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錄][分享] 超越界限:走向量子引力的超形式的解釋學

看板Sociology作者時間14年前 (2010/07/14 20:53), 編輯推噓1(101)
留言2則, 2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 [本文轉錄自 smartken 信箱] 作者: smartken.bbs@ptt2.cc (smartken.bbs@ptt2.cc) 標題: [分享] 超越界限:走向量子引力的超形式的解釋學 時間: Wed Jul 14 20:52:53 2010 作者: smartken (如果有牽掛) 看板: AAAAAAAA 標題: [分享] 超越界限:走向量子引力的超形式的解釋學 時間: Wed Jul 14 19:46:20 2010 本文繁中似乎找不到檔案 只好拿簡中版將就一下 繁中譯名為:逾越邊界:邁向量子重力的一個轉形詮釋學 收錄在<知識的騙局> 時報出版社 有興趣的可以去找出來看 譯者也曾表示摸不著意義很難翻這篇...XD 另外以下這篇並沒有註腳和參考資料 就請大家將就著看 不過Sokal聲稱過註腳都是絕對無誤的 === http://www.360doc.com/content/09/0629/22/83206_4079057.shtml 超越界限:走向量子引力的超形式的解釋學 Transgressing the Boundaries: Towards a Transformative Hermeneutics of Quantum Gravity . 作者:艾倫‧索卡爾 譯者:蔡仲、刑冬梅等譯 收自「索卡爾事件」與科學大戰 南京大學出版社   超越學科之間的界線是一項危險的研究,因為它很可能破壞公認的認知方式 所劃定的界線。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之間的界線一直是最牢固的界線之一。           ——瓦利埃‧格林伯格,《超越性解讀》   把意識形態轉變為批判性的科學是在這樣一個基礎上進行的,這一基礎就是 科學與意識形態所有前提的批判必須是唯一絕對的科學原理。        ——斯坦利‧阿諾羅維茲,《作為權利的科學》   有許多自然科學家,特別是物理學家,至今還堅持認為:關注社會和文化批 評的領域,或許除了一些週邊的影響外,不會對他們的研究有任何實質性的貢獻 。幾乎沒有人願意接受這樣一種思想,即他們世界觀賴以生存的基礎,應該依照 社會和文化的批評來進行修正和重建。他們堅持後啟蒙運動霸權長期強加在西方 學術界的教條,這種教條可以簡單概括為:存在一個外部的世界,其特性獨立於 任何個體的人,甚至獨立于作為總體的人類存在;這些特性被隱藏在“永恆的” 物理學規律之中;人們能通過(所謂的)科學方法所規定的“客觀的”程式和認 識論上的規範,來獲得關於這些定律的可靠的,雖然是不完備的和試探性的認識 。   然而,20世紀科學在深層次上的觀念變化已經破壞了這種笛卡爾—牛頓式的 形而上學(Heisenberg 1958,Bohr1963)。在科學的歷史和哲學的研究中,具 有革命精神的思想家更進一步對這種形而上學的可靠性 (Kuhn 1970,Feyerabend 1975,Latour 1987,Aronowitz 1988 b,Bloor 1991)提出了質疑。當前,女性 主義和後現代結構主義的批評已經消除了主流西方科學實踐中的客觀存在內容的 神話,揭示出隱藏在“客觀性”神秘面紗後面的 占統治地位的意識形態(Merchant 1980,Keller 1985,Harding 1986,1991,Haraway 1989,1991,Best 1991) 。因此,現在人們越來越清楚地認識到,物理“實在”,只不過是一種社會“實 在”,本質上是一種社會和語言的建構。科學“知識”遠不具有客觀性,它反映 或隱含著其賴以生存的文化中的占統治地位的意識形態或權力關係;科學真理的 斷言本質上具有理論負載和自我指涉,因此,科學共同體的話語,儘管其具有不 可懷疑的價值,但從不同見解者或受排斥的團體中產生出來的反霸權的敘事來說 ,人們不能夠斷言它們具有一種認識論上的權威地位。