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與日常生活:我要我的STS◎郭文華

看板STS作者時間15年前 (2009/03/10 18:36),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http://web1.nsc.gov.tw/fp.aspx?ctNode=40&xItem=7752&mp=1 作者:郭文華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STS(科學技術與社會)博士候選人 張貼日期:2002/9/5 對大多數人來說,「人」似乎是不言自明,無需研究的存在。但作為 STS(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的研究者,我們更有興趣了解一般人在科技環境中是如何因應 與互動,或者是說人是如何在這樣的互動中表現自我。 坐在電腦前,我一字一字敲著月底截稿的文章,卻心不在焉。說不上原因,總覺得被什麼 東西牽絆著:三天前電腦中毒,無法再收發信件,與世界斷絕;兩天前才知手機已被停話 ,門號被取消,不但要重購預付卡,更新號碼,還要跟一堆朋友說對不起,請他們更正資 料;網路瀏覽器故障,要下載檔案時總會拋給我一個無可奈何的警語:「找不到網站」; 更要命的是,在「疑難排解」的迷宮中奮戰數小時終告放棄,準備重灌軟體時,操作系統 竟拒絕我將它消除與更新。心情愈來愈焦躁,我不得不停下「筆」──噢,對不起,是敲 打鍵盤的手指──開始思考科技對生活有什麼影響,說得出與說不出的。 首先出現在腦海中的是卓別林的老電影《摩登時代》。片中的工作場景是:在想像的巨型 生產線上,工人無法依自己的步調工作,他們只能配合著生產機械,不停地重複簡單的裝 配動作。讓我印象最深的是:主人公終於可以交班休息,可是離開生產線與機器時,卻無 法停止裝配的動作。在影片中他雖然極力壓抑,卻仍不時震顫著身體,手腳抖動,機械式 地跳著、蹦著;工作的緊張與重複已經融為生活的一部分。這是卓別林對未來世界的人性 警語:在《摩登時代》這部機械社會的啟示錄中,人受機器左右、控制。工作時如此,工 作之外更是如此。 對此,當時我只覺得好笑,現在一想卻覺得毛骨悚然。才不久前的 call 機時代,只要公 眾場合出現傳呼訊息,大家的手就不自覺地伸向腰間;現在則是聽到類似手機的來電信號 ,人人便循聲辨位,或上衣、或腰包、或夾層口袋,神經質地摸索可能到來的訊息。從前 是在收到訊息後失魂落魄地在街頭搜尋可以回電的公共電話,現在則是在收訊不清時旁若 無人地大聲呼喊,竭力渴求氣若遊絲的回答。廣告上往往強調手機可以「掌握時間,掌握 商機」,但是傳統對工作與生活的空間區劃與時間區隔卻因而泯滅。 記得十九世紀初大量生產與嚴格規律開始引入美國新英格蘭地區時,一個因反對這些紀律 而遭永久解雇的工人憤而殺死工廠的管理者,並得到當地工人的支持,因為他們反對大量 生產的邏輯入侵他們的步調與生活。但是現代科技卻讓我們無所逃於天地。社會即職場, 下班如上班。一個朋友到日本兩年,刻意不讓手機進入他的生活。但日前他終於辦了他的 第一支機仔。問什麼理由,他只苦笑說:大家有,也一直要他有,他處處受抱怨,「再也 找不出什麼理由不辦」。 我們的生活習慣也因為科技而改變。常聽朋友說他們講電話的聲音愈來愈大,因為網路通 信的話質愈來愈差;會看字但愈來愈不會寫字,思考跳躍,因為電腦鍵盤逐漸代替了手與 腦。有人開始不耐於電話的繁瑣禮貌,因為服務專線的語音自動服務慢條斯理得讓他們抓 狂。精打細算的人在計畫路程時會先坐捷運再坐公車,因為這樣可以省一張公車票的錢。 以前有許多人不回 call 機,說沒收到信號,而現在愈來愈多人不在家裡安裝電話而改用 行動電話,以免行蹤受人掌握。吃到飽餐廳與減肥門診同步成長,行動電話與股市散戶的 數目齊頭並進。在這個日新月異的資訊時代,新科技似乎給大家許多新的選擇,但它們同 時也改變我們的日常生活。一位自詡e世代的朋友對個人數位助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 PDA)有「人機一體」的評語:「古人說『劍在人在,劍亡人亡』,現在則是 機在人在,機不在人也就不知所從囉!」 這讓我想起一個手機公司的有力廣告詞:「我們相信,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的確,這 些公司都號稱要讓科技更接近社會,而透過媒體與科普讀物的大力宣傳,我們也彷彿很了 解這些新科技是如何想「接近」社會。