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社會學的有趣世界(三)/范雲

看板Sociology作者 (Waitingforf)時間14年前 (2010/06/01 05:06),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社會化(socialization):人們學習社會期待的過程   文化怎麼和個人發生關係?早上金耀基老師講了很多個人和社會之間的關係, 我們今天也要告訴大家,文化中的每個人經由學習過程,成為該文化的一員。譬如 我們今天活在台灣,每個人成為台灣文化腳本的一個演員,若你今天活在法國,你 自然也會成為法國文化的一個人,這個過程有很多制度、機制在運作,我們稱它為 「社會化」。社會化是什麼?社會化是人們學習社會期待的過程。我們今天受教育, 教育其實是社會化一個最重要的過程,它告訴這個社會的價值是什麼,告訴你應該 遵守哪些規則,也告訴你如何在體制裡走最沒有障礙、最不危險的路,進而達到你的目 標。今天如果每個人都照遊戲規則,這會是一個很穩定的社會運作。 *內化:最省力的社會控制   很多時候價值已被我們內化,我們不覺得它在限制我們,因為我們本身就接受 這套價值。一個比較radical的觀點是,內化是一種最省力的社會控制。今天你接受了 某套價值,你不會覺得它是一種束縛,因為你本身已經認為這是一條最好走的路, 而且你也相信這樣走,會達到社會告訴你的目標。社會價值的內化對社會維持是很 重要的,當然它也可能是負面的,但我們今天是從社會控制、操作的眼光來看, 告訴你它有這個面向在。 *1938年依莎蓓拉未經社會化的故事   剛剛提過,社會化並不是自然而然發生的,也有很多反社會化的例子,有些人生活 在社會中,但他卻沒有社會化。舉一個極端的例子,1938年有個小孩叫依莎蓓拉, 她是一個私生女,她的外祖父、外祖母覺得這是一個見不得人的事,不想讓人知道有這 個小孩的存在,於是就將她關在密室裡。此外,她的母親又聾又亞,唯一能和她互動 的人就是這個又聾又啞的母親。依莎蓓拉沒有學習語言,因為她的母親本身不會講話, 在她六歲時有一天母親逃跑,這時候大家才發現這樣一個案例,她才從一個封閉的環境 中被帶到正常的社會,她的社會化是從六歲才開始,一直到她十四歲 才能進入學校。你會發現,原來真的有人沒有社會化,連語言都沒有學習,這就 是一個反社會化的例子。社會化需要有學習的過程,如果你沒有經歷這樣的學習過程, 像依莎蓓拉六歲被帶出密室,她根本無法和其它同年齡的小孩互動,基本上她是在 一個生物原始的狀態下,所以我們知道,社會化需經由學習,而這學習是一個期待、 互動的過程。 偏差與社會控制 *是行為本身,還是人們的反應?   偏差和社會控制也是和社會化相關的重要概念。什麼是偏差?違反社會規範的行為 叫偏差。舉例來說,大家覺得作弊是一種偏差行為,或者闖紅燈是一種偏差行為。 在美國,遵守交通規則已經被內化,你會看到在鄉間都四方都沒有來車,還有一輛 車子在等紅燈。偏差跟社會控制有關,這個社會希望每個人都不要作弊,也希望大家 都遵守交通規則。我今天要告訴各位,偏差行為的界定通常不在行為本身,重要的是 別人對這個行為的反應方式。我想在台灣闖紅燈,只要沒有被警察抓到、沒出車禍, 大家都覺得可以接受。你今天到了鄉下,車子很少,但有個紅綠燈在那裡,晚 上十二點的時候你經過那裡,你會不會遵守規則呢?你可能覺得不遵守也不是 偏差行為,闖紅燈是正常的;可是今天如果你在美國,你做同樣的事情,人家會覺得 你是偏差行為。同樣的行為在不同的兩個社會,會有不同的看待方式,所以偏差 最重要的不是行為本身,而是人們的反應,界定了這個行為是不是偏差。