這些敘事的主題,儘管某 些側重點不同,但能夠被追溯到阿諾羅維茲對量子力學誕生的文化結構的分析( Aronowitz 1988b,第9章和第 12章);羅斯對後量子科學中對立的話語的分析( Ross 1991,導言和第1章);伊裡伽萊和海莉斯對隱含在流體力學中的性別密碼 的揭露(Irigaray 1985,Hayles 1992);哈丁對隱含在一般意義上的自然科學 ,特殊意義上的物理學中的性的意識形態的廣泛批評(Harding 1986,第2章和第 10章;Harding 1991,第四章)。   在這篇文章中,我的目的是通過解釋量子引力的最新發展,更進一步發展上 述分析:在這一物理學中的新興分支——量子引力中,海森堡的量子力學和愛因 斯坦廣義相對論被綜合和替代了,正如我們將會看到,時空的流形終止了作為客 觀物理實在的存在;幾何變成了相對的和語境式的,以往的科學的基本的概念範 疇(其中,包括存在自身)已經變成尚存疑問的和相對的。我將會證明,這種觀 念上的革命,對於一種未來的後現代和具有解放意義的(liberatory)科學的內 容來說,具有深刻的意義。   我將按如下步驟來展開這篇文章。首先,我將非常簡短地討論由量子力學和 經典的廣義相對論所引起的某些哲學和意識形態的問題。其次,我將概括出新興 的量子引力理論的概貌,討論其中產生的某些概念上的問題。最後,我將評論這 些科學發展的文化和政治上的涵義。需要強調的是,這篇文章肯定是試探性的和 初步的;我並不會假裝我能夠回答我提出的所有的問題。相反,我的目的是引起 讀者對物理學中這些重要發展的注意,並盡可能概括出這些發展的哲學和政治的 涵義。我將努力把數學知識控制在最低限度,但我已認真地提供某些參考書,從 這些書中,有興趣的作者能夠找到所有有關必備的細節知識。   1、量子力學:不確定性、互補性、不連續性和相同連通性   我並沒有有意識地涉入量子力學的概念基礎的廣泛討論之中[1]。任何認真研 究過量子力學方程的人都會完全同意海森堡對其著名測不准原理的概括:   我們不能再談論獨立於觀察過程的粒子的行為了。作為一種最終結果,在量 子力學中形成的數學化的自然規律不再處理基本粒子自身,而是處理我們對它們 的認識。也不能再問這些粒子是否是客觀地存在於時間和空間中。   當我們談論存在於我們時代的精確科學中的世界圖景時,我們是指一種自然 的圖景,而不是指我們與自然的關係的圖景。……科學不再是一個作為客觀的觀 察者來面對自然,而是把自已視為一個在人與自然的相互作用中的演員。人們已 經認識到了分析、說明和歸類的科學方法的局限性,這種局限性來自於這樣的事 實:通過自身的介入,科學改變和重新塑造了其研究的物件。換言之,方法和物 件不再相互 分離了。(Heisenberg 1958,P.28-29)[2]   類似地,玻爾寫到:“在普通物理學意義上的一種獨立實在的存在既不能夠 被歸屬於現象,也不能夠被歸屬於觀察的力量。”(Bohr 1928,314)。斯坦利 ‧阿諾羅維茲已經很令人信服地把這種世界觀追溯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中部 歐洲所出現的自由主義逐漸占居上風的那些轉折年代。[3]   量子力學第二個重要的方面是互補性或辯證法(dialecticism)。光是粒子 還是波?互補性原理“認識到粒子與波動性是相互排斥的。然而,對所有現象的 一種完備的描述來說,這兩者都是必不可少的”(Pais 1991,p.23)。[4]更一 般地,海森堡寫道:   我們用來描述原子系統的不同的直觀圖像,雖然對特定的實驗來說,是完全 充分的,然而卻是相互排斥的。如:玻爾的原子能夠被描述為一個小規模的行星 系統,週邊的電子圍繞著原子核旋轉。然而,就其他實驗來說,我們能夠更加便 捷地想像原子核周圍是一組穩定的波,這些波的頻率表現為原子發射出輻射的特 性。最後,我們能夠從化學上來考慮原子。……當每一種圖像被置於適當的地方 時,它是合理的,但不同的圖像則是相互矛盾的,因此我們把它們稱為互相補充 的(Heisenberg 1958,P.40-41)。   玻爾又說:“對同一個物件的一種完備的說明可能需要不同的觀點,這對描 述的單一性提出了挑戰。的確,嚴格地說,對任何概念的有意識的分析都排除掉 其簡單的應用。”[5]後現代主義者的認識論的這種預言決不是一種巧合,芙羅拉 (Froula 1985)和霍勒(Honner 1994),特別是普羅特尼斯基對互補原理和解 構之間的深刻聯繫進行了詳細的討論(Plotnitsky 1994)。[6][7]   量子力學的第三個方面是不連續性或間斷性(rupture):正如玻爾解釋的那 樣:“(量子理論)的本性可能被詳細地表達在所謂的量子假設之中,這一假設 把任何原子的過程描述為在本質上是不連續的,或者說,是相當粒子化的 (individuality ),完全與經典的理論或普朗克所描述的量子行為無關”(Bohr 1928,cited in Jammer 1974,P.90)。