上述的討論,往往都過於強調客觀的機制。 為什麼「人」會願意接受,或者不知不覺被上述機制洗腦呢? 首先,必須要理解,權力是生產性的,不是壓制性的。 (必須在sovereignty power之外,看到biopower的運作邏輯) 權力不見得伴隨苦痛,反而有可能與樂趣(pleasure)相伴。 (Foucault) 其次,醫療不會只是控制,醫療的另外面向是救贖。 如果sin是西方人生下來的原罪,那麼在世俗化之後, 生命成為至高無上價值,為了保留生命,醫學取代宗教成為救贖機構。 (Byron Good) 如果我們記得傅柯在性意識史裡最後一章的標題right of death and power over life 「生命」成為至高無上的價值,於是人連死都不能好好的死了。 安樂死的問題於是而顯,又或者臨終最後的孤寂與苦難, 在「捍衛生命」的意識形態底下,對將死者的折磨成為令人鼻酸的難堪情景。 「生命」成為意識形態。醫療體制成為我們對抗終極的不確定性 (不確定何時會死、何時該死、何時能死)的最後一道防線。 於是我們也面臨了韋伯筆下新教徒的救贖焦贖,新教徒擔心的是能否得到拯救, 在無法確定救贖的情況底下,透過世俗化的勞動榮耀上帝,來確保自身的救贖。 我們不是新教徒,但是我們是生命政治底下的人,或者用Arendt的話說,勞動動物。 唯有能保有的,勞動力或者被掏空的生命自身,或者是僅存符號價值的軀殼(Baudrillad) 只能保留勞動力,乃是因為將死之人是醫院最後的生財工具,停了床位就能申請保費。 只能保留符號價值的軀殼,仍是因為社會秩序不甘心面對變動與瓦解,家人不斷地要求 搶救再搶救,只為了表彰無法面對現實的「孝心」(或遺產問題無法擺平)。 醫院成了世俗的救贖之地。人們相信技術理性能夠帶來救贖。 能讓「人」活。但人活著不是只為呼吸。 人活著是為了什麼呢? Arendt認為是為了榮耀,為了成為故事,成為活得像個真正的人。 Habermas可能會說,回到互動吧,人活著是為了彼此,人不是為了技術系統而活。 或許真正的救贖之地,不該在醫院。 如果我們記得Virchow所說的醫學是社會科學,而政治不過是更大規模的醫學。 ("Medicine is a social science, and politics is nothing else but medicine on a large scale" – Rudolf Virchow) (見Scambler) 或許醫學該著力的對象,不是病人,而是病態的社會。 或許這也是社會學某個程度上讓人心向往之的緣故, 對於某些人來說,社會學可能是種救贖, 是社會苦難(social suffering)的救贖可能之一。(蔡友月) 但就像上面談的醫療作為救贖又作為強制一般,社會學導致的壓迫從來也沒少過 (如果回到Foucault所說的治理性來看,社會學也是治理技術的一環) 為了避免社會學成為再製社會不平等的來源, 對於社會學的社會學或許就是維持(解救/理解)社會苦難初衷的必要前置工作。 Bourdieu像孟子一樣,面對(科學)社會學界的邪說橫行,自道「正義感」油然而生 必須要與不正確的提問作鬥爭,而能夠提出正確理解社會的問題。 儘管Bourdieu也不能外於學術鬥爭的一環,但從他的角度, 我們可以看到「學科之爭」既是社會結構,亦是心智結構的鬥爭。 醫療社會學與醫學的鬥爭,正是試著提供不同的故事,不同的理解的鬥爭 (或者不同的壓迫,看是壓迫受苦者,還是壓迫有權勢者)。 鬥爭有可能帶來救贖嗎? 誠實地面對不確定性,可能嗎? --------------------------------------------------------------------- 參考書目: 古德(Byron Good)。2009,《醫學、理性與經驗:一個人類學的視角》,呂文江、余曉 燕、余成普譯,北京大學出版社。 作者和Kleinman都是哈佛大學的醫療人類學教授。 (這本書針對生物醫學的批判力量很強,有趣而好看的書) Bourdieu, Pierre。2006,《科學之科學與反觀性》,廣西師大。 對Bourdieu如何看待Merton以及Latour等科學社會學的討論,可參考。 韋伯。2007。《基督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康樂,簡惠美譯。台北:遠流出版。 經典。對於不確定性的焦慮以及救贖面向,除了醫療,也可放在其他領域思考 蔡友月,2009,《達悟族的精神失序:現代性、變遷與受苦的社會根源》。台北:聯經。 透過民族誌的方式,以社會學角度討論精神疾病的社會根源,反對生物化約論一書, 也反對本質化的種族偏見與歧視,有紮實的田野內容為基本。內容也好讀,可參看。 漢娜‧阿倫特(Hannah Arendt)。 2009,《人的境況》,王寅麗譯。上海人民出版社。 我是因為文化社會學的課程而接觸到這本書的,觀點非常具原創性。 不論是從政治哲學的角度,或者是技術,還是政治經濟學相關的學者, 或者對Arendt怎麼批評馬克思的勞動說,這本書提供了有意思的觀點。 值得一讀再讀。大推! Conrad, Peter and Joseph W. Schneider. 1980. Deviance and Medicalization: From Badness to Sickness. Philadelphia: Temple University Press. Conrad是醫療社會學當中,談「醫療化」(醫療作為社會控制)的大咖。 這本書談了很多醫療化的實例,如虐兒、酒、同志議題等等。可參考。 Foucault, Michel. 1978. The History of Sexuality: An Introduction Vo.1. New York: Vintage Books. 經典!討論bio-power都會回到此書,另外,處理關於生命與死亡的議題,處理權力的不同 形式都可以從這本書得到啟發。 Foucault, Michel. 1980. The Politics of Health in the Eighteenth Century. Pp.166-182 in Power/Knowledge: Selected Interviews and Other Writings 1972-1977 , edited by Colin Gordon New York: Pantheon. 「治理性」的概念來自這篇文章。另可參考《必須保衛社會》1976年3月17日之演講。 Habermas, J.,(1987)The Theory of Communicative Action. Vol. II. Lifeworld and system: A Critique of Functional Reason. Trans. Thomas McMarthy (Boston: Beacon Press). 試圖以互動與勞動概念對章,以溝通理性回應工具理性造成的困境。 Scambler, G. (2005). General Introduction: Medical sociology: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In G. Scambler (Ed.), Medical sociology : major themes in health and social welfare (pp. 1-11). New York: Routledge. 醫療社會學的發展史,不錯的簡介。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編輯: godsound 來自: 140.112.156.65 (11/03 15:48) ※ 編輯: godsound 來自: 140.112.156.65 (11/03 15:48)

11/04 19:52, , 1F
11/04 19:52, 1F

11/05 00:23, , 2F
推!
11/05 00:23, 2F

11/05 02:36, , 3F
推...不過原PO方便的話可以列出引用書目嗎?
11/05 02:36, 3F

11/05 02:36, , 4F
方便進一步的查考 謝謝
11/05 02:36, 4F

11/05 17:08, , 5F
已加上書目。
11/05 17:08, 5F
※ 編輯: godsound 來自: 140.112.156.65 (11/05 17:08) ※ 編輯: godsound 來自: 140.112.156.65 (11/05 17:10)

11/06 12:06, , 6F
非常感謝
11/06 12:06, 6F

11/13 20:24, , 7F
感謝!!
11/13 20:24, 7F
文章代碼(AID): #1EiaSClq (Soci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