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汐止媽祖廟重建:引進天光,打造台灣首座宗教「包容建築」

看板Sijhih作者 (奇詩)時間3年前 (2020/10/24 09:30), 編輯推噓0(001)
留言1則, 1人參與, 3年前最新討論串1/1
林貴榮/汐止媽祖廟重建:引進天光,打造台灣首座宗教「包容建築」 獨立評論在天下/23 Oct/2020 https://opinion.udn.com/opinion/story/6785/4952555 濟德宮重建3D夜間模擬圖。 圖/作者提供 「在黑暗中,即使是一絲微光,也常常能使航手找到北極星而修正他的航向。」意大利劇 作家梅塔斯塔齊奧(Pietro Metastasio,1698-1782)曾經這麼說。 人的心裡,都需要光。對許多台灣人而言,媽祖信仰是一道撫慰人心的光。 台灣民間信奉的神明很多,媽祖卻在人心裡有著特別的位置,就像母親在孩子心中的位置 一樣。可以說,媽祖是許多台灣人心中的「母親之神」。相較於中國湄州媽祖的苗條年輕 女子形象,台灣的媽祖神像,幾乎都是以較為豐腴的姿態呈現,符合信眾心裡的「慈母」 概念。 從建築設計來看,這樣一位母親之神,應該給信徒一個怎樣的想像空間,能讓人心得到溫 暖、穩定及安靜的力量?本文所要談的,就是台灣的宗教建築設計,能激發出什麼樣的新 思維? 與國際接軌的媽祖信仰許多人不知道的是,在將近300年前,台灣的媽祖信仰, 就已經「走向國際」。法國著名藝術家與雕刻家伯納德皮卡特(Bernard Picart) 在1726年,繪製了「澎湖天后宮媽祖廟」插畫,這是台灣媽祖第一次被介紹到歐洲。 有趣的是,畫中呈現出西方人眼中「歐風版」的媽祖形象。影像當中有媽祖,也有或站或 跪的虔誠信眾。更特別的,在「歐風媽祖」的頭頂兩側,各有一隻長著翅膀、歐風形象的 龍,在媽祖娘娘頭頂張開雙翅守護;媽祖的兩位忠心部將,也畫成「歐風千里眼」與「歐 風順風耳」。 法國藝術家伯納德皮卡特在1726年繪製的「澎湖天后宮媽祖廟」插畫,現藏於國立台灣歷 史博物館。 圖/取自澎湖天后宮;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提供 法國藝術家伯納德皮卡特在1726年繪製的「澎湖天后宮媽祖廟」插畫,現藏於國立台灣歷 史博物館。 圖/取自澎湖天后宮;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提供 時間走到今天,台灣人對於媽祖的信仰熱度不曾減退。同時,在新北市汐止區的濟德宮媽 祖廟,現在正進行重建計畫,也將帶進與國際接軌的宗教建築全新思考。 濟德宮媽祖廟,俗稱「汐止媽」,建廟歷史有170多年之久。原本僅是汐止當地的民間信 仰中心之一,近年來因為電視劇《通靈少女》在此地取景,而成為全國知名的廟宇。在此 同時,現有廟身建築年代已經久遠,且使用年份過久的材料,工法甚難維護;加上過去水 災的侵襲,使濟德宮遭受不少破壞,結構上潛藏危機。因此,地方上重建的提議,已經持 續多年不斷。 2019年7月,濟德宮許仲辰主委暨管委會委員經過擲筊,承汐止媽指示委由筆者設計新廟 。我從小跟著母親去北港媽祖廟參拜,從沒想過有此機會,要替媽祖廟重建殿堂。 接到這項神聖的委託,浮現在我心裡的,除了兒時回憶,便是年輕時負笈法國多年,那段 艱辛求學歲月,徬徨無助時走進巴黎聖母院,得到不少的溫暖與平靜。那般的感受,永難 忘懷。 我不斷深思,身為一個設計者,要如何詮釋媽祖精神?心中的「東方聖母院」又該如何呈 現?作為宗教儀式與信徒的集會場所、信徒心靈療癒的聖殿,應該如何順應時代的變遷, 蛻變出全新的建築形式?這一座媽祖廟,能不能為台灣的宗教建築創造出新的典範? 台灣的媽祖神像,幾乎都是以較為豐腴的姿態呈現,符合信眾心裡的「慈母」概念。 