舉個例子, 你們應該都參加過演唱會或音樂會,你們參加音樂會的時候,假設台上有人在拉 小提琴,你會不會伸出手用力打拍子?不會;可是如果你今天去聽張惠妹演唱, 你會不會這麼做?很可能會。為什麼?如果你今天在古典音樂會場打拍子, 可能全場會開始瞪你,覺得你有問題,甚至有人會把你驅逐。因此,重要的不是 行為本身,而是別人看待該行為的方式及情境,同樣一個行為有時候被認為是正常的, 但有時候會被認為是反常的,別人的反應才是最重要的。 標籤理論 *背建中書包v.s.背強恕的書包   一個很有趣的社會學理論是「標籤理論」,其實你們可能都有感覺到, 只是沒有用這個名詞。我舉個強恕高中和建中的例子,今天如果做個實驗, 一群男生背著建中的書包,在西門町拿著可樂和啤酒,而且大聲喧嘩,別人會怎麼 看待他們?可能會覺得年輕人真有活力,真好!如果今天這群男生是背著強恕高中 的書包,做同樣的事情,別人會用什麼樣的眼光看待?一定覺得這群小孩蹺課, 可能待會要去做什麼壞事。為什麼會有這種差別?因為強恕的書包和建中的書包, 在這個社會裡代表不同的青少年,這就是標籤理論。在美國有人做過類似的社會學 研究,一群成績很好的高中生做了壞事,可是最後這個社會卻認為是另外為一群 不良少年所做的。標籤理論說明,在人們對現況瞭解之前,就因為社會給予的標籤, 預先產生一些假設。   接著我們要問:誰有權力貼標籤?很多時候標籤是被有權力的人貼出來的。 舉個明顯的例子,你們知道在台灣,嫖妓的處罰是罰誰?是罰娼不罰嫖。誰有權力 決定要罰誰呢?貼了標籤之後,是不是對人的行為有一定影響呢?在台灣做一個 買春客,好像大家覺得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情,以前民進黨的主席就說過: 「不上酒家的就不是男人」。我朋友做色情研究,他告訴我,其實在我們的文化中, 女人變成是一種餽贈的禮物,如果你今天是四十幾歲的生意人,你到中南部,或是 你老婆出國,人家會說:「幫你找個女人,給你當禮物」,這是一個在座可能比較 沒有感覺到的文化,可是它的確存在。因為標籤的不同、規範的不同,行為的意義 也就不太一樣。譬如今天在美國,我們知道一個有名的例子是休葛蘭嫖妓被抓, 因為他觸犯了美國的法規,可是在台灣情況可能就不太一樣。所以我們要問, 誰有權力貼標籤?為什麼標籤是這種貼法?其實這都會影響行為本身的意義。 標籤「製造」偏差行為:放牛班的孩子   我們可能會認為,是你本身有偏差行為,所以標籤才會貼在你身上; 可是社會學的研究發現,標籤被貼上去之後,它會製造偏差行為,偏差行為會因為 貼標籤而發生。這蠻可怕的,如果你今天亂貼標籤,可能會對社會產生很負面的影響。 舉個「放牛班孩子」的例子,我們國一、國二的時候用英語班、美術班的名義把好學生 找出來,給他們最好的數學老師、英文老師,所以我們那時候有後段班和前段班; 可是國三的時候突然教育部改變規定,嚴格要求常態分班,於是我就被編到放牛班, 我就開始進入我國三悲慘的過程,因為放牛班的小孩全部都抵制我,都不跟我講話。那 是一個蠻痛苦的經驗,因為你發現別人抵制你,而你也發現他們有很多的痛苦,因為 他們已經被這個社會標籤為一群在聯考中不會成功的小孩,也因為這樣他們常有自暴 自棄的行為。他們會覺得,你今天已經這看待我,你已經認為我會做壞事,所以我就 這樣做。如果在教育過程中製造這種標籤,在裡面去區分好跟壞,對那群被貼上 放牛班標籤的小孩,那是非常不公平的,他會因為別人對他失去某些期待,反而產生 偏差行為。社會學會去關心這樣的問題,每個社會都很難避免貼標籤,貼標籤可能是 社會控制的一種方式,可是很多時候,貼標籤反而是製造問題的來源。 