半個世紀後,術語“量子躍遷”已經深入到我們的生活 語言之中,以致於當我們採用這一詞彙時,並沒有意識到其在物理學理論中的來 源。   最後,貝爾定理[8]和其目前的一般化形式[9]表明一個觀察行為此時此地不 僅能夠影響到正在被觀察的物件——正如海森堡告訴我們的那樣,而且還會影響 到無論多遙遠(如在仙女座星系)上的物件。這種現象(用愛因斯坦的話來說, “幽靈式的”)對傳統機械論的空間、物件和因果關係[10]提出一種最基本的重 估,提出一種新的世界觀,在其中宇宙被賦予相互聯繫和整體論的特徵:這就是 物理學家大衛‧玻姆所稱之為的“穩秩序”[11]的東西。這些來源於量子物理學 充滿真知灼見的新世紀(New Age)的解釋,常常是一種沒有依據的反思性追求, 但這種解釋的一般的正確性是無可懷疑的[12]。用玻爾的話來說:“普朗克對基 本的運動量子的發現…… 揭示出一種內在於原子物理學的整體性,超越了古代的 狹隘的物質可分性的觀念。”   2、經典廣義相對論的解釋學   在牛頓機械論的世界觀中,空間和時間是分離的和絕對的[13]。在愛因斯坦 的廣義相對論中,空間和時間的區別消失了,只存在一種新的統一體:四維時空 ,觀察者對“空間”和“時間”的感知依賴於其運動狀態 [14]。用赫爾曼‧閔可 夫斯基的名言來說:“從今以後,空間自身和時間自身將必定會消失在純粹的陰 影之中,只有兩者的統一才會保留著一種獨立的存在。"(Minkowski 1908, Lorentz et al.的譯本 1952,P.75)不過,閔可夫斯基的時空觀中所隱含的幾 何學仍然保留著絕對性的特徵。[15]   只有在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中,最基本的概念發生了革命性的改變:時空 幾何學變成了一種隨機性的和動態性的,把自己隱藏在引力場中。從數學上來看 ,愛因斯坦結束了歐幾裡德(今天它甚至還在折磨著中學生)以來的傳統,採用 由黎曼所發展起來的非歐幾何。愛因斯坦的方程是高度非線性的,這就是為什麼 許多在傳統框架中訓練出來的數學家發現:理解這些方程是如此困難,以致於無 法解決它們。[16]在非線性可以忽視的情況下,牛頓的引力理論近似地對應著愛 因斯坦方程。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因此也就包含著牛頓理論所有的公認的成就 ,同時在預言直接產生於非線性的基本的新現象方面超越了牛頓理論:如太陽附 近光線的彎曲;水星的近日點運動和恒星由於引力坍縮而陷入黑洞等現象。   廣義相對論是如此神秘,以致於它的某些結果(是從完美的數學中推導出來 的,天體物理學觀察正在逐步地證實它們)讀起來就像科學幻想。黑洞今天已經 是眾所周知的事實了,蟲洞(wormholes)已經開始展現其魅力。或許今天人們更 不熟悉的是哥德爾對愛因斯坦空間的一種構造,就包含著一種封閉的類時曲線( timelike curves),那就是說,在這樣的一種宇宙中,人們可能會返回他們自己 的過去。[17]   因此,廣義相對論給予我們的是一種嶄新的、與我們的直覺相對立的空間、 時間和因果性的概念[18];因此,如果是廣義相對論不僅在自然科學上,而且在 哲學、文學批評和人文科學上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我們並不要為此而感到驚訝。 如30年前,在一個受人們歡迎的“批評性語言和人的科學”討論會上,讓‧海普 萊特(Jeam Hyppolite)就提出了一個在科學話語中有關雅克‧德里達的結構和 符號的理論的尖銳問題:   如果我採用某種代數結構(集合),那麼中心在什麼地方?中心是否是對勉 強允許我們理解元素之間的相互作用的一般規則的認識?或者說,中心是某些在 集合中具有特殊的地位的元素?……如在愛因斯坦那裡,我們明白了經驗證據所 擁有的某種特權的消失。與此相關,我們看到了一種常數的出現,一種時空結合 的常數,它不屬於任何生活於經驗中的實驗者,但在某種程度上,它主導著整個 結構;這一常數的概 念,是中心嗎?(Jean Hyppolite 1970,P.265-266) 。[19]   德里達敏銳的回答涉及到經典廣義相對論的核心: 愛因斯坦常量不是一個常量,不是一個中心,它只是一個變數的概念——最 終,它是遊戲的概念。