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從自身對工作的期待到勞資賽局 (下)

看板Salary作者 (laceration)時間5年前 (2019/01/13 09:53), 編輯推噓3(300)
留言3則, 3人參與, 5年前最新討論串1/1
自文轉載,原文刊登於《女科技人電子報》第129期。 網頁版:http://www.twepress.net/new/seminar/item/645-seminar-129-1 寫此文時的目標讀者是較年輕的社會新鮮人,尤其是有著還可以的學歷、家中財務狀況沒 有特別困窘的人。希望大家能夠以更健康的心態認識「資方」以及當前的就業環境,進而 更有建設性地找到彼此適合的雇主。全文轉載分兩截。 (文長,手機排版希望正常 orz) ======================== >> 編按:打開各大求職網站,常見以「面議」來敘述工作待遇,受雇者似乎成為刀俎上 的肉,任俗稱的「慣老闆」宰割。然而,真的如此嗎?本篇以市場競爭的觀念提供不同角 度的分析。 從自身對工作的期待到就業市場的勞資賽局 (下) 個人規劃:什麼是你對工作的期待?人生中的價值優先順序? 勞雇互動:你知道自己的賣點是什麼嗎?雇主的核心需求又是什麼? (承上篇) 市場機制:是「奧客」、「慣老闆」,還是買方的合理要求? 既是市場,就存在多元的商品、多元的需求,什麼是好的商品、值得的價格,都會因個人 價值觀而異、甚至因時間、地點而異。員工是賣方、雇主是勞務的買方。作為消費者的時 候我們都很熟悉「CP值」(性價比)的概念,如果我們以較低的價格(成本)買到了超乎 期待的好東西,就會覺得是好交易。若雇主也是如此考量,代表著他也與我們一樣重視成 本觀念,是個好的經營者。當出現嚴重不合理的傾斜,才會萌生所謂「奧客」、「慣老闆 」的說法。假設「慣老闆就是會盡量開出最壞的條件,你離職了他就找別人」,然而,若 更多員工有勇氣離開現職,去尋找更好的就業環境,剩下誰來繼續「慣」這些老闆呢?一 層意義上,也就是最適合這份工作、這份工作是他們自我認知的最好選項的人了。只要求 職者的職能(能銷售的勞務本質)沒有提升,他就難以觸及更好的職場選擇。反之,除非 有著沉重的經濟壓力或者沒有其他專長與就業可能,其實多數員工是有談判空間的。這是 台灣的教育服從的環境與社會輿論很少討論的認知,在美國與歐洲許多國家卻是健康的勞 雇互動實務,這種意識也是推動勞動環境進步的原動力。也因此,與多數長輩看法不同, 我認為健康就業市場的職場來去,其實不需要太過執著,用心經營關係是必要的,但若真 正不適合,分手各自尋找幸福,未必是壞事。 因工作接觸,有過財務成本與報價上的實務經驗之後,對於什麼是「合理的薪資」的成因 ,我才有了更務實的觀點。也理解到價格決定的多重性:勞雇之間議定待遇、消費者選擇 商品、乃至於一間公司的產品競爭力,其實皆是環環相扣、道理相通的。過去歐美日地區 的客戶訂單常與「高利潤」的想像連結,現在即便這些客戶也對於身處亞洲/台灣的供應 商,要求越來越嚴苛,壓縮了利潤空間。一層成因是大環境來說,歐美日的經濟環境比過 去嚴峻,這些企業的生存壓力變大。另一層是由於資訊透明,全球消費者的選擇多元,所 有的商業都被鞭策要以合理的價格遞交更優秀的產品。加以歐美日的大企業也累積多年的 全球供應鏈管理經驗,在國際競爭下,過去憑藉著區域價格差異可以賺取的巨額利潤,現 在也都被透過管理手法壓縮。過去台灣在亞洲來說相對早進入全球供應鏈的優勢,已經所 剩無幾。這就是殘酷的業界現實。第一線見識到在微利時代經營企業的困難,才了解到在 的國際競爭與永續經營的前提下,要優待員工是多麼大的挑戰。 基於成本考量,雇主自然不會無故「溢價收購」,而是打算給你「剛剛好願意繼續做下去 」的薪水就好。這並非是雇主無良的證據,而是就如同你不會願意平白花更多的錢、買類 似的東西一樣合理。唯有當求職者有著讓人無法放棄的獨特貢獻、有專業上或職務上的「 不可取代性」,雇主才會祭出更好的條件留下你,換個角度觀察,這就構成一個人在就業 市場中的「競爭力」、「產品區隔」。 