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社會學的有趣世界(二)/范雲

看板Sociology作者 (Waitingforf)時間14年前 (2010/06/01 05:04),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社會學的想像 -linking biography and history -to understand the connection between personal truth and social fact   如果社會學家關懷不平等的問題,那麼他如何去解決這些問題呢?要解決這些問題 必須有分析社會的能力,如果我們只是抱怨,沒辦法產生具體的一套想法,也沒辦法 說服別人。社會學就是訓練我們把這套分析方式講清楚,說服大家,而且還要檢驗你所 宣稱的東西是否真的如此。社會學裡有個講法是「社會學的想像」,什麼是「社會學 的想像」呢?社會學的想像要求連結個人傳記和歷史之間的關係,要能看透今天你之 所以坐在這裡,跟整個歷史有很大的關係。可能因為我們的教育要改革,覺得應該 給高中生多一點人文社會的關懷,我們不希望最優秀的人都一股腦去唸自 然科學,因為當社會發展到某個程度,我們的人文社會思想也要進步,這都跟歷史有關 。你個人的生命歷程,和歷史之間的結合,你要能把它看透、看穿,這需要社會學的 想像力。第二個,你是否能瞭解個人的事實和社會事實之間的關係。你今天如果你 有個人的困擾,譬如大家最熟悉的困擾可能是,一個女生覺得自己太胖了,或者同學 們擔心聯考考不好。今天的困擾其實並不是你個人的,很多人跟你一樣都有這個困擾, 而這東西可能是被社會建構出來的。為什麼今天我會喜歡一個標準的身材,因為我認為 這會讓我看起來比較有吸引力。所謂標準的身材可能現在和過去不同, 中國古代有環肥燕瘦,在楊貴妃那個年代,很胖的女人被認為是性感的;在趙飛燕 那個年代,很瘦的女人被認為是性感的。為什麼女人一定要性感?為什麼男人沒那麼 關心這個問題?當然現在男人壓力也很大,會關心有沒有足夠的muscle,如果今天 一個男生長得比較白瘦、娘娘腔,可能會面臨比較大的壓力。你可以把這些問題結合 在一起,思考社會背後的運作機制,你要能看穿它,看穿它之後該如何處理?你可能 去改變它,或是你找到一個安身立命之道,這就看個人的修養和實踐方式了。你要能 看穿,今天你坐在這裡,或者今天你擔心著明天的考試,這是多元入學方案下的 結果,這是台灣教育改革的一個環節,過去你的父母親可能沒有這樣的困擾,但你 現在有,為什麼?你可以去連結你個人日常生活的困擾,思考這其實不是你一個人的 問題,你的煩惱可能是來自於社會改變的過程,某些東西逼迫你、把你放到這個位置 ,如果你能看穿這個東西,這就是社會學的想像力。有了社會學的想像,你就比較 能夠舒服一點,把你的困擾放在一邊,重新去理解這可能是一時一地的結果,目前 你沒有能力去反抗它,但是你暫時妥協,等到你有個比較comfortable的位置來反抗它 ,這樣你可能就可以把你的煩惱放在一旁,也不會莫名其妙去衝撞體制,然後弄得 頭破血流。 離婚:個人問題還是社會議題?   現在我們就來操作一下我們的社會學想像力,我問大家一個問題,你們覺得 離婚是一個個人問題還是一個社會議題?在座可能有人是單親,或者有人父母親離婚。 我們都聽到報導說離婚率越來越高,高到什麼程度呢?台灣的部分我沒有統計資料, 但美國在二十世紀初,或說在一九六0年代之前,離婚率是二十人中有一個。可是 今天美國的離婚有多高呢?我可以給大家看一個社會事實:              在美國,50%的婚姻在七年之內結束。   這是不是很可怕?今天美國人結婚,兩個中就有一個會在七年內結束他的婚姻。 