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工:上海醫院裡的新角色

看板SW_Job作者 (踏不爛的系草)時間13年前 (2011/06/03 01:05), 編輯推噓4(403)
留言7則, 4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不久前,上海的醫院裡發生這樣一幕——— 道路交通出車禍後,傷者中一小女孩被緊急送到上海兒童醫學中心。 由於傷情尚未 確診,小女孩全身被安全帶固定在擔架上。 聞訊趕來的媽媽,見女兒猶如“五花大綁” ,頓時嚇得臉色慘白。 問醫生,醫生十萬火急忙著救人,只能說句“不清楚”,就要推孩 子去檢查。 母親瞬間失控。 這時,另一位白大褂來了。 她不去病房,卻在媽媽身邊坐下,用專業詞彙向醫生詢 問病情,轉而向這位媽媽耐心解釋,媽媽的情緒漸漸穩定了。 這位白大褂又專門要了她 的聯繫方式,以便追蹤溝通安撫。 臨別,話語溫暖:“別著急。我是醫院社工,有什麼 事,儘管來找我。” 作為全國最早開展醫務社工工作的城市之一,上海醫院中的社工,正漸漸被越來越多人知 道。 醫務社工能做些什麼 “從醫院的起源看,它除了治病,另一個重要內容就是對人精神的撫慰。”攻讀了醫 院管理博士學位的上海兒童醫學中心績效辦主任任益炯開宗直言。 像本文開頭提到的事,你覺得應該由誰來做? 時間就是生命。 危急關頭醫生難以對 患者家屬慢慢講明情況,護士難以明晰詳細病情,還要照顧更多患者。 那麼,誰來安撫家 屬? 還有,比如這樣的時刻:一位得了厭食症的孩子,嚴重營養不良,卻不肯配合護士餵 藥吃飯;醫生打針,他也不理。 直到社工趕來,與孩子聊天溝通,才知道他覺得父母一 直沒來探望,不要他了;而在病房,他又沒一個朋友。 這時的治療,不僅需要與家長溝通 ,還需要與醫護溝通,改變治療方法。 那麼,這種兩方面的溝通,該由誰來承擔? 再如,就在兒童醫學中心,醫院血液科80%的病人來自外地,心臟科90%的病人來自外 地。 舉家來到上海,對這座城市的不適應,對人的不熟悉,甚至去哪買火車票,哪裡能 找到便宜住宿都不知道。 這時,誰第一時間伸出援手? 這些,正是如今上海醫務社工在做的事。 上海兒童醫學中心副院長兼社會工作部主 任季慶英說:“社工是現代醫院體系中不可缺少的一分子。”季慶英畢業於原上海第二醫 科大學兒科系,後進入上海兒童醫學中心。 “醫院設立初期,就成立了醫院發展部,承 擔活動策劃、宣傳、慈善捐助等,尋找更多社會資源幫助患者。其實,這些就已含有社工 的職責。”工作中,季慶英愈發感受到社工對醫院發展的重要作用,赴香港學習後,2004 年碩士畢業回來,醫院即成立了社會工作部。 與季慶英稍有不同,上海第六人民醫院醫生宓軼群,是從臨床醫生逐漸轉向醫務社工 的。 這源自她對醫生職業的反思。 “我一直在做臨床。久了也困惑,為什麼醫患之間 的不信任會到如此地步。”宓軼群說了這樣一件事:一位30多歲的病患,被車撞成粉碎性 骨折,肇事者付了第一筆醫療費後,撒手不管,患者便將怨氣撒向醫院,他說,為什麼我 好著進來,不能好著出去? 他來醫院消費,醫院憑什麼不能提供等值產品……他不相信所 有醫生護士。 這時若有社工在,會不會好些? “醫務社工,就像醫生與患者之間的橋樑,醫生、患者與社會關注之間的橋樑。”季 慶英說,“以促進人的健康為核心,不僅達到沒有疾病,而且達到身心平衡、人與環境的 協調,這就是醫務社會工作的核心。目前,我們醫務社會工作的基本任務,集中在預防和 減少醫療糾紛,緩解病患矛盾,包括在治療過程中,給病人和家屬心理援助,引導他們進 行良好的情緒處理,努力解決病人與家庭和社會的交往障礙,幫助病人獲取社會資源等。 ”正是在這樣的理念指導下,像上海兒童醫學中心一樣,如今上海一些醫院有了住院部兒 童遊戲室、陽光小屋等場所,會組織兒童健康節、病員學校,組織ICU家長小組等多種學 習服務交流平台,並開展對新員工“愛的教育”、“醫患溝通技巧”等專題講座,為醫患 關係、為患者身心提供全面的服務……“全球現代醫療技術不斷追求深入與專業化,應該 強調要全面顧及患者精神。社工的出現,在某種意義上,可以看作是醫院本身內涵的恢復 。 ”任益炯說。特殊的“白大褂”,對誰負責 既然社工是“舶來品”,很多人習慣性地將中國與國外比較。 幾年前,徐女士在紐 約一家診所做孕前檢查時,醫生髮現她沒有工作和收入來源,建議聯繫社區婦幼保健機構 ,並給了一個電話號碼。 她將信將疑打電話後,第二天下午便來了一位能說普通話的華 人社工,拿來一堆申請表格,還給一張信息卡。 憑這張卡,徐女士可在申請沒批复前, 去社區婦幼保健所免費診查。 後來每次去醫院,這位社工都陪同,並翻譯醫生建議,跑來 跑去服務。 徐女士漸漸了解到,這位社工並非醫院僱員,而隸屬於民間社工機構,專為華 裔孕產婦服務。 前後3個多月,社工盡心盡責。 徐女士是剖腹產,臨產前社工還專門為她預約麻醉師。 徐女士生下孩子後,社工又為新生兒辦理各種證明材料…… 現在徐女士已回到上海,有時去醫院,也能看到社工的身影。 有點不一樣的是,“ 這些社工都穿著醫生一樣的白大褂,是醫院的職工,不像美國社工來自於第三方機構。