如何用運用自己的選擇,回應變動的大環境? 或許由於台灣歷來特許產業與裙帶資本主義(註1)盛行,媒體或大眾的想像停留在「惡 劣的經濟環境是由不公平的利益分配造成」的狹隘認知。然而在製造業工作見識過低階( 取代性高)工作的勞工的辛苦、製造業卻仍是不得不移到海外尋求更低廉的生產成本,會 對於自己所領受的待遇,感到更加戰戰兢兢;見識過供應鏈報價與成本管理的困難、創業 者所背負的風險與競爭壓力,才可以明白「高層盡是肥貓」的想像,並不存在競爭激烈的 產業環境。曾聽過「企業的競爭力就是所有成員的競爭力的總合」,我覺得非常同意。能 夠使經濟循環投向正向發展的,乃是員工的能力提升、產業的轉型。而這些,並非如想像 中由遙遠不可掌握的政府政策、產業龍頭隻手操縱。在現在的市場環境裡,多數人都享用 了某些不公義的產業補貼、剝削,所帶來的美好廉價產品。我認為每一個人都有責任,要 認清這樣的大環境所隱含的長期影響,在全球化競爭的現實下開闢道路,而不是躲在「社 會上必然有人對不起我」的想像之中卸責。 作為一個員工,如果你認為你的處境只能由其他人來改變,自己卻束手無策,怎麼能夠怪 自己遇上的雇主遇到市場挑戰時,企圖以最低的報酬榨取最多的貢獻、而拿不出辦法另思 產業轉型的出路呢?換個立場,當你作為一個雇主、消費者甚至投資者,若不會願意為了 產品的品質、理念與創新,而改變你的消費行為,那又怎麼能夠抱怨所得到的選擇不及理 想呢?我一直相信,「去做自己能力範圍以內影響力最大的事」是很重要的。即便在台灣 艱難的大環境裡,優秀的員工、優秀的經營者、優秀的企業、優秀的產品與設計仍然切實 存在。當我作為一個消費者、投資者的時候,我選擇以消費支持、鼓勵我欣賞的價值。當 我作為一個員工的時候,我選擇良禽擇木而棲,敢於離開充斥人事鬥爭、沒有競爭力的養 老公司。當機會成熟時,我已然培養了這樣的能力,去幫助公司在國際舞台上展現競爭力 ,去與國外夥伴合作開發、爭取訂單、吸引資金,在國內產業鏈自然地帶動起相關的下游 服務。當有這樣的能力時,誰來對我說台灣沒有好雇主、好的工作機會呢?這一切後來的 遭遇,讓我非常慶幸跟從了自己的心意、選擇離開了某份旁人眼中「錢多、事少、離家近 又是鐵飯碗」但不吸引我、也無法讓我發揮潛能的「好工作」。 最後仍要拉回到實用面的建議:在職場待遇議價的當下,勞雇之間的利害的確是衝突的: 雇主希望少付一些、求職者希望多領一些。然而一旦彼此同意聘雇,利害就是一致的:共 同以公司對外賺取的利益為優先考量。公司要成長其實亟需有力的夥伴,好的經營者其實 求才若渴,而且願意培養你一起進步、以支持公司的未來。如果作為一個員工你認為自己 所受的待遇是不公義的,要站起來捍衛自己的權利,最快的方法或許是去尋找願意更善待 你的雇主,因為這樣的所在,往往也是更能夠發揮你的貢獻的環境。如果你總是能夠窮盡 在現況前提下能夠做的努力,而你解決問題的思考方向,是憑藉創造新價值與把握機會展 現更好的競爭能力,你便已然具備能夠行遍天下的本事,也就有更好的機會,去逐步實現 自己想要的生活、甚至幫助他人。 ꀊ註1:本篇討論是奠基在自由平等的社會運作下,不公平競爭與裙帶資本主義會摧毀本篇 的價值,進一步閱讀請見: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29188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58.114.143.74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Salary/M.1547344415.A.848.html

01/13 10:01, 5年前 , 1F
被斷惹 幫QQ
01/13 10:01, 1F

01/16 01:18, 5年前 , 2F
認真文推
01/16 01:18, 2F

01/22 23:23, 5年前 , 3F
好文 推
01/22 23:23, 3F
文章代碼(AID): #1SEfeVX8 (Sal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