圖 /聯合報系資料照 台灣的媽祖神像,幾乎都是以較為豐腴的姿態呈現,符合信眾心裡的「慈母」概念。 圖 /聯合報系資料照 廟宇就應該古色古香? 400年來,各種寺廟建築形式,向來都是依循古制,通常以燕尾屋頂、碩大雕龍柱、巍峨 的宮殿、高大的佛像空間等元素組成,呈現出極度繁複而華麗的外觀。但是,台灣的寺廟 建築,真的只能複製傳統形式嗎? 早在1955年,有「現代建築之父」美譽的法國建築大師勒.柯比意(Le Corbusier)就在 法國宏香(Ronchamp)建造了一座小教堂,打破了原先教廷對天主教堂平面應該是十字形 的規範,成為現代宗教建築的典範,被譽為曠世傑作,彷佛「在人間塑造一個天堂的可能 」。 再看到日本,不論是「光之教堂」,還是隱藏在蓮花池下的佛堂「水御堂」,幾個案例的 建築設計語言,都已經超越宗教的傳統圖騰表象,反而能帶給信徒更深刻的內在感受,這 是值得我們深思的。 在我的意念中,台灣媽祖廟的新建或重建,也可以在傳統與現代的創作精神之間,產生新 的可能性。一座廟宇,如何順應時代潮流,提供更友善的通用環境,如何運用純粹的空間 感、形體和光影的作用,達到聖堂溫馨又莊嚴的效果,才值得我們深思。 這樣的思維,在汐止濟德宮,將會實化成為一座打破傳統的全新廟宇建築。 法國宏香教堂。 圖/取自維基共享 法國宏香教堂。 圖/取自維基共享 日本兵庫縣本福寺隱藏在蓮花池下的佛堂「水御堂」。 圖/取自維基共享 日本兵庫縣本福寺隱藏在蓮花池下的佛堂「水御堂」。 圖/取自維基共享 從「光」開始,用設計體現包容 天光,是濟德宮重建設計的初始思維。 「光」賦予萬物以生命,「光」更是建築的靈魂,「光」能活化建築的形式與空間,帶來 光明,更帶來希望。 因此,我在設計中,於向南仰角71.86度設置頂窗,引進天光,每年媽祖誕辰(農曆3月23 日)中午12點,陽光將會直射到媽祖聖壇,彷彿媽祖「放光」,發出溫煦的光輝,撫慰衆 生,點亮人們心裡的光,溫暖每位信眾的心靈。 濟德宮重建手繪草圖。 圖/作者提供 濟德宮重建手繪草圖。 圖/作者提供 如同老子《道德經》說的「大象無形」,新廟設計運用了東方「寫意」手法,四角飛簷曲 線象徵聖母的慈顏,造型內斂簡約,無形取代有形,突破既有的廟堂樣式,成為一座「微 笑的媽祖殿堂」。 這座脫離傳統框架約束的寺廟建築,將會實現「包容建築」的概念,道法自然、遵守國家 建築法規,以宗教建築來包容當地環境、文化以及居民生活,把建築藝術和宗教聖地結合 ,成為一座療癒人心的心靈殿堂。 汐止媽袓新殿堂攸關信眾的福祉,所有美善都是人文的價值,因此是永恆的。 建築師的角色,則是巧妙融合古老神傳的話語與人們的現實生活,並且讓信仰與未來產生 連結。 我深信:創造有意義的廟堂,不是複製歷史,而是創造歷史。 (※ 作者:林貴榮,法國國家建築師、巴黎UPA9建築博士、前板橋市副市長、現任國立 臺灣科技大學名家論壇副教授。本文授權轉載自「獨立評論@天下」。) 汐止濟德宮。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汐止濟德宮。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 沒想到濟德宮已經有170年的歷史了!! 希望這次翻修可以有新氣象~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36.228.23.75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Sijhih/M.1603503000.A.79F.html

10/24 18:37, 3年前 , 1F
搞不好附近的蟑螂老鼠和違停,皈依成信徒愛
10/24 18:37, 1F
文章代碼(AID): #1VauEOUV (Sijhi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