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社會學的有趣世界(一)/范雲

看板Sociology作者 (Waitingforf)時間14年前 (2010/06/01 05:02),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這是范雲老師在高中生人文社會科學營裡演講的紀錄。 應該有助於初步認識社會學,貼上來給大家分享:P * 感謝范雲老師同意轉錄。 出處 http://www.ios.sinica.edu.tw/cll/highcamp3.html 九十年六月三日 社會學的有趣世界    高中生人文及社會科學營 時間:九十年六月三日 主題:社會學的有趣世界 主講人:范雲女士(中研院社會所助研究員) 主持人:黃俊傑先生(台大歷史系教授) 為了考慮上網時效,本演講內容未經演講者過目, 演講內容以未來出版之專書為準。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未經演講者同意不得轉載、 引用或其他公共之用途。 個人與社會---從社會學角度看「社會」對「個人」之影響    今天是大家聽到社會學演講的最後一堂課,其實你們已經聽了很多跟社會學 有關的東西,所以今天的東西是一個小小的總結,我希望讓大家瞭解,社會學為什麼 會是一個有趣的世界。 Women and Children First 你所不知道的鐵達尼號的故事   今天因為是高中生營隊,所以我想從一個大家比較熟悉的大眾文化講起。 在座看過電影《鐵達尼號》的請舉手,蠻好的,很多人都看過。我想你們看鐵達尼號 應該印象深刻,除了女主角Rose和男主角Jack的愛情之外,你們應該也對那條豪華 的大船印象深刻,也記得災難過程的恐怖狀況。在災難發生的時候,水手們都喊 一個口號"Women and Children First";雖然有很多男人很不要臉的搶著去, 可是很多時候會被阻止。關於鐵達尼號,其實有一些你所不知道的事實,是跟 我們的討論相關的。   在口號"Women and Children First"之外,後來有人對這個災難事件做研究發現, 如果你是個小孩,今天你和爸媽一起搭鐵達尼號,上船後你的生存機率,會因為你 坐不同的層而不同。鐵達尼號下面的船艙有三層,最上面一層最貴,因為可以看到 大海的景觀,而最下面那層當然是最差的。那是一個遠洋的旅遊,你可以想像在那個 時代,票價一定非常貴,什麼樣的人可以買到最上層?像Rose這樣的人; 像男主角之類的小混混,他只能騙上船。船艙裡不同的層,其實就反映我今天想要 談的社會階級。   今天你如果是跟你的爸媽去坐船,我想一定是你的爸媽出錢,不會是你自己出錢, 所以你坐到哪一層是不是就反映了你爸媽的社經地位?在這裡第三層我把它稱做 經濟艙,第二層是普通艙,而第一層是豪華艙。假設你是個女人,若你坐到第一層 豪華艙,你的死亡率是3%;若你坐的是普通艙,你的死亡率是16%;若不幸你是個 勞工階級出身的女人,你的死亡率是45%,也就是幾乎有一半的女人會死在那裡。 接著我們再看小孩,如果今天你爸爸買的是最上層的豪華艙,你的死亡率是0%, 你一定會獲救;如果今天你爸爸買的是普通艙,你的死亡率也是0%;如果你今天 很不幸,你父母親是勞動階級,只能讓你坐到經濟艙,你的死亡率是33%。整體的 死亡率我們也看到,你如果是坐豪華艙,你的死亡率是40%,普通艙死亡率是64%, 經濟艙是76%。   我想講的是,你所不知道的鐵達尼號的故事,你們覺得這樣子公不公平呢?如果 你今天是一個小孩子,只因為你付的錢不同,當然根本的原因是你父母親的經濟地位 不同,在一場災難中的死亡率就會有這麼大的差異,你會覺得這是一個公平的世界嗎? 