面對社會轉型緊張的五種反應: 反應 接受社會既有價值 接受社會既有的實踐方式 遵從 YES YES 創新 YES NO 儀式敷衍 NO YES 撤退歸隱 NO NO 反叛 NO NO   剛剛談到社會的行為規範,可是今天也不是每個人都依照社會規範做事,這邊有個蠻 \ 好的分類可以讓大家思考。其實在社會裡,常常有規則、規範不太確定的時候,譬如美國 \ 的六0年代、台灣的八0年代。今天我們對不守法、立法院打架,看待的方式可能和十年 \ 前不太一樣,十年前我們覺得立法院本身就不民主,朱高正跳到桌子上,他打破規則讓我 \ 們知道立法院有問題,我們那時候可能覺得打架是好的;可是今天羅福助打李慶安,我們 \ 覺得他憑什麼打人,一個黑道大哥打一個弱女子,我們覺得不能接受。在美國的六0年代 \ 和台灣的八0年代,正值各種社會規範轉型,人 們看待事情的方式會不太一樣,如果你是一個在規範中成長的人,這時候你可能有好幾種 \ 反應方式。第一個,大家可能最常做的就是遵從,接受既有的價值,也接受社會既有的實 \ 踐方式。我舉個例子,唱國歌的意義在二十年前和今天可能不太一樣,二十年前我讀小學 \ 的時候,我們很喜歡唱國歌,也接受那套實踐方式,也就是朝會時唱國歌,但到了國中時 \ 候,可能我們會對它有點反叛。第二個是創新,有些時候有人喜歡創新,譬如李登輝就職 \ 典禮時唱國歌,是遵從社會既有的價值;可是在陳水扁上台的時候,他也接受唱國歌做為 \ 一種價值,但他不接受社會既有的實踐方式,他 找張惠妹來唱國歌,這就是一種創新。第三個是儀式敷衍,大家可能某種程度都有儀式敷 \ 衍,譬如你覺得在朝會唱國歌很無聊,基本上你不接受這套價值,你覺得朝會不需要唱國 \ 歌,可是你還是張開嘴巴假裝你在唱國歌,這就是儀式敷衍。再來是撤退歸隱,你不喜歡 \ 這套儀式,可能你就裝病、不做。最後一種是反叛,你本身不接受這套價值,你覺得唱國 \ 歌沒意義,你也不接受社會既有的實踐方式,但是和撤退歸隱不同的是,你會公開讓大家 \ 知道。舉個例子,在我們那個年代,在電影院要唱國歌,當大家站起來的時候,有一個人 \ 就坐在位置上,這時候我們聽到一位媽媽說:「 前面那位,請你尊重我們的國歌好不好?請起立」,但那個人還是不站起來,這時候有另 \ 外一個人就說:「人家也不一定要站起來,他喜歡坐就讓他坐著」。很有趣的,電影院變 \ 可能有些時候規範、價值失序,這時候有這麼多不同的方式去反應。 正式的規則,這時候就產生社會制度。社會制度的定義是: 它的手段是什麼,教育過程中有哪些顯而易見,或隱而不見的功能,甚至它的價值 社會學會去問一個問題:社會是不是有另一種可能?除了剛剛提到的看穿社會運作的 機制,原來社會有一個寫好的文化腳本,原來社會存在角色、互動、規範,也有社會 控制、偏差行為。如果你覺得這裡面有很多的不平等,你要去思考,社會是不是有 另外一種可能呢?社會學有幾位老祖宗,也就是我們的古典社會學理論大師, 分別是馬克斯、韋伯和涂爾幹,他們三個人都曾思考過,社會是不是有另外一種可能。   先談馬克斯,我不知道你們瞭解的馬克斯,和我上大學以後瞭解的馬克斯有沒有 什麼不同,我記得那時候學長姊都跟我們說,台大社會系之所以很晚成立,這跟政府 恐懼馬克斯主義重新成為大家的信條,有很大的關係。其實馬克斯主義在實踐上可能 有很多問題,很多人追隨那套信念之後,造成了蠻多的悲劇和困境,但事實上他也有 很多社會學的人文主義關懷。他的關懷是我們之前提到的,階級不平等的問題,他去問 ,為什麼勞動階級要過今天這麼悲慘的生活?他去關懷,今天作為一個人,人生的目的 就是去賺取麵包養活自己和家人,此外他完全沒有創造的能力,也沒辦 法作他想做的事情。