可是你會覺得,好像婚姻還是蠻重要,家庭還是應該維持住,當然這裡面有很多人 後來又選擇再婚,可能一個人一輩子結了三、四次,甚至五次、六次。為什麼呢? 這到底是他個人問題,還是社會的議題?我們現在來看到底為什麼。 ★ 核心家庭的特質   社會學家看到第一個原因是「核心家庭的特質」,核心家庭我想你們都理解, 就是兩代住在一起。過去美國南方是農業社會,需要大量的勞動力,大家要住在一起 才能生存,因為要一起耕田、從事農務勞動。在工業革命之後,慢慢地核心家庭成為 大家理想中的家庭,尤其在美國,對理想家庭圖像絕對是父親開著一輛轎車回到家, 看到微笑的太太,然後抱起小孩,這是一個核心家庭。核心家庭的問題在於, 它的束縛力和連帶力比較低,因為很多時候,一旦父母親出了狀況,或者小孩沒辦法 把關係連結在一起,核心家庭本身就是一種比較不穩定的組合。 ★ 浪漫愛在婚姻中的被強調   第二點很有趣,是「浪漫愛在婚姻中被強調」。大家可能覺得很奇怪,浪漫愛 不是很重要嗎?以前是媒妁之言,但現在不管東方或西方,浪漫愛已經成為最重要的 價值。其實浪漫愛的出現並不是一個歷史的必然,可能在一百年前也有「愛」、 「喜歡」這個東西,可是它並沒有這麼被強調,婚姻可能是以再生產下一代為主。 慢慢地,浪漫愛被中產階級創造出來,成為一個最高的價值,是生命中一定要追尋 的東西。當浪漫愛出現之後,而且浪漫愛跟婚姻結合,一方面促使婚姻被大家接受, 可是在另外一方面,它也使得婚姻本身變得很難維繫。為什麼呢?如果高度強調婚姻中 的浪漫愛,浪漫愛事實上是變動的,它可能比婚姻更難維持。只要有個小孩、經濟 穩定,可能婚姻就可以維持,但如果要求婚姻中一定要有浪漫愛,有多少人能一直 維持它呢?而且愛情這個東西到底是不是一對一的?或者愛情到底是不是一輩子 只有一次?這都是很難說的,沒有人能真的實驗告訴你,愛情就是哪一種方式, 或愛情一定是天長地久。如果愛情是婚姻最重要的元素,很多人離婚的理由,可能 就是我不再愛你了,我要去追求另外一段愛情。很有趣的,當浪漫愛這麼被強調以後 ,婚姻也變得岌岌可危,很多婚姻的瓦解就是因為認為浪漫愛已經不再了,所以沒有 必要再維繫婚姻。 ★ 女人角色的改變   當然,「女人角色的改變」也有很大的關係。過去若想要離婚,女人並沒有一個 bargain power,因為過去很多女人都是當家庭主婦;當女人走進職場,跟男人 有平等的權力時,她就有擁有bargain power。所以女人的角色改變,也是離婚率 升高一個很大的原因。 ★ 無過失離婚法規    第四個和美國的法規有很大的關係,也就是無過失離婚法規的出現。今天台灣離婚 還不是無過失法規,若對方不願意離婚,你又無法舉證對方的過失,你們就只好繼續 維持婚姻,可能就做一對怨偶。相對來講,今天在美國好像比較人道一點,已經有無 過失離婚法規,離婚不需要有過失,只要解決小孩的撫養權、財產分配、贍養費等 就可以了。無過失法規是社會制度蠻大的突破,也使得美國的離婚率變高。   現在如果我再問你,離婚到底是個人問題或社會議題,如果你有社會學的想像, 你就比較會把它放在社會的脈絡下,知道它是某些社會因素改變而產生的結果。所以 離婚不再是一個個人問題,它是社會整體的現象,在這裡人因為某些誘因,比較會 傾向於做這個選擇,而做這個選擇的代價也相對較低了。當然我想,在美國離婚的 代價比在台灣低很多,因為台灣基本上整個社會規範,包括法律,像剛剛提到的 無過失法規台灣就沒有。你們現在應可以理解什麼是社會學的想像,我今天如果是 一個被拋棄的怨婦,我和先生離婚,但我可能不會再自怨自艾,因為這是很正常的社會 現象,我可能比較容易接受它。而我在一開始結婚的時候,也不會預設這是一個 天長地久的婚姻,所以我會希望維持婚姻之外其它的生活,也希望和對方維持一個 比較平等的關係。因此,一旦婚姻維持不下去,你不會這麼怨嘆,很多東西跟你心理 的態度有關,如果你不怨嘆、如果你有準備,你可能比較能自在地面對個人生命中的 問題,而這社會也會慢慢改變對離婚的看法,它也不再會被污名化。