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東森星期講義/快樂是自找的!!

看板Self-Healing作者 (未來的顏色由自己決定)時間18年前 (2005/10/14 19:59), 編輯推噓3(300)
留言3則, 3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東森星期講義/快樂是自找的!! 2005/07/24 02:30 柯志恩 暑假時間,當你帶著一家大小徜徉在藍天碧海之中,是否會開始思索「人生的樂趣」到底 為何?美國最大的心理學會(APA)主席塞利格曼博士,就跳脫過去研究痛苦療癒的傳統, 以「正向心理學」做為未來心理學界發展的指標,從創造較高層次的美好生活經驗,來幫 助人們追求真實的快樂。 「正向心理學」也可稱為「快樂心理學」。每一個人對快樂的定義不同,但共同點為讓心 理很滿足。有人認為名利與美貌是滿足的原動力,有人則在助人與奉獻中找到快樂的泉源 。 英國〈每日郵報〉的調查顯示,一個人的快樂感主要源於良好的人際關係與宗教信仰。國 內的研究者顯示家人伴偶的支持度是獲致快樂感的主軸。伊利諾州大的丁納博士則發現, 只要基本生活需求無虞,額外的收入對提升生活滿意度並沒有幫助,高學歷與高智商也不 見得過得比別人快樂。他最後歸納「想要追求快樂,密切人際關係的建立是最大的向度! 」。 目前網路成癮的案例日漸增加,許多人寧可藉由螢幕與彼端未知的人物交心,也不願在現 實生活中與真實的人建立關係。虛擬世界所建立的人際滿足是立即、短暫與不安的,如果 只能在網路世界中找尋人際支持,現代人的快樂感低落也就不足為奇了。 快樂的知覺與個人的特質有無關係?有些人在日常生活中隨處可感受快樂的氛圍,有些人 傾力追求,卻在順逆起落、功成名就中,不知快樂為何事?事實上,每一個人的快樂程度 都有一個先天的「恆溫水平」,在生活振幅中,藉由心境的調整而回復到基本水平。有些 人因個人性格問題,需要較長的時間才能復原,有些人則平復得很快,但這些都與「正向 心理學」的研究結果一致─人們可以藉由後天的努力,改變先天人格特質的快樂水平。 所謂的後天努力就是突破基因限制,改變自我思惟去面對環境的挑戰。一個個性拘謹的人 ,可以因自己的覺知,「強迫」自己去體驗新的事物,間接的讓自己的快樂水平提升。 塞利格曼博士歸納,改變快樂水平的三大元素,就是:引發快樂的生活經驗、對所有事物 積極的投入及發掘個人自身的幽默感。就如同所有數據顯示,快樂主要還是得在人際關係 中尋求。 良好的人際互動,不是參雜「目的性」的友好,而是發自內心的與人為善,塞利格曼博士 就強調,個人涉及人際關係的優點,如:感恩、慷慨、熱忱、幽默等遠比自身的學習能力 及好奇心,在提昇快樂層次上幫助更大。 日本的春山茂雄醫師在其著名的「腦內革命」中也呼應,改變自己的思維模式,常常運用 正面思考來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難關,腦內便會分泌β內啡肽等荷爾蒙,讓人感到快樂。 所以,從「心」做起,固然我們的性格基因牢固不破,但多給予自己提醒,對週遭事物多 存一點感恩,對人多一點善意,多讓自己沉澱心思去做任何的體驗,或許你的生活可以不 再以追求享樂為目的,快樂會自己找上你!! (作者柯志恩/淡江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研究所所長。本文於東森新聞台24日晨間十點首 播,晚間十點及十二點重播,民眾日報24日刊登。)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κkizna ╠║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20.137.1.195

10/16 02:01, , 1F
借轉個人blog
10/16 02:01, 1F

10/16 12:03, , 2F
借轉blog+1
10/16 12:03, 2F

10/18 03:25, , 3F
說的很好^^
10/18 03:25, 3F
文章代碼(AID): #13JvsJ5e (Self-Heal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