但是我們浸淫於科技之餘,卻很少回過頭來想想「 人性」,想想科技是怎樣改變大家的生活與習慣。 對大多數人來說,「人」似乎是不言自明,無需研究的存在。但作為 STS(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的研究者,我們更有興趣了解一般人在科技環境中是如何因應 與互動,或者是說人是如何在這樣的互動中表現自我。正如在九一一事件後,美國一片聲 討美國霸權或是賓拉登集團,探討文明衝突與調和或全球化之類的大格局輿論,但跟一位 STS 的教授聊天時,他卻更關心事件後人們對飛航安全的信任感與乘機行為的改變。例 如說,取消不必要的旅行,儘量少轉機,提前去機場,或是將利器或金屬器皿放在托運行 李。此外是飛機公司的因應措施,如航班的改變,機場檢查的加強與票價的調整等。相對 應的影響還有飛機公司的減薪與裁員,工人工作量的增加與安全責任的加重。對美國的科 學家來說,則是安檢相關科研經費的增加與研究方向的改變。而對他來說,這些人與社會 的變化才是 STS 的研究課題。當然,像九一一這樣的社會事件臺灣或許不多見(一個例 子是九二一地震),我所想的是最近的一則新知報導:臺灣一家生技公司發展出 DNA 序 列的信用卡識別系統,因為近年來國內信用卡仿冒事件頻傳,顧客要求更嚴格、獨特的認 證系統。 下面我用減重做例子,讓大家想像一下與科技互動的複雜狀況。在古早沒有減重藥,或是 塑身手術不流行的時候,大家是靠運動、節食、或是用飲食習慣的改變來達成所謂「正常 體重」的目標。能夠保持運動、飲食得宜者,也往往被認為是心智成熟,有控制能力,可 信賴的人。而減肥藥、運動機出現之後,大家的生活習慣就好像可以不用改了。因為這些 藥所宣稱的就是要幫助大家消耗不「需要」的脂肪與膽固醇,讓你大吃特吃,回歸「自然 」;而運動機訴求的特色就是讓大家運動「該運動」的部分,而且「很省力」。 這些宣傳看起來似乎很吸引人,但是仔細一想,我們難道真的可以藉由科技回歸自然?拿 減重藥來說,如果這種藥需要在進食前一小時服用,那你是不是要預先服藥,以便進食, 或者是說,要先預算何時要進食,以便按時服藥?此外,你可知道你所服的藥的正確劑量 為何?為什麼體重不同的,甚至體質不同的人可以吃一樣的減重藥?「雞尾酒」療法是否 是為每個人「量身定做」的?用什麼標準?還有,是誰決定我的「正常體重」的?如果我 減重「過度」怎麼辦?減了「不該減」的要怎麼辦?在我們毫不在意地服藥,「自然」減 重之餘,似乎很少人想過以上這些問題。 有人或許會說這些是專家的事,與我無關。但是,受過 STS 訓練的人會告訴你,正是因 為大家認為這些是「技術問題」,認為專家會把社會因素考慮得很周全,又認為科技是專 業問題而無從置喙,讓它變成了無人質疑的黑箱。其實,我們不是不了解科技的限制,也 不是不知道在科技社會中要如何自處。網路上到處流傳著以某家操作系統公司為主題的笑 話,在在顯示許多人對現況的不滿意。但是,光是自嘲是不夠的。迷走於科技世界的我們 ,像是離開大海在水族箱生活的魚,正逐漸失去對日常生活的感性與敏銳。有人或許懷念 在媽媽時代親切敬業的助產士,但是現代醫學並沒有告訴你為什麼她們給「淘汰」了。有 人或許還為以前從家鄉捎來的天然蔬果與土產而感動,但是農藥公司與製造基改生物的公 司並沒有告訴你現在為什麼不能有其他選擇。有人就是不喜歡住家附近傳統多樣的柑仔店 一一消失;有人就是不能接受在住家旁邊,號稱無公害卻又臭氣沖天的焚化爐;有人就是 用不慣處處設想周到的視窗軟體。雖然如此,他們卻不知如何把這些意見更有力地表達出 來。 不要說這些都與你無關!正如減重的例子,STS 不是一小撮蛋頭的私人興趣,關心的不只 是只有少數人才能參與、了解的尖端科技。是的,我們在說一般人以及他們的生活。我們 既然無法自外於科技,就必須更了解它對自己的影響,進一步做出適當的回應。以往科技 史刻畫偉大的科學家與科學發明,歌頌它們對人類的貢獻;科學哲學談的是科學思想與概 念的成長形式;科學社會學描繪科學家的組織與科學知識的生產方式、政策的考慮與批判 。而面對二十一世紀的科技社會,STS與大家分享的是一個新觀念:去體會、去了解周遭 的科技對生活的影響,並把這些心得大聲地講清楚、說明白,跟有志者一同分享。這是在 現代社會的生存之道。這是一般人的 STS,我們的 STS。 就讓我們大聲說吧:我要我的 STS!其餘免談。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20.136.46.116
文章代碼(AID): #19jaAi0K (STS)