當然我們知道, 這也跟運動有很大的關係,譬如台灣有一位離婚教主施寄青,她的出現為離婚女性 找到一個有力點;當然很多時候有人會批評,她的方式好像只是讓女人去怨恨另外那 個男人,這有很多的爭論,不過基本上還是比較傾向認為是男人的錯誤。我記得 另一位女性主義的重要領導者李元貞,她說她以前就一直在談離婚,可是都沒有人 要接受她的想法,人家問她為什麼要離婚,她說:「因為我要追求自由」,她認為 整個社會不能接受這種說法。可是當施寄青出來喊冤的時候,在社會上卻得到很多 的同情,因為她觸及很多女性的心理,覺得被冤屈地對待,覺得另外一半負了自己。 這也是社會的產物,那時候女人把婚姻當作很重要的部分,她可能全職投入照顧她 的家庭,放棄了她的工作,為另外一個人做很大的犧牲,而當婚姻不穩定的時候, 這個犧牲對來她講的確很不公平。畢竟這社會還是比較男女不平等,男人再去找到 一位年輕貌美的女生的機會,好像比女生多很多,這背後當然有很多性別不平等 在裡面,在台灣,離婚對女人來講還是比較不公平。不過慢慢地很多東西在改變, 如果男人女人看待它的方式,都能以社會學的想像去理解它,知道自己能付出什麼 去維持自己的選擇,也能面對這個東西,也許很多悲劇就能避免。 文化是一個工具箱   談完社會學的想像,我想跟大家介紹一些社會學的基本概念。首先要跟大家 談的是「文化」。為什麼我用「文化是一個工具箱」當作標題呢?你們可能覺得很 奇怪,文化跟工具箱有什麼關係?這是一個文化學者提出的觀點。關於文化的定義, 最普遍的說法是「文化是一套意義和語言的體系」,第一個一定要有語言,若沒有 語言,文化無法累積;它是一套意義的體系,因為透過語言能賦予意義。後來有位 社會學家認為,其實文化是個工具箱,為什麼呢?你今天遇到困難的時候, 你會從文化裡找到一個工具來解決它,所以文化是一個工具箱。這是一個比較特別 的觀點,我覺得它很有趣,所以提出來讓大家做想像 文化的要素 *語言:命名、建構真實的語言   文化對我來們講很重要,社會學家想要研究社會,不能不瞭解文化。文化有哪些 重要的要素呢?我剛剛提過,它第一個必然要素是語言,語言裡很重要的是命名。 今天你要瞭解一個東西,一定要透過命名的過程才能完成。譬如台灣是個不太下雪的 地方,所以我們對雪沒有太多形容詞描述;但是在日本或某些北方國家,他們可能 有三十六種描述雪的方式,這代表什麼?為什麼語言有這麼大的差異?因為我們 身處的社會環境不同,透過語言描述將某個現象命名時,就產生對這個現實的理解, 這個東西就變得有意義;如果今天你沒有為那個東西命名,它就對你沒有意義。舉例 來說,我可能對我的某種情緒不知如何處理,我決定將它命名,譬如有些女生把月經 稱作「大姑媽」、「小紅帽」,用不同的方式命名會產生不同的意義,如果將它 命名為一個很負面的東西,你就會討厭它,它對你的意義就是負面的;若將它 命名為一個可愛的名稱,譬如我講的「小紅帽」,你就會覺得它很可愛,就會是 一種不同的心情。所以命名是很重要的,你用不同的方式命名它,它對你的意義 就不同,透過命名,你和它就產生特別的關係。命名是文化裡面很重要的東西, 不同文化裡有不同語言,語言是文化一個最重要的概念。 *信念:believing is seeing   信念也是文化裡很重要的東西。什麼是信念?簡單來講,譬如宗教是一種信念, 一個文化裡一定有一些信念。信念是很難理解的,我這邊寫believing is seeing, 過去我們都說seeing is believing,我看到所以我相信,但信念恰好相反,信念是先相信才能看到,如果 你不相信就看不到。我記得我在美國時有人跟我傳教,剛開始我覺得不錯,有人 免費和我一個禮拜講兩小時英文,練練英文蠻好的。