表面上好像是"Women and Children First",可是船裡有很多運作的機制,包括如果 你在最下面一層,很多時候水手不會記得幫你把柵門打開;另外一個最根本的是救生艇 根本不夠,就是救生艇不夠才需要做犧牲。雖然表面上是"Women and Children First",可是這個機制在運作、每個人在救援的時候,會有一個蠻自然的價值, 會搶先去救第一層豪華艙的人,而忽略第三層裡其它很多的人。當然關於救生船, 之後像鐵達尼號這種豪華艇,都會要求救生船的數量和人數一樣,不能在一開始就 預設只有三分之一的人,才能在災難中獲救。 階級不平等   我想談的是,原來鐵達尼號背後有一個關於階級的蠻悲哀故事。如果你同意我剛剛 所講的觀點,因為你父母親的經濟狀況,在這社會你會擁有不同的生存力,這就是 社會學裡非常核心的一個問題,我們關心這樣一個階級不平等的問題。什麼是階級 不平等呢?基本上階級不平等跟「社會階層化」這個概念非常相關,它所講的是這個 社會的資源、優勢、權力的不平等分配。什麼是社會的資源、優勢?包括社會中很 抽象的,譬如我今天告訴別人我是個教授、我是個研究員,我會得到某種的尊敬, 這是一個蠻抽象的東西;比較實質的是,譬如我有沒有錢在敦化南路買一棟房子, 或是我只能住在比較差的地段,像過去十四、十五號公園的違章建築,這關係到你所 擁有的資源、所能買到的東西。甚至是政治權力或其他各種權力的不平等分配,這些不 平等的分配會使得這個社會有一種階層。我記得高中的社會科學有談到,像印度的 種姓制度系統,可能你一生下來就被決定固定在某階層,那是非常穩固的。慢慢地 大家已經認為,不能以出生做決定,而是用你的工作來做決定,當社會學家談階級 的時候,我們的定義就不再是你生下來是如何,而是用你的工作以及工作所擁有的 關係,譬如有人被定義為資本家。剛剛休息的時候有同學提到殷琪,她可能是比較 幸運的,她出生就是資本家的女兒,但她未必會成為資本家,是她決定走那條路 才成為資本家,她擁有資本,也擁有公司裡面所有的勞動力,她是資本和勞動力的 擁有者,所以她可以決定公司要往那個方向走,她就是我們所謂的資本家階級。 早期馬克思的分類,是看你是否擁有生產工具,如果今天你不擁有生產工具, 必須要去工廠出賣你勞動力,基本上你就是一個勞動階級。今天你擁有勞動力, 但已經不是以前畜牧、打獵的年代,你在田地裡種稻米,那時候不會規定田是誰的, 每個人自給自足維生,那時候沒有階級的問題;可是當工業革命出現之後,人和 生產的關係完全不同,你今天必須到城市裡出賣你的勞動力,你沒辦法決定你今天 要做幾個產品,也沒辦法掌握你的生產過程。過去你去打獵,你今天心情不好可以 不去打獵,只要能維持生存就好,可是工業革命後,階級也發生了。簡單來說, 當階級發生之後,你選擇做什麼樣的工作,你在這個社會所擁有的權利,以及你的 生活方式,這些你都無法掌握了,包括你能去哪些地方休閒,都跟你的工作、 你所擁有的資源有很大的關係,而且很多時候,它並不像你想像的這麼開放, 關於社會的開放性我們待會也會談到。   這時候我們會問一個問題,很多人會說這很自然,殷琪是資本家,今天你又 沒有這些資源,如果給你這些資源你可能也沒有能力,大家覺得這是很正常的; 可是也有人覺得不一定是這樣,我今天可能也有機會成為殷琪,但因為許多的原因, 包括從小爸媽沒有給我受很好的教育,可能我是單親家庭,或者父母親酗酒,所以 我就沒辦法去補習,也沒辦法跟大家一樣來參加高中生營隊,甚至我國中就被編到 放牛班,從此我就自暴自棄。這到底是我個人不努力,或是這個社會的關係? 階級不平等背後的原因和現象,是社會學家很關心的一個問題。我們待會再回來談 階級不平等的原因。   我們先談談,今天如果不是從台灣社會來看,而用整個地球作為一個單位來看, 你會發現這個不平等好像已經超越國家和社會的範圍了。如果不平等跟資產、財富的 分配有關,這個世界其實只有157個兆億富翁,而有多少個百萬富翁?