換言之,它不代表對某一事物——一個觀察者能夠把握這 一研究領 域的中心——的認識,它只是一個遊戲的概念。   用數學術語來說,德里達觀察到愛因斯坦場方程G_μν=8πGT_μν在非線 性的時空微分同胚(無窮次可微,但不必解析條件下的時空流形的反身映射)下 的不變性。關鍵在於這種不變群在“可變遷地作用”(acts transitively);這 意味著任何時空點,如果是真實存在,將能夠轉化為任何其他的點。在這方面, 無窮維的不變數的集合,將會消除觀察者和被觀察物件之間的區別;歐幾裡德的 、和牛頓的G,從前一直被認為是常數,因而是普適的,現在卻要其在不可避免的 歷史性中來理解。假設的觀察者現在卻不可避免地被解除了中心化,與任何時空 點脫離了認識上的聯繫,這種時空點不再能純粹從幾何上來定義。   3、量子引力:弦、交織(weave)或形態發 生場   然而,這種解釋,在經典廣義相對論中是充分的,但在新興的量子引力的後 現代觀中卻是不完備的。當量子引力場——幾何學的具體化,變成非交換性(因 而是非線性的)的運算元時,作為一個幾何實體的G_μν的經典解釋如何可能被 保持呢?現在,不僅觀察者,就是幾何的概念,都必須是相關聯的和語境式的。   因此,量子理論與相對論的綜合是理論物理學未能解決的中心問題。[21]今 天沒有一個人能肯定地預言什麼是這種綜合的言和本體論,更不用說什麼是這種 綜合的內容。然而,如果這綜合的時刻真正到來,它也不過是用來驗證歷史上理 論物理學家 在試圖理解量子引力時已採用的比喻或想像而已。   在普郎克尺度上(大約10^-33釐米的範圍內),20世紀60年代,物理學家就 開始嘗試把幾何學視為一種“時空的泡沫”:時空曲率的泡(Wheeler 1964), 表現出一種複雜的和連續變化的相互連通的拓撲學。但物理學不能夠更進一步運 用這種方法,這或許是由於那時的拓撲學和流形理論的發展尚不充分。   在20世紀70年代,物理學家嘗試了一種更為簡便的方法:通過假定愛因斯坦 方程式近線性態,來簡化愛因斯坦方程,隨後,他們把標準的量子場理論的方法 運用到了上述簡化了的方程。但這種方法也失敗了:這導致了愛因斯坦的廣義相 對論,用技術的術語來說,是“擾動性不可重正化”(Perturbatlvelynonrenormallzable )。(Isham 1991,see.3.1.4)。這意味著: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中的強的 非線性特徵,是其理論的本質;任何試圖聲稱非線性是一種弱條件的嘗試,都是 自相矛盾的(這並不奇怪,近線性的方法破壞了廣義相對論的幾乎所有的特徵, 如黑洞)。   80年代一種相當不同的方法,也就是現在所知的弦理論變得流行起來:在這 種理論中,物質的基本構成不是點狀的粒子,而是相當微小(普郎克等級上)的 封閉或開放的弦(Wheeler 1964)。在這種理論中,時空流形並不是作為一種物 理實在而存在;而時空是一個派生概念,僅在大尺度(這裡“大”意味著比10^-33 釐米長!)的範圍內近似地合理。當時,熱衷於弦理論的人認為他們正在接近一 個終結理論,——謙虛並不是他們的一個優點,某些人現在還在這樣想。但弦理 論中的數學困難是相當 令人生畏的,看來目前也無法解決。   就在目前,一小群物理學家已經返回到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中的完全非線性 上,用阿伯漢‧阿西泰卡所發明的一種新的數學符號,試圖提出一個對應的量子 理論(corresponding  quantum theory)(Ashtekar,Rovelli and Smolin 1992, Smolin1992)。他們獲得的圖像是迷人的:正如在弦理論中,時空流形只是在大 尺度的範圍內合理,但不是一種客觀實在。在小尺度上(普朗克尺度),時空的 幾何學是一種交織,一種弦的複雜的相互交錯。   最後,一個激動人心的方案在過去幾年中,在一組不同學科的數學家、天文 學家和生物學家的通力合作下已經獲得了引人注目的發展:這就是形態發生場理 論。[22]從80年代中期以來,這一領域中已經積累起的證據,首先得到研究進化 的生物學家(Waddington 1965,Comer 1966,Gierer et al.1978)的認識,表 明這一場與量子引力場有著密切的聯繫[23]:(a)這種場充滿整個空間;(b) 這種場與所有的物質與能量相互作用,而不論這 種物質能量是否被磁化;並且最 有意義的是(c)這種場在數學上被認為是一種“對稱的二階張量”。