他們跟我講耶穌如何如何, 但我老是問一些社會學的問題,為什麼會這樣、為什麼會那樣,後來他們就對 我很生氣:「你如果不相信,你永遠無法理解」,他們覺得我無可救藥。對我來講 我無法先相信,如果我不相信,我就無法進入那個世界,我就看不到他們所謂 很有力量的東西。所以信念其實是很powerful的,它要你先相信,而你真的相信之後, 你也的確能理解那套意義體系;如果你不相信,你永遠無法理解它的意義。文化裡 有很多這樣的東西,可能有很多是透過社會化的過程,譬如我遇過一位天主教的 義大利人,他從小就去天主教教堂,他覺得那是很好的一個儀式,也因為對父母 的trust,所以他就相信了,相信之後那個宗教就對他有意義。 *價值:社會的理想原則與排斥   第三個是價值,價值也是文化裡很重要的東西。什麼是價值?我想今天大家在 這邊一定接受一個價值:受高教育是重要的。價值是社會的理想原則,是大家認為 值得追求的,譬如知識是我們普遍認同的價值,美可能也是一種價值,或是忠誠, 在台灣社會可能也是一種價值。價值之間有排序關係,有沒有人認為反叛是一種 價值呢?可能很少,可是在某些年代,譬如美國一九六0年代,或是我身處的一九 八0年代,在我們的次文化裡反叛是一種價值,和社會的主流價值做抗衡。價值是 每個社會都有的,而怎麼會有這個東西呢?待會我們會談到,你怎麼去取得你所擁有 的價值 。 *規範:長了利齒的價值   什麼是規範?有個定義我覺得不錯:「長了利齒的價值」,會咬人的那種價值 叫做規範,如果你不遵守它,你就會被它咬到。在我那個年代的規範跟你們不一樣, 我記得我唸高中那時候,剪瀏海、頭髮打薄都會被記警告,所以那時候每個人都是 西瓜頭。你們現在的規範是什麼?可能是上課不能遲到早退。規範背後有一套價值, 它不斷地運作,為什麼上課不能遲到?因為如果你遲到,你本身就失去了學習的機會 ,而且你還會影響別人上課的情緒,所以規範是一套有意義的價值。像過去認為, 如果花太多時間在我們的外貌上,可能在學習上就不會那麼認真,某些時候這也是 有道理的,譬如在美國,青少年花很多時間打扮,可能養成的心智就不太一樣。 規範在我們所身處的文化中不斷被強調,它是文化一個重要的東西,如果你理解它 你就會知道,規範是怎麼來的、它背後的價值是什麼。你可以跟它挑戰,可是你要去 說服它背後的價值,才能告訴它,它長的利齒有沒有咬到你、會不會痛。 社會有一套文化腳本(cultural script)   這個社會其實有一套文化腳本,什麼是文化腳本?就像上次高承恕老師說的, 他舉了進入電梯的例子,假設電梯裡只有一個人,你一進去就站到他旁邊,對方會 覺得你很奇怪,因為你違反了文化的腳本。所謂文化腳本就是,文化中每個人有他的 角色,而角色之間是有關係,社會互動的方式已經被寫好,每個人只是去實踐它。 舉例來說,在美國和台灣有個很大不同的文化腳本,在美國你早上走在路上走, 有陌生人跟你說Good morning,如果你沒有回Good morning,對方會覺得你很不civilized;但如果在台灣,你在路上跟陌生人說早安, 對方可能會覺得「你幹嘛,想對我做什麼?」,這就是問候的文化腳本不太一樣, 在台灣主動和陌生人說早安、打招呼,人家會覺得你怪怪的。微笑也是如此, 在美國,就算你不打主動招呼,你也應該微笑,否則人家會覺得你不太禮貌。 在文化腳本的概念中,會認為每天都是一種presentation,你決定用什麼樣的方式 讓別人看到你。還有一個概念是前台和後台,舉例來講,大家參加這個高中生營隊 都有經過口試,口試就是最formal的前台,那天爸媽一定有告訴你,你要穿得比較 正式,不能女 生穿個小可愛、男生穿個拖鞋,你一定不敢這樣做,這樣做可能人家不錄取你。 前台的概念指的是,其實你每天都是在維持你的形象,譬如當我參加美國社會學會的 會議,我會穿得很正式,可是今天我想我是跟高中生演講,所以穿得比較輕鬆一點, 可能大家也會覺得比較輕鬆。