有兩百萬個百萬 富翁。但是有多少人是睡街上、橋下或垃圾堆裡?幾乎有十億人是睡在街上、橋下或 垃圾堆裡,和前面的有錢人相比是非常極端的兩極,而這金字塔的底層其實是非常多的 。在座有沒有人家裡沒有抽水馬桶的?請舉手,看起來我們台灣人還是蠻幸運的, 因為全球有二分之一的人口,家裡並沒有抽水馬桶,不過這當然是我們對現 代世界的想像,可能對非洲某個叢林的原住民來講,他根本不需要抽水馬桶。 不過基本上我們看到,如果財富這個東西作為一種經濟權力,你當然可以說非洲人 在叢林裡不需要抽水馬桶,他一樣怡然自得,可是若我們今天用比較的觀點, 他沒有財富、沒有鈔票,和你相比,他失去到另外一個國家購買產品的自由, 他也失去那樣一個旅行的自由。就上帝來看,到底什麼樣的東西是平等的? 為什麼這個社會的貧富差距這麼大?如果我們不看一個國家內部的階級,我們看整個 全球的話,貧富差距竟然是這麼大,這也是社會學家關心的範圍,而這東西已經 超越一個社會內部的階級問題了。   剛剛談到階級,你可能會說這是因為個人的努力,但這也可能是因為其它的因素。 我現在問你們一個問題: *你覺得下列哪些因素影響台灣社會中階級流動的可能性? 1. 個人的努力 2. 運氣 3. 社會整體機會結構的擴張 4. 家庭背景 現在有四個選項讓你選,認為是第一個選項,個人努力工作的請舉手, 大概有將近三分之一的同學。認為是運氣佔很大比重的請舉手,有一位。 第三個是社會整體機會結構的擴張,具體化來講,譬如從農業到工業社會, 在所謂台灣經濟奇蹟的過程中,我們發現好像上一代是農夫,下一代都變成經理人、 大學教授等。認為是第三個選項的請舉手,大概將近十位。認為是家庭背景的請舉手, 家庭背景可能是大家認為的第二個主要原因,大概有將近四分之一。所以在座同學 認為,個人努力工作和家庭背景是主要因素。 富爸爸與與窮爸爸-社會流動   我現在問大家,父母親是務農的請舉手,有兩個同學。跟我們這一代比起來, 或是跟黃教授那代比起來差異非常大,我們這代小學、國中大概有一半以上家裡是 務農,即使到大學,也還有將近四分之一的比例,但是到了你們這一代,父母親務農 的只有兩個人,所以台灣整個產業結構是不是有很大的改變?我猜想你們父母親已經 有很多人是所謂的中產階級。這是社會的流動性,如果階級流動是決定於第四個選項 (家庭背景),那麼這個社會的流動性比較低;如果是決定於第三個選項 (社會整體機會結構的擴張),這個社會有流動性,不過這個流動不是你能決定的, 而是因為過去台灣階級結構體系大量的改變,整個產業的升級,所以人們有很多的 機會流動。 台灣社會其實相對來講,比美國社會流動還高,因為台灣社會大概有二分之一以上 的人,能夠脫離父母親的影響。我們考慮社會流動的指數,我們會去問一個問題: 「父親的工作對小孩的第一個工作,在階級位置裡的影響比例有多大」,發現在美國 幾乎是直接的影響,在英國更是如此,英國是一個階級非常不開放的社會。美國和 英國父親的影響都是非常顯著,但台灣並不顯著,它有影響但是間接而不是直接的 影響,那是因為台灣過去社會整體機會結構的擴張,使得父親的工作並未對子女未 來第一份工作有很大影響。我想台灣目前在改變當中,尤其在你們這個世代,社會 整體的機會結構已經慢慢穩定下來,所以在你們這個世代,家庭背景的影響會 越來越大,也就是說台灣正在往一個越來越不開放的階級流動體系。這到底公不公平? 比起美國,其實我們在流動性上還是公平蠻多的,可是如果我們認為社會的開方是 一個重要的價值,因為我們希望每個人只要努力就能做什麼,而不是當你過了三十 、四十歲之後你會發現,這個夢好像越來越遠,並不像你想像的那樣。社會學 關心一個問題,如果今天你爸爸是有錢或很窮,會高度決定你社會流動的可能性, 那麼我們覺得這是一個不平等的社會,這是社會學家想要去改變的,因為這不是一個 理想的、開放的社會。   