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 後工業社會理論家Daniel Bell於25日逝世

看板Sociology作者 (亞典波羅)時間13年前 (2011/01/30 19:15),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紐約時報訃聞報導 http://ppt.cc/w~,m http://nf.nfdaily.cn/nfdsb/content/2011-01/30/content_19726194.htm “後工業社會”的命名者丹尼爾·貝爾去世 南都訊記者田志凌 據《紐約時報》報導,美國當地時間1月25日,20世紀下半葉最偉大的思想家之一 ,社會學大師丹尼爾·貝爾在馬薩諸塞州劍橋家中去世,享年91歲。 貝爾至少有3部著 作是20世紀下半葉極重要的學術經典,包括《意識形態的終結》、《後工業社會的來 臨》和《資本主義文化矛盾》,被譽為“後工業社會三部曲”。   丹尼爾·貝爾(Daniel Bell)1919年出生於紐約一個東歐猶太移民家庭,因父親早 逝他曾被寄養在孤兒院。 1939年丹尼爾·貝爾畢業於哥倫比亞大學研究生院,上世紀 四五十年代他從事媒體工作,曾任《新領袖》雜誌主編、《幸福》雜誌編委和撰稿人 。 六十年代後,貝爾先後在芝加哥大學、哥倫比亞大學及哈佛大學擔任社會學教授, 並任職於許多公共機構。   貝爾在戰後西方社會學、未來學和資本主義研究諸領域均處於領先地位。 1974 年全美知識精英普測時,他雄踞美國新聞界評選的“全美十大知識精英”榜首,在歐 美思想界聲望甚高。 作為一名“介入型”學者,貝爾深入廣泛分析了當代社會政治 、經濟、文化各個領域的現象和問題,撰寫了一系列頗具影響的著作。   貝爾的兩部著作《意識形態的終結》(1960)與《後工業社會的來臨》(1978),躋 身英國《泰晤士報》副刊評選的“二戰後100部最有影響的著作”,光是這兩本書的 名字本身已經成為習語,進入普通語言。   《後工業社會的來臨》雖然在1973年看來還是一本預測未來的著作,但是從今天 看來,他的預測已經基本成為現實,比如他提出的“服務性經濟”。 貝爾認為:“不 同政治制度的國家,在實現工業化以後,都將從工業社會發展到後工業社會。”他提 出著名的“中軸原理”,從各個方面預測闡述了“後工業社會”的特徵。 他同樣預 見到信息技術的發展,以及技術主導的工業形態。 事實上早在1967年,貝爾就預言了 互聯網的出現。   《資本主義文化矛盾》(1976)被認為是社會科學和思想領域50年來最具影響的 著作之一。 貝爾認為,當代資本主義面臨終極價值的危機,它只保留了大眾消費主義 和物慾驅動的經濟衝動力,而喪失了原來那種勤勉節制的新教倫理宗教衝動力,這造 成了資本主義文化危機,包括享樂主義和非理性。   貝爾曾評論自己“在經濟領域是社會主義者,在政治上是自由主義者,而在文化 方面是保守主義者”。 身兼公共知識分子和專業學者兩種身份,貝爾在《意識形態 的終結》裡對兩者的差異曾有過論述。 他認為,專業學者被限定於某一知識領域,尋 求在已有的知識上增加新東西,但這種研究很少涉及“自己”。 而知識分子,貝爾認 為,必須從自身經驗和感知出發,去理解和判斷世界。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03.73.73.128
文章代碼(AID): #1DHKXUSh (Soci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