在十九世紀,很多人被迫離開田地到工廠工作,回到家也沒有 任何休閒時間,馬克斯覺得這種生活很悲慘,因為對他來講,勞動應當是創造個人 生命的意義,應當是一個愉悅的事情。譬如我今天看到一棵樹,我把它砍下來做成 一把斧頭,除了讓我繼續維生之外,我應該也可以將它變成一個雕塑品,在這個互動 過程中,我覺得非常愉快,因為我感覺到我作為一個人的意義。馬克斯認為人作為一個 人,跟其它動物對大的不同,在於人能享受創造的快樂,他認為今天勞動已經失去了 創造的快樂,而變成只是維生的工具。今天當然每個人都要生存,如果不生存我 們沒辦法想到創造,但馬克斯覺得如果一個人花三小時的勞動讓自己吃飽,他應該 還有三小時的時間可以去當一個詩人,也應該還有三小時的時間創造、當一個雕塑家 ,那是一個非常理想、非常有人文主義關懷的對人的想像。當然今天共產主義的問題 在於,每個人被辦法做到像這樣子,因為社會整體的積累根本不夠,所以無法達到 一個理想的境界;如果今天的社會資源足夠,有沒有可能讓人脫離和勞動過程異化的 關係呢?這時候你又聽到一個新名詞,什麼叫「異化」?異化是馬克斯一個很重要的 概念,他將人和勞動過程的疏離狀態命名為異化。譬如一個工廠的女工可能必須 重複做某個動作,從早上八點做到下午五點,她會覺得這過程很有趣嗎?通常不會, 她可能是為了生存才去做這個工作,這就是勞動過程和人之間的疏離,勞動者無法 掌握勞動的過程。另外馬克斯還提到,人不僅和勞動過程疏離,人還和他的勞動產品 疏離,如果你今天作個雕塑家、畫家或作曲家,你的勞動產品就是你的一部份, 當有人說你的雕塑不好、你畫的圖不好,你感覺到自己受到傷害,你一定會很難過; 可是今天你如果是一個工廠的女工,假設你做的是芭比娃娃,有人買到的芭比娃娃品質 有問題,你會覺得這和你沒有什麼關係,因為你只做某個部分,所以你和你的勞 動產品是疏離的關係。第三個面向是,人還因此和身旁的人疏離,因為馬克斯那時候 還是懷念過去十八世紀比較鄉村的生活,他覺得今天我生活在一個地方,應該有人 是雕塑家、有人是鐵匠,人和人之間的關係是很緊密的,可以欣賞彼此做的東西 的價值。相比之下,今天資本家和工人的關係非常疏離的,人和人的關係被扭曲了。 馬克斯為這種疏離的現象命名,他稱之為「異化」,他認為這是不好的現象,他也 希望改變。   如果我們從馬克斯的觀點出發,會發現他具有高度的人本主義關懷,在整個社會 轉型的過程中,他覺得有不正義的情況發生,除了加以命名之外,他也去分析這個 過程的發生。他思考這社會是否有另外一種可能,他覺得財產私有化是一個關鍵問題, 應該要共產。他認為人的慾望是因為無法擁有某些東西,如果你到哪裡都有那些東西, 你就不會想要把它私有化。舉例來說,我們喜歡麥當勞的服務,麥當勞有奶精、糖包 ,過去在物質匱乏的年代,可能有人會去麥當勞拿幾個奶精、糖包帶回家,因為你 資源不夠,所以你就會想擁有那些東西;可是今天大家的物質比較豐裕,譬 如你到美國,到處都有這些東西,你到哪裡喝咖啡永遠都有奶精、冰糖包在那裡等你, 你會不會想拿幾個放在口袋裡帶回家,以免到另外一個地方喝咖啡的時候沒有奶精、 沒有糖包?一定不會。當資源不夠的時候你才想要私有化,可是如果大家共同擁有, 到哪裡都有的時候,你就不會想要據為己有。台大曾經有個校園腳踏車公有化的運動 ,因為有很多腳踏車都沒有人要,很多無主的腳踏車生鏽、壞掉,一些學弟妹就想到,為 什麼不讓腳踏車公有化?於是把一些沒有人要的腳踏車修一修,重新塗上某種顏色, 就變成公共腳踏車,從此台大就有公共腳踏車,每個人可以隨意在校 園內使用它,這時候也不需要每個人都擁有一台腳踏車,然後擔心它被偷。 其實真正騎腳踏的人次並沒有這麼多,台大校園中同一時段可能只有八百個人在 騎腳踏車,但卻有兩千輛腳踏車停在各個不同的角落,那是一種資源的浪費; 如果今天我們可以共同擁有這些腳踏車、共同來維持,就不需要每個人擁有一輛 腳踏車,而且還擔心失竊。