剛剛講不平等,你可能會問:為什麼只是階級不平等?當然,社會學家關心 不平等,不只是階級的不平等,尤其在美國社會,族群、種族不平等也是很明顯的。 譬如今天黃教授到美國教書,他有個部分一定會被凸顯,他是個亞裔人;今天如果 有另一個白種人,和黃教授同樣是大學教授,在當地享有一定的權力和資源,也就是 在階級屬性上一樣,可是他們在很多地方被對待的方式可能不一樣。作為一個亞裔人 可能還好一點,如果今天是一個黑人教授,他在教室裡可能同樣被學生尊重,可是 當他開一輛跑車在馬路上不小心闖紅燈,而且剛好他那天又穿得蠻邋遢的,可能警察 就會把他拖下來毒打一頓,要檢查他的身份證,因為警察不知道他是一個教授, 只是看到他是個黑人,然後又開快車,可能就立刻聯想到他酗酒,立刻懷疑他有 暴力傾向。這時候他的階級背景沒辦法保護他,反而他的膚色會被凸顯,成為他被 不平等對待的主要來源。我們講不平等和歧視,是在某些時候因為你的某些身份, 而被社會不公平的對待。   談到族群的不平等,這邊是一個美國的case。一份問卷問道: "黑人在哪些情況中教會被不公平對待?" 非裔美國人saying yes 白人saying yes 工作場所 45% 14% 百貨公司 46% 19% 餐廳 46% 16% 警察 60% (缺數據) 我們先看在工作場所方面,黑人認為被不公平對待的有45%,白人覺得黑人被不公平 對待有14%。在百貨公司,黑人有46%覺得會被不公平對待,白人覺得黑人被不公平 對待只有19%。在餐廳裡面,黑人覺得有42%,白人覺得有16%。在遇到警察的時候, 黑人覺得有60%,這是我們剛剛講的種族歧視,尤其警察可能經常處理犯罪,雖然的確 黑人犯罪率較高,但是這使得警察產生一種偏見,這時候黑人的不公平對待就會出現。 今天黑人即使是一個企業家,只要遇到警察,他就很可能被不公平對待;而白人雖然 也能體會,也知道這種趨勢,可是白人的感受度和黑人的認知有相當的落差。 雖然白人也認為黑人在很多情況下被不公平的對待,但在認知的程度上, 也存在種族的差異。   剛剛談的是對待方式,到底這會不會實質影響到他們的生存機會呢?我們現在 來比較美國的白人、黑人、拉丁美洲裔、亞裔和原住民: 各種族的生命機會(1990-1996) Meas 白人 黑人 拉裔 亞裔 原住民 大學畢業% 24 13 9 38 9 失業% 6 13 11 3 13 貧窮% 9 27 28 13 27 先看大學畢業,如果取得大學教育是一個階級地位的重要指標,因為只要你努力考上 大學,顯然比較不會成為需要出賣體力勞動的人。白人大學畢業的可能性是24%, 黑人13%,拉丁裔9%,拉丁裔現在在教育中比黑人還弱勢,亞裔在美國那個環境都 很會唸書,有38%,原住民是比較被忽略的,他們跟拉丁美洲裔一樣,都是教育體系 中的最弱勢。我們再看失業問題,白人失業率只有6%,亞裔失業率也非常低, 黑人和原住民是失業率最高的。貧窮問題,亞裔雖然教育程度高的很多, 可是比起白人,亞裔的貧窮率較高,白人顯然在貧窮問題上是最優勢的,白人比較少 貧窮,黑人、拉丁美洲裔和原住民的貧窮率幾乎一樣,都是28%、28%。   如果我們相信人生而平等,為什麼會因為種族、膚色,使生命機會有這麼大的不同 ?這到底公不公平?是不是黑人天生就不努力?今天一個種族主義者一定會告訴你, 黑人天生懶惰、不努力,所以這些都是他們咎由自取的。曾經在美國有個很大的爭議 ,測試不同種族的IQ,結果最後證明白人IQ最高,黑人、拉丁美洲人天生IQ比較低。 這是一個科學的結果,但這引起很大的爭議,第一個,它強化原來種族不平等的歧見 ,認為這是生物性的。所以什麼是種族主義?就是像當初希特勒認為猶太人天生品種 有問題。事實上黑人天生的IQ就比較低嗎?有很多人從不同的角度重新辯 論,IQ的測驗本身就有問題。