所有這三個 性質是引力的性質,幾年前,人們已經證明了一個對稱的二階張量場的內部相容 的非線性理論,至少在最低能量狀態,正是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Boulware and Deser 1975)。因此,如果證據(a),(b),(c)能夠成立,那麼我們就能推 出形態發生場是愛因斯坦引力場的量子表現(quantum counterpart)。直至目前 ,這一理論還被高能物理學權威人士所忽視或嘲笑,這些人士在傳統上一直埋怨 生物學家(更不用說人文科學家)對他們的 “地盤”的人侵。[24]然而,某些理 論物理學家目前已經開始注意到了這種理論,在不久的將來,將會有很好的發展 前景。[25]   現在討論弦理論、時空交織或形態發生場是否將會在實驗室中被證實,還為 時過早:這種實驗是很難操作的。但值得注意的是所有這三種理論有著類似的概 念結構:強的非線性,主觀的時空,不變通量和強調相互聯通的拓撲學。   4、微分拓撲學與同調理論   幾乎所有的外行人都不知道,在70年代和80年代中理論物理學經歷了一場重 要的變化(雖然這還不是一種庫恩范式意義上的變化):僅僅處理局部流形的數 學物理學的傳統工具(實分析和複分析),已經被用來解釋宇宙的整體結構的拓 撲方法(更準確地說,是微分拓撲方法[26])所補充。這種趨勢體現在測量理論 中對不規則物件的分析(AIvarez-Gaume 1985)[27],體現在渦漩調製相變( vortex-mediated Phase iransitic)理論以及弦和超弦理論中(Green,Schwarz and Witten 1987)[28]。最近幾年來,已經發表了大量有關“物理學家的拓撲學 ”的書籍和評論(如 Nash and sen 1983)。   大約就在同時,在社會與心理科學中,雅克‧拉康指出了微 分拓撲學在其中所扮演 的一個關鍵角色: 這一圖形(麥比烏斯帶)可看作是一種重要的內截形在基點上的基,在結點 處構成了這樣一個課題。這遠遠超出了你的最初的考慮,因為你可以找到能夠作 出這種內截面的那種表面。你也許會注意到球面,那種表示總體的熟悉的符號, 但並不適合作這種表面。而環面,一個克萊因瓶,一個正交面就能夠作出這種內 截面。當用來解釋精神疾病結構的許多症狀時,這種差異性就顯得十分重要了。 如果你能夠通過這個基本的內截面把該課題符號化,這樣你就能夠指出環面上的 一個內截面與神經 過敏有關,正交面上的截面則與另一種精神疾病有關(Lacan  1970,P.192。193)[29]   正如阿爾都塞(Althusser)正確地評論道:“拉康最終給出了弗洛伊德思想 所必需的科學概念”[30]。就在當前,拉康的“主題的拓撲學”已經被富有成效 地應用到電影批評(Miller  1977-1978,P.24-25)[31]和對愛滋病患者的 心理分析之中(Dean 1993,P.107-108)。用數學術語來說,拉康在這篇文章 中指出了球面的第一個同調群[32]是不重要的,但其他表面的同調群卻具有深刻 的意義; 這種同調群可能與經過一次或更多次正交後的表面相連通或不連通[33] 。更進一步說,正如拉康所猜測的那樣,在物理世界的外部結構和其內在的心理 狀態的量 子結理論(qua knot theory)之間,存在一種密切的聯繫:這種假說 現在已經被威騰所從事的結的不變數的研究工作所證實,這項工作來源於三維的 徹‧西蒙斯(Chern Stmons)的量子場論(Witten 1989)。   類似的拓撲結構在量子引力中也出現,但由於所涉及的流形是多維的而不是 二維的,高級的同構群也就扮演著一種特定的角色。這些多維的流形在傳統的三 維笛卡爾空間是不可見的,如三維射影空間除產生于將普通的三維球面的對徑點 的粘合,會要求一種至少五維的歐幾裡德的嵌入空間。(James 1991,P.271-272 )[介小]不過,人們通過一種恰當的多維(非線性)邏輯,至少能夠感覺到較高 級的同構群存在(Kosko 1993)[35]。   5、流形理論:整體和界 線   魯絲‧伊裡伽萊(Luce Iriryarary 1987,P.76-77)在那篇影響很大的文 章“科學的主題被性別化了嗎?”中指出:“數學科學,從整個理論上來看泊身 只涉及到封閉或開放空間……它們 本身很少關心部分開放的空間,很少關心還 沒有被清楚地描繪的整體,很少分析邊界的問題。[36]1982年,當伊裡伽萊的論 文剛發表時,是一個富有挑戰意義的批評:微分拓撲學傳統上主要關心的是那些 在技術上稱之為“沒有邊界的流形”的研究(Hamza 1990,McAvity and Osborn 1991,Alexander,Berg and Bishop 1993)。