這其實是一個小小的共產概念,它被操作實行了一段時間, 但因為那是學生會自己弄出來的,後來還是有人不遵守遊戲規則,還真的有一、兩輛 腳踏車被偷走,之後新的學生會覺得維持它需要很多人力,也不願意繼續實行了, 後來整個制度就沒有繼續維持。不過我覺得那是一個很有創意的方式,腳踏車作為 一種公共的財產,如果每個人願意去遵守這個共產下的新規範,而且資源並不匱乏, 或是每個人認同共產作為一種美好的價值,它事實上是有可能實行的。不過前提是 資源充足,很多共產世界的問題在於,基本的資源不足,沒辦法去操作這套東西。   馬克斯對社會有他的一套想法、一套分析,但重要的是,他去想像社會是否有 另外一種可能,並提出共產世界這樣的理想,而且把它的運作方式講得很清楚。 他認為經濟生產方式決定很多東西的本質,所以今天你如果是一個馬克斯主義者, 或是你是一個唯物論者,你會認為這個社會的最重要基礎就是經濟生產方式, 文化形式、社會制度都會跟它有關。馬克斯提出共產世界的理想,但改變如何可能 發生?如何從資本主義社會走向共產主義社會?馬克斯認為,無產階級革命是達到 共產世界的方式,他的《共產黨宣言》就有提到,要無產階級者起來加入革命。當然, 現在有人嘲笑這條路為紅色天堂夢,因為以目前的情況來看,冷戰已經結束, 共產主義國家像中國也走向私化,好像認為這個理想是不可能的。但我想馬克斯的 偉大在於,他有人文主義的關懷,提出另外一個社會的可能性,他有一套完整的 世界觀,這裡面有很重要的社會學意義,問題只是在實踐這條路的方式是錯的。 社會的改變又如何可能? *社會變遷 *科技革新、人口增減 *集體行動、革命、社會運動   如果這個社會有既定的腳本、有這麼多的社會控制,到底社會是如何改變的? 從過去到現在,社會有很大的改變,到底這改變是怎麼發生的?社會學稱社會的 改變為「社會變遷」,社會變遷有很多的機制,像科技革新會帶來改變,當新機器 被發明的時候,帶來了生產方式的改變。今天電腦作為一項科技革新,也帶來正在 進行中的社會變遷,所謂的「e世代」就是社會變遷下的產物。人口增減也是社會 變遷的重要原因,像過去許多國家的貧窮問題,都是跟人口過多有關。另外一個 重要的社會變遷機制是集體行動,譬如馬克斯倡導的無產階級革命,就是利用集體 行動來改變社會。目前我們看到比較溫和的改變社會方式是社會運動,包括剛剛提到 台大校園腳踏車公有化,這也是一種小小的集體行動,一種在校園裡的社會實踐。 以上是關於社會改變的可能機制。   社會學會去思考這幾個面向,它絕對是一個有行動力的學科,因為它預期改變 是可能的。你要有能力去想像,社會改變的可能性在哪裡,你也要有能力作正確的 分析,去看穿社會運作的原則。最重要的是,你要有人文主義的基本關懷, 關懷不平等、關懷人的痛苦,希望人能過理想人的生活。今天你聽到這麼多堂社會學 ,包括金耀基老師講的族群、嘉苓講的性別,還有葉啟政老師講的思想史,以及 高承恕老師講的結構與個人,我希望大家能記得,社會學有這樣一些基本的精神。 社會學思考 *人文精神 *批判色彩 *關懷旨趣 *實踐意涵   最後是關於社會學的思考,第一個是人文精神,也就是剛剛提到的人本關懷。 第二是批判色彩,你要去批判,看穿既有東西的問題在哪裡。第三個是關懷的旨趣, 也就是你關懷不正義、不平等。第四,它是有實踐意涵的,你會去思考社會改變的 可能,以及改變的實踐方式。我想這四點是社會學思考,非常古典也非常重要的 精神,一個好的社會學分析,應該包含這四個部分在裡面。我今天就用它當作演講 的結尾。   最後我要提的是,我並不是要跟大家講社會學有多好,而是每個人多多少少都是 一個社會學家,因為每個人都可能有這四方面的思考,但不一定會從事社會學的專業 工作。