而 且國內人數也太少,分工不細,要像美國那樣全程陪還根本做不到。” 不過,在徐女士看來,中國國情不同,社工制度剛剛起步,沒有必要吹毛求疵,“ 有社工服務已經是很大進步了,相信將來醫院裡社工會越來越多。” 對這一點,同樣穿著白大褂的兒童醫學中心一線社工陳玉婷,也挺有感觸:“讓病人 分清社工與醫生,開始的確有點難,像我國台灣的醫院社工,同樣穿著白大褂,不過領子 是粉色的,一目了然。這些我們是不是可以藉鑑?” 由此還產生一個問題:社工由醫院僱傭,在醫患之間能否做到不偏不倚? “你說 的是工作倫理問題。雖然受僱於醫院,但作為社工,工作的核心始終在於患者。當然,最 終結果都是對患者好,也對醫院有好處。對於我們的工作,是有專業督導與團隊支持,核 心價值觀相當明確。”身處一線的陳玉婷認為:我們的差距主要還是在於分工不夠細緻,資源鏈接不夠有效。 “現在內地的模式,更像我國台灣地區,社工主要還是由醫院聘請。”季慶英說,“好 處也相對明確。比如讓社工有歸屬感,與醫院內部交流比較多,更容易掌握內部資源,做 好協調工作。醫院可以對社工像員工一般進行培養,讓其到臨床、藥劑等部門實習,積累 專業醫務經驗,提高服務水平。醫院也可將社工作為發展的一部分,促進社工實務發展。 西方在實踐中存在的組織機構協調問題,在我國就不會出現。” 目前,上海設有社會工作部門或開展專業社會工作的三級、二級醫療機構逐漸在增 加。 不過,由於缺乏專業委員會的指導和繼續教育,各機構發展很不平衡,“別的不說, 名稱就五花八門,開展的內容也相對集中在貧困救助、志願活動組織上。”宓軼群介紹六 院社會工作發展的概況,主要職責也是募捐,“不過,我們現在嘗試做的慈善醫療基金, 能夠明確告知對方,你的捐獻救了誰,現在到了哪一步,比過去有了很大進步。當然,在 這方面我們還是'新兵',需開拓的工作還有很多。” 期待更多的“第三方” 上海醫務社工的發展,特色之下亦不乏難題。 最主要的是社工編制與財政問題。 季慶英所在的兒童醫學中心社工部,包括她只有 兩人。 “社工工作千頭萬緒,按我們的計算,要有10位社工就理想了。有人專職做行政 ,策劃宣傳;有人集中精力為患者包括家屬服務;有人跑社區爭取資源,並與社區社工對 接;還有社工開展'臨終關懷'服務,滿足病危兒童最後希望……” 這當然與醫療體制的特點分不開,衛生系統還沒有專為醫院社工設編立崗,如一線社 工陳玉婷,目前也只歸於醫院行政管理崗位。 “隨著社會發展,社工在維護穩定、創造 和諧方面的獨特作用會日益顯現,政府部門和醫院一定會越來越重視。” 不過,也要防止對社工的過度“神化”。 “大家要清楚的是,社工能做很多,但社 工並不是萬能的。”陳玉婷舉例說,社工能夠緩解醫患矛盾,但當醫患糾紛進入法律程序 後,社工就必須退出,交由專業部門處理。 上海交通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馬進認為,現代社會構成越來越複雜,一些非醫療但與之 密切相關的事務和關係,需要相應的專業人士承擔,而醫務社工正由此應運而生。 醫療 領域特別需要社工,因為醫患之間存在一定的信息天然不對稱,患者常會懷疑醫院行為是 否恰當,即使是醫院作為醫療服務的供方主動解釋,患者也會有不信任感。 此時,醫務社 工以第三方立場出現,能協調供需方利益,及早化解矛盾,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醫療領域 的各種糾紛,絕大多數屬民事糾紛,社工作為中間人進行調解也很適合。 對於目前社工大多由醫院自己培養的方式,馬進覺得這不但將會受限於醫院的人力資 源,而且也難以真正發揮社工第三方作用。 他建議,政府一方面可舉辦社工機構,一方 面可鼓勵民間非營利組織發展社工事業,然後以購買服務方式派遣社工到醫院。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8.166.248.166

06/03 01:07, , 1F
我們在醫學院、醫學大學培養醫務社工,中國直接叫臨床
06/03 01:07, 1F

06/03 01:07, , 2F
醫師回頭拿社工學位,在把這批種子當社工主管
06/03 01:07, 2F

06/03 07:00, , 3F
大膽西進,我相信中國很缺
06/03 07:00, 3F

06/03 07:50, , 4F
在醫學院裡的社工系 地位比公衛系還弱 還被同學看不起
06/03 07:50, 4F

06/03 07:51, , 5F
在校就是這種觀點了 出社會後同在醫療體系很難被重視
06/03 07:51, 5F

06/03 07:52, , 6F
中國是很缺 但薪水和地位更缺
06/03 07:52, 6F

06/03 13:13, , 7F
對耶,來這邊久了,都忘記該提 錢 這件事了
06/03 13:13, 7F
文章代碼(AID): #1DvyBZJI (SW_Jo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