然而,在過去10年中,在女性主義 批評的推動下,某些數學家已經開始重新思考“帶有邊界的流形”理論。或許並 不是巧合,這些流形也正好出現在 保形場論、超弦理論和量子引力這些新的物理 學中。   在弦理論中,N維的封閉或開放的弦的相互作用的量子機械振幅是通過一個在 帶有邊界的二維流形場上的泛函積分來表達的(Green,Schwarz and Witten 1987 )。在量子引力中我們能夠看到一個類似的數學運算式成立,除非帶有邊界的二 維的流形將被一個多維的流形所代替。不幸的是,多維性總是與傳統的線性數學 思想相抵觸。儘管當前的看法有所改變(最著名的是混沌理論中的多維非線性思 想的研究),但目前多維流形的理論還是在某種程度上沒有被充分發展起來。然 而,把泛函積分的方法應用到引力場連續空間中的物理學家的工作(Hamber 1992 ,Nabutoskv and Ben-Av 1993,Kont-sevich 1994),很可能會激發起數學家 的注意力。[37]   正如伊裡伽萊所預見的那樣,在所有這些理論中最重要的問題是:界限是否 能夠被超越(突破),如果能,隨後會發生什麼?在技術上說,這就是眾所周知 的“邊界條件”問題。在純粹數學的層次上,邊界條件最顯著的表現就是大量的 可能 性:如“自由的b.C”(沒有突破的障礙),“映射的b.C(像在一個鏡子 中的鏡像映照),“週期性的b.C”(從流形的另一部分重新進人);反週期性 的 b.C(帶有180度扭曲的重新進人)。物理學家提出的問題是:所有這些可想 像到的邊界條件,哪一個真實地出現在量子引力的公式之中?或者說,正像互補 性原理所暗示的那樣,所有這些條件是否同時發生並具有相同的地位?[38]   到此,我對物理學發展的概括必須停止,簡單的理由是對這些問題的答案至 今還沒有獲得。在這篇論文的其餘部分,我將從那些在量子引力理論中已經相對 公認(至少根據傳統科學的標準)的性質出發,試圖概括出這些性質的哲學和政 治的意義。   6、超越界限,發展一種具有解放意義的科學 (Liberatory Science)   過去20年中,在現代性與後現代性的文化論戰中,具有批判精神的理論家之 間存在著廣泛的討論。在當前,這些對話已經開始詳細地注意到了由自然科學提 出的特殊的問題(Merchant 1980,Keller 1985,Harding 1986,Aronamtz 1988b ,Harawny 1991 and Ross 1991)。特別是,馬克‧麥德森和戴博拉‧麥德森目 前已經對相對于現代主義的後現代科學的特徵做出了一個清楚的概括。他們提出 了後現代科學的兩個標準:“有資格稱為後現代科學的一個簡單的標準是它擺脫 了對客觀真理的概念的依賴。如根據這一標準,由於量子力學的互補性詮釋,尼 爾斯‧玻爾與哥本哈根學派就應 該被視為後現代主義者。”[39]很清楚,在這方 面,量子引力是一種典型的後現代科學。(Mark Maclsen and Deborah Maclsen 1990,P.471)   其次,“對後現代科學來說,另一個基本的概念是本質的概念 (Essentiality ),後現代科學理論是根據某些理論的因素來構造的,這些因素對理論的相容和 效用來說是根本的”。(Madsen and Madsen 1990,P.471~472).   因此,如果數量或物件在原則上是不能被觀察到的,如時空點,精確的粒子 的位置,或誇克和膠子,則不應該被引入理論之中。[40]這樣,當根據這一標準 ,近代物理學理論中大部分理論被排除後,量子引力便獲得這種資格從經典的廣 義相對論到量子化理論,時空點(也正是時空流形自身)已經從理論中消失。   然而,這些標準,正如他們所承認的那樣,對一種“具有解放意義。的後現 代科學來說是不充分的:它們能夠把人們從“絕對真理”和“客觀實在“的專制 中解放出來,但對其他人類的專制來說,卻未必如此。用安德魯‧羅斯的話來說 :我們 需要一種“公眾能夠回答和有益幹進步利益的”科學。[41]從女性主義的 觀點的角度,凱利‧奧利弗(Keily Oliver)得出了一個類似的觀點:   為了革命,女性主義不應該主張描述存在或自然事實。女性主義理論應該是 一種政治工具,是在特殊具體的情境中克服壓迫的戰略。因此,女性主義的目標 應該是發展一種戰略性理論——不是真的理論,也不是假的理論,只是戰略的理 論。(Oliver 1989,P.146)   那麼,這一任務何以完成呢?   