我希望大家不管將來是不是唸社會學,可能在座百分之八、九十都不會把社會學 作為專業,但我希望大家有社會學的思考。如果你今天選擇當醫生,我也希望你有 社會學的關懷和思考,你可能可以去接觸醫療社會學,瞭解醫院作為一個制度,對 病人可能有哪些問題,醫學作為一個專業的霸權,它是不是對人有很多不公平? 會不會因為醫院的制度本身,而使得很多病人看病時沒辦法受到尊嚴的對待?你今 天如果是研究生物科技,你可能可以研究生物科技的倫理。如果今天你作一個音樂家 、畫家或作曲家,我也希望你去瞭解文化社會學,知道文化工業的運作,它裡面 是否有一些不正義的地方,是誰決定誰的東西是masterpiece、誰的東西是trash? 這裡面都有一些權力的運作,我希望你有這樣一個社會學的思考。當然,如果你想跟 我們一樣作一個專業的社會學家,我們也非常歡迎,社會學家不需要太多,但需要有 熱情、有實踐能力、有分析能力的優秀人才加入。 《綜合討論》 ◆兩位教授、各位同學大家好,我有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中國人講禮, 希望用禮來實踐道德;但禮的實踐並不一定能夠保證道德的實現,常常會變成一種 形式主義。當這種情況發生在現代社會的時候,會不會反而變成現代社會的另一種 阻力?第二個問題,我們生活在許多社會規範之下,我們可以將這些社會規範分類為 法律和道德。當這些社會規範在規範我們的時候,規範的正當性和權威性從何而來? 謝謝教授。 ◆兩位教授、各位同學大家好,我是第二組的學員。我的問題很簡單,想請教授講 一下剛剛沒有講到的涂爾幹、韋伯,因為我蠻想知道的,謝謝。 ◆前兩天六月一號,台北是不是說開罰單開了四百多萬嗎?承剛剛同學問的法律的 正當性,我想問的是,這次新的交通法規裡,譬如關於繫不繫安全帶,法律的正當性 何在?像我今天就跟爸爸在辯論,繫不繫安全帶國家管不管得著、該不該罰?爸爸 覺得那是個人的事情,國家為什麼要管?那自殺要不要罰錢?我覺得爸爸這樣講好像 也有他的道理,可是我是覺得,課本上講說法律是為了保護人民,所以不繫安全帶 要被罰錢。我想請問教授的看法,譬如繫不繫安全帶,或者酒後駕車,當然酒後駕車 是另外一個問題,因為你會妨礙到別人,那繫安全帶是自己的問題,這兩者之間, 國家立法的正當性是什麼? ◆兩位教授、現場各位同學大家好。我想問兩個問題,首先第一個問題是,教授剛才 提到「審問不平等是社會學的主題所在」,我想請問一下,那麼自由在哪裡? 我不是說自由和平等不能並存,我只是想聽聽看教授對於自由和平等的看法是什麼。 第二個問題,早上金耀基教授提到,如果想要談個人自由,必須先全盤瞭解所謂的 社會控制是怎麼樣。我想這一點跟剛才教授提到,「你要去瞭解一個社會中的真諦, 然後才看透它其中的意義、才能作一些反應」,我覺得這是一樣的。我想請問教授 的是,我們說瞭解一件事情,會不會有點廣泛、誠意過高或不夠明顯?因為說瞭解, 我們並不知道到底要瞭解到什麼地步才算是真正的瞭解,全盤瞭解又到底怎麼樣才是 全盤瞭解?這樣會不會有點相對主義的感覺?有沒有比較好的說法,例如我們著重於 利益,兩者之間的利益或大家的利益,以利益越多我們所採取的方式越好,跟瞭解越多 比較起來,這兩種方法哪一種說法較好?或者教授有其他的看法?謝謝。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0.114.218.33
文章代碼(AID): #1C12JZlW (Soci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