你們應該都有測過IQ,那是用一套文字和語言的 敘述方式,如果今天黑人、拉丁美洲人和原住民在教育體系內是弱勢,用這套方式 來測IQ,本身就有偏差。社會學家會關心這樣一種不公平,我們傾向於不把它認為 是個人的結果,我們認為這有很大的社會因素在背後運作。心裡學家可能會認為, IQ可能是天生的,或是情緒性的,或是從小父母親照顧你的過程中,你的某個心智 發展階段出了問題,那是心理學家的解釋方式;但社會學家會去尋找一個社會整體結構 的解釋方式,而不認為一定是個人天生的因素。 整個社會改變之後,有個不公平的議題也進入社會學家的關心範圍,那就是性別的 問題。我想關於性別的問題,上次吳嘉苓老師應該講得很清楚了,我今天就講一個 台灣的case,讓大家有一點感覺。台灣有個綜藝節目主持人非常有名,也引發一些 爭議,就是Jacky Show的主持人吳宗憲,以下是一位朋友對吳宗憲笑話的分析。 其實sexism(性別歧視主義、性歧視主義)無所不在,吳宗憲的黃色笑話就是性別 歧視主義運作的重要機制,為什麼黃色笑話是運作機制?因為笑不笑有關係, 雖然你可能覺得每次看Jacky Show都很好笑,可是笑完以後想想,好像有什麼東西 不太對勁。   在Jacky Show的笑話裡,常常是嘲笑女明星的身材:「妳的胸罩size好像兩個 打結的口罩」。這時候那位被調侃的女明星,當然就只能很難堪,也沒辦法怎麼樣; 而這時候電視機前面的觀眾覺得很好笑,就哇哈哈的笑。事實上是Jacky Show在嘲笑 這個女明星,可是當我們笑的同時,我們也跟他變成一個共謀機制,因為Jacky Show講的是那些觀眾覺得好笑的笑話,如果我們接受這個對女體調侃的笑話,其實我們 本身就是在複製這個sexism。為什麼通常被調侃的都是女人的身體呢?我們很少看到 男人的身體被調侃,不管在電視節目、廣告中出現的都是女人身體的商品化,這其實 是帶有性別歧視的。在這樣的綜藝節目裡,通常都把女人的身體sexualize,女人的 身體永遠都是跟性有關的,而男人的身體可能是具有攻擊性的。如果Jacky Show一天 到晚在播,而電視台覺得它很賣座、收視率很高,這個東西就跳脫吳宗憲個人黃色笑話 的sexism,變成一個institutional sexism(制度性的性歧視主義),制度性的 性歧視主義透過電視台大力放送,透過觀眾覺得好笑、參與這個共謀機制,透過我們 在日常活中模仿學習,可能男性覺得要會開黃色笑話,才能博取大家的歡心, 很多時候女性成為開玩笑的對象,覺得很尷尬,但也找不到反擊的方式。 三大不平等的社會身份 階級 種族、族群 Racism 性別   剛剛談的三大不平等的例子,分別是階級、族群(種族)及性別的不平等, 這是社會學關懷不平等的主要核心。當然除了這三個不平等之外,還有很多的不平等 來源,包括性取向,你是同志或非同志,以及年齡,事實上年齡也有不平等,譬如 老年人會被歧視,這些都是社會學關懷的核心。 審問不平等是社會學的天職   審問不平等,可以說是社會學一個非常核心的關懷,它是社會學的天職。 很多社會學家成為一個偉大的社會學者,他會去問這個問題:為什麼不平等? 在價值上他已經認為不平等是一件不好的事情,他不能接受,除了不能接受之外, 他會去審問不平等為什麼會發生,除了審問不平等為什麼會發生之外,他還會去思考, 這個社會是不是有不同的可能性,有沒有可能去改造社會的不平等,這是社會學一個 很核心的關懷。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0.114.218.33 ※ 編輯: waitingforf 來自: 140.114.218.33 (06/01 05:02)
文章代碼(AID): #1C12FO_7 (Soci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