下面,我將在兩個層面上概括出一種具有解放意義的後現代科學:首先,根 據一般的主題和觀點;其次,根據政治的目的和策略。   正在形成中的後現代科學的一個特徵是它強調非線性和不連續性:如,不僅 在量子引力中,而且在混沌學說和相位變遷理論(theory of Phase transitions )中,這一點是顯而易見的。[42]同時,女性主義的思想家已經指出了對流體, 特別是對劇烈湍流,進行一種充分分析的必要性 (Irigaray 1985;Hnyles1992 )[43]。這兩個性質看起來並不是像它們最初表現的那樣矛盾,湍流聯繫著強的 非線性,而平緩或流動性常常聯繫著非連續性(如在突變理論之中),因此一種 綜合的形成,決不意味著是不可能的。   其次,後現代科學解構和超越了人與自然,觀察者和被觀察者、主體與客體 之間的笛卡爾式的形而上學界限。量子力學,在這一世紀的早期,已經拋棄了天 真的牛頓式信念,這一信念存於客觀的,“外在於我們”的物質物件的前語義世 界中。正如海森堡所指出的那樣,我們不能再問“粒子是否是客觀地存在於時間 和空間之中”。但海森堡的公式仍然將時空預設作為中性的客觀存在,在這一毫 無疑問的客觀實在中,量子化的粒子和波相互作用著(雖然是不確定的);正是 在這一自我標榜的客觀實在中,量子引力對其提出質疑。正如量子力學告訴我們 那樣,一個粒子的位置與動量只能是相對于一個觀察行為才能存在,因此,量子 引力告訴我們時空自身是處於語境之中,它們的意義只有相對於觀察的方式才能 確定(Thorn 1975,1990,Arnol’d 1992)[44]。   第三,後現代科學推翻了現代主義者的科學的靜態的本體論範疇和等級特徵 ,取代原子論的歸納主義的觀點,新科學強調整體與部分之間關係的動態網路; 取代固定的單一本質(如牛頓的粒子),後現代主義者強調的是相互作用和流動 (flows)(如量子場)。在這方面,各種後現代科學集中表現出一種新的認識論 範式,那種被稱為生態學的反思模式,被廣泛地理解為“認識到在自然的迴圈模 式中,所有的現象具有基本的相互依賴性和個體與社會的相互包含"(Capra 1988 ,P.145 )[45]。   後現代科學的第四個方面是強調象徵和表徵(symbolismand representation )。正如羅伯特‧馬克利指出的那樣:後現代科學正在逐漸地超越各學科之間的 界限,表現出至今為止一直都是屬於人文科學領域的特徵。   量子物理學、強子的靴帶理論、複數理論和混沌理論具有共同的基本假設: 實在不能在線性的術語中被描述,非線性(和無法解釋的)方程是描述一種複雜 的、混沌的和非決定論的實在的唯一手段。這些後現代理論顯示自身的最主要特 徵是:比喻自然,而不是“精確地”描述自然。從這種意義上說,它們具有元批 判的性質。基於那些文學理論家而不是理論物理學更熟悉的東西,我們可以說所 進行的這些由科學家發展出來的一種新的描述策略的嘗試,表現出一種朝元理論 方向發展的信號。怎樣表達這種元理論——數學的,實驗的還是口頭的,本質上 是複雜的和難以解決的,它不會只有一種答案,每種答案都是研究宇宙的符號論 的一部分(Robert Markley 1992,P‧264)[46]   基於不同的出發點,阿諾羅維茲同時暗示著一種具有解放意義的科學可能會 從各學科之間認識論的共同點中產生出來:   自然對象同樣是社會建構性的。這並不是這些自然物件,或更精確地說,自 然科學知識的物件是否獨立于認識的行為而存在的問題。這一問題只能通過“真 實的”時間的假設來回答,這一假設與在新康得主義者中普遍的預設相反,這種 預設認為時間總是有其自身的指稱對象。因此,暫態性是相對的、有條件的範疇 ,而不是無條件的絕對的範疇。無疑,地球在生命出現之前就早已進化,但問題 是自然科學知識物件是否是外在於社會領域來進行建構的。如果這是可能的話, 我們就能夠設想科學或藝術能夠發明認知程式,這種程式可能有效地使我們產生 出知識或藝術的手段的效 果的客觀化。表演藝術也可以進行這種嘗試(Aronowitz 1988b,P.344)。   最後,後現代科學不僅對根植于傳統科學中的權威主義和精英主義提出了一 種有力的反駁,而且還為科學工作的民主化方法提供了一個經驗基礎。正如玻爾 所注意到的那樣:“對同一個物件的一種完備的說明可能需要不同的觀點,這對 描述的單一性提出了挑戰。”這是關於這個世界的相當簡單的事實,然而許多自 稱為現代主義者的科學的經驗主義者卻寧願否認它。在這種情形中,一個自稱為 永恆的、具有“科學家”資格的世俗僧侶怎樣能夠試圖維持在科學知識製造中的 一種壟斷?