有些時候你可以選擇不遵循文化腳本,打破既有的遊戲 規則,用不同的方式表達;可是若今天你和對方有權力關係,你最好遵循文化腳本, 除非你有把握能說服對方另外一套不同的文化腳本。今天如果每個人都一直生活在 前台一定很累,譬如你每天都要參加高中生營隊的口試,你一定覺得無法自在表達 自己,所以有前台一定有後台,後台譬如像家庭,在家裡你可以做你想做的事情。 前台後台的概念,是一種研究社會互動的分析方式,某種程度來講,它的確也告訴 你一些有趣的現象,當你沒有遵循社會的文化腳本,搞不清楚角色間的遊戲規則, 可能別人會覺得你有點怪怪的,更嚴重一點可能會把你抓到精神病院。社會中的 文化腳本,很多時候都是已經寫好的,希望你照著角色去表演。社會學家的工作 某種程度來講,也在分析文化腳本,告訴大家它和我們所做的事情、和社會運作 有什麼樣的關係,有些時候它是不是太過於限制個人的自由呢?有些東西是有 種族bias,或性別bias,譬如當女生聽黃色笑話不笑,很多男人會覺得妳難相處, 這時候妳也被一種妳不喜歡的文化腳本限制。 文化與爵士樂比喻 *主體與客體:在規則與即興創作之間(尋求平衡)   剛剛講到社會的文化腳本,有同學可能會覺得,這好像意味著人沒有自由, 完全被寫好的腳本束縛,角色之間的互動都被規範限制。到底人是不是有自由呢? 有位社會學家用一個很好的比喻,他說文化和爵士樂團的演奏是一樣的。同學們 看過爵士樂演奏就知道,爵士是一種很特別的音樂形式,它有一定的規則,但最好的 爵士樂表演絕對不是依造規則、按部就班,爵士樂注重即興的表演、即興創作,但這 即興表演和創作又不能離開規則太遠,基本上要掌握規則,但又要有即興表演。一個 精彩的文化就好像爵士樂,必須在規則與即興創作間尋求平衡。文化有一套寫好的腳本 ,但如果你知道腳本的精神、原則,又能給予新的內容和創新,這才是精彩的文化, 也才會是一個動人的爵士樂表演。你是文化的主體,你也是文化的客體,今天你被 文化決定應當要做怎麼樣的表演,遵照某些價值和規則,但你也是文化的主體, 你也可能去改變文化的規則、創造新的文化形式和內容。在自由和規範間,事實上 有很大的空間和彈性。 對於文化的態度 *種族主義 *文化相對論   最後再談一個和文化相關的社會學重要概念,人對於文化的態度是什麼、 應該怎麼樣。基本上社會學已經有一套價值在那裡,不喜歡不正義、不公平的東西, 所以我們對文化的種族中心主義會加以批判。什麼是文化的種族中心主義呢? 有個很好的比喻是,如果今天文化對你來講是一個小盒子,你在盒子之內,你都用這 盒子方方的樣子去看別人的盒子,說別人的盒子有問題。對方可能住在一個圓形的 圈圈裡,你可能住在一個方方的盒子裡,你就說人家的文化是比較落後、差勁的, 這就是種族中心主義。最常見到的是,最有權力的最容易這樣做,有所謂的歐洲中心 主義,或者北美國白人的文化中心主義。當然我們台灣人也有文化中心主義,譬如我們到 東南亞國家,覺得他們很落後、很差勁,這就是不能從別人的歷史和社會脈絡來理解。 有色眼光必須被拿來檢視,才能對不同文化有真正的理解和欣賞。如果你今天去旅行, 打破你的種族中心主義最重要,你是帶著你的文化出去旅行,當你到達一個不同的國家 ,你必須把自己的包袱先卸下,從不同國家的歷史和社會脈絡來理解他們,而不是用 一套既有的價值判斷去理解他們,才能真正欣賞和理解不同的文化,也不會將不同的 文化排序,認為某個文化是最高等的、某個文化是最低等的。社會學會傾向於批判種族 中心主義,和種族中心主義對立的是文化相對論,也就是從一種相對的角度台看不同文 化的發展。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0.114.218.33
文章代碼(AID): #1C12HD6i (Soci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