(我所強調的是我絕不反對專業的科學訓練;我所反對的僅僅是一個 精英的社會團體強加自己的“高科學”教規的做法,其目的是排除其他製造科學 知識的方式,這些方式是由不屬於這一精英團體的人所創造的。)[47]   因此,後現代科學的內容和方法論,為進步的政治綱領提供了強有力的思想 上的支持,就其最廣泛的意義來理解,則是:超越界限、打破障礙、實現社會、 經濟、政治的文化生活全方位的徹底民主化(Aronowitz 1994)。反過來說,這 一綱領一定要包括一種新的和真正意義上的進步的科學的建構,這種科學能夠滿 足於一個民主化的未來社會的要求。正如馬克萊所觀察到的那樣,對一個進步的 團體來說,看來存在著多少是有點自相矛盾的選擇: 一方面,政治上進步的科學家能夠試圖為他們所贊成的道德價值恢復現有的 實踐,聲稱他們的右翼敵人正在毀損地球,而他們,反方向的運動,正在接近真 理。(但是)生物圈的狀態——空氣污染、水污染、正在消失的熱帶雨林、數以 千計的物種正瀕臨滅絕、大面積的土地承受著遠遠超過其負擔能力的耕種、核工 廠、核武器、過去曾經是森林的地帶已經消失、饑餓、營養不良、消失的濕地、 消失的草地、環境引起了大量的疾病。所有這一切都暗示著科學進步的實在論的 幻想,恢復而不是變革現有的方法論和技術的實在論的幻想,從根本上來說,是 無關於尋求國家社會主義復興的政治鬥爭的,更不用說其他。(Markley 1992, P.271)   另一可供選擇的方案是不僅要對科學,而且還要對政治進行深刻的重新認識 : 走向重新定義系統的一種對話性的發展,即:不僅要把世界看作是一個生態 的整體,而且還要看作是一組競爭的系統——一個靠各種自然利益和人類利益之 間的張力所結合成的一個世界,為重新定義什麼是科學和科學是幹什麼的提供了 可能性,提供了一種重構科學教育的確定性方案的可能性。這種方案是有利於 目前正在進行的 我們應怎樣干預我們的環境的討論的(Markley 1992,P.271) [48]。   毫無疑問,後現代科學是支持後者的,這是具有深刻意義的方法。   除了重新定義科學的內容外,還必須重新建構和重新定義科學勞動所處的制 度場所(大學、政府實驗室和企業),重新組織獎勵系統,這種獎勵系統過去經 常迫使科學家違反自己的良好本性,成為資本主義和軍國主義的雇用武器。正如 阿諾羅維茲所指出的那樣,“美國的11000名物理學研究生中的三分之一集中在固 態物理學的這一物理學分支學科中,他們所有的人在這一領域中都能夠獲得工作 ”(Aronowitz1988b,P.351)。相反,量子力學或環境物理學領域中的學生卻 很少有工作機會。   但所有這些僅僅是第一步:為了打破“科學家”與“公眾”之間的人為障礙 ,任何具有解放意義的運動必須首先解除科學知識的神秘性,實現科學知識民主 化。實際上,這一任務必須通過教育系統深刻的改革,在新的一代受教育者的身 上開始實施(Freire 1970,Aronowitz and Giroux 1991,1993)。必須消除科 學與數學的教育中權威主義和精英主義的自以為是。 -- ※ 發信站: 批踢踢兔(ptt2.cc) ◆ From: 140.112.156.222

07/14 19:49,
這篇也算是名著了XD
07/14 19:49

07/14 19:50,
能跟他對戰的大概只有某人寫的「理工論文產生器」
07/14 19:50
gooogle792:轉錄至某隱形看板 07/14 19:53 zhanguihan:轉錄至看板 zhangIt 07/14 19:55

07/14 20:11,
理工論文產生器: http://pdos.csail.mit.edu/scigen/
07/14 20:11

07/14 20:44,
後現代論文產生器:http://www.elsewhere.org/pomo/
07/14 20:44

07/14 20:45,
後現代的我沒看過ㄟ~好有趣
07/14 20:45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0.112.156.222

07/14 20:55, , 1F
本篇是科學大戰有名的原文 剛好別的版貼了 就同時PO在這
07/14 20:55, 1F

07/14 21:49, , 2F
WOW~之前我也有想過這樣的問題,終於有人能幫我解困了
07/14 21:49, 2F
文章代碼(AID): #1CFRDWcf (Soci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